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观察和探讨安氏Ⅱ^1分类低角型错[牙合]的颅面特征,为该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诊断与矫治设计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择恒牙初期正常[牙合]60例和安氏Ⅱ^1分类低角错[牙合]48例的头颅定位侧位片,分别对颅面41个测量项目进行X线头影测量,并对各测量项目的均值进行统计学比较和分析。结果:安氏Ⅱ^1分类低角错[牙合]组蝶鞍角(N—S—Ar)、颅底的曲度增大;上、下颌骨与颅底的前后向关系均显后缩,尤其下颌后缩更为明显;上后牙牙槽高度U6-PP(mm)减小,下后牙牙槽高度L6-PP(mm)增大;上下切牙间角显著减小。结论:恒牙初期安氏Ⅱ^1分类低角型错[牙合]颅面结构具有显著特点.临床中应根据其特点做出正确的诊断设计并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安氏Ⅱ1分类高角型错是临床上常见的错畸形,学者们对其形成机制曾作了大量研究,认为其形成机制错综复杂,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以往的临床诊断多以安氏分类为主,只注意到矢状向错,往往忽略了垂直向的不调。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垂直面型在错畸形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并且随着对安氏Ⅱ1分类错垂直骨面型形态学研究的深入,对其形态表现差异的认识也逐步加深。本文10个方面对安氏Ⅱ1分类高角型错的颅面部特征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大连地区错畸形患者安氏分类的构成比,探讨安氏各分类中颅面类型的规律及特点。[方法]随机抽取因错畸形就诊的患者503例,以安氏分类法为标准进行分类,并计算SNA、SNB、ANB角值,分析基骨前后向关系,并统计各种颅面类型的数量,分析产生安氏分类和矢状骨面型分类极端差异的原因。[结果]503例错畸形患者中,安氏I类关系220例,占43.74%,安氏II类关系162例,占32.21%,安氏III类关系121例,占24.05%。颅面关系类型为上颌正常、下颌正常的患者共229例,占45.53%,为最多。本次调查中未发现上颌前伸、下颌后缩型。[结论]大连地区错畸形中安氏I类占多数,最常见的颅面关系类型为上颌正常、下颌正常,其次依次为上颌正常、下颌前伸,上颌后缩、下颌后缩以及上颌后缩、下颌正常。  相似文献   

4.
两种民族恒牙初期正常[牙合]儿童X线头影测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比较新疆维吾尔族与汉族恒牙初期正常[牙合]儿童X线头影测量结果,探讨其颅面软硬组织的形态特征和种族特征。【方法】新疆维吾尔族恒牙初期正常[牙合]儿童54人,分别拍摄标准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选用软、硬组织标志点23个,常用测量项目22个。图形数字化仪采集标志点,计算机完成各项头影测量项目的计算。并与我国汉族恒牙初期儿童的颅面形态进行比较。【结果】得到了新疆维吾尔族恒牙初期儿童软、硬组织侧貌的X线头影测量正常值,同汉族恒牙初期正常[牙合]儿童之间具有明显的种族差异。【结论】与汉族恒牙初期正常[牙合]儿童相比,新疆维吾尔族儿童呈现更多的水平方向骨面型,上下颌切牙突度小,更加直立;面中部软组织突度较大,上、下唇位置较靠后,具有偏向直面型的侧貌。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双期矫治恒牙初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的疗效及矫治前后的硬组织变化。方法选择2000年1月~2007年12月恒牙初期由于上颌骨发育不足或后缩的骨性安氏Ⅲ类错患者20例,均采用双期矫治,即先进行前方牵引治疗后再固定直丝弓矫治,并进行矫治前后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SNA角增大了3.1°,ANB角增大了3.2°,SN-MP角增大了3.3°,U1-NA距增加了2.2mm,U1-L1角增大了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前方牵引与固定双期矫治在恒牙初期能促进上颌骨发育,解除前牙反,改善患者面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对成人安氏Ⅱ1分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治疗前的锥形束CT(CBCT)进行三维重建,测量切牙牙槽骨的高度和厚度,探讨成人安氏Ⅱ1分类错牙合不同垂直骨面型牙槽骨高度及厚度是否存在相关性,为临床上此类错牙合的诊断、矫治及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筛选CBCT,将测试对象分成高、均、低角3组,每组20例,应用Invivo 5 软件进行测量,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不同垂直骨面型切牙牙槽骨高度及厚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成人安氏Ⅱ1分类错牙合牙槽骨高度和厚度与垂直骨面型之间存在相关性。(2)成人安氏Ⅱ1分类切牙牙槽骨厚度,高角组最薄,低角组最厚。(3)成人安氏Ⅱ1分类切牙牙槽骨高度,高角组最高,低角组最低。  相似文献   

7.
肖遥  罗茂璇  黄丽 《重庆医学》2012,41(26):2703-2705
目的探讨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青少年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错颏部的骨性形态特征。方法随机选取60例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错的女性青少年,平均年龄(12.56±0.67)岁,将其分为高角、低角和均角3组,各20例。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比较其颏部的骨性形态。结果各组患者在颏高度、颏曲度、颏角、颏厚度/颏高度和颏凹陷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角组颏高度、颏曲度和颏角最大,颏厚度/颏高度和颏凹陷最小;低角组颏高度、颏曲度最小,颏厚度/颏高度和颏凹陷最大,均角组颏角最小。结论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错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颏部骨性形态不同,正畸治疗时需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半固定式Twin-block矫治器在恒牙列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伴拥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5例安氏Ⅱ类1分类伴拥挤患者,采用半固定式Twin-block矫治器治疗,通过测量治疗前后X线头影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疗效。结果矫正后25例的下颌后缩及牙弓的拥挤度得到了改善,模型及X线头影测量数据显示牙弓拥挤度、SNB、ANB、U1-L1、U1-NA、L1-NB、IMPA、FMIA等出现了显著的变化。结论半固定式Twin-block对生长发育高峰期后恒牙安氏Ⅱ类1分类错伴拥挤疗效显著,有良好的扩弓能力,在解除患者牙弓拥挤方面效果明显,同时能诱导下颌向前,改善患者的面型及覆覆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牙玻璃离子垫配合固定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2分类错的临床应用。方法 28例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采用后牙玻璃子垫配合固定矫治器矫治。结果矫治后所有患者均达到上下牙列牙齿排列整齐,覆、覆盖正常。前后面高增加,上下后牙伸长,上前牙压低,上下前牙唇倾。结论后牙玻璃离子垫配合固定矫治器是治疗安氏Ⅱ类2分类错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成人安氏Ⅲ类错不同垂直颅面结构的嚼肌肌电活动变化以及安氏Ⅲ类错的嚼肌肌电特征。方法选取安氏Ⅲ类错患者30例(高角12例,均角10例,低角8例),成人正常均角型患者12例,用Keypoint四道数字化肌电图仪同步记录姿势位、最大紧咬位、最大前伸位时嚼肌的肌电活动,比较嚼肌肌电活动差异。结果安氏Ⅲ类错嚼肌的肌电值在各个功能位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在最大紧咬位时安氏Ⅲ类错均角组肌电活动显著低于正常(P<0.01),在姿势位、最大前伸位,安氏Ⅲ类错均角组嚼肌的肌电值高于正常组(P<0.05)。最大紧咬位时安氏Ⅲ类错高角组嚼肌的肌电幅值低于均角组和低角组(P<0.05);最大前伸位时安氏Ⅲ类错高角组嚼肌肌电活动较低角组弱(P<0.05)。结论安氏Ⅲ类错患者的咀嚼肌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嚼肌肌电异常。不同垂直颅面结构安氏Ⅲ类错的嚼肌肌电活动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用winceph 8.0头影测量分析软件评价AngleⅡ2(安氏Ⅱ类2分类)错治疗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为临床矫治安氏Ⅱ类2分类错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郑州市随机挑选20例青少年安氏Ⅱ类2分类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用Winceph8.0头影测量软件测量治疗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对数据进行SPSS 17.0统计分析。结果 SNB、ANB、颌凸角均值增大,有统计学意义;下颌平面角、Y轴角均值增大,但无统计学意义,上前牙唇倾,有统计学意义,下颌L1-MP角均值增大,但无统计学意义。面部全面高增大,主要是面下1/3增大。侧面部软组织H角减小,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青少年安氏Ⅱ类2分类错非拔牙矫治后软组织侧貌得到改善,生长有助于Ⅰ类磨牙、尖牙关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X线头影测量,对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的错患者的矫治效果进行综合分析。方法通过MBT直丝弓矫治技术对13例恒牙早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矫治治疗,对患者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矫治结束后患者上前牙的突度均明显改善,前牙覆覆盖达到正常,上下唇突点距审美平面垂直距离分别减少2.1mm和2.7mm。结论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可以简化矫治弓丝的序列,加强支抗的控制,通过持续轻力滑动的方法有效控制牙齿移动,使矫治效果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3.
杨煦  李洪发  徐文靖 《北京医学》2016,(10):1054-1058
目的 探讨恒牙初期安氏Ⅲ类错侧貌面型特征,分析侧貌面型与硬组织的相关关系.方法 选择侧貌美观正常和安氏Ⅲ类错的恒牙初期青少年各50例,进行15项面相测量指标和9项硬组织头影测量指标的测量分析.结果 除4项面相测量值和1项硬组织测量值外,其余测量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判别分析筛选出的5项面相测量指标与硬组织头影测量指标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Ⅲ类恒牙初期青少年错患者侧貌明显异常,最敏感最能体现其侧貌异常的有5项面相测量指标.正畸治疗中可通过有针对性的纠正硬组织异常来改善侧貌面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矢状向错的颅底结构与矢状向错的相关性。方法选取94例18~30岁均角型患者,其中安氏Ⅰ类组34例,安氏Ⅱ类组30例,安氏Ⅲ类组30例,进行头影测量,对21项测量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PM-FH从安氏Ⅲ类到安氏Ⅰ类再到安氏Ⅱ类数值顺次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Ⅰ类和安氏Ⅲ类的前颅底结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Ⅲ类错的CF平面相对于PM平面做顺时针方向旋转。Ba-S-N和SN-FH分别与SNA和SNB呈负相关,ASe B与ANB呈正相关,NA-PM和NB-PM与FH-PM呈负相关。结论 PM平面相对于FH平面稳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后颅底结构和中颅底结构形态相对稳定,前颅底结构变化影响上颌骨的位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佛山地区的骨性Ⅱ类错(牙合)颅面结构进行分析,研究该人群骨性Ⅱ类错(牙合)的致病机制.方法 按照ANB角度大小选择骨性Ⅱ类错(ANB>5°)样本,按照FMA大小将其分为高角型(FMA>34°)、均角型(24°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广东潮汕地区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的下颌位置特点。方法:随机抽取广东潮汕籍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67例,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测量下颌平面角、SNA角、SNB角、ANB角、上、下前牙唇向倾斜度、上、下切牙长轴交角、下颌体长度与下颌升支长度之比,与广东籍正常人群以及河源地区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广东正常人群比,潮汕地区安氏Ⅱ类1分类错男、女性患者的SNB角和上、下切牙长轴交角显著性较小,而下颌平面角、ANB角和上、中切牙长轴与SN平面相交的下内角显著性较大;下颌体长度与下颌升支长度之比只在女性患者的显著性较小。与河源地区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比,潮汕地区男性患者的SNB角较大,前牙唇向倾斜度较小,上、下切牙长轴交角较大,下颌体长度与下颌升支长度之比较大,而女性患者的SNB角较大,上前牙唇向倾斜度较小,下颌体长度与下颌升支长度之比较大。结论:广东潮汕地区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的下颌具有向下、后旋转特征,有地区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Activator矫治安氏Ⅱ1错(牙合)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Activator矫治早期安氏Ⅱ1错[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例替牙和恒牙早期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采用Activator矫治,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记录相关指标,比较矫治前后各指标的变化。结果6例患者经Activator矫治后,均完全建立中性[牙合]关系,前牙呈正常覆盖覆,面高度明显增大,面型获得较大改善。结论Activator矫治安氏Ⅱ1错[牙合]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顾春明 《海南医学》2009,(S6):193-193
目的观察Twinblock矫治器矫治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类错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5例处于恒牙列早期的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类错患者,应用Twinblock进行矫治,每位患者矫治前后均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NB角、前下面高、后面高、下颌体长等在治疗后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NB角、OJ等在治疗后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winblock治疗后覆盖、覆减少,下颌后缩的面型、关系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肌激动器矫治AngleⅡ类1分类错治疗前后颌面部硬组织变化情况,探讨其作用机理和效果。【方法】对30例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的AngleⅡ类1分类错畸形的患者用肌激动器矫治,对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片的17个硬组织测量项目进行分析,对比治疗前后硬组织测量指标的变化。【结果】通过早期的功能矫治治疗,大多数患者在治疗后X线头影测量指标接近正常值范围。下颌骨长度增加,上切牙内收,前牙覆盖减少。【结论】大多数患者在矫治后X线头影测量值接近正常,下颌骨长度增加,但部分患者仍需进行二期治疗。  相似文献   

20.
评估Empower互动式自锁托槽非拔牙矫治青少年安氏Ⅱ类2分类错■的临床效果。选择15例恒牙期安氏Ⅱ类2分类错■畸形的患者,使用Empower自锁矫治器配合后牙玻璃离子垫完成不拔牙矫治。测量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和模型测量的结果并比较。结果显示上下颌牙弓宽度明显增加,后牙伸长前牙唇倾覆颌明显减小,下颌骨向前下移位,下面高增加。通过Ⅱ类牵引磨牙关系由Ⅱ类变为Ⅰ类。因此,Empower自锁系统配合后牙玻璃离子垫通过扩大牙弓,唇倾前牙解除前牙闭锁,进而调整颌间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