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高达 10 %左右 ,其中产妇能否哺乳 ,经过系统免疫后能否防止母婴间 HBV的传播等问题 ,一直是有争议的问题。关键是确定乳汁中是否有 HBV,其感染致病能力如何。为此 ,福州市第二医院对 6 0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的产妇乳汁进行 HBV检测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检测对象  1996年 9月至 2 0 0 0年 2月在我院分娩 ,经血清学酶联免疫法检测为 HBV感染者 6 0例。其中乙肝表面抗原 (HBs Ag)阳性、合并乙肝 e抗原 (HBe Ag)阳性、核心抗体 (HBc Ab)阳性 5 4例 ;乙肝表面抗体 (HBs Ab)阳性 …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慢性感染是引起我国人群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首要危险因素,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由于2002年我国大陆地区普种乙肝疫苗降低了HBV免疫儿童中的横向传播,而对垂直传播的作用有限,故垂直传播已经成为HBV慢性感染的最主要因素。在未进行任何药物治疗的情况下,孕妇外周血乙肝病毒e抗原(HBe Ag)阳性、高病毒载量(≥106拷贝/m L)是发生HBV宫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宫内HBV感染较儿童期感染和成年HBV人群更易发生慢性HBV感染。为了减少HBV的垂直传播,需要对外周血HBe Ag阳性、高HBV DNA水平的年轻孕妇在孕28周后进行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对于HBe Ag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除接种乙肝疫苗外,应联合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乙肝表面抗原(HBs Ag)阳性孕妇的不同感染状态对胎儿宫内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4年11月在该市妇幼保健院门诊就诊及住院的120例HBs Ag阳性孕妇为研究对象,分为A组(HBs Ag,HBe Ag,HBc Ab均为阳性)、B组(HBs Ag,HBe Ab,HBc Ab均为阳性)、C组(HBs Ag,HBc Ab为阳性)、D组(HBs Ag,HBe Ag为阳性),另选取孕期血清HBV标志物全阴性的50例孕妇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孕妇乙肝两对半,采用全自动荧光定量PCR仪检测PCR-HBV-DNA值,检测其所生的新生儿在出生后24 h的乙肝两对半。结果 A组孕妇与B组孕妇所生的新生儿发生宫内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9),孕妇血清HBV DNA水平1×10~5(基因拷贝/ml)的新生儿血HBs Ag阳性率为53.8%,1×10~5(基因拷贝/ml)的为100%(P0.001),即当母血中HBV-DNA值10~5基因拷贝/ml时,新生儿出现HBs Ag阳性的概率升高(χ~2=24.828,P0.001)。结论乙肝大三阳孕妇或体内HBV-DNA载量高是胎儿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黑龙江省1~29岁人群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感染状况和乙肝疫苗(Hep B)预防接种效果,以及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标志物8年后的变化情况。方法 2014年9月,在黑龙江省采用分层二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7个县(区)932名1~29岁居民,同时对2006年在黑龙江省健康人群乙肝血清学调查中检测出乙肝感染者45人,分别于2009年和2014年追踪调查乙肝病毒感染血清标志物变化情况,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乙肝病毒感染血清标志物。结果黑龙江省1~29岁人群HBV感染率为7.51%,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 Ag)阳性率为1.29%;Hep B接种率为88.09%。5岁以下人群HBV感染率为3.17%,HBs Ag阳性率为0.26%;Hep B接种率为100%。2006—2014年8年,有66.67%的HBe Ag阳性患者转为HBe Ag阴性。结论黑龙江省1~29岁人群HBs Ag流行率呈下降趋势,黑龙江省乙肝防控工作已显成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影响因素及乙肝高危儿免疫预防的价值。方法选取三门峡市中心医院2013年8月至2016年5月HBs Ag阳性产妇546例及乙肝高危儿546例,依据乙肝高危儿是否感染HBV分为感染组(19例)与未感染组(527例)。对HBs Ag阳性产妇进行问卷调查,乙肝高危儿均行血清HBs Ab、HBs Ag水平测定。统计乙肝高危儿免疫注射及血清标志物测定情况,对比不同年龄阶段乙肝高危儿HBs Ag、HBs Ab阳性率,分析乙肝高危儿HBV母婴传播因素。结果乙肝高危儿均进行了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注射,其中524例(95.97%)联合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检测结果显示19例(3.48%)高危儿血清HBs Ag呈阳性,381例(69.78%)血清HBs Ab呈阳性;0.5~岁年龄段HBs Ab阳性率高于其他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分析发现产妇HBe Ag阳性率、乙肝免疫预防方式为HBV感染母婴传播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产妇HBe Ag阳性、乙肝免疫预防方式为HBV感染母婴传播的独立影响因素,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对乙肝高危儿免疫预防价值较高,对乙肝高危儿予以乙肝疫苗联合HBIG免疫接种可降低新生儿HBV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母体注射乙型肝炎(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乙肝病毒(HBV)宫内感染的影响及新生儿血清HBV标志物动态变化的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2月该院收治的乙肝表面抗原及乙肝e抗原均阳性孕妇120例,按照孕妇是否愿意接受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分成观察组62例及对照组58例。观察组单阳性(HBs Ag阳性)孕妇32例,双阳性(HBs Ag及HBe Ag阳性)孕妇30例;对照组中单阳性(HBs Ag阳性)29例,双阳性(HBs Ag及HBe Ag阳性)孕妇29例,4组分别记为Ⅰ组、Ⅱ组、Ⅲ组、Ⅳ组。Ⅰ组、Ⅱ组在妊娠第28周起,每周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400 U,直至生育新生儿。Ⅲ组、Ⅳ组则给予常规管理。结果 120例孕妇共生育134例新生儿,4组宫内感染率分别为2.63%、18.75%、21.21%、38.71%,相应地检测4组新生儿血清抗HBs产生情况,发现Ⅳ组与其他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939 4,P0.05)。在新生儿第1年的不断检测下,Ⅰ组发生慢性HBV感染的比例为0.00%,而Ⅱ组、Ⅲ组、Ⅳ组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813 6,P0.05)。结论母体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可有效降低HBV宫内感染概率,新生儿的HBs Ab阳性表达也明显提高,有助于HBV的防治。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 (乙肝 )病毒 (HBV)颗粒 ,又称 Dane颗粒。其表面由表面蛋白 (HBs Ag)构成。核心由核心蛋白 (HBc Ag)构成。 Dane颗粒通过裂解剂裂解 ,经 EL ISA法检出 HBc Ag阳性或经荧光定量 PCR检测 HBV- DNA阳性 ,表示 HBV在体内复制〔1 - 3〕。 HBs Ag为乙肝病毒感染指标 ,为探讨其滴度高低与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状况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本文对血清 HBs Ag滴度与 HBc Ag及 HBV- DNA检测结果 ,报告分析如下。1 材料和方法1 .1 临床标本1 .1 .1  HBs Ag阳性、HBe Ag阳性、抗 - HBc阳性 (简称“大三阳”)患者血清 80…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孕妇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母婴HBV垂直感染效果。方法选取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HBs Ag阳性孕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孕妇所生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接受1次肌肉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100 IU)和乙肝疫苗。对照组HBV感染孕妇在孕28周、32周和36周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分别200 IU)。观察比较两组孕妇所生产新生儿HBV感染率。结果观察组新生儿HBV感染率为2.5%,对照组新生儿HBV感染率为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P0.05)。结论新生儿出生后24 h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预防HBV感染孕妇垂直传染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为了解我县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有效控制HBV的发病,探讨本地区HBV的流行病学特征,现将1998年元月来我院进行HBV检测的门诊资料进行分析,有关结果如下。1 资料来源和方法1.1 资料来源 随机收集整理1998年门诊检验HBV结果进行统计分析。1.2 方法 乙肝五项血清学检测方法为ELISA(酶联免疫吸咐测定)法,诊断用试剂为上海科华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成套商品的诊断试剂盒进行检测,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严格按使用说明操作及测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免疫阻断乙型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10月在本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HBs Ag阳性孕妇91例及娩出的91名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新生儿出生后单独接种乙肝疫苗10例,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接种81例,随访至新生儿12月龄时检测乙肝五项指标和HBVDNA含量,比较阻断效果;同时分析孕妇血清HBe Ag状态、新生儿性别、喂养方式、分娩方式对HBV感染的影响。结果联合接种后新生儿12月龄时HBs Ag阳性率为1.2%、HBV-DNA含量为(3.0±0.5) Log拷贝/ml,明显低于单独接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接种后新生儿HBs Ab阳性率和HBs Ab滴度明显高于单独接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接种的新生儿中,孕妇HBe Ag阴性45例、HBe Ag阳性36例; HBe Ag阴性孕妇的新生儿12月龄时HBV-DNA含量明显低于HBe 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HBs Ab阳性率和HBs Ab滴度明显高于HBe 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接种的新生儿中,不同新生儿性别、喂养方式、分娩方式的HBs Ag阳性率、HBV-DNA含量、HBs Ab阳性率、HBs Ab滴度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新生儿出生后联合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可有效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新生儿HBV感染与孕妇HBe Ag状态有关,与新生儿性别、喂养方式、分娩方式无关。  相似文献   

11.
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阻断乙肝病毒 (HBV)的母婴传播 ,涵江区妇幼保健院自1997年开始 ,对婚检中发现乙肝表面抗原 (HBs Ag)阳性者 ,建议其配偶婚前全程接种乙肝疫苗 ;婚检发现女方 HBs Ag阳性者 ,建议在其妊娠晚期注射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 ,分娩的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并全程接种乙肝疫苗 ,采用产前产后全程干预 ,主动、被动联合免疫方法 ,阻断 HBV的母婴传播 ,取得了较好效果。我们对 10 0例 HBs Ag阳性的孕妇注射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 (商品名 :上生甘迪 )后的效果进行追踪观察 ,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单项 HB…  相似文献   

12.
既往有乙型肝炎(乙肝)病史或乙肝表面抗原(HBs Ag)阳性超过6个月,目前HBs Ag或乙肝病毒(HBV)DNA仍阳性者为慢性HBV感染。依据感染者的血清学、病毒学、生物化学试验及其他临床和辅助检查,可将慢性HBV感染分为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携带者和隐匿性慢性乙肝。2015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预防、关怀和治疗指南》,针对慢性HBV感染强调采用简单、花费低的非侵入性诊断方法确定需要治疗的患者,建议给予慢性乙肝患者积极治疗,并定期监测,尽早发现肝癌、评估治疗效果等,其理念和措施丰富了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的内涵圈。本文中仅就我国慢性乙肝发病情况、临床应对策略和国家1.1类化学新药双环醇用于患者联合治疗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贵州省少数民族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家庭聚集性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及控制乙型肝炎(乙肝)家庭聚集性提供策略依据。方法 2013年11—12月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在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抽取的2个县8个村共1 629名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并检测乙肝血清学指标,分析HBV的家庭聚集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1 629名常住居民的乙肝总感染率为50.6%,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8.3%,HBV感染的家庭聚集率为19.58%;对家庭人口数2人的家庭进行二项分布拟合优度检验分析结果显示,家庭人口数2人的家庭HBV感染存在家庭聚集性(χ2=14.409,P0.05);存在家庭聚集性的家庭中,夫妻、父子、母子、兄(姐)弟(妹)、祖孙关系的HBV感染率分别为53.3%、50.0%、48.4%、44.4%、53.4%,不同家庭成员关系HBV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98,P=0.627);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一起生活的人乙肝表面抗原(HBs Ag)阳性、家庭人口数较多和外出打工过是贵州省少数民族人群HBV感染家庭聚集性的危险因素,有乙肝疫苗接种史和过去1年家庭总收入较高是贵州省少数民族人群HBV感染家庭聚集性的保护因素。结论贵州省少数民族人群HBV感染存在一定的家庭聚集性,一起生活的人是否HBs Ag阳性、乙肝疫苗接种史、过去1年家庭总收入、家庭人口数和是否外出打工过是HBV感染家庭聚集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抗病毒治疗对转氨酶异常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肝功能、妊娠结局及婴儿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20年6月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收治妊娠期HBV感染合并转氨酶异常孕妇87例,根据患者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分为病毒治疗组(31例)和未病毒治疗组(56例),检测两组孕妇肝功能情况,并统计孕妇妊娠结局及婴儿HBV感染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分娩前丙氨酸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总胆汁酸(TBA)均下降(P0.05);其中治疗前和分娩前两组ALT、AST及TBA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治疗1个月时,病毒治疗组上述指标低于未病毒治疗组(P0.05)。分娩前,病毒治疗组HBV-DNA拷贝数、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低于未病毒治疗组(P0.05)。病毒治疗组妊娠期并发症、早产、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9.68%、0%、3.22%,分别低于未病毒治疗组(P0.05);病毒治疗组新生儿出生时HBV-DNA阳性或HBsAg阳性、免疫失败率为3.22%、0%,分别低于未病毒治疗组(P0.05)。结论对于合并转氨酶异常的HBV感染孕妇,实施抗病毒治疗可改善其肝功能和不良妊娠结局,降低新生儿发生HBV感染风险,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传播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在该院儿科门诊进行乙肝5项检查的1~14岁儿童1 936例。采集空腹外周静脉血,用ELISA法检测乙肝病毒(HBV)感染标志物;使用自制的调查表收集儿童的人口学特征、Hep B接种史、乙肝病毒暴露史,统计HBV感染情况。结果选取的1 936例儿童HBV感染率为7.70%,其中1~4岁、农村地区的儿童HBV感染率均明显低于5~14岁、市区的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乙肝免疫史的儿童HBV感染率为4.27%,明显低于无免疫史儿童的1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全程接种、合格接种、首剂Hep B及时接种的儿童HBV感染率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家庭成员中HBs Ag阳性、有创伤性治疗史、有口腔诊疗史的儿童HBV感染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出生地儿童HBV感染率之间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市区儿童HBV感染风险是农村儿童的2.20倍,有创伤性治疗史儿童HBV感染风险是无创伤性治疗史儿童的2.53倍,有口腔诊疗史儿童HBV感染风险是无口腔诊疗史儿童的1.95倍;乙肝免疫史是儿童HBV感染的保护因素,有乙肝免疫史儿童的HBV感染风险是无免疫史儿童的0.16倍。结论本地区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HBV感染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应根据危险因素针对性地开展防控工作,继续推行新生儿Hep B免费接种政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 (乙肝 )表面抗原 (HBs Ag)阳性母亲产前用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及其婴儿 HBIG联合乙型肝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 对 2 4 3名 HBs Ag阳性孕妇孕晚期每月注射 HBIG 2 0 0 IU ,新生儿出生后采股静脉血 ,同时在出生后 2 4 h内注射 HBIG 2 0 0 IU ,然后在 0、1、6月龄接种基因重组型乙肝疫苗 ,每次 5μg。并和 4 0 2例产前未注射 HBIG的 HBs Ag阳性孕妇比较 ,其所生新生儿在 0、1、6 (30 μg、10 μg、10 μg)月龄只用血源型乙肝疫苗免疫 ;两组婴儿都分别在 1、3、6、12、2 4月龄静脉采血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 ISA)检测 HBV标志物 ,同时随访。结果 孕妇注射 HBIG组的宫内感染率为 2 .4 7% ,低于未注射 HBIG组 3.73% ,差异无显著性(χ2 =0 .77,P >0 .0 5 )。产前用 HBIG和新生儿 HBIG联合疫苗组没有发生慢性 HBV感染的婴儿 ,而未注射 HBIG孕妇所生的 4 0 2例婴儿中 ,有 9例婴儿发生慢性 HBV感染 ,其母亲都是 HBs Ag和乙肝 e抗原 (HBe Ag)均阳性 ,主要是宫内感染。结论 产前用 HBIG和新生儿 HBIG联合免疫可降低慢性 HBV感染率 ,阻断宫内感染的慢性化 ,提高产时感染的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DNA(HBV DNA)和前S1抗原(Pre-S1 Ag)在产前检查中的意义。方法:从产前检查孕产妇标本中筛选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HBsAg(+)]标本417例,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全阴性标本50例为对照,分别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TRFIA)检测HBV-M,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HBV DNA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Pre-S1 Ag,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17例HBsAg(+)孕产妇中,HBV DNA与Pre-S1 Ag总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 DNA与Pre-S1 Ag阳性率均高于HBeAg(-)组(P<0.05)。在185例HBV DNA(+)患者中有61例Pre-S1 Ag为阴性,232例HBV DNA(-)患者中有45例Pre-S1 Ag为阳性。50例血清标志物全阴性标本的HBV DNA与Pre-S1 Ag均为阴性。结论:在产前检查中增加HBV DNA与Pre-S1 Ag检测是对乙肝血清标志物的良好补充,联合检测有助于准确判断孕产妇体内是否存在乙肝病毒复制,以便临床及时采取阻断措施,减少病毒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乙肝患者感染状态及合并感染丙肝病毒(HCV)和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对其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9月1 377例乙肝患者,按其HCV和HIV感染状态,分为单纯乙肝感染组;乙肝合并HCV感染组,乙肝合并HIV感染组,乙肝合并HCV和HIV感染组,比较不同时期患者乙肝病毒核酸载量和HBe Ag表达状况。结果单纯乙肝感染组患者HBe Ag阳性率为58.38%,高于乙肝合并HIV感染组(14.29%)和乙肝合并HCV和HIV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乙肝感染组患者HBV-DNA≥1 000 IU/ml百分率为78.65%,高于乙肝合并HIV感染组(14.29%)和乙肝合并HCV和HIV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接受规范化抗HIV病毒治疗的合并感染HIV的乙肝患者其HBe Ag阳性率和HBV-DNA检测≥1 000 IU/ml百分率低于单纯乙肝感染者,合并感染HIV的乙肝患者应尽早接受规范化抗HIV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成功儿童乙肝病毒(HBV)突破性感染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2009年9月-2011年1月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所生儿童,且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成功。阻断成功定义为儿童按国家免疫程序在完成出生时乙肝疫苗(HepB)和乙肝免疫球蛋白以及1、6月龄HepB接种后7-12月龄HBsAg阴性,HBV突破性感染定义为阻断成功儿童在12月龄后HBsAg阳性或24月龄后乙肝核心抗体(HBcAb)阳性。至2019年9月进行5次随访并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分析HBV突破性感染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儿童390名,其中12名29-117月龄儿童发生HBV突破性感染,发生率为3.08%(12/390),均为乙肝核心抗体(HBcAb)阳性和HBsAg阴性。乙肝疫苗(HepB)初次免疫无、低、正常、高应答儿童HBV突破性感染率分别为25.00%、6.67%、2.61%、0.95%;母亲HBeAg阳性、阴性的儿童分别为9.76%、0.00%;母亲高、低HBV病毒载量的儿童分别为11.96%、0.34%。儿童HBV突破性感染发生密度为0.36/100人年;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HepB初次免疫低或无应答、母亲高病毒载量是儿童HBV突破性感染的危险因素(HR=5.91,95%CI:1.87-18.71;HR=45.81,95%CI:5.88-356.96)。结论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成功儿童的HBV突破性感染发生率较低;母亲HBeAg阳性、母亲高HBV病毒载量、HepB初次免疫低或无应答的儿童更易发生突破性感染。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影响上海市15岁以下儿童感染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的危险因素,为提高儿童乙肝免疫预防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以2006年全国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上海现场的599名1~15岁儿童为研究对象,按是否感染HBV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并拟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影响儿童感染HBV的危险因素.结果 全部调查对象中感染HBV的儿童共有15例,感染率为2.50%.经综合考虑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母亲怀孕时HBsAg状况、乙肝疫苗接种史、出生地点是影响儿童感染HBV的危险因素(P<0.05),OR值分别为母亲HBsAg阳性者5.338,未接种乙肝疫苗者42.118,在家出生者12.239.结论 进一步降低上海市儿童HBV感染率,免疫预防的干预重点应为外来流动孕产妇和HBsAg阳性孕产妇,并应改进乡镇级医院新生儿乙肝免疫预防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