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CO2气腹压力对肝硬化病人肝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CO2气腹压力对肝硬化病人肝功能的影响,指导临床对肝硬化病人开展腹腔镜治疗。方法选择60例慢性胆囊疾病既往有慢性乙型肝炎合并有肝硬化的患者,肝功能按照Child分级为A级,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根据术中腹内压(IAP)水平的不同,分成两组:低气腹压组(LP组),标准气腹压组(SP组),比较两组间术后肝功能的变化。结果与低气腹压组比较,标准气腹压组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T)、谷丙氨酸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有所升高,且恢复相对较晚。结论不同压力下CO2气腹对肝硬化病人肝功能影响是存在的,其中尤以对血清转氨酶和血清胆红素的影响较为突出。结果表明在对肝功能A级的肝硬化病人开展腹腔镜手术应用CO2气腹是可行的,尤其是应用低气腹压更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的气腹压力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对患者胆红素、转氨酶及肩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行采用不同气腹压力性LC的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低压组(65例)和高压组(65例),高压组气腹压维持在14~16 mm Hg(1 mm Hg=0.133 k Pa),低压组气腹压维持在8~12 mm Hg。比较术前、术后第1日及第3日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及直接胆红素(DBIL)的变化。比较肩部疼痛等气腹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LC术后两组患者血清ALT、AST及TBIL较术前均明显升高(P<0.05),且高压组患者ALT、AST及TBIL高于低压组(P<0.05)。患者ALT、AST及TBIL在术后第1日明显升高(P<0.05),第3日均明显下降(P<0.05)。两组患者DBIL术后均无明显改变(P>0.05)。两组患者血清DBIL术后均无明显改变(P>0.05)。高压组患者术后肩部疼痛的发生率(26.2%)明显高于低压组(4.6%)(P<0.05)。结论低气腹压下行LC对患者术后胆红素和转氨酶影响较小,肩痛的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3.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肝功能变化原因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后肝功能变化规律,分析影响肝功能的原因.方法 60例胆囊良性病变且肝功能正常行胆囊切除术者,根据患者意愿以及适应证分为开腹胆囊切除术组2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A组(气腹压10 mmHg)2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B组(气腹压15 mmHg)20例.术前、术后第1、3、5天检测肝功能.结果 三组术后血清ALT、AST、TBIL均较术前升高,上述指标术后第3天明显下降,第5天正常.三组术后ALB均有下降,血清DBIL、GGT、ALP均无显著变化.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对肝功能有影响,和开腹胆囊切除一样,为一过性现象.全麻下,气腹压力在10~15 mmHg时,对肝功能的影响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杨晨曦  徐本文 《吉林医学》2014,(36):8117-8118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气腹压对术后肩痛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随机分为两个组别,各50例。A组:CO2气腹压力上限14 mm Hg(1 mm Hg=0.1333 k Pa);B组:CO2气腹压力上限10 mm Hg。分组在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对肩痛进行评分。结果:A组23例(46%)、B组5例(10%)术后出现肩痛,结果表明,低气压腹腔镜组术后肩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高气压腹腔镜组。结论:降低CO2气腹压力可减少腹腔镜术后肩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ALMA喉罩和SLIPA喉罩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气道管理的效果。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ALMA喉罩组(A组)和SLIPA喉罩组(S组)各40例。麻醉诱导后置入喉罩,行机械通气。观察记录喉罩置入时间和成功率、气道密封压、气腹前及气腹压至12mm Hg时气道峰值压、胃胀气程度、返流和误吸发生情况、术毕喉罩拔除后的并发症。结果两组置入时间及一次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组比较,A组气道密封压较高,气腹压至12mm Hg时气道峰值压较低(P〈0.05),气腹后胃胀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返流和误吸,A组术毕喉罩粘血和咽痛发生率较S组低(P〈0.05)。结论 ALMA喉罩和SLIPA喉罩操作简单,均可保证有效通气,均可安全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但ALMA喉罩气道密封效果更好,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6.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肝功能变化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肝功能改变的多因素分析,探讨影响肝功能的原因。方法对275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慢性结石性胆囊炎、胆囊息肉等三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d、7d肝功能各指标,包括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及谷氨酰转肽酶等进行测定;以逐步回归分析法预测气腹压;手术时间及患者年龄等变量对术后肝功能变化的影响。结果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组和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组术后1d血清ALT、AST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05或P〈0.01),术后7d均恢复正常,胆囊息肉组术前、术后1d、7d肝功能各指标均无显著性改变;以逐步回归分析法得出AG、OT两个自变量入选方程,其回归方程为:Y=0.230T+0.12AG-15.38。结论LC可致术后血清ALT、AST增高,其原因与结石性胆囊炎、AG和OT有关,但仅为一过性现象,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LC仍为一种可靠、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杨涌  康欣  杨兴建  胡毅  陈蓉  徐琳  周宇  赵良松  张勇   《四川医学》2021,42(3):236-240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腹腔高压对机体肠道黏膜屏障损伤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180例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值表法分为3组,分别为10 mm Hg(1 mmHg≈0.133 k Pa)组、12 mm Hg组和15 mm Hg组。3组患者术中CO2气腹压力分别设定为10 mm Hg、12 mm Hg和15 mm Hg。记录患者术中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检测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血D-乳酸、内毒素水平及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等结果。结果研究过程中8例患者退出(10 mm Hg组2例、12 mm Hg组1例、15 mm Hg组5例)。3组患者均未出现术后手术创面出血,无胆管继发结石、胆漏及再次手术等发生,均治愈出院。术后3组血清TNF-a、IL-1、血清D-乳酸、内毒素水平及DAO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CO2气腹压力设定在15mm Hg以下实施腹腔镜手术未出现肠黏膜屏障损伤,该气腹压下实施手术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二氧化碳(CO2)气腹压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2月于漯河市第三人民医院行择期LC患者80例,根据CO2气腹压分为低腹压组46例和高腹压组34例,低腹压组患者CO2气腹压为12 mm Hg(1 mm Hg=0.133 k Pa),高腹压组患者CO2气腹压为15 mm Hg,比较2组患者气腹时的血气分析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手术前后肝功能、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气腹前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气腹10、20 min时HR显著高于气腹前(P<0.05),2组患者气腹20 min时MAP显著高于气腹前(P<0.05);低腹压组气腹10、20 min时MAP和HR均显著低于高腹压组(P<0.05)。2组患者气腹前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动脉血氧分压(Pa O2)、酸碱度(p 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气腹10、20 min时Pa CO2显著高于气腹前(P<0.05),Pa O2显著低于气腹前(P<0.05);气腹前后2组患者p H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腹压组患者气腹10、20 min时Pa CO2显著低于高腹压组(P<0.05),Pa O2显著高于高腹压组(P<0.05)。2组患者术前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AST、ALT、TBIL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低腹压组患者AST、ALT、TBIL水平均显著低于高腹压组(P<0.05)。低腹压组患者肠鸣音出现时间、肠道排气时间、进食时间均显著短于高腹压组(P<0.05)。低腹压组和高腹压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70%(4/46)和26.47%(9/34),低腹压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高腹压组(P<0.05)。结论 CO2气腹会影响行LC患者多系统功能,在保证手术视野清晰的情况下,应尽量降低气腹压力,以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影响,促进患者恢复,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不同气腹压对急性结石性胆囊炎(acute calculous cholecystitis,ACC)患者的影响。 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ACC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行LC治疗,对照组术中维持常规气腹压(12~15 mmHg),观察组术中维持低气腹压(7~8 mmHg)。比较2组围术期指标、术后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及术后24 h对两组肝功能及内皮细胞损伤相关因子进行检测对比。 结果 观察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24 h疼痛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 2组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γ-谷氨酰转移酶、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血栓调节蛋白、内皮素1均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LC术中维持低气腹压在术野清晰度、疗效、安全性方面与正常气腹压效果相当,且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减轻术后疼痛程度,对保护肝功能及抑制内皮细胞损伤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平  李巍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128-128
目的探讨在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气腹预处理对患者肝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择期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直接气腹组(P组)、气腹预处理组(PP组)。比较手术前后患者ALT、AST。结果P组、PP组术后ALT及AST较术前显著升高(P0.01),PP组ALT、AST低于P组(P0.05)。结论在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气腹预处理对患者肝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1):40-42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54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每组27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和肝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腹腔引流时间、术后禁食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与开腹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中有1例为Child B级,而开腹组患者中Child B级有6例,同时,手术前两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总胆红素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总胆红素与手术前相比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手术后腹腔镜组患者的总胆红素水平与开腹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后腹腔镜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等肝功能指标显著低于开腹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癌患者实施腹腔镜肝切除术效果确切,安全性高,且利于患者的术后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病人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9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9例开腹胆囊切除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抽取外周血测定术前、术后24h,48h及72h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的变化。结果腹腔镜组病人术后24h和48hALT和AST水平明显增高,而开腹切除组无明显变化。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引起肝脏转氨酶的暂时性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腹腔镜胆囊手术中气腹压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实施择期腹腔镜胆囊手术的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其二氧化碳(CO2)气腹压力分别设置12 mm Hg和15mm Hg,比较两组不同时刻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结果在气腹建立10 min时(T1)、气腹建立20 min时(T2)时两组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均升高(P0.05),且T2时刻的HR、MAP稍高于T1(P0.05),而两组间比较观察组T1时、T2时刻的HR、MAP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CO2气腹压可对腹腔镜胆囊手术患者术中的血流动力学产生影响,在保证术野的情况下应选择低气腹压。  相似文献   

14.
CO2气腹压对老年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时,不同CO2气腹压对患者恢复的影响。方法:将老年患者90例分为A(气腹压为10mmHg)和B(气腹压为15mmHg)两组,对比术中呼吸、循环血气参数的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A组术中呼吸、循环血气参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结论:10mmHg气腹压是老年人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理想的气腹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压力CO2气腹压力对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并发肩部疼痛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在许昌县人民医院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共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在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气腹压力选择10 mm Hg,对照组气腹压力选择为14 mmHg。观察两组术后并发肩部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肩部疼痛发生率为13.33%(6/45),对照组为40.00%(22/4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肩部疼痛多与气腹压力相关,在不影响手术的情况下,低气腹压力能有效减少术后肩部疼痛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讨论心功能Ⅱ级的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 2005年1月—2009年6月共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475例,其中术前心功能检查为Ⅱ级的患者32例。合并冠心病27例,心脏瓣膜病4例,先天性心脏病1例。术前常规行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确定心功能为Ⅱ级,无麻醉禁忌后行低气腹压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术后密切心电监护。结果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低气腹压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根据患者情况调整气腹压力为1.06~ 1.33 kPa,最长气腹时间不超过30 min,术中稳定,术后恢复顺利,无1例中转开腹。结论心功能Ⅱ级的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患者经适当处理,在低气腹压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是可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CO2气腹对于糖尿病患者术后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于本院行胆囊切除术的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气腹压水平分为Ⅰ、Ⅱ、Ⅲ3组,每组20例,Ⅰ、Ⅱ组均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气腹压力分别为为12、15 mm Hg;Ⅲ组行开腹胆囊切除术。患者于术前1 d,术后1、24、48、72 h分别测定血清中ALT、AST及TBIL的浓度。结果:Ⅰ、Ⅱ组术后1、24、48 h血清ALT、AST、TBIL浓度均高于术前及Ⅲ组,Ⅱ组术后72 h血清ALT、AST、TBIL浓度均高于术前及Ⅲ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组术后血清ALT、AST、TBIL浓度也较术前升高,但仅术后24 h高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术后各时间点血清ALT、AST、TBIL均高于Ⅰ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采用常规气腹压力引起的术后肝功能异常程度相对采用高气腹压力明显较轻。  相似文献   

18.
徐伟全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1):147-148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并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9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胆囊结石并肝硬化患者76例,将其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和开腹胆囊切除术组各3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患者采用常规四孔法,常规建立气腹,取头高脚低左侧倾斜体位,术中维持气腹压11-12mmHg;开腹胆囊切除术组患者在右肋缘下做切口行胆囊切除术。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及胆总管损伤发生情况。结果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及手术胆总管损伤发生率均较开腹胆囊切除术组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并肝硬化较开腹胆囊切除术优势明显.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康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右江医学》2017,(4):468-470
目的探讨不同CO_2气腹压对腹腔镜老年结直肠癌手术患者下肢静脉回流的影响,为老年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老年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患者63例,根据不同气腹压将患者分为:低气腹压组(8 mm Hg CO_2)20例、中气腹压组(12 mm Hg CO_2)24例、高气腹压组(16 mm Hg CO_2)19例。比较各组气腹建立前(T1)、气腹设定压力14 mm Hg并维持20分钟时(T2)、气腹消除后20分钟时(T3)的股静脉直径、血管血流、血流量及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T2时,中气腹压组、高气腹压组股静脉直径较低气腹压组增大,血流速度、血流量较低气腹压组降低(P<0.05);高气腹压组股静脉直径较中气腹压组增大,血流速度、血流量较中气腹压组降低(P<0.05)。T3时,高气腹压组股静脉直径较低气腹压组、中气腹压组增大,血流速度、血流量较低气腹压组、中气腹压组降低(P<0.05)。结论在确保手术术野清晰,不影响手术操作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CO_2气腹压,而维持气腹压在12 mm Hg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高海拔地区(〉3000m,PO2〈75%)开腹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血液系统的影响。方法:在高海拔地区接受胆囊切除术的163例患者按患者意愿分为开腹组78例和腹腔镜组85例,分别检测术前24h、术后24h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小板计数(PLT),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的情况。结果:术后PT、APIT、TT、FIB及PLT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相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组和腹腔镜组术后各有DVT1例,DVT发生率分别为1.28%和1.18%,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海拔地区开腹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均呈高凝状态,两种术式对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无差异,术后DVT的发生率无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