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湖州市社区卫生服务慢性病防治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导防治工作。方法:通过设计调查表对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人力资源和慢性病防治基本情况进行调查;通过分层抽样,对试点和非试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进行以高血压、糖尿病随访管理为重点的慢性病防治质量调查。结果:湖州市社区卫生服务站有80.42%的医务人员参与慢性病防治工作;试点社区卫生服务站高血压和糖尿病规范化管理率分别为31.39%和23.87%,非试点社区卫生服务站分别为11.59%和0;结论:慢性病防治已逐步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只要加强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力度,以社区为基础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规范化管理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模型的构成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已逐渐成为全世界卫生系统关注的重要问题和疾病负担.为应对慢性病的挑战,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加拿大和瑞典等)采用慢性病管理模型(chronic care model)对慢性病进行管理.有研究显示,慢性病管理模型是改善慢性病护理过程和临床结果,以及节省费用的有效的途径[1].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效果。方法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知识库设计等相关技术手段,研究设计语音机器人,开发慢性病管理应用系统。结果通过语音机器人,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体征监测、健康宣教、健康随访、个案追踪、效果评估与统计分析等慢性病管理服务。结论语音机器人可解决知识宣教场所限制、慢性病管理手工记录与难以统计等不足,形成具有特色的慢性病管理模式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医改背景下,医院如何开展门诊慢性病医保管理。方法:医院从完善组织体系、落实医保政策,引入医保智能审核监控系统,承接门诊慢性病办理业务,强化门诊慢性病就诊管理,建立监督反馈与考核机制等方面对门诊慢性病医保管理进行探索与实践。结果:规范了诊疗行为,保障了医保基金安全,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结论:较为完善的门诊慢性病医保管理措施对实现医、保、患三方共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慢性病已成为威胁中国居民致残和致死的头号杀手。多年来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重心的防治模式,并没有有效降低慢性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实时性、针对性、互动性和经济性等诸多特点,为开展慢性病线上管理带来可能。作者研究苏北某三甲医院将“互联网+”用于慢性病管理的尝试。通过借鉴国家大力推行的临床路径做法,依据慢性病防治权威性指南,设计符合医疗规范的慢性病病种管理路径,采取以时间轴为核心,以事件为驱动的病种管理路径,指导合作公司开展“网络平台”建设,为慢性病管理搭建规范性、可控性、直观性的管理工具,为新医改下探索分级诊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山东省A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管理能力风险现状,评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管理能力风险,提出慢性病管理能力优化策略。方法 在A市分层随机抽取29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现场调查的方式收集资料;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和四分图模型描述风险现状;基于AHP-BP神经网络评估慢性病管理能力风险。结果 投入风险因素风险值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科室设置;产出风险中风险因素风险值最高的是慢性病康复。四分图模型分析结果显示4个风险因素分布在优势区,修补区、机会区和维持区分别有2个风险因素。评价结果显示该市整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管理能力风险评价值为6.6245,处于中等风险水平,存在中度风险,但偏向高风险。结论 该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管理能力风险已偏向高风险水平,应从制度-管理-个体层面全方位实行应急改善措施,以降低其慢性病管理能力存在的风险,满足居民慢性病管理需求。  相似文献   

7.
医疗机构人工采集慢性病信息并手工录入的传统方式,已无法满足慢性病管理的需求。为实现慢性病信息智能报告和管理,宁波市建立了基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的慢性病智能直报管理系统。该系统基于信息化的慢性病和死亡登记报告管理工作规范和方案,提高了大数据利用和分析决策信息化程度,解决了与其他相关业务应用系统的统筹规划和资源整合等问题,通过报卡信息自动生成、智能查重、实时传送,实现了医生减负、杜绝漏报、效率提升的目标,具有深远的公共卫生意义。该系统的建立为其他地区完善慢性病监测管理系统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宁波模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供需两个方面探讨分级诊疗制度下,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患者管理服务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采取分层系统抽样方法,在全省11个县(区)的11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抽取1763名接受健康管理的慢性病患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供需两个方面慢性病患者管理服务效果的相关因素,应用多水平模型研究关键影响因素。结果通过多水平模型分析,第一水平的解释变量:慢病病种、自我监测情况、对医生的依从性;第二水平的解释变量:随访时与患者沟通的人员类别、是否为患者提供转诊便利;这5个因素为影响基层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效果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P0. 05)。结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慢性病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随访服务能力,为患者提供转诊便利;同时,要提升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监测能力和对医生的依从性,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慢性病患者的管理效果。  相似文献   

9.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朝阳区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北京市首个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在刚刚结束的示范区建设评估和复审中,北京市朝阳区成绩突出,管理成效显著。本文在调查和整理区内各单位相关工作的基础上,通过使用国际流行的慢性病管理理论模型—ICCC模型的分析框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总结朝阳区慢性病管理实践,即在积极的政策环境下分为慢性病预防和慢性病管理两大任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居民三方配合,以居民为中心进行全人群管理的慢性病管理模式(Resident-Centered Integrated Management Model for Chronic Diseases,RIMM)。最后立足调研与分析提出RIMM模式的优势和不足,提出在未来的慢性病管理工作中,要加强政府各部分伙伴关系;夯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基础地位;配备灵活、适用的慢性病管理电子系统;重视与社区街道办等基层行政部门的合作和加大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储备等五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离退休老年人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管理的依从性现状,为提高老年人慢性病管理依从性和老年人生活质量提供参考。方法在2015年9月通过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湖州老年大学选取45位老年慢性病患者,且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三种慢性病中的一种或多种,从服药、复诊等方面设计慢性病管理的心理依从性调查问卷进行现况性调查。结果离退休老年人对慢性病管理的依从性整体状况较好,68.3%和63.4%的老年人在病情改善或变坏时选择询问医生再决定是否停药;一半以上的老年人都选择不会因为药太贵、用药方案太复杂而自行调药;87.8%的老年人都会按照医嘱进行复诊。结论离退休老年人对慢性病管理的依从性总体情况较好,但依从的健康信念及行为仍有待提高。要想进一步提高老年人慢性病管理依从性,需要采用科学有效、策略综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老年人慢性病管理的心理依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