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肋骨软骨肉瘤的MSCT影像学表现,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8例肋骨软骨肉瘤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报道,对其MSCT影像学表现进行探讨。结果 5例肿瘤位于右侧,3例位于左侧。8例均行MSCT平扫,7例肿瘤见膨胀性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肿瘤内出现不规则钙化; 4例肿瘤边缘见断续骨包壳影。4例行MSCT增强扫描,肿块边缘均呈轻度强化,3例肿块内呈条索状、小网格状轻度延时强化,另1例肿块内未见强化。结论膨胀性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骨质破坏区或肿块内不规则钙化或骨化是肋骨软骨肉瘤的重要CT表现,MSCT对肋骨软骨肉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黄斌  赵时梅   《放射学实践》2009,24(4):425-429
目的:探讨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的X线片、CT及MRI影像学表现和病理基础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X线片、CT及MRI片资料,并与病理结果结合分析。结果: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包括肿瘤骨、瘤软骨钙化、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的间隔强化和边缘强化区代表肿瘤的纯软骨成分。MRI增强扫描有利于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与软骨肉瘤的鉴别。结论: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容易误诊为软骨肉瘤,合理应用X线、CT、MRI检查,可提高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与软骨肉瘤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髋臼软骨肉瘤的影像表现及病理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髋臼软骨肉瘤的影像学特点,提高其分型、分级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分析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髋臼软骨肉瘤病例的影像学资料,分析X线、CT和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分析各型、各级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27例均为单发病灶,普通型15例,去分化型4例,黏液型3例,间充质型2例,未分型3例;Ⅰ级3例,Ⅱ级16例,Ⅲ级7例,未分级1例.X线平片均有不同程度骨质破坏,多伴软组织肿块及钙化;CT显示均有骨质破坏及软组织肿块,均见斑点状、"环-弧"状钙化;T1WI以等、低信号为主,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有周边及瘤内间隔状强化.普通型及去分化型髋臼软骨肉瘤其内钙化较多,普通型钙化多为"环-弧"状,去分化型、间充质型多为斑点状;Ⅱ级髋臼软骨肉瘤其内钙化较多,Ⅰ、Ⅱ级多为"环-弧"状钙化,Ⅲ级多为斑点状钙化.结论 髋臼软骨肉瘤多数具备典型的影像学表现,钙化是软骨肉瘤诊断的最可靠征象.髋臼软骨肉瘤病灶内的钙化模式与钙化灶密度和其恶性程度存在确定的关系,形态较规则的钙化环通常提示肿瘤为低度恶性;不同分型的髋臼软骨肉瘤钙化特点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外粘液样软骨肉瘤(EMC)病理及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EMC的影像学及病理资料。结果 2例病灶均为单发,1例位于右大腿中下段软组织内,另1例位于右大腿上段及右侧腹股沟区软组织内。1例病灶X线摄影表现为包绕股骨中下段生长的肿块,内可见点状钙化。CT增强扫描显示病灶不均匀轻度强化,可见其内分隔强化,邻近骨质"筛孔状"破坏。2例病变MRI表现为T_1WI等或稍低信号,T_2WI肿瘤呈分叶状高信号,内见低信号间隔。结论 EMC通常发生在老年男性的四肢、躯干和皮下组织,多表现为低密度肿块,可伴钙化,部分病例CT表现为轻度或无强化。EMC在T_2WI上呈分叶状高信号,具有特征性间隔强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原发性颞下窝肿瘤的CT、MRI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21例原发性颞下窝肿瘤的CT及MRI资料,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21例中良性肿瘤10例(47.6%),包括血管瘤4例,神经鞘瘤2例,神经纤维瘤3例,脂肪瘤1例;恶性肿瘤11例(52.4%),包括横纹肌肉瘤3例,滑膜肉瘤2例,腺样囊性癌2例,腺泡状软组织肉瘤2例,纤维肉瘤和淋巴瘤各1例.血管瘤呈渐进性显著强化,常伴钙化,MRI T2WI病灶内见流空信号.神经鞘瘤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的软组织肿块,伴有出血、坏死、囊变.神经纤维瘤密度/信号较均匀,内含有散在钙化灶.脂肪瘤CT及MRI均表现为脂肪密度/信号肿块,边界清晰.横纹肌肉瘤、纤维肉瘤及淋巴瘤浸润性生长并向邻近间隙蔓延,增强扫描均匀或不均匀强化.滑膜肉瘤边界较清楚,强化明显,可伴不规则钙化.腺样囊性癌表现为浸润性生长的软组织肿块,内可见“筛状”改变.腺泡状软组织肉瘤为不均匀软组织肿块,病灶中央及周边有流空血管为其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结论 颞下窝原发性肿瘤少见,熟悉其影像学特点有利于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骨盆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影像学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骨盆骨肉瘤,分析其发病情况、病理类型及影像学主要表现。结果 18例病理均为普通型骨肉瘤。X线表现为混合型12例,溶骨型4例,硬化型2例,放射状骨膜反应8例,肿瘤骨及瘤样钙化14例,软组织肿块6例。CT平扫15例全部显示出软组织肿块。MRI 10例均见软组织肿块,骨髓内及软组织肿块周围弥漫水肿,肿瘤骨及瘤样钙化在SWI上为低信号。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表现浓聚范围较病变范围广泛。DSA表现为病灶部位血流丰富,大量新生肿瘤血管。结论骨盆骨肉瘤发病年龄较大,男女差别不明显,病理类型以普通型骨肉瘤为主,影像学表现以混合型骨肉瘤为主,骨膜反应以放射状为主。磁敏感加权成像有利于反映肿瘤骨和钙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软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本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软骨肉瘤的X线、CT和MRI资料.结果:25例软骨肉瘤中原发23例,其中普通型20例,去分化型、黏液型及透明细胞型 各1例;继发2例.X线及CT表现:原发的23例中溶骨性骨破坏5例,混合性骨破坏18例,形成软组织肿块20例.其中 表现为低密度19例,等密度1例.20例普通型及1例黏液型见散在钙化.MRI表现:普通型软骨肉瘤T1 WI呈等或稍低 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黏液型T1WI呈等、低混杂信号,T2WI呈稍高、低的混杂信号,钙化T2WI呈低信号;透明细 胞型病例T2WI及T2WI呈近乎等信号;去分化型T1WI呈等低混杂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6例普通型及1例继 发型出现环形、间隔样中等一明显强化,黏液型及去分化型呈不均匀中等一明显强化.结论:普通X线及CT是软骨肉瘤影 像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主要手段,MRI显示软骨信号为重要提示.MRI显示病变范围更为清楚、准确.为临床治疗提供可 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袁明智  黄永  任瑞美   《放射学实践》2012,27(8):893-897
目的:探讨软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本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软骨肉瘤的X线、CT和MRI资料。结果:25例软骨肉瘤中原发23例,其中普通型20例,去分化型、黏液型及透明细胞型各1例;继发2例。X线及CT表现:原发的23例中溶骨性骨破坏5例,混合性骨破坏18例,形成软组织肿块20例,其中表现为低密度19例,等密度1例。20例普通型及1例黏液型见散在钙化。MRI表现:普通型软骨肉瘤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黏液型T1WI呈等、低混杂信号,T2WI呈稍高、低的混杂信号,钙化T2WI呈低信号;透明细胞型病例T1WI及T2WI呈近乎等信号;去分化型T1WI呈等低混杂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6例普通型及1例继发型出现环形、间隔样中等-明显强化,黏液型及去分化型呈不均匀中等-明显强化。结论:普通X线及CT是软骨肉瘤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主要手段,MRI显示软骨信号为重要提示。MRI显示病变范围更为清楚、准确,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软骨肉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2例软骨肉瘤的影像学特点。32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其中25例行CT检查,MR检查14例。结果:32例平片发现病变内钙化28例。25例做CT者均见骨质破坏和钙化影,软组织肿块21例,骨膜反应2例。MR表现:肿瘤呈等长T1长T2为主的混杂信号,可见长T1短T2信号分隔,增强扫描示分隔强化和肿块周边部强化,钙化呈长T1短T2信号。结论:骨质破坏、钙化、软组织肿块、弓环状分隔等构成软骨肉瘤的主要影像学特点,对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的关系,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9例,术前分别经X线平片、CT平扫、MR SE T1WI、T2WI和T1WI增强扫描,仔细复习影像征象并和手术病理作对照.结果:9例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中,位于股骨5例,胫骨3例和髂骨1例.位于长管状骨者,5例位于干骺端,2例位于骨干,1例接近骨端.肿瘤直径6.3~11.8 cm.所有肿瘤均为溶骨性骨质破坏,破坏区呈椭圆形5例,不规则地图形4例.病灶呈囊状9例,7例病灶境界不清,7例病变见骨膜增生,伴软组织肿块8例,所有病例软组织肿块境界清楚.5例行CT检查,病灶密度低于肌肉或与肌肉相仿,CT显示骨膜增生及软组织肿块较平片清楚,增强扫描软组织明显强化.4例行MR检查,T1WI为混杂信号3例,低信号1例;T2WI为低、等和高信号混杂4例.T2WI 4例均可见明显囊状改变和液-液平面,均可见软组织成分,软组织构成囊壁和分隔,部分呈不规则肿块结节,T2WI软组织信号高于肌肉.结论: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好发于长管状骨干骺端,呈卵圆形或地图样溶骨性破坏,容易呈多囊状坏死,但肿瘤内常见软组织成分,常伴骨膜增生和骨外软组织肿块,CT增强扫描和MR有助于显示病灶的软组织成分.  相似文献   

11.
骨盆软骨肉瘤影像特征及其病理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骨盆软骨肉瘤的影像表现及其病理基础,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盆软骨肉瘤12例,术前分别经X线平片、XT平扫、MR SE T,WI、T2WI和增强T1WI,仔细复习影像学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对照.结果 12例骨盆软骨肉瘤,普通型11例,去分化型1例.发病部位包括髂骨2例,髋臼3例,坐骨和耻骨6例,骶尾骨1例.肿瘤直径4.7~17.0 cm,<5.0 cm者1例,5.0~10.0 cm者6例,>10.0 cm者5例.病灶呈轻度膨胀性或溶骨性骨质破坏,11例边缘呈扇贝状分叶,1例境界不清.X线平片检查8例中,弓环状钙化1例,隐约钙化6例,无钙化1例,显著软组织肿块3例,骨膜增生1例.cT检查5例,肿瘤密度等于或低于肌肉密度,5例均可见轻度弓环状钙化和软组织肿块.MR检查7例,T1WI等低信号7例,T2WI显著高信号7例,其中6例T2WI高信号内可见弓环状低信号分隔,1例见低信号结节,7例见明显软组织肿块.增强T1WI 6例,所有小叶分隔呈进行性持续强化,小叶自身不强化.结论 MRI可直接显示骨盆软骨肉瘤的病理特征,优于CT和平片.CT对显示解剖学复杂的骨盆病灶及轻微钙化等有明显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分析足跗骨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发生于足跗骨的5例软骨母细胞瘤的X线、CT及MRI表现。结果:5例均单发,2例位于跟骨,2例位于距骨,1例位于舟骨。X线主要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透亮影,边界清楚,5例均可见病灶边缘硬化带形成,病灶内未见明显钙化。CT扫描显示肿瘤呈膨胀性生长,骨质破坏区边界锐利、硬化,灶周软组织肿胀,未见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呈轻度不均匀强化。MRI可见病灶形态呈分叶状,呈长、稍长T1信号,混杂T2信号,伴有灶周骨髓水肿及关节腔积液,灶周软组织水肿,增强扫描亦呈轻度不均匀强化。结论:足跗骨软骨母细胞瘤较少见,其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3.
李锋  王仁法  祁良  夏黎明  王承缘   《放射学实践》2010,25(12):1396-1399
目的:探讨软组织滑膜肉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软组织滑膜肉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其影像学征象。结果:大部分滑膜肉瘤影像表现为邻近关节边界较为清楚的团块状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肿瘤体积一般较大(〉5 cm,88%)。CT平扫可见肿瘤大部分密度与肌肉密度相似,其内可见范围不等的低密度区,1例见团块状钙化,2例见斑点状钙化,主要位于肿块的周边。较大的肿瘤(〉5 cm)在MR T1WI上与肌肉信号相比呈不均匀等信号或稍高信号,在T2WI上表现为以高信号或稍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5例肿块内可见低信号分隔;较小的肿瘤(〈5 cm)在各序列上均表现出信号的均匀性;增强扫描大部分肿瘤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软组织滑膜肉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和MRI综合评价有助于提高滑膜肉瘤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鼻眶部软骨肉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鼻眶部软骨肉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鼻眶部软骨肉瘤的影像学资料.结果12例中起源于鼻腔4例,鼻窦5例,眼眶3例.普通型软骨肉瘤8例,去分化型和间叶型软骨肉瘤各2例.CT表现:肿瘤呈卵圆形2例,分叶形6例,不规则形4例;内见散在点、环、结节、斑片状或不定型钙化;边界清楚9例,模糊3例;3例增强后呈不均匀低度强化.7例鼻软骨肉瘤出现骨质破坏,并侵犯周围结构;眼眶软骨肉瘤骨质破坏1例,并侵犯同侧额部.MRI表现:普通型和去分化型软骨肉瘤在T1WI上表现为低信号6例(与脑组织比较,以下同),等信号4例,T2WI表现为高信号8例,等信号2例,信号不均匀,内见散在低信号区,增强后呈轻到中度不均匀强化,其中5例普通型软骨肉瘤边缘及间隔呈明显强化,内部不强化,呈斑驳状3例,蜂窝状2例;间叶型软骨肉瘤在T1、T2WI均呈等信号,增强后呈均匀和不均匀显著强化各1例.结论CT是鼻眶部软骨肉瘤诊断和鉴别的主要影像检查方法;典型间隔及边缘强化的MRI表现也能够提示诊断,MRI可更清楚、准确地显示病变侵犯的范围,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总结7例富于巨细胞的骨肉瘤(GCRO)的影像学表现,并探讨其与典型骨肉瘤、骨巨细胞瘤的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例GCRO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GCRO病变大部分发生于长骨干骺端,个别病例发生于不规则骨。X线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长骨病变呈偏心性生长,骨内病变纵径大于横径,少见骨膜反应,未见肿瘤骨形成。CT及MRI平扫显示软组织病变替代正常骨组织,骨外肿块较大;MRI信号混杂,T2WI见低信号边界,周围骨髓及软组织水肿明显,T1WI显示骨质破坏病变内不规则斑片状高信号骨髓组织残留。增强见丰富肿瘤血管,肿块实质成分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 GCRO影像学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与典型骨肉瘤及良性骨巨细胞瘤有区别,与恶性骨巨细胞瘤鉴别困难。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软骨肉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软骨肉瘤影像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软骨肉瘤的X线、CT、MRI表现,并与病理对照。结果13例中,常见型9例,黏液型3例,去分化型1例。发病部位:长骨7例(股骨6例,肱骨上端1例),躯干骨6例(骨盆3例,肋骨2例,胸椎1例)。X线及CT表现:呈斑片状、大片状溶骨性骨质破坏,周围骨质密度增高,骨皮质破坏、中断,局部软组织肿块。11例病灶内出现钙化。MRI表现:5例病灶T1WI呈稍低及等信号,T2WI呈显著高信号,增强后呈分隔状强化。结论X线、CT、MRI检查的综合运用,对原发性软骨肉瘤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脊柱原发性软骨肉瘤影像学表现,探讨其影像学特征及组织病理联系。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病理证实的脊柱原发性软骨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影像学征象。结果 8例中普通型4例,间质型2例,透明细胞型和黏液型各1例;7例髓内型,1例皮质旁型。病灶均单发,累及胸椎3例(T4、T5和T11~12),骶椎3例(S1~3),腰椎和颈椎各1例。8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溶骨性骨质破坏和软组织肿块。7例病灶内见环状或弧线样软骨基质钙化。3例T2WI上见分叶状更高信号区(富水分区)病灶中,2例为传统型,且含MRI液-液平面,病理证实瘤灶内有动脉瘤样骨囊肿改变;另1例为透明细胞型,病理显示富含透明软骨成分;此两型共5例,其中4例MRI呈线样或分隔样强化。黏液型病灶MRI信号混杂,但较传统型和透明细胞型信号相对均匀;除钙化区域外,瘤体呈弥漫强化。2例间质型病灶均表现为明显软组织肿块,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脊柱原发性软骨肉瘤具有特征性影像表现,不同影像学表现可提示不同病理类型。熟悉脊柱原发性软骨肉瘤影像学特征及不同病理类型特征性表现有助于临床及影像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照分析骨盆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收集47例经病理证实的骨盆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患者,根据经典骨盆肿瘤四区法对其进行分区,对比分析其X线、CT和MRI表现的差异。结果:髋周骨肿瘤发病率为软骨肉瘤 > 骨肉瘤 > 浆细胞瘤 > 淋巴瘤 > 尤因肉瘤,多区发病多见。虫蚀状骨破坏18例、渗透状破坏13例,软组织肿块密度/信号均匀14例、不均匀11例;非髋周肿瘤发病率为软骨肉瘤 > 浆细胞瘤 > 尤因肉瘤 > 骨肉瘤 > 淋巴瘤,发病区域无特殊性。髋周肿瘤虫蚀状骨破坏18例,渗透状破坏13例;非髋周肿瘤虫蚀状骨破坏14例,渗透状破坏2例。髋周肿瘤周围软组织肿块密度/信号较均匀14例,不均匀11例;非髋周肿瘤软组织肿块密度/信号均匀12例,不均匀10例。结论:骨盆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发病区域及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脊柱原发性软骨肉瘤影像学表现,探讨其影像学特征及组织病理联系.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病理证实的脊柱原发性软骨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影像学征象.结果 8例中普通型4例,间质型2例,透明细胞型和黏液型各1例;7例髓内型,1例皮质旁型.病灶均单发,累及胸椎3例(T4、T5和T11-12),骶椎3例(S1-3),腰椎和颈椎各1例.8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溶骨性骨质破坏和软组织肿块.7例病灶内见环状或弧线样软骨基质钙化.3例T2WI上见分叶状更高信号区(富水分区)病灶中,2例为传统型,且含MRI液-液平面,病理证实瘤灶内有动脉瘤样骨囊肿改变;另1例为透明细胞型,病理显示富含透明软骨成分;此两型共5例,其中4例MRI呈线样或分隔样强化.黏液型病灶MRI信号混杂,但较传统型和透明细胞型信号相对均匀;除钙化区域外,瘤体呈弥漫强化.2例间质型病灶均表现为明显软组织肿块,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 脊柱原发性软骨肉瘤具有特征性影像表现,不同影像学表现可提示不同病理类型.熟悉脊柱原发性软骨肉瘤影像学特征及不同病理类型特征性表现有助于临床及影像诊断.  相似文献   

20.
颅内软骨肉瘤的CT及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颅内软骨肉瘤的CT、MRI特征。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3例颅内软骨肉瘤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3例CT平扫显示不规则分叶状肿块 ,瘤周水肿不明显 ,2例伴有瘤内钙化及局部颅骨侵蚀。MRI显示肿瘤在T1WI为低、等信号 ,T2 WI为高信号 ;MRI增强时T2 WI中央低信号部分不强化 ,周边强化明显。结论 颅内软骨肉瘤好发于颅底软骨联合处 ,常伴瘤内钙化和局部颅骨侵蚀 ,但须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染色确诊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