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美兰 《中国病案》2009,10(8):48-48,F0003
目的通过对急性心梗患者临床指标的观察,评价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296例急性心梗患者依发病前24小时内有无心绞痛分为缺血预适应组(IP组)和无缺血预适应组(NIP组)。观察两组间ST段抬高程度、心肌酶峰值、心电图积分、左室射血分数(EF)、室壁瘤、右束支阻滞、休克、心衰的差异。结果IP组ST段抬高的程度(P〈0.05)、心肌酶峰值(P〈0.05)、心电图积分(P=0.01)、室壁瘤(P(0.05)、右束支阻滞(P〈0.05)、休克(P(0.05)、心衰(P=0.01)的发生机会均低于NIP组。EF(P=0.02)则高于NIP组。结论IP现象可明显改善急性心梗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些临床指标的观察,评价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2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发病前24h内有无心绞痛分为缺血预适应组(IP组)和无缺血预适应组(NIP组)。观察两组间ST段抬高程度、心肌酶峰值、心电图积分、左室射血分数(EF)、室壁瘤、右束支阻滞、休克、心衰的差异。结果IP组ST段抬高的程度(P〈0.05)、心肌酶峰值(P〈0.05)、心电图积分(P=0.01)、室壁瘤(P〈0.05)、右束支阻滞(P〈0.05)、休克(P〈0.05)、心衰(P=0.01)的发生机会均低于NIP组。EF(P=0.02)则高于NIP组。结论IP现象可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黄飞雄  邓兴臣 《河北医学》2005,11(5):416-418
目的:评价初次急性心肌梗死(AMI)前发生的心肌缺血预适应(IP)对梗死面积和左室功能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94例AMI患者按发病前24h内有无心绞痛分为有心肌缺血预适应组(IP组,48例)及无心肌缺血预适应组(NIP组,46例),并对两组患者的梗死面积、左室功能指标、心源性休克例数、住院死亡例数及出院时6min步行距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IP组的心肌酶CK及CK—MB峰值、心电图估测的梗死面积、心源性休克例数、住院死亡例数均低于NIP组,IP组梗死后左室功能亦优于NIP组。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具有保护心肌,减少梗死面积,减轻梗死后左室功能的损害及改善近期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梗死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对5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按发病前48h内有无心绞痛分为有缺血预适应组(IP24例)及非缺血预适应组(NIP 26例),并对各组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和心肌梗死面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IP组的心功酶、CK、CK-MB峰值、左室收缩功能指标(LVEF)、心电图估测的梗死面积均低于NIP组.结论 心肌缺血预适应具有保护心肌、减少梗死面积、减轻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收缩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中是否存在缺血预适应现象并评价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6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历进行回顾性研究,依发病前24~48小时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缺血预适应组(IP组)和无缺血预适应组(NIP组).观察两组间ST段抬高程度、心肌酶峰值及休克、心力衰竭、死亡发生率的差异.结果:IP组ST段抬高的程度、心肌酶峰值、休克、心力衰竭及死亡的发生机会均低于NIP组(P<0.05).结论:IP可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缺血预适应对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70例ST段抬高AMI溶栓患者,根据发病前24h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缺血预适应组(IP组)和非缺血预适应组(NIP组),观察两组心肌酶峰值、住院并发症和近期病死率.结果 ①IP组心肌酶峰值,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衰发生率和近期病死率低于NIP组.②IP组溶栓再通率高于NIP组.结论 缺血预适应可改善溶栓患者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I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影响.方法 选取102例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首次ST抬高的AHI患者,按梗死前24小时内有无心绞痛分为缺血预适应组(IP组)和无缺血预适应组(N IP组).结果 IP组心肌酶峰值、溶栓再通率、左室射血分数、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低于NIP组.结论 IP对AMI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前48h内的心绞痛发作对初次AMI临床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138例均为初次AMI患者,按发病前48h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缺血预适应(IP)组(n=54)和非缺血预适应(NIP)组(n=84),对比两组心肌酶峰值、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及院内死亡率。结果IP组临床及近期预后较好,表现为心肌梗死范围较小(P<0.05),心肌酶峰值较低(P<0.05),近期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明显心力衰竭、心源性病死率均低于NIP组(P<0.05)。结论初次AMI前48h内心绞痛的发作对心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理可能与心肌缺血预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病前48h内的心绞痛发作对AMI临床及近期(病后4周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120例初发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发病前48h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缺血预适应(IP)组(n=54)和无缺血预适应(NlP)组(n=66),对比两组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左心衰竭.近期病死率及心梗范围,心肌酶(CK-MB)峰值.结果 IP组临床及近期预后较好,其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左心衰竭者占40.74%,明显低于NIP组的63.63%(x<'2>=6.987,P<0.01);近期(4周内)病死率IP组7.41%,低于NIP组的9.09%;IP组梗死范围较大者发生率14.81%,明显低于NIP组的36.36%(X<'2>=7.052,P<0.01).IP组心肌酶(CK-MB)峰值低于NIP组(t=2.397,P<0.025).结论 缺血预适应可缩小初发AMI的范围,减少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左心衰竭发生率,降低心肌酶峰值,对心肌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梗死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对60例急性心梗病人依发病前48h内有否心绞痛,分成有缺血预适应组(IP)30例,非缺血预适应组(NIP)30例,并对两组病人的左室收缩功能与心肌梗死面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IP组的梗死面积、心肌酶、CK、CK-MB峰值,左室收缩功能指标(LVEF)均低于NIP组.结论 :心肌缺血预适应具有保护心肌,减少梗死面积、减轻梗死后左室功能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方法 86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根据发病前48h有无梗死前心绞痛分为缺血预适应组(IP组)和非缺血预适应组(对照组),观察各组患者发病2~4周的临床状况.结果 IP组CK峰值、CK-MB峰值、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IP组严重心律失常、休克、死亡的发生显著低于对照组;IP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缺血预适应有减轻急性心梗患者心肌损害、改善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宋雪萍  谢莲英  秋冬 《农垦医学》2005,27(5):344-345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梗死前24小时内出现梗死前心绞痛,产生心肌缺血预适应(IP),影响AMI心电图ST段形态,表现为凹面向前形抬高而非凸面向前形抬高,即弓背向上形的特征性抬高。本文重点报告缺血预适应对AMI心电图ST段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有益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沈钧乐  岳瑞华  张红  史若飞  徐幸 《重庆医学》2004,33(9):1358-1359
目的探讨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23例首次穿壁性AMI住院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阐明梗死之前心绞痛引起的缺血预适应效应对AMI的面积、心脏事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和心肌保护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结果梗死前48h有心绞痛的94例AMI患者(A组)、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峰值、心肌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心脏事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与梗死前无心绞痛的39例患者(B组)相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射学分数(LVEF),梗死后4周两组无显著差别(P<0.05);24周后LVEF,A组有提高,B组则降低(P<0.05);住院病死率A组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 AMI前有心绞痛的患者,心梗后梗死面积缩小,左室功能和临床预后的改善,与心肌缺血预适应(IP)对心脏的保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合并束支阻滞的临床特点,并能指导心内科诊断。方法:患者入院后至2周,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第一天每2小时检查一次,之后每天1次。全部病例心电监护72小时。在心肌梗死发病后的24-72小时内进行心肌酶学(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检查。统计患者的死亡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心力衰竭发生率和心率失常发生率。结果:心肌梗死合并束支阻滞CK-MB平均峰值为(213.8±116.5)U/L,心肌梗死不合并束支阻滞CK-MB平均峰值为(86.4±41.5)U/L。两者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280例AMI患者中,心肌梗死合并束支阻滞的患者有67例,占23.9%。在144例前壁梗死患者中,心肌梗死合并束支阻滞的患者有55例,占38.2%。在136例下壁梗死患者中,心肌梗死合并束支阻滞的患者有12例,占12%。前壁梗死和下壁梗死的合并束支阻滞发生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比较死亡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和心率失常发生率,心肌梗死合并束支阻滞组与心肌梗死不合并束支阻滞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比较心衰发生率,心肌梗死合并束支阻滞组与心肌梗死不合并束支阻滞组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一旦出现心肌梗死合并束支阻滞,就表明预后不良,应当引起足够重视,把握治疗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曾有人提出心肌缺血预适应(IP)现象,认为急性心肌梗死(AMI)前多次发作不稳定心绞痛可使缺血处于IP状态。而此状态对于急性心肌梗死会产生良性影响。本文收集了92例心肌梗死前有心绞痛发作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AMI患者梗死面积、并发症及近期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梗死前心绞痛对心肌梗死是否有益尚有争论 [1~ 2 ]。梗死前心绞痛可产生对心肌既有保护作用 ,使缺血心肌产生预适应效应 ,也可产生使心肌缺血加重的叠加效应 [3 ] 。本文旨在评价梗死前心绞痛发生的特点及对急性心肌梗死 ( AMI)近期预后的影响。1 对象与方法   1995年 1月~ 1998年 12月 ,对首次入院 AMI患者 99例 ,其中男 5 3例 ,女 46例 ,年龄 35~ 85岁 ,平均 ( 6 2 .4± 3.4)岁。根据 AMI发生前心绞痛的特点 [3~ 4]将患者分为两组 : 组 (最有可能发生缺血预适应的患者 ) :为劳累性心绞痛稳定1个月以上的患者 ,即 、 级劳累性…  相似文献   

17.
陈轶 《中国现代医生》2014,(1):14-15,19
目的观察缺血预适应(IP)对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AMI患者172例,分为4组:无糖尿病IP组(A组)、无糖尿病无缺血预适应(NIP)组(B组)、糖尿病IP组(C组)、糖尿病NIP组(D组),其中糖尿病患者52例,分别比较AMI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AMI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心功能指标优于B组(P<0.01),C、D两组间比较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IP对于无糖尿病的AMI患者有心脏保护作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而在糖尿病患者中上述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郭龙枝  高寒梅 《中国民康医学》2004,16(9):543-543,548
目的 :  分析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病情和预后的影响。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法 ,根据AMI前 72小时内有无心绞痛 ,将其分为缺血预适应组 (A组 ) 3 0例和对照组 (B组 ) 3 0例。 结果 :A组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 ,严重心律失常及死亡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 ,A组梗塞面积较小者的百分数明显高于B组 ,上述P值均 <0 0 5。 结论 :缺血预适应可缩小AMI梗塞面积 ,降低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和死亡的发生率 ,对AMI能起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49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分为心绞痛和无心绞痛两组,观察其心肌梗死范围、心肌酶峰值、严重心律失常、KillipⅡ级以上泵衰竭、左室射血分数(LVEF)、梗死后心绞痛和病死率.结果:心绞痛组小面积心肌梗死发生率和LVEF高于无心绞痛组,而肌酸磷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峰值、KillipⅡ级以上泵衰竭、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均明显低于无心绞痛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对AMI的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缺血预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20.
我们对8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按梗死前48小时内有无心绞痛分为2组,进行分析研究。对比两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酶CK、CK-MB峰值及QT间期离散度(QTd),以探讨缺血预适应对AMI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