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征、住院治疗和并发症的差异。方法 回顾分析1 099例老年AMI患者,分别记录人选患者的一般情况,病史特征,化验检查和心电图,诊断,治疗和住院期间并发症等。比较不同性别老年AMI患者的临床特征,住院期间治疗和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与男性相比,女性患者年龄大,收缩压、血糖、总胆固醇和总甘油三酯较高(P均〈0.001),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亦高(P均〈O.01)。不同性别的住院期间治疗无显著差异(P均〉0.05)。女性患者住院期闻心衰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33.41% vs 26.71%,P=0.017),心绞痛、再梗死和死亡的发生率亦高于男性,但未达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不同性别老年AMI患者入院对临床特征差异显著,住院期间治疗无显著差异,女性患者住院期间心衰发生率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2.
徐宁  陈欣  王彦欧  李超  李江 《山东医药》2008,48(48):69-70
回顾性分析380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性别患者发病危险因素、心功能、冠脉病变及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与男性患者比较,女性患者发病年龄高,并发高血压者多,心功能差,冠脉病变程度重,心脏事件发生率高。提示临床对老年女性STEMI患者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确诊为冠心病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老年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冠心病危险因素在不同性别人群中的差异以及不同性别患者PCI预后的差异。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地分析自2008年7月至2012年11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年龄>65岁确诊为冠心病并行PCI治疗的患者4927例,按性别分为两组,其中男性3049例,女性1878例,统计其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及PCI结果、围术期抗栓治疗药物及其他心血管药物的使用情况、院内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的发生情况,分析总结两组患者各自的特点及差异。结果冠心病危险因素中,男性患者吸烟比例和肾功能不全的发病率较女性高(51.5% vs 15.3%,P<0.01;22.1% vs 15.3%,P<0.01);而女性患者体质量指数[(24.8±4.4) vs (24.5±3.7)kg/m2,P<0.05]和发病年龄更高[(72.6±4.8) vs (72.2±5.4)岁,P<0.01],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比例也较男性高(70.5%vs 60.8%,P<0.01;32.2%vs 24.9%,P<0.01)。两组术后MAC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女性死亡率高于男性(0.6% vs 0.1%,P<0.01)。结论在接受PCI的人群中,老年女性较男性拥有更多的冠心病危险因素,且PCI预后也较男性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对高血压前期患者的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收集心内科行冠脉造影检查(CAG)发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在30%~70%,仅接受药物治疗未行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的高血压前期患者243例,年龄在45~75岁,根据性别分为男性组140例和女性组103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住院及访随期间用药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情况。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年龄、性别、血脂等危险因素与高血压前期进展为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女性组的年龄显著高于男性组〔(61±7)岁 vs.(59±7)岁,P<0.01〕,女性的血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也显著高于男性患者(均P<0.01),但是男性患者的血肌酐值、左室舒张期内径及具有吸烟、饮酒史的比例显著高于女性患者(均P<0.01)。经3.1~8.7(中位数4.5)年的随访后发现高血压前期患者中男性组有71人(50.7%)进展为高血压,而女性组有52人(50.5%)进展为高血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血管疾病方面,两组共计有72名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其中男性组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女性组(37.1% vs. 19.4%,P<0.01),而女性组缺血性卒中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组(11.6% vs. 4.3%,P<0.05),高盐饮食的亚组中男性组35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女性组仅13人,其男性的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于女性组(50.7% vs. 25.5%,P<0.01)。为进一步探讨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后发现,在高血压前期人群中,高盐饮食为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独立的危险因素,高盐饮食为男性心血管疾病发生独立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在高血压前期人群中,高盐饮食会加重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及进展,尤其是男性患者,男性高血压前期人群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危险更高,而女性组中缺血性卒中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5.
11年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年龄性别特点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年龄、性别特点以及11年的变化趋势.方法:收集我院1994年至2004年初发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资料,按照年份、不同年龄、性别进行分组并统计学分析.结果:AMI患者入院人数呈上升趋势,男性较女性增加更为明显;性别、患者平均年龄均无明显变化;男性及女性,60~74岁的患者所占比例高;45~59岁的患者男性所占比例有升高趋势,老年男性(60~74岁)比例有下降趋势.结论:心肌梗死入院患者呈上升趋势,老年人群所占比例高,男性发病有年轻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不同性别及种族的冠心病患者术后30 d和1年的预后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PCI并植入1个药物洗脱支架(DES)或裸金属支架(BMS)的24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黎族男性390例,汉族男性1 202例,黎族女性323例,汉族女性493例。随访1年,比较随访30d和1年时不同性别和种族的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在冠脉造影及PCI手术特征中,与黎族比较,汉族左主干病变患病率更高,口服替格瑞洛药物的患者比例更多(P均<0.05)。男性患者30 d MACE发生率和死亡率高于女性(P<0.01或P=0.003);汉族30 d MACE发生率、死亡率、靶病变血运重建(TLR)及心肌梗死的30 d发生率低于黎族(P均<0.01或P均<0.05)。 1年随访结果显示:男性MACE发生率和死亡率高于女性(P均<0.01);汉族的MACE、TLR、心肌梗死、死亡的1年发生率低于黎族(P均<0.05)。结论:PCI术后的临床结果在不同种族和性别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青年主动脉夹层在致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和治疗等方面的性别差异性。 方法 收集2006~2019年我院青年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统计比较不同性别间的临床资料并分析性别差异性。 结果 本组病例共518例,其中男性431例(83%),女性87例(17%)。男性在下列指标中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女性:高血压病史知晓率(62% vs. 38%,P<0.01)、吸烟(50% vs. 13%,P<0.01)、饮酒(15% vs. 7%,P<0.05),巨大腹围(23% vs. 9%,P<0.01)、Stanford A型(54% vs. 40%,P<0.05)、心包填塞(14% vs. 6%,P<0.05)及呼吸系统并发症(18% vs. 9%,P<0.05)。在体质量指数(BMI)≥32、血脂异常、痛风、累及冠脉、肠系膜上动脉缺血、下肢缺血、保守治疗、循环系统并发症、神经系统并发症、肾功能并发症及在院病死率等方面,男性与女性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青年主动脉夹层患者在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治疗并发症方面存在性别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农村女性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方法 纳入农村地区2009年6月~2011年6月冠心病患者380例,其中女性200例(观察组),男性180例(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血压、血糖、血脂、吸烟等危险因素.在入组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记录血压、血糖、血脂、吸烟等危险因素和用药情况,并统计随访期间发生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心功能不全、心绞痛及心肌梗死),比较不同性别之间的差异.结果 与男性相比,女性患冠心病的发病时间更晚[(67.11±7.98)岁 vs.(56.49±8.28)岁],高血压比例更高,但吸烟比例较低;随访期间女性药物使用率低于男性,经过治疗后女性仅收缩压较基线水平有所下降(P<0.05),且女性MACE事件发生率更高,与男性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与农村男性相比,女性冠心病患者发病较晚,但合并代谢异常的比例较高,而治疗率较低,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行导管射频消融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差异。方法纳入我院自2009年3月~2013年1月阵发性房颤并接受射频消融患者116例,按照患者性别分为男性组(n=71)和女性组(n=45)。随访时间为(6~51)个月,随访期间根据患者症状、心电图及Holter明确房颤是否复发,复发者则再次行消融术治疗,并明确房颤复发原因。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包括:穿刺部位血肿、心包填塞、脑栓塞、脑出血、肺静脉狭窄及左房食管瘘)发生率,并分析手术复发率与其临床特点[包括: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左室射血分值(LVEF)、病史及合并疾病等]的相关性。结果男性组首次手术成功率显著高于女性组(83.1%vs.66.67%,P=0.046)。女性组平均年龄较男性组更高,两组手术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女性组复发率高(OR=3.3, P=0.049),复发原因以存在非肺静脉起源驱动灶为主,男性复发还与糖尿病相关(OR=1.99, P=0.037)。结论女性房颤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治疗更晚,单次治疗成功率较低,但安全性与男性患者无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的预后。方法:连续行急诊PCI的75例AMI患者按性别分为男性组44例和女性组31例,分析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与男性组比较,女性组年龄偏大(P〈0.05),糖尿病、高脂血症更显著(P〈0.05);冠状动脉多支病变者更多(P〈0.05);Ⅲ级心力衰竭发生率均更高(P〈0.05);且住院期间复合终点事件及穿刺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更高(P〈0.05)。结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塞女性疗效不如男性。  相似文献   

11.
不同性别患者下消化道功能性疾病临床症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不同性别患者下消化道功能性疾病(Lower functional digestire disorders,LFDs)临床症状特点的差异。方法对2005年8月至2006年5月在我科门诊进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的所有患者进行连续问卷调查,按照罗马Ⅱ标准诊断LFDs,分析比较男女患者LFDs的临床特点。结果(1)在被调查的1986例中,实际应答人数1820例,应答率为91.64%。共统计出LFDs952例,其中女性493例,男性459例,女性所占比例高于男性。LFDs中女性患者平均年龄较男性大(P〈0.05),二者平均病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LFDs患者均以35~40岁年龄段内人数最多。40岁以下的LFDs患者以男性所占比例为大,而40岁以上的LFDs患者以女性所占比例为大。(2)男女LFDs中,均以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最多见,男性IBS以D-IBS最多见,其次为C-IBS(64例),A-IBS(13例);而女性IBS以C-IBS(186例)最多见,其次为D-IBS(116例),A-IBS(25例);男性功能性腹泻(45例,9.80%)发生率高于功能性便秘(26例,5.66%)。而女性患者中后者(37例,7.51%)高于前者(18例,3.65%)。(3)所调查的肠道症状中,女性LFDs患者腹痛、便秘、肛门坠胀感、手辅助排便及便后腹部症状缓解的发生率高于男性(P值均〈0.05),而男性腹泻和大便窘迫感的发生率高于女性(P值均〈0.05);腹胀、腹部不适、腹泻便秘交替、大便不尽感的发生率在二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女性LFDs患者中重叠有上消化道症状者(248例,50.30%)多于男性(201例,43.79%)(P〈0.05),其中恶心、食欲下降、反酸、反流、烧心等症状的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P值均〈0.05),上腹痛、上腹胀、上腹不适、呕吐、早饱等症状的发生率在二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不同性别LFDs患者的发病年龄及各种消化道症状的发生存在着差异,对其认识有助于更进一步地了解LFDs的临床特点,有助于临床上对疾病的诊断与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冠心病的临床特征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既往研究证实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冠心病发生与发展有一定关系。本文探讨RDW与冠心病相关性的性别差异。方法连续收集因胸痛疑诊冠心病的患者674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分为冠心病组499例(男性352例,女性147例)与对照纰175例(男性89例,女性86例)。分析冠心病传统危险因素在不同性别的差异,探计RDW在不同性别冠心痛患者中的分布情况。结果不同性别总体的基线资料比较中,年龄、吸烟史、家族史、血红蛋白水平有性别差异(P〈0.05),男女两组的RDW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性别的冠心病组与对照组相比,女性冠心病组与女性对照组相比,RDW显著升高[(12.9±0.7)%vs(126±0.6)%,P=0.001],男性冠心病组与男性对照组相比,RDW无统计学差异[(13.0±0.8)%vs(12.8±1.0)%,P=0.144]。女性冠心病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RDW是女性冠心病患者的独立预测因素(OR=1.07,95%CI:1.03-1.10,P〈0.001;OR=203,95%CI:1.28-3.23,P〈0.01)。女性RDW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63,95%CI:0.56-0.70,RDW界值为12.75%,敏感性为57.1%,特异性为66.3%。结论RDW与冠心病之相关性存在性别差异,是女性冠心病的独立预测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文通过对SEEDS研究中的性别亚组资料进行分析,探讨依维莫司药物洗脱支架(DES)在不同性别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入选SEEDS试验的190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408例(男性组),女性患者492例(女性组)。主要终点包括:12个月临床随访心源性死亡、Q波或非Q波心肌梗死、缺血驱动的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复合终点。结果与男性患者相比,女性患者的年龄更大,糖尿病、高血压及高血脂的发生率更高,小血管病变的比例更高。虽然两组患者的基线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主要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9%(男)比4.67%(女),P=0.166]。女性患者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相对于男性患者有降低趋势[2.84%(男)比1.42%(女),P=0.081]。结论依维莫司DES在女性患者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背景:性别为功能性便秘(FC)患者肛门直肠感觉运动功能研究的重要混杂因素。目的:分析不同性别FC患者的肛门直肠动力和感觉功能及其异同点。方法:纳入271例符合罗马Ⅲ标准和研究要求的FC患者以及24例健康对照者。所有入组者接受肛门直肠测压,FC患者按测压结果分型,分析不同性别健康对照者之间、同性别FC患者与健康对照者之间动力、感觉参数和测压分型的差异。结果:与健康女性相比,健康男性肛管缩榨压显著增高(P〈0.05),引出直肠肛门抑制反射(RAIR)的最小松弛容量(MRV)和排便窘迫阈值显著降低(P〈0.05)。男、女性FC患者力排时肛管剩余压均显著高于同性别健康对照者(P〈0.05),男性FC患者引出RAIR的MRV、排便窘迫阈值、最大耐受容量显著高于健康男性(P〈0.05),女性FC患者直肠感觉参数与健康女性无明显差异。男性FC患者测压分型以肛门痉挛型比例最高(65.1%),女性FC患者依次为肛门痉挛型(38.9%)、直肠无力型(31.4%)和正常型(25.9%)。结论:男、女性FC患者的肛门直肠动力和感觉功能存在明显差异。两者排便时均可见肛门括约肌反常收缩,以男性更为常见;此外,男性患者存在直肠敏感性降低而女性患者存在结直肠动力不足。  相似文献   

15.
王淑兰  赵健 《山东医药》2009,49(4):64-65
回顾分析531例延边朝鲜族AMI患者临床资料,发现与男性相比,女性AMI患者患病率低,年龄较大,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高,急性期再灌注治疗、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和介入治疗比例低于男性患者,住院期间心衰发生率及病死率高。认为延边朝鲜族AMI以男性为主要人群,女性住院病死率高,不同性别AMI患者的临床特征和住院治疗方法不同。  相似文献   

16.
不同性别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申仕海  金妙珍 《心脏杂志》2001,13(2):139-140
目的 :了解不同性别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 1988年~ 1998年收治的 2 98(男 2 2 3,女 75 )例老年首发 AMI进行男女对比分析。结果 :女性既往有高血压 (6 2 .7% )、糖尿病 (34 .7% )者高于男性(41.3% ,17.9% ) ,发病至就诊时间 >2 4h或不明确者 (6 4% )多于男性 (2 8.3% ) ,吸烟者 (6 .7% )少于男性(5 8.3% )。发病后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急性期病死率 (48% ,2 5 .3% ,40 % )高于男性 (2 7.4% ,11.2 % ,2 2 .4% )。结论 :老年女性 AMI患者严重并发症多 ,急性期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7.
背景:乳糜泻临床表现多样,女性患病率较高。目的:分析不同性别成人乳糜泻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7月—2022年7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首诊为乳糜泻的成人(年龄≥18岁)患者,分析不同性别组间人口学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结果:共73例成人乳糜泻患者纳入研究,男性19例,女性54例,男女性比例为1∶2.84。高发年龄段为30~59岁,男、女性诊断时平均年龄分别为(50.2±13.6)岁和(43.5±13.2)岁,不同性别组间各年龄段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49岁和≥50岁年龄段女性占比均高于男性(P<0.05)。最常见的胃肠道症状是慢性腹泻(56.2%)和腹痛(56.2%);贫血则是最常见的肠外表现(50.7%),男、女性检出率分别为36.8%和55.6%。腹痛和恶心/呕吐症状在女性中更为常见(P均<0.05);其他胃肠道和肠外表现,如慢性腹泻、腹胀、食欲减退、体质量减轻、慢性疲劳、贫血、低蛋白血症、骨质疏松/骨量减少等在不同性别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小肠活检病理分级MarshⅡ级和Ⅲa、Ⅲb、Ⅲc...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全国33家三级甲等医院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1633例,年龄为18~94岁;男993例,女640例。设计统一调查病例表,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性别、年龄、居住地、文化程度及工作状态等)、既往史及危险因素等。结果①男女脑梗死住院患者的比例为1.55:1。女性发病年龄为(66±12)岁,高于男性的(65±12)岁,两者比较,P=0.049。②青年期(18~45岁)男性脑梗死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女性,分别为74.39%和25.61%(P〈0.05),其他年龄段亦均高于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居住地均以市区居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男性患者中,中学文化程度以上卒中的发生率居高,女性文化程度低的卒中发生率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8,P=0.000)。女性患者无业人员高于男性,男性国家企业及退休人员患者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2,P=0.000)。④男性患者的危险因素分别为:高血压(60.8%)、高龄(41.7%)、吸烟(21.1%)、糖尿病(20.1%);女性患者的危险因素分别为:高血压(63.9%)、高龄(44.4%)、糖尿病(24.4%)、心脏病(24.2%)。女性脑梗死患者糖尿病、心脏病的发生率高于男性,男性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吸烟、饮酒的发生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吸烟和饮酒均可以增加肥胖的危险(分别为OR=3.059,95%CI:1.978~4.731;OR=2.330,95%CI:1.221~4.445)。结论①各年龄段男性脑梗死患者所占比例均高于女性。②高血压是所有脑梗死患者的首要危险因素。③吸烟、饮酒或多种危险因素共存,可能是男性脑梗死患者比例高的主要原因,尤其在青年男性中更加显著。④文化程度低及无业女性脑梗死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患者糖代谢紊乱的发生率及其临床特征.方法 分析2008-10-2010-07我院确诊的原醛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原醛患者中糖代谢紊乱的患病情况,分别根据性别、年龄、民族、体质量指数(BMI)、高血压病程及醛固酮水平进行分组,其中男性患者115例、女性患者98例.比较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1992年和2012年亚特兰大急性胰腺炎(AP)严重程度分类的临床特征有无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3年的AP患者临床资料,分别按1992年和2012年AP分类标准将患者分为轻症组(MAP组)、重症组(SAP组)及轻度组(MAP1组)、中度组(MSAP组)、重度组(SAP1组).比较两种分类方法的临床资料有无差异.结果 纳入的162例AP患者中,男115例,女47例,平均发病年龄(48.62 ±15.37)岁,女性发病年龄高于男性(P =0.006),病因以胆源性、特发性及饱餐后为主,胆源性AP以女性为主(P<0.001).不同的性别、年龄段及病因的住院日、住院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MAP组及SAP组的性别、年龄、病因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MSAP组的女性比例、发病年龄及胆源性比例均低于MAP1组及SAP1组.各组的住院日及住院费用随AP严重程度升高而升高,且SAP1组>SAP组(P均<0.001).结论 2012年AP严重程度分类标准下,不同AP严重程度的临床特征有一定的差异,较1992年分类标准更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