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引起皮下出血的预防和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雅琴 《现代护理》2006,12(30):2858-2859
低分子肝素(LMWH)为有效的抑制血栓形成的抗凝新药,其作用是通过与抗凝血酶Ⅲ及其复合物结合,加强抗凝血酶Ⅲ对Xa因子的灭活而起抗血栓的作用。它的治疗效果显著,临床上应用不需要连续实验室检测,每天2次,每12小时皮下注射给药1次,即可完全发挥抑制血栓、抗凝作用,与普通肝素相比,其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药理学上和临床上的优势。近年来广泛应用在临床上,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中安全有效的抗凝药物[1-2]。但在临床应用中皮下出血仍是其常见的不良反应,据国内文献报道,在传统规范操作下LMWH皮下…  相似文献   

2.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局部出血原因分析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低分子肝素(LMWH)为有效的抑制血栓形成的新型药物,临床应用不需连续实验室监测,每天1次~2次皮下给药即可发挥抗凝作用。与普通肝素相比,其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发生率低而被临床广泛应用[1]。但注射部位皮下出血仍是其常见的不良反应,观察中发现出血面积可高达8 cm×10 cm[2]。较大面积的出血使患者产生紧张心理,对护士产生不信任感,不利于药物治疗。近年来,许多学者对LMWH皮下注射局部出血的原因进行了大量的分析总结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现综述如下。1局部出血原因分析LMWH皮下注射局部出血是多因素的,…  相似文献   

3.
低分子肝素注射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是一种由普通肝素分解强化而成的低分子肝素钙或钠盐,为有效的抑制血栓形成的抗凝新药。其作用是通过与抗凝血酶Ⅲ及其复合物结合,加强抗凝血酶Ⅲ对Xa因子的灭活而起抗血栓的作用。它的治疗效果显著,临床上应用不需要连续实验室检测,2次/d,每12小时皮下注射给药1次,即可完全发挥抑制血栓、抗凝作用,与普通肝素相比,皮下注射后能形成有效的血浆肝素浓度,快速而持续地发挥其降低高凝状态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此类药物生物利用度高,体内半衰期长,出血危险性低^[1]。  相似文献   

4.
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为有效的抑制血栓形成的新型药物,临床应用不需要连续实验室监测,1~2次/d皮下给药即可完全发挥抗凝作用,与普通肝素相比,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但临床应用中皮下出血仍是其常见的副反应。注射后有效压迫穿刺针眼处3min能明显降低皮下出血的发生率。临床观察皮下注射时不同进针方法也会影  相似文献   

5.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局部出血原因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分子肝素(LMWH)作为有效的抑制血栓形成的新型药物,而被临床广泛应用[1].注射部位皮下出血是其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现出血面积可高达8cm×10cm[2].大面积的出血使患者产生紧张、害怕心理,不利于治疗及病情的恢复.因此,近年来,我们对LMWH皮下注射局部出血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不同进针方法对出血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低分子肝素 (lowmolecularweightheparin ,LMWH)为有效的抑制血栓形成的新型药物 ,临床应用不需要连续实验室监测 ,1~ 2次 /d皮下给药即可完全发挥抗凝作用 ,与普通肝素相比 ,生物利用度高 ,半衰期长 ,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发生率低[1] 。但临床应用中皮下出血仍是其常见的副反应。注射后有效压迫穿刺针眼处 3min能明显降低皮下出血的发生率[2 ] 。临床观察皮下注射时不同进针方法也会影响出血的发生 ,为此 ,我们选择 2 0 0 3年 2~ 3月在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 4 8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观察。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2 0 0 3年…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目前是中国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高,病死率也极高。而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在冠心病、脑梗死等疾病的治疗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普通肝素(UFH)和低分子肝素(LMWH)是很重要的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LMWH )为可有效抑制血栓形成的新型药物,与普通肝素相比,其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的并发症发生率低,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中安全有效的抗凝药[1-2]。但是由于其抗凝作用、在皮下注射时刺破血管、血液渗入皮下组织等原因,低分子肝素会引起局部出血和疼痛,甚至是皮下血肿,还会造成患者以及家属的恐惧心理。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一直在努力研究和改进肝素注射的护理措施,现就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进针部位、进针方式、推药速度、注射后部位压迫方式、注射前后局部皮肤的处理等各方面进行综合性阐述,研究各种改进的注射方法在减少注射后的局部出血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低分子肝素因其抗血栓作用强,广泛应用于心肌梗死患者的抗凝治疗.但低分子肝素的使用也带来一些不良反应,如皮下出血、疼痛、血小板减少等.有报道指出规范操作下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致皮下出血的发生率为26.7%[1].注射部位的皮下出血不仅影响后续注射部位的选择,还会给患者在承受疾病压力的同时增加额外的心理负担.因此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一直在努力研究和改进低分子肝素注射的方法.为减少注射低分子肝素导致皮下淤血,分析和探讨其原因和方法,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低分子量肝素(LMWH)为有效的抑制血栓形成的抗凝药,其作用是与抗凝血酶Ⅲ及其复合物结合,加强抗凝血酶Ⅲ对Xa因子的灭活而起抗血栓作用。近年在我院广泛应用于预防下肢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LMWH常见不良反应是出血[1]。据国内文献报道,在传统规范操作下LM-  相似文献   

10.
低分子肝素(LMWH)为有效地抑制血栓形成的新型药物。它与普通肝素相比,其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的并发症发生率低。近年来广泛的应用于临床上,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中安全有效的抗凝药。  相似文献   

11.
注射低分子肝素致皮下淤血患者的护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是一种低分子量的肝素,由普通肝素解聚而成,皮下注射后能形成有效的血浆肝素浓度,发挥其降低高凝状态的抗血栓形成的作用.与普通肝素相比其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安全性高、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发生率低[1];给药方便;不需要特殊监测,临床上逐渐取代了普通肝素,用以预防、治疗静脉血栓栓塞及急性冠脉综合征[2].  相似文献   

12.
按压对注射低分子肝素致皮下出血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抗凝药,是肝素经降解得到的低分子量片段,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肝素,目前,治疗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已得到肯定。通常选择腹部皮下注射,因腹部皮下血管、淋巴管丰富,易于吸收,但临床上常易引起出血、淤血,甚至皮下血肿,造成患者的心理紧张。  相似文献   

13.
低分子肝素(LMWH)作为有效的抑制血栓形成的新型药物,而被临床广泛应用。注射部位皮下出血是其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现出血面积可高达8cm&;#215;10cm。大面积的出血使患者产生紧张、害怕心理,不利于治疗及病情的恢复。因此,近年来,我们对LMWH皮下注射局部出血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低分子肝素是一种新型抗血栓剂,现已普遍用于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与普通肝素相比,其优点是低度抗凝、生物利用度高、作用稳定持久、无需监测出凝血时间、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低等.一般为皮下注射,12 h 1次,连用7 d,其疗效及安全性已得到肯定.但在注射时病人会出现注射部位淤斑、血肿、硬结及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皮下出血发生率为34%左右[1],不仅影响药物吸收,降低药物疗效,而且造成病人紧张心理,降低病人使用该药的依从性,影响康复.我科近年来为降低注射低分子肝素时病人局部的并发症,对107例次病人进一步规范了注射时护理操作流程,改进了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技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云霞  董敏 《护理研究》2008,22(1):39-39
低分子肝素钙是一种新型的抗凝血酶Ⅲ(ATⅢ)依赖性抗血栓形成药.因其对体内外血栓、动静脉血栓形成有抑制作用,临床广泛用于血液透析抗凝、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等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通常选择腹壁皮下注射途径给药,因为腹壁皮下血管、淋巴管丰富易于吸收.但临床上由于注射方法不正确,易引起皮下出血、淤斑、硬结,甚至皮下血肿,造成病人心理紧张,引起误解,使病人难以接受治疗,影响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瑞替普酶静脉溶栓并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替代普通肝素(UFH)抗凝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106例AMI患者经瑞替普酶静脉溶栓后,随机分为LMWH组(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2次/d)和静脉UFH组(普通肝素静脉泵入24h后改为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2次/d),1周后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冠脉介入治疗(PCI)。观察临床再通率、血管开通率、急性期并发症、出血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①LMWH组与静脉UFH组相比,临床再通率(82.1%vs78.0%)、血管开通率(78.9%vs75.0%)高,临床再通病例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8.70%vs12.8%)低,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LMWH组出血并发症明显低于静脉UFH组(7.14%vs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PCI后均予LMWH抗凝治疗,30d内无急性或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瑞替普酶并LMWH用于AMI再灌注治疗是安全、有效、方便的,LMWH用于PCI后抗凝治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改进低分子肝素注射方法与皮下出血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陆建英  梁涛 《护理研究》2006,20(4):327-328
[目的]改进低分子肝素腹部皮下注射方法,进一步降低皮下出血的发生率及减少出血面积。[方法]选择临床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且需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病人,将每例病人10次皮下注射分为对照组和改进组,进行自身对照。观察皮下出血的例次及出血面积的大小。[结果]改进组局部出血例次明显减少,未发生较大面积的瘀斑,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改进的注射方法可降低皮下出血发生率及避免较大面积的出血。  相似文献   

18.
低分子肝素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存在高凝状态,以肾小球内纤维蛋白沉积和微血栓形成为特点,故临床上常采用抗凝治疗。传统肝素治疗容易引起出血及血栓性血小板减少。近年临床药理研究发现,低分子肝素(LMWH)以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出血少为优势。国外逐渐采用LMWH替代肝素抗凝治疗[1,  相似文献   

19.
改进低分子肝素注射方法与皮下出血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建英  梁涛 《护理研究》2006,20(2):327-328
[目的]改进低分子肝素腹部皮下注射方法。进一步降低皮下出血的发生率及减少出血面积。[方法]选择临床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且需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病人,将每例病人10次皮下注射分为对照组和改进组,进行自身对照。观察皮下出血的例次及出血面积的大小,[结果]改进组局部出血例次明显减少,未发生较大面积的瘀斑,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改进的注射方法可降低皮下出血发生率及避免较大面积的出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云南白药贴敷对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后减轻皮下出血的作用。方法40例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每例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10次,共400次。对照组注射后用普通输液护贴贴敷注射部位,治疗组注射后用云南白药贴敷。分别观察皮下出血发生率及出血程度。结果治疗组皮下注射后局部皮下出血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云南白药贴敷能有效降低低分子肝素注射后皮下出血的发生率并能减轻其出血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