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窠囊     
"窠囊"是痰瘀互结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本文基于古代文献,系统阐发了"窠囊"之病因病机、病性、临床表现及治疗等方面。认为痰瘀同源是窠囊的病因基础;气血津液的运行失常是窠囊的病机关键;窠囊之为病,顽固迁延难治,其中蕴含着"病位"的概念。同时讨论了窠囊致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等,将窠囊理论与具体疾病相联系,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参考,对痰瘀互结证理论的研究有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2.
浅谈窠囊中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痰瘀是形成窠囊的病理关键,朱丹溪首创“痰夹瘀血,遂成窠囊”之说。窠囊可以存在身体的任何部位,脑髓也不例外。痰瘀的现代医学的研究是体内脂质代谢异常,为“微观之痰”,窠囊与中风的关系密切,痰瘀也是导致中风的致病因素。因此,笔者首次提出:“窠囊中风及窠囊中风痴呆”这一新的中医病名。  相似文献   

3.
目的 基于脉生痰核理论从“窠囊”论治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方法 通过系统梳理《局方发挥》《丹溪心法》中有关窠囊的论述,基于脉生痰核理论,从“窠囊”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的病因病机、辨证治法和遣方用药。结果 “窠囊”理论始于宋代许叔微“痰成癖囊”之论,发展至元代由朱丹溪提出“痰挟瘀血,遂成窠囊”理论,其以“痰瘀互结”为核心病机,“顺气化痰为先,导痰破瘀为要”为治疗大法。脉生痰核理论中痰核已成期(稳定斑块期)的核心病机为宿痰失道、痰瘀互结,此期因、机、论、治与朱丹溪“窠囊”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其病机关键在于气、痰、血,气机郁滞、痰湿凝聚、血脉壅滞于颈部脉中,形成脉中之“窠囊”。以慢性病程、顽固性、难治性为致病特点,采用痰瘀同治、调气解毒之法,治以吴圣贤教授自拟方内消软脉汤,临床疗效确切。结论 在脉生痰核理论基础上以朱丹溪“窠囊”理论为指导论治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对临床认识和治疗该类疾病提供了新思路,值得深入挖掘和学习。  相似文献   

4.
胆囊息肉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国内发病率逐年上升。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西医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中医从此病病因病机入手,结合辨证论治的诊疗特色,随症加减,治疗此病具有明显优势。朱丹溪在论著中提出“痰挟瘀血,遂成窠囊”之说,所论窠囊,是以气病日久成痰化瘀、胶结隐匿于体内深处为主要病机。依据“窠囊”理论,姚成礼主任认为胆气郁滞、痰瘀互结是胆囊息肉的基本病机。其中胆气郁滞是病因病机的核心,窠囊是主要病理产物,并通过现代技术验证窠囊和脉络损伤真实存在。临床以理气结为该病治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基于中医脾胃论、气血津液、窠囊学说,总结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发病的始动环节为脾胃内伤,中心环节为气血津液失和,痰浊、瘀血是其主要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核心病机为痰瘀浊毒损伤血脉形成窠囊,并高度概括本病中医发病机制为“脾-气血津液-窠囊”病机观。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对OSAHS合并CHD衍变阶段的认识,提出防治于窠囊未成之时是治疗本病的最佳时机,分期治疗是辨证论治本病的关键,即病变初期可选用七味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人参汤等从脾论治,以期心无凝滞;病变中期痰瘀同治,强调通常达变,根据痰瘀轻重缓急,选用十味温胆汤合颠倒木金散、菖蒲郁金汤、丹参饮合枳实薤白半夏汤或血府逐瘀汤合前胡汤等以求气血和畅;病变末期选用鳖甲煎丸、麝香保心丸等以丸缓治,以图缓散积窠。  相似文献   

6.
通过系统整理并阐释朱丹溪“痰挟瘀血,遂成窠囊”的理论认识和诊治经验,探析朱丹溪从“痰挟瘀血”辨治疾病的思路。朱丹溪认为“痰夹瘀血,遂成窠囊,此为痞、为痛、为呕吐、噎膈、反胃之次第也”,且提出“名虽不同,病出一体”,多种疾病均见“痰挟瘀血”。朱丹溪认为人体常因气机失常、怫郁而生痰湿,久病或重病则痰挟瘀血,生成窠囊,依据临床表现不同有痞、痛、呕吐、噎膈、反胃等病之分。治疗这类疾病注重痰瘀分治,常用四君子汤加减健脾理气,二陈汤加减降气化痰,四物汤加减养血。窠囊既成,常用苍术燥湿行痰,桃仁、红花活血行血。每以枳术丸加减除痞,以五积丸治积聚,以四物汤加减及牛羊乳补养阴血、降火散结治噎膈。  相似文献   

7.
支气管扩张症作为一种慢性化脓性呼吸道疾病,在儿童中并不少见。它以气道黏液高分泌状态、黏液纤毛清除受损、细菌定植为病理基础,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说文解字》载:“窠,空也。穴中曰窠。”“囊,橐也。从橐省。”故“窠囊”一词可解释为动物之巢穴、有底的口袋,如容器一般为容纳物体之所。这与儿童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病理特征、临床特点相似,宋桂华教授以“窠囊”理论为指导治疗儿童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定病位为肺、脾,顽痰旧血贯穿始终,治法上从清补肺脾气阴、透窠囊而祛顽痰旧血两方面论治儿童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  相似文献   

8.
窠囊由痰瘀或痰饮等实邪所结,其在理论上和临床应用方面,发展成为一个较完整而有特色的中医理论。本文基于窠囊内结理论,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因禀赋不足、房劳多产、饮食失宜、情志失调等,导致肾、脾、肝功能失调,气血运行失常,气滞痰凝血瘀,胶结为窠囊,“窠囊阻滞冲任胞宫”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学的病理机制,疏肝泻火调枢机,活血化瘀消癥瘕,化痰、祛瘀、理气三法合理使用。临床以经方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从“实”论治多囊卵巢综合征,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窠囊是痰瘀互结理论的重要论述,经过不断发展成为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医理论。此文基于窠囊内结理论,认为子宫肌瘤因脏腑气血冲任虚衰,外邪内侵,或情志因素或饮食不慎等造成脏腑功能失调,气机不畅,气血不和,形成瘀血、湿浊、痰饮等有形实邪,阻滞胞宫、胞脉,日久形成癥瘕。郑惠芳教授基于窠囊理论提出“窠囊阻滞冲任胞宫”是子宫肌瘤发病的中医机制,并采用化痰化瘀并行、注重补气、健脾补肝肾之法治疗子宫肌瘤,取得较好效果。附验案2则。  相似文献   

10.
介绍孔文霞主任医师运用“窠囊学说”防治早期胃癌的经验。“窠囊学说”为朱丹溪集各医家之所长,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所得,在《局方发挥》《丹溪心法》等著作中均有体现。“窠囊学说”以痰、瘀为基础,对于后世治疗癌瘤类疾病具有非常深刻的指导意义。早期胃癌病因病机复杂,孔教授从“窠囊学说”出发,认为本病不离“虚”“滞”二字,脾虚为病之本,痰湿、瘀血为病之标。其遵循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基本原则,以培补脾土、燥湿化痰、行瘀消滞为治法,自创经验方四君四逆合郁方,屡获佳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1.
多囊肾病是一种由单基因突变引起的肾脏遗传病,以双侧肾脏多发囊肿为特征性改变,约占终末期肾脏病的10%以上,对公众健康产生重要影响。“窠囊”是古代痰瘀互结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形态特征及病理特点等与多囊肾具有相似性,本文借“窠囊”之说论述多囊肾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检查手段不断改进,肺结节的检出率明显提高,但由于缺乏特异敏感的恶性肺结节诊断指标,主要策略仍为定期CT检查随访。如何利用中医药有效防止肺结节进展,或促进其消失是中医面临的主要问题,而目前缺乏相关的肺结节中医理论认识及治疗策略研究。我们通过研究中医古典文献及花宝金教授的治肺结节经验,提出肺结节的病性为"痰瘀窠囊"。本文拟结合古典文献关于"痰瘀"及"窠囊理论"的认识及现代医学关于肺结节的研究,就肺结节的中医理论认识及治疗策略做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3.
李燕钰 《新中医》2014,46(5):6-7
不孕症的原因有虚实之分,虚者为肾虚或脾虚使冲任虚衰,不能摄精成孕;实者多为肝郁、血瘀或痰湿使冲任气血失调,胞脉受阻,以致不孕。临床表现多为虚实夹杂,冲任气血失调,痰瘀胶结,窠囊内结。痰瘀同源,痰瘀既是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久病入血,久病入络,痰瘀互结,窠囊内生,则病情复杂。提出虚实夹杂,窠囊不孕症的观点,从痰瘀相关论治不孕症,在辨证论治基础上痰瘀分消,收效更为满意。  相似文献   

14.
心肌肥厚之“痰瘀相关”理论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燕钰 《陕西中医》2004,25(7):619-620
心肌肥厚的局部病变反映了全身性病理改变 ,“窠囊”的形成是心肌肥厚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经环节 ,多与痰瘀相关 ,脏腑功能失调 ,阴阳俱损 ,气血涩滞 ,痰瘀内生 ,胶结于心 ,久则发为本病。本文从痰瘀相关学说源流 ,痰瘀相关谈心肌肥厚 ,以“窠囊”一以在心肌肥厚诊治过程中的意义方面探讨本病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5.
喻嘉言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医学家,《寓意草》是其代表作之一。本文分析《寓意草》中若干涉及窠囊的医案,认为喻嘉言是受到许叔微《普济本事方》的影响,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从而发展和创新了窠囊的病机思想。认为窠囊是脾虚湿盛、痰饮不化、上传于肺造成的有形之物,阻碍气机,绵延难愈,治用治痰、健脾、治气之法,其窠囊思想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对后世临床辨证治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文章总结赵坤教授诊治儿童难治性哮喘的经验,认为该病反复发作,症情复杂,缠绵难愈的主要原因是痰瘀互结于肺形成窠囊,久病阳气耗损,肾阳不足。故肺有窠囊,肾阳衰惫是本病的病机实质,两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临床治疗以虚实为纲,注重标本兼治,攻补兼施,提出“破窠囊,补肾阳”的治疗基本法则,组方善用破痰化瘀之青皮、葶苈子、三棱、莪术,以化痰破瘀,疏通肺中经络,促进阳气的输布,补肾阳之附子、鹿茸、阳起石温补肾阳,治病求本,使痰瘀生化无源。通过该法临床治疗儿童难治性哮喘疗效显著。附典型案例1则,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17.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女性常见的生殖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肥胖是本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内分泌及糖脂代谢紊乱更加严重,多因脏腑功能失调,痰湿血瘀内生,痰瘀胶结日久发为窠囊,阻滞冲任胞宫而为病。穴位埋线是针刺治疗的延伸和发展,不良反应小,患者易于接受,可以对辨证选取的穴位产生持续有效的刺激;经验方补肾消窠方能温肾化湿,涤痰活血,联合穴位埋线能增强化痰瘀、消窠囊之功效,可以成为切实有效的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方案。  相似文献   

18.
"痰瘀同源、同病,痰瘀同治",古有此说,并得到后人的普遍认可.《内经》认为"津血同源",然痰乃津血所成,这是痰瘀同源同病的最早记载.到了元代,朱丹溪首先明确了"痰瘀同病"之说.《丹溪心法》曰:"痰夹瘀血,遂成窠囊";《景岳全书》谓:"津凝血败,皆化为痰";《血证论》则云:"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  相似文献   

19.
赵伟强 《中医杂志》1994,35(12):722-723
李学耕教授从事教学、临床近50载,经验丰富,尤善治疑难杂症。对小儿哮喘病的治疗,匠心独运,疗效显著,爰将李师治疗特色,介绍如下。1 推本溯源,钩深致远小儿哮喘乃儿科常见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疾病。李师认为:宿痰胶固,凝成窠囊,深伏肺腧;或感六淫,内外相应,肺失宣肃,升降不利是小儿哮喘的主要病理机制,而窠痰深伏则为发病之关键。在治疗上,李师指出:应始终紧紧地扣住治痰这一环节,方谓得其要法。痰积胶固气道因之气不得顺,宜先消其积痰,其气则自顺;若顽痰而盛实阻于肺,以逐痰、豁痰为要,俾窠痰自清其气顺,则哮喘悉平。  相似文献   

20.
痰与瘀是疑难怪病之根,危急重症之源.痰瘀虽为不同的病理产物,但有其同一属性.放有"痰瘀同源"之说.如朱丹溪指出"痰夹瘀血,遂成窠囊".唐容川在<血证论>中也谈到"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张介宾也说:"痰指人之津液,无非水谷所化,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气即成痰水"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