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比较不同囊胚质量和不同囊胚发育天数冻融胚胎移植的临床结局,为单囊胚冷冻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对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宁波市妇儿医院生殖中心行冻融单囊胚移植的266名患者共269个周期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囊胚的质量和囊胚的发育天数对冻融周期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 D5组临床妊娠率(63.8%)高于D6组(5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质囊胚组临床妊娠率(65.4%)高于非优质囊胚(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5岁组临床妊娠率(63.5%)高于≥35岁组(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冻融移植周期中,移植D5优质单囊胚可获得较为理想的妊娠结局;≥35岁患者建议移植2个非优质囊胚。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无创产前检测(NIPT)筛查双胎妊娠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的可行性。方法收集双胎妊娠的孕妇外周血样2 745份, 用NIPT进行检测, 对高风险的孕妇进行羊水穿刺染色体核型以及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检测, 随访产前诊断的结果以及妊娠结局, 计算NIPT对双胎妊娠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假阳性率。结果与其他染色体异常相比, NIPT对双胎妊娠中的21三体以及性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检出率更高(敏感性均为100%, 特异性分别为99.93%和99.9%), 对于18三体以及13三体, 因数据有限难以评估其筛查效能。对于15 ~ 21 Mb的染色体微重复或微缺失, NIPT也有一定的检出率。相比自然受孕的双胎孕妇, NIPT在辅助生殖的双胎孕妇中具有更高的阳性检出率(P<0.05)。结论采用NIPT对双胎进行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的筛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能量测序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技术对复发性流产患者辅助生殖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32例复发性流产患者分为NGS-PGS组(n=15)与非PGS组(n=17)。NGS-PGS组胚胎行NGS筛查,选择染色体正常胚胎植入,进而对两组临床结局进行比较。结果 NGS-PGS组中平均每个周期活检囊胚2.8±2.04个,染色体整倍囊胚20枚,占47.62%,非整倍体囊胚22枚,占52.38%,胎着床率(61.54%)高于非PGS组(45.2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GS-PGS组早期流产率(9.09%)显著低于非PGS组(29.41%)(P0.05)。结论经NGS-PGS,植入染色体整倍性胚胎,可使复发性流产患者获得更高的胚胎着床率及较低的早期流产率,是复发性流产患者临床治疗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年龄阶段患者玻璃化冻融胚胎移植第5或6日行单囊胚与双囊胚移植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行囊胚玻璃化冻融移植周期678例,依据女方年龄分为21-29岁、30-34岁、35-37岁以及≥38岁,依据移植胚胎数量分为单囊胚移植和双囊胚移植,分析年龄与移植胚胎数量对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 21-29岁、30-34岁、35-37岁3个年龄段冻融单囊胚与双囊胚移植临床妊娠率分别为:61.04%vs 78.64%,64.00%vs 75.36%和46.30%vs 79.20%,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21-29岁、30-34岁、35-37岁3个年龄段冻融单囊胚与双囊胚移植多胎妊娠率分别为2.13%vs 47.53%,5.60%vs 49.04%以及4.00%vs 47.37%,差异极其显著(P0.01);≥38岁两组临床妊娠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8岁两组多胎妊娠率4.00%vs 28.57%,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冻融单囊胚移植组(290例)未出现异位妊娠,双囊胚移植组(388例)异位妊娠率为1.34%;各年龄阶段单囊胚与双囊胚移植分娩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预后良好的患者可尝试进行选择性单囊胚冷冻,降低囊胚复苏周期的多胎率和异位妊娠率,增加患者的累积妊娠率;≥38岁的高龄患者也可尝试使用选择性优质单囊胚移植方案在降低多胎和异位妊娠发生的同时增加患者的累计妊娠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使用国产产前诊断探针,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染色体非整倍体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可靠性。分析产前诊断指征与非整倍体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29例符合产前诊断指征的患者,抽取羊水25ml,其中20ml用于传统的细胞培养和染色体G显带分析,其余5ml用FISH方法诊断13、18、21、X、Y染色体非整倍体。结果 329例受检样本中,有效样本322例,其中18三体5例,21三体6例,13三体1例,X单体6例。FISH技术检测这五种常见非整倍体的灵敏性为100%,特异性为100%。非整倍体发生率在B超异常组发生率最高为18%,与唐筛高危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国产FISH探针可以快速准确诊断21,13,18,X和Y 5种非整倍体,国产FISH探针用于羊水细胞常见染色体非整倍体的产前诊断具有临床可行性,超声检查+FISH是产前检测非整倍体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通过辅助生殖技术(ART)治疗妊娠后早期自然流产与胚胎染色体非整倍体的关系。方法采用FIsH技术对202例经ART治疗妊娠患者早期自然流产胚胎绒毛进行了全染色体的非整倍体分析,其中IVF患者132例,IcsI患者70例.结果经ART治疗妊娠患者早期自然流产胚胎绒毛染色体非整倍体发生率为63.86%(129/202),其中以三体型最常见,占83.72%(108/129);IVF组与ICSI组的非整倍体率分别为64.39%和62.86%(P〉0.05);新鲜胚胎移植组与冷冻胚胎移植组非整倍体发生率分别为62.99%和65.33%(P〉0.05);≤35岁组和〉35岁组的非整倍体率分别为55.00%和76.83%(P〈0.01)。结论经ART治疗妊娠患者早期自然流产大部分由胚胎染色体非整倍体所致,并且随着孕妇年龄的增加胚胎染色体非整倍体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高龄和复发性流产(RSA)患者开展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PGS)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收入高龄及RSA患者共计8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纳入对象均开展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WGA)结合二代测序技术(NGS),分别对胚胎23对染色体开展筛查,对筛查结果中染色体正常胚胎进行移植,并观察临床结局。结果本次研究对纳入82例患者125个取卵周期,共计456枚胚胎开展PGS,其中卵裂胚68枚,囊胚388枚,结果检测中287枚胚胎为染色体异常,胚胎染色体异常率总计为62.94%,35~40岁整倍体胚胎数占比为35.71%,低于40岁的60%,差异显著(P0.05),35~40岁患者胚胎异常率为66.67%低于40岁组82.09%,临床妊娠率为68.78%高于40岁组37.80%,流产率6.25%,低于40岁组0.00%,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高龄、复发性流产患者中往往胚胎异常率显著上升,此时通过开展PGS并选择健康胚胎植入,能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两种不同间期核制备方法的效果,并比较25-30岁和31-35岁这两个女性年龄组、不同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指征、不同超排方案等与17号染色体非整倍体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0.1% Tween 20/0.01 mol/L HCl和3:1的甲醇:冰醋酸两种方法制备人类未受精卵间期核,选用人类17号染色体端粒探针(17qter),按说明书步骤进行荧光原位杂交并在方法上稍作改进。结果 36个未受精卵中,正常17号单体24枚,二体7枚,三体5枚,非整倍体出现率为33.3%(12/36);25-30岁和31-35岁这两个女性年龄组、不同IVF指征、不同超排方案的患者的17号染色体非整倍体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两种方法信号检出率均为100%,但前者间期核制备效果较好,易于操作,避免甲醇冰醋酸刺激性气味对环境的污染,卵母细胞17号染色体的非整倍性是造成体外受精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非整倍体是最常见的染色体数目异常,发生于卵母细胞或胚胎可导致胚胎种植失败、自发性流产和新生儿出生缺陷.胚胎植入前非整倍体筛查主要利用极体,卵裂球和囊胚检测非整倍体.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为目前常规技术,正广泛应用于临床.比较基因组杂交是在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随着微阵列技术的引进...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冻融周期中选择D5或D6囊胚解冻移植的妊娠结局。方法接受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治疗的患者,新鲜取卵周期中D5和D6形成的可利用囊胚以玻璃化冷冻方法分别进行冷冻保存;在冻融周期,以排卵后或加用黄体酮第5天为移植窗,将囊胚以玻璃化解冻方法解冻复苏培养2h后植入患者子宫。分析D5和D6囊胚解冻移植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及流产率等的差异。结果 D5囊胚和D6囊胚复苏后的存活率(99.03%VS99.65%)无显著差异;D5冻融囊胚移植的临床妊娠率(70.59%)、种植率(58.46%)和活产率(59.2%)则明显高于D6冻融囊胚移植的临床妊娠率(53.99%)、种植率(39.71%)和活产率(40.1%),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D5囊胚移植后的流产率(16.4%)显著低于D6囊胚移植(25.5%)(P0.05)。结论选择D5囊胚移植能够提高冻融周期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及活产率,并降低胎儿流产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未受精卵母细胞胞浆形态与其染色体非整倍体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法分析未受精卵母细胞中13,16,18,21和22号染色体的核型,并将其与卵母细胞胞浆形态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在形态正常的70个卵母细胞中,非整倍体15个(21.4%);在出现胞浆颗粒化的40个卵母细胞中,非整倍体16个(40%),明显高于形态正常卵母细胞中的非整倍体比例(P<0.05)。结论卵母细胞胞浆颗粒化与其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发育速度囊胚冻融后移植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沈阳东方医疗集团菁华医院生殖中心进行冻融囊胚移植的3285个周期,按照囊胚发育速度及移植枚数分为四组:D5单囊胚组778例,D6单囊胚组808例,D5双囊胚组651例,D6双囊胚组1048例。分别比较D5与D6单囊胚组、D5与D6双囊胚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多胎率、早产率、低出生体重(LBW)率、新生儿男女比例、出生缺陷等指标。结果D5单囊胚组临床妊娠率及种植率显著高于D6单囊胚组(P0.05);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多胎率、早产率、LBW率、新生儿男女比例和出生缺陷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5双囊胚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多胎妊娠率显著高于D6双囊胚组(P0.05);其它指标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复苏周期移植D5囊胚比D6囊胚可以获得更好的妊娠结局,不同发育速度囊胚的出生结局及新生儿状况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 2 1三体患者体内二倍体细胞增多的机理。方法 用松胞素 - B诱导的双核细胞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对人体内 2 1号染色体非整倍体和培养细胞中 2 1号染色体分离异常的发生率进行检测。结果  2 1三体患者体内 ,二倍体细胞率 (16 .90‰± 10 .70‰ )远高于 2 1四体细胞率 (0 .42‰± 0 .6 4‰ ) (P=0 .0 0 0 )。在培养的正常人和 2 1三体患者细胞中 ,2 1号染色体不分离率 (3.6 9‰± 2 .5 0‰和 8.2 2‰±5 .5 4‰ )显著高于丢失率 (0 .10‰± 0 .30‰和 0 .43‰± 0 .49‰ ) (P=0 .0 0 0 )。结论  2 1三体患者体内较高比例的二倍体细胞源于因三体细胞中 2 1号染色体分离异常而形成的二倍体细胞的逐渐积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染色体着丝粒点(cd)结构变异和着丝粒蛋白(CENP)表达与染色体非整倍体形成的关系。方法以流产绒毛染色体非整倍体者为研究组,以流产绒毛染色体正常者为对照组,同时抽取流产者夫妇外周血进行染色体制备。应用染色体G显带技术、改良的着丝粒点一核仁组织区(Cd—NOR)同步银染方法及免疫组化技术,对每例标本进行染色体分析及Cd、CENP研究。结果①研究组染色体cd变异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绒毛染色体非整倍cd变异显着高于父方(P〈0.05),而与母方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绒毛染色体cd变异与双亲间无显著差异(P〉0.05)。②两组流产绒毛染色体中均有CENP的表达,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非整倍体绒毛中CENP含量显著低于父方(P〈0.05)而与母方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绒毛CENP含量显著低于父方CENP(P〈0.05),与母方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CENP的含量与cd变异呈负相关。结论cd变异、CENP含量降低可能是造成着丝粒不分离形成非整体的原因之一;Cd变异、CENP与其母亲具有一定的同源性、相似性;Cd变异越高CENP含量越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D5和D6冻融囊胚移植的结局。方法 D5和D6囊胚利用玻璃化冷冻法分别冷冻,待患者子宫内膜达到7~8mm时,以第5天为移植窗,复苏2h后移植。结果 D5冷冻囊胚复苏后的存活率(99.02%)与D6冷冻囊胚复苏后的存活率(98.51%)没有差异,D5冻融囊胚移植的临床妊娠率(62.20%)和种植率(40.69%)略高于D6冻融囊胚移植的临床妊娠率(57.40%)和种植率(36.87%),但没有显著差异,而D6冻融囊胚移植后的流产率(18.75%)显著高于D5(10.77%)(P〈0.05)。结论 D5冻融囊胚移植能够提高新生儿出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形态学评分对胚胎发育潜能预测价值。方法比较不同原核评分、不同卵裂球数及不同胚胎碎片的胚胎D5或D6囊胚形成情况。结果 D1天原核评分各组囊胚形成率及优质囊胚率无显著差异(P均0.05)。D3天不同碎片含量胚胎囊胚形成率有显著差异(P0.001)。S1组(碎片10-25%)、S2组(碎片25-50%)优质囊胚形成率显著高于S3组(碎片50%),P均0.001,S1与S2组相比,优质囊胚形成率则无显著差异(P0.05)。D3天C2组(7-9-cells)的胚胎囊胚形成率和优质囊胚率最高,与C1组(≤6-cells)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与C3组(≥10-cells)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1天原核形态学评分不能有效预测胚胎发育潜能,D3天胚胎碎片少于50%,细胞数大于6的胚胎具有较高的发育潜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伴有11q23/KMT2A异常的原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及预后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伴有11q23/KMT2A异常的原发性AM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90例患者中, 累及11q23的易位异常占80例, 以t(9;11)(p22;q23)、t(6;11)(q27;q23)、t(10;11)(p12;q23)和t(11;19)(q23;p13)最为常见, 非易位异常10例。完全缓解(CR)率为75.6%, 携带t(6;11)者的CR率显著低于其他患者(47.1%vs. 82.2%, P=0.005)。中位随访24.5个月, 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患者的3年总体生存率(80.3%vs. 16.6%, P<0.001)和3年无事件生存率(73.5%vs. 16.3%, P<0.001)均显著优于非移植患者。T(6;11)者生存最差, 3年总体生存率(11.8%vs. 56.9%, P<0.001)和3年无事件生存率(5.9%vs. 54.4%, P<0.001)均显著差于其他类型。无论是否接受allo-HSCT, t(9...  相似文献   

18.
染色体非整倍体是指染色体数目异常,包括三体征和单体征,主要有21、13、18-三体及Turner综合征(45,X0)、XYY综合征及K linefelter综合征(XXY)。在临床染色体异常的产前诊断中21、18、13及性染色体三体异常占80%以上。因此对非整倍体的检测一直是产前诊断的重要部分。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能有效检测出间期羊水细胞的非整倍体异常,其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实验周期短,适合于非整倍体的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无创产前检测(NIPT)在胎儿染色体数目与结构异常及拷贝数变异(CNV)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产前诊断中心收治的46 197例孕妇为研究对象。采集孕妇外周血行NIPT, NIPT阳性孕妇经羊水细胞核型分析及拷贝数变异测序(CNV-seq)进一步鉴定, 并分析3种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常见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主要来自高龄孕妇, 性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主要来自高龄和血清学筛查临界风险或高风险孕妇, 罕见常染色体非整倍体及CNV异常主要来自血清学筛查临界风险或高风险孕妇。NIPT检测胎儿染色体异常的阳性预测值(PPV)由高到低依次为:T21(92.37%, 109/118)、T18(53.85%, 14/26)、性染色体非整倍体(45.04%, 59/131)、T13(34.62%, 9/26)、CNV(29.17%, 14/48)、罕见常染色体非整倍体(2.60%, 2/77)。结论 NIPT对于T21、T18、T13和性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有较高的检出率, 对于罕见常染色体非整倍体及CNV异常有一定的检测价值, 能够提示一些染色体罕见...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孕妇外周血胎儿游离DNA(cfDNA)无创产前筛查(NIPT)对于21三体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13三体综合征、性染色体异常及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的筛查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21年12月在枣庄市妇幼保健院进行NIPT检测的共计15 237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对NIPT筛查高风险孕妇抽取羊水细胞进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和染色体微阵列检测, 明确胎儿NIPT结果与介入性产前诊断的结果一致性。最后, 电话随访胎儿妊娠结局, 收集胎儿信息。结果 15 237例孕妇中累计检出染色体异常266例, 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为1.75%(266/15 237)。266例中筛查出21三体高风险79例(29.7%), 18三体高风险26例(9.77%), 13三体高风险9例(3.38%), 性染色体非整倍体高风险74例(27.82%), 其他常染色体非整倍体高风险12例(4.51%), 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高风险66例(24.81%)。266例中217例NIPT阳性孕妇同意接受后续介入性产前诊断, 确诊21三体50例、18三体13例、13三体1例、性染色体异常25例、其他常染色体非整倍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