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宁 《中医药通报》2019,18(1):22-23
初步探讨从脾论治干燥综合征。干燥综合征的主要病机为脾气亏虚,脾失健运,致津液生成不足或津液输布失常。临证以益气健脾法为主,配伍养阴生津、清热解毒、活血通络药治疗干燥综合征,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2.
介绍徐经世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经验。认为干燥综合征是以肝肾阴虚为本,肝失条达,肝郁脾虚,气血运行不畅,津液失于输布,不能上荣头面,脏腑筋脉失于滋养,而致发病。内燥是本病的基本致病因素,肝肾阴虚是病机关键。治以滋养肝肾、养阴清热之法,临床常用二至丸合一贯煎加减治疗;同时强调患者饮食总体应甘凉滋润,多进食滋阴清热生津之品。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认为口干的病机主要是津液输布失常或阴津亏损导致,津液输布失常主要与肺脾肾、三焦、少阳、肝等有关,而阴津亏损主要为燥热伤津或阴虚致燥,治疗上依据病机不同分而论之。津液输布失常者以小青龙汤散寒温肺化饮,五苓散化气布津,真武汤温阳利水,小柴胡汤疏理少阳气机,柴胡桂枝干姜汤和少阳、温阳开结,茵陈蒿汤清热祛湿,大陷胸汤急下、泻热逐水,便津液气化布散功能恢复,津液自布;阴津亏损者以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生津,猪苓汤育阴润澡、清热利水,乌梅丸辛开苦降、寒热并用,黄连阿胶汤滋阴降火,大承气汤急下存津,既去邪热又补养阴津,使阴津得充,渴得止。临床治疗干燥综合征可参照用之。  相似文献   

4.
欧亚龙教授认为燥的发生与内伤脏腑有关,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化失司。本病主要应从内燥论治,且与肺、脾、肝、肾四脏功能失调,津液生成不足或输布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5.
<正> 一、气血津液辨证的适用范围和临床意义是什么? 气血津液辨证,主要适用于内伤杂病,它与脏腑辨证密切相关,相互补充。因为人体的气、血、津、液在生理上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气的生成、来源和输布均不能脱离脏腑。如气来源于脾肾,出入升降治节于肺,升发疏泄于肝,帅血贯脉而周行于心;血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发于肺,施泄于肾,灌溉一身无处不及;津液来源于水谷,转输于脾,宣降通调于肺,气化于肾,借三焦之道通达周身。所以脏腑一旦受病,就会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出气血津液的病理变化,而气血津液的病变,也必然要影响到某些脏腑。因此气血津液的病变,是不能  相似文献   

6.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2):78-80
关于精郁的论述,最早起源于《吕氏春秋》,历代医家各有发挥,对其认识不断丰富。精为水谷、津液等精微物质,其功能正常运行与脾、肺、肝、肾等四脏关系密切。肠腑是津液输布与糟粕排泄的通道,脾失健运,肺失宣肃,肝失疏泄,肾失气化,皆可导致水谷精微和津液转化输布异常,津液运行不循其道,反与肠中秽浊蕴结,气涩血浊,精郁化毒。基于"精郁致毒"理论探析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机制,认为精郁的产生与脾肺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精郁化浊酿毒是导致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基础,浊毒与气血水蕴结肠道是其致病途径。肠络受损,浊毒入络,导致该病迁延难愈。文章从精郁视角切入,阐述浊毒致UC的科学内涵,注重解精郁,化浊毒,为临床防治溃疡性结肠炎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干燥综合征以口、眼干燥为主要症状,瘀血是形成干燥综合征的重要病因。口、眼干燥的症状主要是由口津和泪液的分泌不足所导致,这与脾、肾、肝三脏密切相关。经脉是气血津液的运行通道,瘀阻经脉会造成津液的输布障碍,影响口津和泪液的分泌。脾虚失运、津血内阻,肾阴枯竭、灼血为瘀,肝亏络阻、血郁成瘀是形成干燥综合征瘀阻经脉的三个重要病机。现中医对干燥综合征的治疗多从津液亏虚进行论治,在此基础上,宜适当选用活血化瘀之法,疏通经脉,使口津和泪液得以正常输布,润泽官窍,从而缓解干燥的症状。  相似文献   

8.
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 SS)是一种以外分泌腺体侵犯为主,以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目前干燥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尚不完全统一,这对临床中医辨证治疗产生了一定的难度。干燥综合征的根本病机可总结为阴液不足、津液枯涸,津液通过肺、脾、肾、肝诸脏的配合,以三焦为通道运化布散至周身,由于致病邪气及病程等的差异,病位深浅有异,病性亦阴阳有偏。通过对近几年文献的研究,从脏腑辨证、三焦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及六经辨证五个方面分别对其进行论述,以期为临证诊疗提供更多思路。  相似文献   

9.
干燥综合征病因病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英 《山东中医杂志》2009,28(4):219-220
论述了干燥综合征的病因病机。提出素体阴虚,燥毒瘀血互结,津液通道失畅,津血运行输布障碍,导致清窍失润、脏腑失养是本病的主要病机。  相似文献   

10.
张发荣教授研究消渴病多年,不拘泥于"三消"定位论治消渴,提出从"渴"角度论治消渴病之思路,认为消渴病之口渴可因阴液本少、失于输布、多脏亏损而致。阴液本少,临床可分期论治。津液输布失常,分别针对偏于气虚、气滞、水湿、痰饮、血瘀等不同原因所致口渴采用攻补兼施之法。脏腑亏虚,则从脾或从肾论治,病久则脾肾同调。  相似文献   

11.
“脾为之使”出自《素问·刺禁论》:“脾为之使,胃为之市。”以“脾为之使”的文辞解释以及含义为着眼点,结合上下文“胃为之市”分析其内在含义以及临床内涵:脾转输谷食精微,脾阳上输精微散精于肺,是化生精、气、血、津液的原材料,从而滋养全身脏腑形体官窍;脾阳上输散布津液或四布输散津液,脾气散津并为胃行其津液,脾转输水液,是人体水液代谢的枢纽,滋润濡养全身脏腑形体官窍;脾居五脏中央,与胃升降相因,维持五脏气机的协调。  相似文献   

12.
通过查阅大量与便秘诊治相关的理论研究与临床文献报道,并结合临床实际,探讨便秘产生的病因病机与肝脾肾肺功能失调之间的相关性,为中医药治疗便秘提供理论支撑。通过研究发现,肝脾肾肺的功能失调是便秘的根源。便秘的病机是肝失疏泄、肝不藏血,肾之阴阳失调,肺失宣肃,脾失运化。肝失疏泄、肝不藏血致体内气机失调、津液不足而形成便秘;肾内蕴元阴元阳,肾之阴阳失调使人体内各脏腑之阴阳均出现不足,从而产生便秘;脾主运化,其功能失调会使体内气、血、津、液的生成和输布失常而产生便秘;肺失宣肃致气机的升、降、出、入异常,也和便秘的形成有关。对于便秘的治疗应在辨证的基础上运用疏肝气、调肾阴阳、健脾气、协调肺之宣肃为法。  相似文献   

13.
向老临床四十余年,善治老年咳嗽,现简介如下: 一、论病机首重虚实向老师认为老年咳嗽,临证须首分虚实,方可下药不谬。虚是指老年脏腑之本虚。由于老年肺、脾、肾亏虚,气阴生化不足,故老年之虚常表现为气阴双虚,纯属气虚或纯属阴虚的临床均少见。实是指老年肺、脾、肾亏虚,运化,输布、蒸发津液的功能减退,津液停聚而变成痰湿水饮,内阻于肺,而见咳嗽痰多之标实。另外,老年卫气亏虚,常易致风寒、风热犯肺而成本虚标  相似文献   

14.
正曹吉勋教授从事中医工作60余年,是四川省肛肠科的奠基人。现将其治疗泄泻的经验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灵枢·营卫生会》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三焦通行诸气及运行输布全身津液。三焦水道不利,肺脾肾等脏腑输布调节津液代谢的作用难以实现,津液代谢失布,留于肠间,则生泄泻。"上焦如雾",喻指上焦宣发卫气,输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喻嘉言云:"至若秋月伤肺者……  相似文献   

15.
玫瑰痤疮是皮肤科常见的损容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水精四布"理论源于《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内津液的代谢主要依赖于脾之升清运化、肺之宣发肃降、肾之蒸腾气化,而三焦是津液正常输布的通道。基于此理论推测,玫瑰痤疮之发病可责之"脾-肺-肾"通路不畅所致的津液输布失司,治疗可从"脾-肺-肾"病机轴着手,保障津液输布正常运行。临证特色运用角药组合:病位主在肺者选用肺系角药枇杷叶-桑白皮-黄芩以清肺化湿、利水行津;病位主在脾者选用脾系角药清半夏-苦杏仁-茯苓以健脾运湿、通阳生津;病位主在肾者选用肾系角药猪苓-泽泻-丹参以滋肾泄浊、和中生津。自拟方肺湿热汤即在肺系角药、脾系角药的基础上加味而成,临证可化裁用于早、中期病位主在肺、脾之玫瑰痤疮。晚期玫瑰痤疮病久及肾,则可在肺湿热汤基础上加用肾系角药,临床疗效显著。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6.
研究近10年干燥综合征中医诊治类文献,多数医家认为干燥综合征病位涉及多个脏腑,而肝是其中重要脏腑之一。临床证型主要包括肝肾阴虚、肝郁气滞、肝血不足、肝郁脾虚等,其中肝肾阴虚是最常见的证型。治疗多以疏肝理气、养血柔肝、平抑肝阳、滋养肝肾、益气养阴、化瘀通络等为主。各医家或清肝、或平肝、或疏肝、或养肝,都体现了不同治法在治疗干燥综合征过程中的灵活运用,进一步证实肝的疏泄与肝藏血功能的正常在干燥综合征的发生、发展、转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丰富了现代医家关于干燥综合征与肝之间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刘秀萍教授认为慢性肾脏病多与水、气、瘀密切相关,尤其表现为水液代谢障碍,水液代谢依赖于肺、脾、肾、肝等脏腑的生理功能。其中,肝为水液代谢的"总司令",与肺相合,肝升肺降,水道通畅;与脾相伍,相克相生,输布津液;与肾相使,疏藏有度,开合有律。肝能调节气机的升降出入、参与血液运行,如此气机条达、血运畅通,则水液代谢无碍。故刘教授多从肝着手论治慢性肾脏病,早期以疏肝活血为主,中期以清肝利水为主,后期根据患者阴阳的偏盛偏衰选择补肝滋阴或暖肝温阳法。整个治疗过程中尤为重视患者情志变化,不忘固护脾胃,用血肉有情之品活血通络,防止久病入络化瘀。  相似文献   

18.
周雯怡  苏励 《陕西中医》2022,(5):640-643
本文归纳总结苏励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临证经验,苏教授认为导致疾病发生的病因虚实夹杂,实则责之于湿热瘀邪,脾胃之气受损,水湿痰饮,湿热内蕴,瘀血阻滞,导致津液输布失常;虚则责之于气血阴阳亏虚,以致津液化生、运行、输布失常;加之疾病病情迁延、缠绵难愈的特点,造成全身多脏腑功能的失调,津液失化.因而苏教授在临证治疗中提出养阴...  相似文献   

19.
关于水肿的病机理论《内经》已有记载,认为水肿的发生与脏腑的气化功能及血液运行有密切关系,为后世水肿的辨证施治奠定了理论基础。一、气化失司与水肿水液代谢离不开肺、脾、肾、三焦。膀胱等脏腑的气化功能,气化失司、水液停留为水肿。对此,《内经》在生理、病理及治疗方面已有论述,如“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肾者水脏,主津液”,说明人体饮食精微生化输布的概要过程。水液经胃的受纳腐熟,水精布散输送  相似文献   

20.
丁樱教授从肝论治小儿水肿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修波  闫永彬 《光明中医》2010,25(12):2180-2182
水肿的发生为脾肾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所致,而肝主疏泄,调理人体气机,肝之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津液输布上下有序,若肝失疏泄,则会影响津液的运行输布而致水津停滞,发为水肿。丁樱教授重视肝在水肿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强调小儿水肿从肝论治,提出从肝论治九法,施治于临床,提高了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