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髁突摘除术治疗粉碎性髁突骨折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髁突颈部以上粉碎性骨折行髁突摘除术的可行性及适应证.方法:回顾我院2007年9月-2011年9月间因外伤导致髁突骨折患者61例,其中完全行手术内固定治疗30例,保守治疗15例,髁突颈部以上粉碎性骨折患者16例(18侧)予以髁突摘除术,术后随访5~48个月,观察疗效.结果:16例(18侧)患者中,止血纱布排异反应导致创口愈合不良1例,咬合偏斜1例,开口轻度受限1例,前牙开(牙合)1例,其余患者无明显咬合不适,牙尖窝关系良好,面容基本对称.结论:对于颌面部发育基本完成的患者,其髁突颈部以上粉碎性骨折采取髁突摘除术是可行的治疗方法,术后可能出现咬合偏斜、前牙开(牙合)及开口受限,进一步治疗后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
髁状突良性肥大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髁状突良性肥大较为少见 ,病因尚不明确。笔者近遇 1例右侧髁状突良性肥大并伴有鸟嘴状畸形 ,现报道如下。患者男性 ,2 9岁 ,自感右侧面部不适 1月余 ,1999年 12月 2 1日来我院就诊。检查见两侧面部基本对称 ,右侧耳前区有轻度压痛 ,开口度 2 0cm。前牙开牙合 ,后牙咬合关系正常。张口时右侧关节偶有弹响 ,颏部略向左侧移位。有长期右侧咀嚼习惯 ,否认外伤史和感染史。X线表现 :两侧下颌骨体部及升支部对称 ,右侧髁状突体积较左侧明显增大 ,但骨小梁的分布、排列与临近正常骨组织一致。右侧髁状突纵径为 32mm(髁突顶点至乙状切迹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颞下颌关节断层片测量,探讨上颌四眼簧扩弓纠正单侧后牙反(牙合),改善早期功能性下颌偏斜后髁突位置的变化.方法:混合牙列或早期恒牙列,单侧后牙反(牙合)伴有或不伴有前牙反(牙合),下颌功能性偏斜患者16例,采用上颌Quad-Helix扩弓法,对矫治前后颞下颌关节断层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单侧后牙反(牙合)矫正后,偏斜侧T1期与T2期髁突位置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侧髁突向后移动,即治疗后,对侧关节腔前间隙增大,上间隙和后间隙比治疗前减小(p<0.05).结论:混合牙列或早期恒牙列,上颌四眼簧扩弓器纠正单侧后牙反(牙合),使髁突与关节窝关系发生改变,两侧髁突运动逐渐对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开口牙合板在儿童髁状突骨折保守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髁状突骨折的患儿 ,取模 ,转移牙合位关系 ,在牙合架上确定开口位 ,参考儿童的实际情况 ,确定开口度。以此开口度制作开口牙合板。以一定的方法配戴 ,通过随访了解疗效。结果 :参加试验的 12名患儿 ,都得到了良好的疗效 ,X线片显示 ,髁状突骨折区都得到了改建。结论 :开口牙合板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治疗儿童髁状突骨折的保守疗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一种双侧髁突骨折的分类方法,根据分类将双侧髁突骨折进行分别治疗,比较治疗后的关节功能。方法 63例双侧髁突骨折按照髁突是否骨折以及升支高度是否发生降低分成3类,每类中有3个亚类,采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术后6个月检查最大张口度、张口偏斜、单侧侧方运动、双侧侧方运动、前伸运动、关节弹响及杂音、有无前牙开等。结果无一例患者出现前牙开,有6例最大开口度小于35mm,都在Ⅰ型双侧髁突骨折,Ⅱ型双侧髁突骨折出现单侧侧方运动障碍、前伸障碍、开口偏斜、关节弹响及杂音各占10%,Ⅲ型双侧髁突骨折无明显关节功能障碍。结论双侧髁突骨折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分类治疗,有无髁突骨折对于关节功能的预后有很大影响,是否有升支高度降低对于采用哪种治疗方法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髁突颈部骨折时进行髁突-翼外肌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的适应证、手术方法 及术后效果。方法 对髁突颈部骨折出现髁头脱位突破关节囊、髁突和髁突颈下骨折移位成角大于30°~45°、下颌支垂直高度降低超过4~5 mm的骨折患者,采用耳屏前绕耳轮脚向上后耳颅沟切口,行翼外肌-髁突肌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方法 治疗。术后1、3、6个月复诊,检查面型、开口度、开口型、牙合关系、咀嚼力、面神经功能,三维CT重建上下颌骨,根据临床和影像学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1月,所有患者面型对称、牙合关系好、开口度均较术前增大;无骨折移位、患侧咀嚼力减弱、8例额纹变浅。3月后,所有病例面型对称、开口度≥3.5 cm、开口型无偏斜、骨折一期愈合、髁突表面未见骨质吸收、面神经瘫痪症状恢复、双侧咬合力对称。6月后观察所有项目同术后3月。结论 髁突骨折经耳屏前后上绕耳轮脚切口,能较好的保护颞下颌关节区相关血管神经;对髁突颈部骨折行翼外肌-髁突解剖结构开放性复位内固定,是一种恢复解剖形态和关节功能的有效方法 ,在术后3月内可判定其效果。  相似文献   

7.
颞下颌关节封闭诱发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广东普宁县中医院陈普生患者女43岁。哎硬物后右侧颖下颌关节开口和咀嚼时疼痛两天前来就诊。口腔检查:患考张口受限,开口度约2cm,开口型无偏斜,右侧颗关突后方明显压痛,上下牙咬合关系正常,残冠。按右额颌关节盘后区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侧后牙反[牙合]成年患者髁状突及下颌升支的对称性。方法:对22例单侧后牙反[牙合]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多层面重建和相关参数测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双侧髁突内、外突面积的差异无统点的距离,髁突内倾角及下颌角点的距离有显著差异,但髁突左右径、髁状突最大横截面积、下颌支高度及下颌支冠状位最大计学意义。结论:单侧后牙反[牙合]患者左右侧髁状突及下颌支的位置不对称,但髁突及下颌升支大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对比分析骨性Ⅲ类高角伴下颌偏斜患者与个别正常牙合患者髁突的形态和位置。方法 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患者40例,其中骨性Ⅲ类高角伴下颌偏斜患者20例(偏斜组),个别正常牙合患者20例(对照组)。所有患者于治疗前拍摄CBCT,使用Invivo 5.0软件对CBCT影像进行三维重建及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两侧髁突形态和位置的差异。结果 (1)偏斜组患者两侧髁突形态和位置指标测量值比较发现,在髁突形态方面,偏斜侧髁突最大轴面面积、髁突高度、髁顶高度均比非偏斜侧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在髁突位置方面,偏斜侧髁突外间隙、上间隙和后间隙比非偏斜侧小;偏斜侧髁突前间隙、内间隙及髁突外突距比非偏斜侧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2)对照组两侧髁突形态和位置指标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3)偏斜组两侧髁突形态和位置指标测量值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发现,在髁突形态方面,偏斜组偏斜侧髁突高度比对照组大,最大轴面面积比对照组小;非偏斜侧髁突高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在髁突位置方面,偏斜组偏斜侧髁突上间隙小于对照组,髁突内间隙、前间隙、髁突外突距及髁突与正中矢状面距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骨性Ⅲ类高角伴下颌偏斜患者双侧髁突的形态和位置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偏斜侧髁突形态较对侧小,并向后上外方向移位。骨性Ⅲ类高角伴下颌偏斜患者的髁突高度比个别正常牙合患者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对前牙开(牙合)患者的颞下颌关节间隙及髁突形态进行测量分析,探讨前牙开(牙合)患者与正常覆(牙合)患者的颞下颌关节的差异。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20年8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前牙开(牙合)患者54例(前牙(牙合)开组)和正常覆(牙合)患者54例(正常覆(牙合)组),对其拍摄的颌面部CBCT图像使用多平面重建技术重建颞下颌关节矢状位及冠状位图像。使用Ka-melchuk法测量颞下颌关节上、后、前间隙,根据髁突骨质情况将髁突形态分为正常型与异常型2类,对前牙开(牙合)组和正常覆(牙合)组进行关节间隙及髁突形态的统计学分析。将前牙开(牙合)组根据开(牙合)的程度分为3个亚组:(1)Ⅰ°开(牙合)组(开(牙合)距离<3 mm);(2)Ⅱ°开(牙合)组(3 mm≤开(牙合)距离≤5 mm);(3)Ⅲ°开(牙合)组(开(牙合)距离>5 mm),比较3个亚组间关节间隙的差异。结果前牙(牙合)开组与正常覆(牙合)组相比,颞下颌关节前、上间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颞下颌关节后间隙显著增宽(P<0.01);前牙开(牙合)组髁突骨质异常占52.8%,正常覆(牙合)组骨质异常占21.3%,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Ⅰ°和Ⅱ°前牙开(牙合)患者相比,Ⅲ°前牙开(牙合)患者髁突在关节窝内更靠前(P<0.05)。结论前牙开(牙合)患者的髁突在关节窝内位置更加靠前、髁突骨质异常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24岁.主诉:“上下牙突,影响美观”求治.诉有口呼吸不良习惯史.无外伤史、正畸治疗及拔牙史.全身状况较好,无全身系统性疾病,其父类似错(牙合).一、临床检查1.面部检查:正面观左右基本对称,微笑像时露龈2 mm;侧貌凸面型,颏部明显后缩,开唇露齿,面下1/3较长.2.口内情况:恒牙(牙合),双侧磨牙中性关系,尖牙起始远中关系,前牙覆(牙合)约2 mm,覆盖约3 mm.上颌中线基本居中,下颌中线左偏约0.5mm.上下牙列排列基本整齐.扁桃体正常.3.关节检查:开口度正常,开口型右偏,双侧颞下颌关节区无压痛,偶有弹响.  相似文献   

12.
关节囊内髁状突骨折比较罕见,广泛应用的治疗方法是(牙合)间固定1—2周,保持正常咬(牙合)关系,以后进行开口训练,预防关节强直的发生,经正确处理后很少发生合并症。但问题在于早期难以发现,常规面部照片和断层摄影常常不能清楚见到髁状突骨折。  相似文献   

13.
颜面不对称患者开闭口时的髁突运动轨迹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记录颜面不对称患者的髁突运动轨迹,研究颜面不对称患者的髁突运动规律.方法颜面不对称患者24人,其中男性9人,女性15人.使用CADIAXⅢ型(Computer Aided Diagnosis Axiograph)髁突运动记录仪,记录患者在不同下颌运动时的髁突运动轨迹,对开闭口运动时的髁突运动轨迹特征进行分析.结果颜面不对称患者双侧髁突开闭口轨迹具有不对称性,偏斜侧(下颌颏部所偏向的一侧)的轨迹弧度大于非偏斜侧,定量分析大张口时双侧髁突的运动距离、矢状面、水平面的倾斜度没有显著性差异,在髁突运动5mm时双侧髁突在矢状面、水平面的倾斜度偏斜侧大于非偏斜侧,具有显著性差异.髁突铰链轴的旋转度比正常(牙合)人群要高.结论颜面不对称患者不仅具有形态结构的不对称,髁突运动轨迹在长度、角度等方面也呈现一定的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14.
例一,患者女性,42岁。主因进行性开口受限2个月就诊,既往否外伤及风湿病关节炎病史,口腔检查:右面颊部轻度肿胀较弥散,皮肤包泽正常,轻度触痛,开口受限,最大开口度约1.5cm并伴下颌向左侧偏斜约1.5mm左右,两侧颞颌关节区无红肿触痛,两侧髁状突活动尚可,口腔指诊发现右侧软腭较对侧饱满,稍硬实感但边界不甚清楚,软腭活动尚可,  相似文献   

15.
成人双侧和单侧髁突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对双侧和单侧髁突骨折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对24例双侧髁突骨折患者和41例单侧髁突骨折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分别进行手术,并进行追踪随访。通过X线片检查、主观与客观的临床检查对两种骨折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在最大开口度、下颌运动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开口时下颌偏斜、开口疼痛等方面发生率单侧组低于双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双侧髁突骨折患者相对较易发生颞下颌关节紊乱。  相似文献   

16.
反牙合伴下颌偏斜是临床常见病例之一。此类患者部分为反牙合求矫,部分因下颌偏斜就诊,因该类错牙合畸形的形成机理不完全相同,矫治的方法也因人而异,因此正确的诊断非常重要,我科自1998年以来采用不同的方法矫治此类患者11例,取得良好疗效,现将矫治体会介绍如下。材料和方法1临床资料 11例患者,男5例,女6例,年龄5~21岁,平均年龄13.5岁。11例患者中,由于牙合发育异常所致9例,其中前牙个别牙反牙合4例,一侧后牙反牙合4例,个别牙锁牙合1例;因早期髁突损伤致下颌骨发育不对称1例;因偏侧咀嚼习惯所致后牙反牙合伴下颌偏斜1例。2方法 矫治方法…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性,30岁。因右侧耳前肿物1年余,来我院就诊。自肿物发现后无明显不适。临床检查患者右侧颞下颌关节区髁状突浅面可触及一约1.5cm×1.5cm×1cm之肿物,质硬,有少许动度,界限清楚,作开闭口运动时,不随髁突运动,开口度约4cm,开口型“↓”,开口末、闭口初扪及弹响。关节开闭口位片显示:髁突骨质连续未见异常,关节间隙无明显改变。于2%利多卡因局麻下行颞下颌关节区肿物摘除术。术中见肿物附着于颞下颌关节囊表面,面神经颞支越其上,肿物呈白色透明状、囊性、包膜致密有韧性,内容物为淡黄色透明胶冻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微型钛夹板坚强内固定技术治疗髁状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经耳屏前或颌下切口行髁状突复位后用微型钛夹板内固定技术治疗髁状突骨折31例.结果 28例牙合关系恢复良好,29例开口度大于3.0 cm,无下颌偏斜,1例出现颞下颌关节弹响,3例术后出现暂时性面神经颞支、颧支功能障碍.X线片显示下颌骨髁状突形态良好,无移位及破坏吸收现象.结论 微型钛夹板内固定技术治疗髁状突骨折稳定可靠,有利于关节结构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前牙反(牙合)的早期矫治与颞下颌关节的改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髁状突是下颌骨中最重要且最活跃的生长区,在TMJ的改建中作用明显,已成为口腔研究的热点,对颞颌关节改建研究对前牙反(牙合)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将有关矫治早期前牙反(牙合)及颞下颌关节改建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髁状突骨折的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髁状突骨折手术治疗的病例,其中囊内(高位)骨折2例,颈部(中位)骨折11例和基部(低位)骨折4例.7例采用耳屏前切口复位内固定, 8例采用颌下切口解剖复位内固定术, 2例因骨折片向内侧移位成角,采用耳屏前、颌下联合切口,使骨折的髁突复位固定.结果 10例术后恢复正常开口度,咬合关系是正中牙合,咀嚼有力,X线片示髁状突外形及位置正常; 7例术后开口度、咀嚼功能稍差,咬合关系基本呈正中牙合, X线片示髁状突外形及位置基本正常.结论 对于错位愈合形成错牙合的陈旧性骨折者,升支有效距离变短的低位骨折、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者,骨折的髁状突移位成角且角度大于45°者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