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3 毫秒
1.
吕德纯 《当代医学》2008,(18):42-43
目的 探讨糖化血清蛋白(GSP)检测在应激性商血耱以及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 对我院住院患者中测得高血糖者以及糖尿病患者进行OSP测定,并追踪血糖状态最终诊断,对于GsP低于正常者加测多时间段血糖,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糖尿病高血糖者GSP(3.52±0.26)mmol/L,应激性高血糖者GSP(2.36±0.32)mmol/L,糖尿病低血糖者GSP(0.96±0.36)mmol/L,经t检验,应激性高血糖者与耱尿病高血糖GSP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GSP可以做为应激性高血糖与糖尿病高血糖鉴别诊断的简单、有效的方法推广应用.GSP检测有利于发现夜间及无症状低血糖,有利于糖尿病持续,稳定、安全达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糖化血清蛋白(GSP)检测在应激性高血糖以及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对我院住院患者中测得高血糖者以及糖尿病患者进行GSP测定,并追踪血糖状态最终诊断,对于GSP低于正常者加测多时间段血糖,进行临床分析。结果糖尿病高血糖者GSP(3.52&#177;0.26)mmol/L,应激性高血糖者GSP(2.36&#177;0.32)mmol/L,糖尿病低血糖者GSP(0.96&#177;0.36)mmol/L,经t检验,应激性高血糖者与糖尿病高血糖GSP有显著性差异(P&lt;0.01)。结论GSP可以做为应激性高血糖与糖尿病高血糖鉴别诊断的简单、有效的方法推广应用。GSP检测有利于发现夜间及无症状低血糖,有利于糖尿病持续、稳定、安全达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探讨糖化血清蛋白在应激性高血糖与糖尿病高血糖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75例糖尿病患者、75例血糖异常增高的危急重症患者以及75例正常体检健康者,分别设置为糖尿病组、应激性高血糖组、对照组,采集三组受检者的空腹静脉血液,检测和比较三组的空腹血糖、糖化血清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以临床确诊结果为参照,计算和比较糖化血清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对应激性高血糖的鉴别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结果:糖尿病组与应激性高血糖组的空腹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糖尿病组的糖化血清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应激性高血糖(P<0.05)。以临床确诊结果为参照,糖化血清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对应激性高血糖的鉴别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化血清蛋白与糖化血红蛋白可对糖尿病高血糖与应激性高血糖予以鉴别区分,检测糖化血清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可作为应激性高血糖的鉴别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糖化血清蛋白(GSP)检测在应激性高血糖以及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对我院住院患者中测得高血糖者以及糖尿病患者进行GSP测定,并追踪血糖状态最终诊断,对于GSP低于正常者加测多时间段血糖,进行临床分析。结果糖尿病高血糖者GSP(3.52&#177;0.26)mmol/L,应激性高血糖者GSP(2.36&#177;0.32)mmol/L,糖尿病低血糖者GSP(0.96&#177;0.36)mmol/L,经t检验,应激性高血糖者与糖尿病高血糖GSP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GSP可以做为应激性高血糖与糖尿病高血糖鉴别诊断的简单、有效的方法推广应用。GSP检测有利于发现夜间及无症状低血糖,有利于糖尿病持续、稳定、安全达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糖化血清蛋白(GSP)的测定是否对排除假性高血糖有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一些血糖高的病人进行GSP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餐后2小时血糖的检测,观察经临床确诊确属假性血糖升高的非糖尿病病人的GSP水平。结果凡经临床确诊的属假性血糖升高的非糖尿病病人的GSP水平为:1.61±0.56mmol/L,而糖尿病组为2.55±0.59mmol/L,经统计处理,两组的GSP结果差别有显著性(P<0.05)。结论GSP的检测对排除假性的一次性高血糖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卒中应激性高血糖与糖尿病并发卒中的鉴别诊断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在卒中应激性高血糖与糖尿病并发卒中的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测定卒中伴高血糖患者血液中的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水平 ,判断这种血糖升高的原因是应激性高血糖还是糖尿病并发卒中。结果 :2 4例脑出血伴高血糖的患者中 ,应激性高血糖 11例 ,糖尿病并发卒中 13例 ;38例脑梗死伴高血糖的患者中 ,应激性高血糖 8例 ,糖尿病伴发卒中 30例。结论 :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鉴别应激性高血糖与糖尿病并发卒中方法可靠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糖和糖化血清蛋白联合检测的意义。方法检测了35例糖尿病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和38例无糖尿病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糖(Glu)、糖化血清蛋白(GSP)水平变化,并与30例健康对照组做了比较。结果糖尿病重型颅脑损伤组Glu和GSP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无糖尿病重型颅脑损伤组(P<0.05);无糖尿病重型颅脑损伤组Glu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无糖尿病重型颅脑损伤组治疗后血清Glu水平为(4.8±1.4)mmol/L,明显低于入院时Glu水平(9.1±3.2)mmol/L,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观察6个月,无糖尿病重型颅脑损伤组恢复良好率为(42.11%),明显高于糖尿病重型颅脑损伤组(24.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Glu水平可辅助判断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对评估预后及指导治疗具有一定意义;血清GSP检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性或糖尿病性血糖增高具有鉴别价值,也可作为检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是否有糖尿病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尿微量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HbAlc)和糖化血清蛋白(GSP)生化含量的检测,探讨其在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检测中的意义.方法 分别采用尿微量白蛋白试剂盒、免疫比浊抑制法和硝基四氮唑蓝(NBT) 还原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糖化血清蛋白(GSP)的生化含量,同时测定餐后2h血糖(2hPG)在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患者组的含量变化.结果 糖尿患者病组:尿微量白蛋白(42.45±11.30)ug/mL,HbAlc(8.17±2.37)%,GSP(313.25 ±42.13)μmol/L,2hPG(15.21±4.45)mmol/L,;正常对照组:尿微量白蛋白(10.32.±3.35)ug/mL,HbAlc(5.45±2.37)%,GSP(213.25 ±21.13)μmol/L,2hPG(6.32±5.31)mmol/L,糖尿病患者组尿微量白蛋白、Hb A l c、G SP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尿微量白蛋白及糖Hb A l c、GSP是反应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良好指标,临床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9.
田红   《中国医学工程》2015,(1):123+126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在糖尿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3年7月期间收治的糖尿病高危人群90例,按照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FPG)将其随机分为实验A组(FPG6.1 mmol/L)、实验B组(6.1FPG6.9 mmol/L)和实验C组(FPG6.9 mmol/L),另选取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四组患者的糖化血清蛋白(GSP)和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GSP和Hb A1c联合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GSP或Hb A1c单独检测阳性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GSP和Hb A1c水平同患者血糖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结论采用糖化血清蛋白或糖化血红蛋白单独检测以对糖尿病进行筛查具有一定漏诊率,二者联合检测能够显著提高检出率,对于提高糖尿病筛查的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颅脑损伤患者血糖和糖化血清蛋白联合检测的意义。方法检测了25例糖尿病颅脑损伤患者和25例无糖尿病颅脑损伤患者血糖(Glu)、糖化血清蛋白(GSP)水平变化,并与25例健康对照组做了比较。结果糖尿病颅脑损伤组Glu和GSP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无糖尿病颅脑损伤组(P〈0.01~0.05);无糖尿病颅脑损伤组Glu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无糖尿病颅脑损伤组治疗后血清Glu水平为(5.6±1.5)mmol/L明显低于入院时Glu水平(11.2±2.9)mmol/L,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观察6个月,无糖尿病颅脑损伤组恢复良好率(52.00%)明显高于糖尿病颅脑损伤组(2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Glu水平可辅助判断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对评估预后及指导治疗具有一定意义;血清GSP检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性或糖尿病性血糖增高具有鉴别价值,也可作为检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是否有糖尿病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对脑梗死患者自主活动能力恢复的影响及预测价值。方法对459例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患者空腹血糖(FPG)水平分为未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组(空腹血糖<6.1 mmol/L),应激性血糖轻度升高组(6.1 mmol/L≤空腹血糖<7.0 mmol/L)和应激性血糖显著升高组(空腹血糖≥7.0 mmol/L)。统计数据包括患者年龄,既往病史,血生化、凝血系列化验结果,CT、磁共振影像学表现,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分。数据分析采用PASW 18.0软件,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年龄大于65岁,有房颤、高血压病史、甘油三酯水平高于正常的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的风险增加。大脑半球梗死与应激性高血糖有关。同时FPG、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和血清尿素氮(BUN)五项检测指标与ADL评分结果密切相关。应激性血糖轻度升高组和应激性血糖显著升高组ADL评分低于未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组,应激性血糖显著升高组又低于应激性血糖轻度升高组。应激性高血糖水平与脑梗死患者活动障碍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rs=-0.264 3,P<0.000 1)。结论应激性高血糖的出现增加了脑梗死患者活动功能障碍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应激性高血糖对患者自主活动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9月期间本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78例,入院次日抽取静脉血检测空腹血糖(FBG),据血糖水平将患者分为高血糖组(FBG≥6.1 mmol/L,n=32)和正常血糖组(FBG<6.1 mmol/L,n=46),确诊后均按照急性脑梗死治疗方案给予常规治疗,应用Barthel指数作为评价指标,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自主活动能力的恢复情况。结果入院时高血糖组Barthel指数评分为(46.1±12.4)分,正常血糖组为(45.6±13.1)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14 d,血糖升高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分别为(53.1±14.9)分、(60.4±15.3)分,明显低于血糖正常组的(68.2±14.9)分和(80.3±17.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激性高血糖者神经功能恢复差,FBG可作为评价病情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GGT)的变化,并探讨其变化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32例初诊T2DM患者接受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及胰岛素释放试验,并检测血脂、血清GGT等相关代谢指标。结果:①初诊T2DM患者经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周后空腹血糖由(11.60±2.89)mmol/L下降至(6.82±1.01)mmol/L,餐后2h血糖由(22.52±4.57)mmol/L下降至(13.81±3.10)mmol/L,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由2.20(1.45~3.07)降低至1.37(0.89~1.90),胰岛素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由12.08(6.47~16.30)上升至29.37(17.82~44.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血清GGT水平由24.00(18.00~35.00)U/L下降至18.00(16.00~27.00)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③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T2DM患者血清GGT水平与HOMA-IR呈正相关(r=0.418,P<0.05)。同时,胰岛素泵治疗后血清GGT降低的水平(ΔGGT)与胰岛素抵抗指数的降低程度(△HOMA-IR)呈正相关(r=0.433,P<0.05)。④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HOMA-IR是影响ΔGGT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初诊T2DM患者经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血清GGT水平降低,血清GGT在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血糖控制水平与ICU危重症应激性高血糖患者血清脂联素表达的关系。方法:伴有应激性高血糖的60例ICU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目标血糖8.1~11.1mmol/L),胰岛素常规治疗组(目标血糖6.1~8.1mmol/L)和胰岛素强化治疗组(目标血糖4.1~6.1mmol/L)。入选后第1、4、7天检测外周血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变化。结果:实验第1天,各组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较正常水平均明显下降,血清脂联素与空腹血糖水平呈负相关。但三组间血清脂联素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第7天,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胰岛素常规治疗组和强化治疗组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上升趋势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胰岛素常规治疗组和强化治疗组间比较血清脂联素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积极控制危重症患者合并的应激性高血糖有利于增加血清脂联素水平的表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高脂喂养联合低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并探讨其代谢特征。方法:35只6~7周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NC)喂以基础饲料,糖尿病组(DM)喂以高脂高热量饲料,5周后给予DM组一次性腹腔注射STZ(30mg/kg),1周后测血糖,以空腹血糖>11.1mmol/L,并出现多饮、多尿等症状为成模标准。成模大鼠共15只,继续喂以高脂饮食。17周末处死所有大鼠,收集标本,记录体重、肝重,测定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化血清蛋白(GSP)等生化指标,放免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胰岛素浓度(FIN),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及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采用高脂喂养联合低剂量STZ一次性腹腔注射可以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成功率75%,死亡率25%,该模型FBG、HbA1c、TG、TC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胰岛素敏感性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高脂喂养联合低剂量链脲佐菌素注射的糖尿病大鼠模型可以模拟2型糖尿病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具有高血糖、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及血脂异常等代谢特征。  相似文献   

16.
血糖"良好"控制的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临床上认为血糖控制"良好"(糖化血红蛋白<7%)的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波动状况.方法:选择糖化血红蛋白<7%的2型糖尿病患者32例,行72h连续动态血糖监测(CGMS),分析其血糖谱.结果: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仍有明显的餐后血糖过高现象,尤以早餐后明显,血糖峰值在早餐后1.7 h;血糖>7.8 mmol/L、11.1 mmol/L、13.9 mmol/L所占时间百分率分别为28%、13%、6%.3d CGMS中血糖>7.8 mmol/L曲线下面积与HbA1c正相关.同时还发现了无症状低血糖、持续高血糖(血糖大于13.9 mmol/L,持续2h以上)等现象.结论:一个看似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仍有较多高血糖发生,3d CGMS血糖谱可以反映患者总体血糖控制情况,其提供的信息有助于更全面了解血糖波动的细节,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7.
李瑛  岳茂兴  郑琦涵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4):2244-2245
目的观察果糖氯化钠注射液在急危重病救治中对机体内环境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急危重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开放静脉通道的第一瓶液体分别使用果糖氯化钠注射液250ml及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输液速度均为10ml/min。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钾、血钠、血氯、血糖水平变化。结果试验组治疗前后血钾、血钠、血氯、血糖水平变化绝对值分别为(0.26&#177;0.25)mmol/L、(1.7&#177;1.7)mmol/L、(1.5&#177;1.3)mmol/L和(0.7&#177;0.5)mmoL/L,对照组分别为(0.32&#177;0.40)mmol/L、(2.7&#177;3.1)mmol/L、(2.4&#177;2.8)mmol/L和(0.7&#177;0.5)mmol/L,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钠、血氯水平变化绝对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钾、血糖水平变化绝对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果糖氯化钠注射液可以保持血钾及血糖水平稳定,且血钠、血氯变化值小于0.9%氯化钠注射液,可为急危重患者提供能量而不引起血糖、血钾升高,是一种安全、合适的注射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新生儿血清脂联素的变化。方法:采用ELISA法对156例应激性高血糖患儿(观察组)及45例健康的新生儿(对照组)血清脂联素进行动态的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应激性高血糖新生儿急性期血清脂联素的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应激性高血糖组新生儿血糖恢复期血清脂联素的水平明显回升接近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血糖水平越高血清脂联素的水平下降愈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应激性高血糖死亡新生儿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低于存活的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激性高血糖新生儿血清脂联素的水平随着血糖水平的升高而下降,并且随病情的严重程度加重而降低,血清脂联素是应激性高血糖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亦是导致危重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应激性高血糖危重新生儿病情诊治和预后判断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