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雷米普利片在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生物等效性。方法:20名健康受试者单剂量口服雷米普利片(受试制剂)及雷米普利胶囊(参比制剂)10 mg,采用HPLC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口服雷米普利片(受试制剂)和雷米普利胶囊(参比制剂)后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1/2:(6.87±0.42)和(5.92±0.61)h,Cmax:(16.4±1.7)和(16.1±1.5)μg/mL,Tmax:(4.14±0.18)和(3.88±0.21)h,AUC0→∞:(5719.8±173.5)和(5418.4±143.6)μg.h./mL,AUC0→t:(4017.6±82.7)和(3812.7±91.8)μg.h./mL。结论:雷米普利片生物等效方面略优于雷米普利胶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当归川芎配伍对急性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制造大鼠急性血瘀模型,观察当归不同配伍比例对急性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和全血黏度(WBV)和血浆黏度(PV)凝血功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纤维蛋白原含量(FIB))的影响。结果当归川芎(1.5:1)组及当归川芎(1:1)组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均〈0.05);当归川芎(1.5:1)组及当归川芎(1:1)组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均显著低于当归川芎(1:0)组及当归川芎(0:1)组(P均〈0.05)。当归川芎(1.5:1)组及当归川芎(1:1)组PT及APTT均长于模型组,而FIB低于模型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当归川芎(1.5:1)组及当归川芎(1:1)组PT及APTT均长于当归川芎(1:0)组及当归川芎(0:1)组,而FIB低于当归川芎(1:0)组及当归川芎(0:1)组,且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当归川芎(1.5:1)及当归川芎(1:1)配伍均能明显改善急性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特征和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体感音乐低频声波(16~160 Hz)对健康人十二经络合穴微循环的影响,总结经络共振频率。方法:在30例健康人的十二经络合穴附近,按顺序播放体感音乐低频声波,同时以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分析循经穴位的微循环变化,统计分析实验数据。结果:对十二经络合穴微循环影响最显著的频率分别为,阴陵泉:A0#(29.14 Hz),足三里:A1#(58.27 Hz),曲泉:D1(36.71 Hz),阳陵泉:D2(73.42 Hz),尺泽:C1(32.70 Hz),曲池:C2(65.41 Hz),阴谷:G1(49.00 Hz),委中:G2(98.00 Hz),少海:F1(43.65 Hz),小海:F2(87.31 Hz),曲泽:A1(55.00 Hz),天井:A2(110.00 Hz)。结论:不同的经络腧穴对不同频率的低频声波具有选择性吸收特性,特定频率声波可引起不同经络的共振。  相似文献   

4.
脑动脉硬化症的危险因素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调查福建省直机关老干部这一特定人群脑动脉硬化症(CAS)的危险因素水平。方法:依照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在多因素分析中,卧位收缩压(OR:2.13)、甘油三酯(OR:2.08)、糖尿病(OR:1.31)、糖基化血红蛋白(OR:1.16)、人像特点回忆(OR:0.89)、肾虚(OR:1.54)和阴虚阳亢(OR:1.59)都与CAS密切相关,其中卧位收  相似文献   

5.
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27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淳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3):80-80
目的:探讨西医抗菌消炎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疗效。方法:将227例盆腔炎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采用:A组:西医抗菌消炎;B组:中药保留灌肠;C组:西医抗菌消炎加中药保留灌肠。结果:A组治愈39例(42%)好转46例(49%),无效9例(9%)。B组治愈15例(24%)好转30例(48%),无效18例(28%),C组治愈90例(79%)好转25例(21%),无效0例(0%),总有效率达91%。结论:中药保留灌肠配合西医抗菌消炎治疗盆腔炎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6.
53Florkardeno,山stroiardeno:FlowerGarden,Gro。nds花园,庭园lrokbedo(rokgardeno):。kseedbed(rockgarden)岩石园(岩石花园、假山园林)2gardendomet/pavllon):gardenpergola(pavilion)花园凉亭(亭)3gardenmebU:gardenunit庭园家具4ornamaarbedo:prunebu  相似文献   

7.
毛莲蒿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毛莲蒿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和聚酰胺柱层析进行分离,运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谱与标准品对照的方法鉴定15个化合物。结果:分离鉴定了3个倍半萜类:taurin(1)、1,11-bis-epi-artesin(2)、yomogin(3);3个黄酮类:5,7,3′,4′-四羟基-6,8-二甲氧基黄酮(4)、5,7,3′,4′-四羟基-6-甲氧基黄酮(5)、5,6,3′,4′-四羟基-7-甲氧基黄酮(6);3个三萜类:蒲公英赛醇乙酸酯(7)、木栓酮(8)、α-香树脂醇(9);2个甾体类:β-谷甾醇(10)、胡萝卜苷(11),2个香豆素类:莨菪亭(12)、7-羟基-6,8-二甲氧基香豆素(13);2个有机酸类:异阿魏酸(14)、咖啡酸(15)。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齐刺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齐刺法治疗,主穴:肩祸(患侧)、肩移(患侧)、肩贞(患侧);配穴:臂腈(患侧)、曲池(双)、外关(双)、合谷(双)、条口透刺承山(健侧)。结果:痊愈77例,显效32例,有效8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7.5%。结论:齐刺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大黄蛰虫丸在月经失调治疗中的双向调节作用。方法:用大黄蛰虫对30例月经失调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月经先期:显效36例(72%),有效12例(24%),无效2例(4%);月经后期:显效36例(72%),有效12例(24%),无效2例(4%)。结论:大黄蛰虫丸在月经失调的治疗中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脑梗塞患者的经颅多普勒(TCD)改变。方法:对105例脑梗塞患者进行TCD检查:分别经颞窗、枕窗常规检测两侧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结果:105例患者中,TCD正常6例(5.7%),异常99例(94.3%)。主要为颅内动脉弹性改变、血流速度改变。结论:脑梗塞患者TCD检查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1.
小叶红叶藤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小叶红叶藤Rourea microphylla(Hook.& Arn.)Planch.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多种层析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1HNMR、^13C NMR等波谱技术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23-羟基白桦酸(Ⅰ)、熊果酸(Ⅱ)、hederagenin(Ⅲ)、(E)-ferulic acid nonacosyl ester(Ⅳ)、瑞香素(Ⅴ)、山奈酚(Ⅵ)、芦丁(Ⅶ)、正三十一烷醇(Ⅷ)、1-hexacosanoyl glycerol(Ⅸ)。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青钱柳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对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ms)叶进行化学成分分离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薄层层析和Sephadex LH-20凝胶层析,并通过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青钱柳叶的75%乙醇提取物的氯仿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1),山俞酸(Behenic acid)(2),3β,20-二羟基-5β-孕甾烷(3β,20-di-hydroxyl-5β-Pregnanes)(3),山奈酚(Kaempferol)(4),β-香树脂醇(β-amyrin)(5)和β-香树脂酮(β-amyrone)(6)。结论:化合物3、5和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绣球藤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绣球藤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绣球藤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分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松柏醛(1),咖啡酸(2),pluchoic acid(3),原儿茶醛(4),香草醛(5),3,4-二羟基苯乙醇(6),4-羰基-5-羟基戊酸甲酯(7),4-hydroxydodec-2-enedioic acid(8),(+)-川木香醇F(9),(-)-丁香脂素(10),(+)-guayarol(11),(-)-牛蒡苷(12),(-)-落叶松树脂醇(13),金丝桃苷(14)。结论: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林下参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钟方丽  刘金平  卢丹  李平亚 《中成药》2008,30(2):241-243
目的:研究林下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制备HPLC色谱分离,经理化常数测定,结合1H-NMR方法鉴定结构。结果:从林下参的75%乙醇提取液中共分离得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人参皂苷Rb1(1)、Rb2(2)、Rc(3)、Rd(4)、20(R)-Rg3(5)、20(R)-Rh2(6)、Re(7)、20(R)-Rg2(8)和Rg1(9)。结论:为综合利用林下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熟地、苍术及二者不同配伍比例保护大鼠残余。肾的作用,探讨熟地、苍术的相使作用,并寻找熟地、苍术的最佳配伍比例。方法:采用大鼠5/6肾切除动物模型,分为单昧熟地组、熟地+苍术(1:1)组、熟地+苍术(2:1)组、熟地+苍术(1:2)组、单味苍术组、模型空白对照组、正常对照组,观察各组大鼠治疗后血红蛋白(HGb)、肾功能(Scr)、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结果:单味熟地组、熟地+苍术(1:1)组、熟地+苍术(2:1)组与模型组相比有较大差异(P〈0.05)。组间比较:熟地伍苍术(1:1)组与单味熟地、熟地伍苍术(1:2)、熟地伍苍术(2:1)、单味苍术组间有差异(P〈0.05)。结论:熟地与苍术配伍应用具有良好的中药相使作用,且以1:1的配伍比例应用,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16.
香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研究莎草科植物香附的化学成分。方法:用色谱法分离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大黄素甲醚(1)、十六烷酸(2)、β-谷甾醇(3)、豆甾醇(4)、Catenarin(5)、胡萝卜苷(6)。结论:化合物1、4、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蠲痹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q目的观察蠲痹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临床疗效及其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择80例AS患者,诊断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84年修订纽约分类标准,随机分为三组,治疗组40例,西药对照组20例,中成药对照组20例。3个月为一个疗程,于第一疗程后观察治疗效果及副作用。结果①治疗效果:治疗组:显效:22例(55%),有效:15例(37.5%),无效:3例(7.5%):中成药对照组:显效:9例(45%),有效:8例(40%),无效:3例(15%):西药对照组:显效:10例(50%),有效:6例(30%),无效4例(20%)。2.副作用:第一疗程结束后,治疗组:3例;西药对照组:11例:中成药对照组:6例。结论1.治疗组对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疗效上与西药对照组无明显差异。②治疗组的副反应明显少于西药对照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熟地、苍术及二者不同配伍比例保护大鼠残余肾和抑制转化生长因子BI的作用,并寻找熟地、苍术的最佳配伍比例。方法:采用大鼠5/6肾切除动物模型,分为单味熟地组、熟地伍苍术(1:1)组、熟地伍苍术(2:1)组、熟地伍苍术(1:2)组、单味苍术组、模型空白对照组、正常对照组,观察各组大鼠治疗前后一般状况、血红蛋白(Hb)、肾功能(血清肌酐,Ser)、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结果:单味熟地组、熟地伍苍术(1:1)组、熟地伍苍术(2:1)组与模型组相比有较大差异(P〈0.05)。组间比较:熟地伍苍术(1:1)组与单味熟地、熟地伍苍术(1:2)、熟地伍苍术(2:1)、单味苍术组间有差异(P〈0.05)。结论:单味熟地、熟地伍苍术(1:1)、熟地伍苍术(2:1)均有抗肾纤维化的作用,尤以熟地伍苍术(1:1)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19.
介绍朱莹教授运用对药治疗脾胃病的经验。(1)枳实与白术:健脾和胃、消食化积、消痞除满;(2)乌贼骨与瓦楞子:制酸护胃;(3)藿香与佩兰:和中化湿;(4)蒲公英与白及:清热解毒、祛腐生肌;(5)炒鸡内金与焦三仙:健脾消食;(6)酸枣仁与合欢花:疏肝理气,和胃安神。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毛冬青的活性成分。方法:采用各种色谱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论:从毛冬青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包括2个三萜皂苷:3-O-α-rhamnopyranosyl-(1→2)-[β-glucopyranosyl-(1→3)]-α-arabinopyranosyl hederagenin(1),scheffarbosideC(2);3个三萜化合物:salacianone(3),ace-tyloleanolicacid(4),pomolic acid(5);以及arctigenin(6)和glucose(7)。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2表现抑制HepG2细胞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