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 目的 了解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的临床分布和耐药性变化。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2月住院患者的CRAB菌株数据,描述其临床分布,并用WHONET软件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 1 182株非重复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中,检出CRAB 514株,其中CRAB感染菌株367株;2014-2016年CRAB感染检出率逐年上升;CRAB标本多来源为痰液,占61.31%;CRAB感染部位主要集中在下呼吸道,占47.1%;CRAB感染菌株主要分布在神经外科、胸外科、急诊科、普外科胃肠和呼吸科,占59.67%;3年间CRAB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 CRAB感染主要发生在神经外科和胸外科等科室的下呼吸道感染病例中,CRAB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采取合理的抗菌药物管理措施可降低其耐药性。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了解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 患者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 2017-2018年上海市某三甲医院ICU患者738例,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为入住ICU 48 h后感染CRAB患者,对照组为入住ICU 48 h后无CRAB感染者,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 738例患者中,62例患者发生CRAB感染,感染率为8.40%。CRAB感染以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为主,占54.84%;其次为下呼吸道感染(33.87%)、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4.84%)、菌血症(1.61%)、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1.61%)、泌尿道感染(1.61%)和器官腔隙感染(1.6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CU患者发生CRAB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有GCS<8分、白蛋白含量<25 g/L、机械通气>7 d、CRAB感染前抗菌药物使用种数两联及以上。结论 CRAB是ICU内检出率很高的条件致病菌,早期干预危险因素有助于减少ICU内CRAB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了解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临床分布及细菌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防控院内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4-2016年某医院微生物室分离的CRAB住院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就其临床分布及药敏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 347株鲍曼不动杆菌(AB)中CRAB检出率为39.7%,院内感染的CRAB占感染总数的73.4%;CRAB多见于老年患者,标本主要来自痰液和分泌物,分别占78.0%和16.3%;其科室分布主要是综合ICU、含专科ICU的急诊科、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分别占19.5%、15.2%、12.6%和12.4%;3年药敏结果统计显示,CRAB和碳青霉烯类敏感鲍曼不动杆菌(CSAB)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及头孢替坦耐药率均为100.0%,CRAB对氨苄西林/舒巴坦等13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CSAB(P均<0.05)。结论 CRAB检出率较高,感染主要来自院内,分布相对集中,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严重,应加强对重点科室、重点部位及高危人群CRAB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和干预。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环境物体表面的污染状况,探索双链季铵盐消毒液最佳消毒间隔时间。方法 采用咽拭子采样方法采集ICU患者用品,了解污染程度,并分别设立对照组(清水擦拭组)与实验组(双链季铵盐消毒液擦拭组)及消毒前、消毒后即刻、消毒后4 h、消毒后8 h 4个时刻来探索实验组最佳消毒间隔时间。结果 共采集标本137份,合格率为51.8%,污染前4位物品为床栏杆、电脑键盘鼠标、微量泵和监护仪,统计学分析显示实验组最佳消毒间隔时间为8 h。结论 应加强ICU物品表面的消毒,建议使用双链季铵盐类消毒液每8 h消毒1次。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研究防护对策。方法 通过现场调查和资料分析的方法,对某医院临床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和防护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建立防护措施。结果 该医院所发生的80例次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65.00%,初级职称医务人员占78.75%。职业暴露事故中,针刺伤占83.75%,职业暴露发生后98.75%暴露者进行了立即处置。主要处置措施是局部挤血后用流水冲洗并消毒,接受预防性药物治疗者占66.25%。结论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主要发生于护士和低年资医务人员,加强重点人群职业防护培训和及时进行处置是主要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了解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患者携带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情况。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前瞻性观察的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12月—2019年2月入住某三级院NICU≥24 h的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于患者入住ICU 48 h内采集标本1次,然后进行CRAB主动筛查,每周1次,直至第4周,得出CRAB定植率,结合研究对象临床资料,分析CRAB定植/感染危险因素。结果 该医院NICU患者CRAB定植率总平均为25.00%。患者的咽部、腋窝、腹股沟和直肠CRAB定植率依次分别为23.33%、13.89%、8.33%和5.00%。多因素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22分、急诊入科、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是NICU患者CRAB定植或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NICU患者CRAB定植率较高,以主动筛查可有助于防控。  相似文献   

7.
〖HT5"H〗摘要 目的 比较改良床单元消毒法与传统消毒法对多重耐药菌污染床单元的消毒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6月—2019年4月某三甲医院重症医学科需终末处理的多重耐药菌污染床单元60张,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张。试验组采用75%乙醇喷洒联合季胺盐消毒湿巾进行消毒,对照组采用1 000 mg/L含氯消毒液进行消毒,比较2组消毒合格率、消毒时间和操作人员满意度。结果 试验组消毒合格率为96.67%,对照组消毒合格率为9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消毒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操作人员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2种床单元消毒法合格率均可达90%以上,但改良床单元消毒法能缩短消毒时间,减少操作人员身体危害,提高操作人员满意度,值得在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分析危险因素,探讨防护措施。方法 对2009年1月-2015年12月发生的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事件进行调查,分析其职业、工作年限、暴露源、暴露方式和暴露原因。结果 515名职业暴露者以护士为主,占67.77%;工作年限<5年的占63.50%;暴露源以乙肝病毒为主,占65.08%;锐器伤是主要暴露方式,占94.56%,其中针刺伤占91.38%;暴露地点主要在病房,占64.85%。最易发生暴露的环节是注射或采血时被针刺伤,占38.83%;其次是丢弃或整理锐器时针刺伤,占23.30%。结论 加强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培训,提高职业防护意识,实施标准预防,规范操作流程,加强疫苗接种,是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HT5"SS〗了解外科医生换药手卫生执行情况。方法 随机从泌尿外科、肝胆外科、胃肠外科、肿瘤外科和小儿外科5大科室抽选108名外科医生,观察记录其在换药中手卫生的执行情况。结果 108名外科医生换药前100.0%戴手套,手卫生执行率为51.9%;换药后手卫生执行率为91.7%。在不同患者之间换药手卫生执行率为49.3%,在同一名患者不同部位换药手卫生执行率仅为2.1%。外科医生手卫生相关知识考核总体合格率为88.8%,认为影响其执行手卫生的最主要因素是每日上午工作繁忙(占71.3%)。结论 外科医生在换药中手卫生执行率不高,应提高手卫生意识,加强监督检查,切实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研究神经外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降低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某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该医院神经外科2014-2016年共收治住院患者6 300例,发生医院感染564例,感染率为8.95%。医院感染部位前3位为下呼吸道、器官腔隙和泌尿道感染,分别占50.56%、30.34%和9.79%。神经外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标本分离出的病原菌居前3位的是鲍曼不动杆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42.35%、33.33%和7.44%。多因素分析发现,患者合并基础疾病、手术类型、手术时长、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使用及住院天数是构成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导致神经外科患者发生感染有多种危险因素,应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以降低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调查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163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63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事件中,暴露科室主要集中在普通病房、手术室,分别占74.23%、9.20%;暴露人员护士所占比例最高,占45.40%,其次为实习护士、医生,分别占26.38%和19.02%;工龄以<5年居多,占69.33%;暴露类型针刺伤居首位,占82.82%;发生暴露操作环节前3位为术中、拔针、处理医疗废物,分别占27.61%、19.63%、16.56%;暴露源以乙肝居多,占50.31%。结论 健全并完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监测体系,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意识,加强职业安全防护培训,规范诊疗操作,实施标准防护,有助于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了解多重耐药菌(MDROs)感染及细菌耐药性特征,为MDROs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7年9月-2018年8月住院患者微生物标本的相关资料,就其MDROs和细菌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7 686株菌中MDROs检出率为35.3%,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ESBLs),占47.7%;耐碳青酶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占22.5%;标本以痰液为主占47.7%,主要科室为急诊科(含急诊ICU)、神经外科(含神外ICU)和综合ICU,分别占14.3%、13.2%和10.3%;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粪肠球菌、肺炎链球菌和屎肠球菌仅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和利奈唑胺耐药率较低,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常用药物普遍耐药。结论 MDROs检出率较高,主要类型为ESBLs和CRAB,主要检出标本为痰液,主要科室为含ICU的科室,常见细菌耐药严重,应开展MDROs精准感控,加强目标性监测和相关影响因素的防控。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了解重庆市市级医院医务人员手机与手的带菌状况,探讨手卫生与手机污染状况的内在关联,为防止和减少院内感染提出有效措施和建议。方法 从24家重庆市级医院重点科室选取111名医务人员作为观察对象,调查诊疗活动中手机使用状况;采用拭子涂抹法采集手和手机表面标本并进行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部分医务人员存在手清洁消毒后仍使用手机现象。诊疗活动中手表面合格率为42.34%,清洁消毒后手表面合格率98.20%;手机表面合格率为80.18%。手表面检出15种43株潜在致病菌,手机表面检出18种55株潜在致病菌,两者的细菌构成比和检出率一致。同一人手机表面与手表面检出相同潜在致病菌一致性为38.89%。结论 诊疗活动中手表面较手机表面污染更严重,两者间可能存在相互污染的情况。医务人员在做好手卫生的同时,应注意手机表面的清洁消毒,杜绝手机成为病原微生物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观察低转速捆卷技术被褥洗涤设备对脏污被褥清洗消毒效果。方法 采用涂抹采样和细菌定量检测方法,对低转速捆卷技术洗涤专用设备清洗病房被褥等床单元的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清洗前的被褥已连续使用3个月,有31%可见污染,棉胎和枕芯也可见污染,检出细菌超标率达24.9%。采用低转速捆卷设备清洗消毒后,垫褥、棉胎和枕芯可见污染率分别下降至3.4%、1.7%和5.1%,细菌超标率下降至1.1%且未检出致病菌。结论 低转速捆卷技术被褥清洗机对临床使用的卧具,具有良好的清洗消毒效果。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了解湖北省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情况与感染病原菌特点。方法 利用医院感染监测网络系统统计和分析2014年10月77家二级及以上综合和专科性医院实施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的资料。结果 发现77家医院中共1 090例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感染患病率为1.43%;14 880例手术患者中有241例肺部感染,手术后肺炎患病率为1.62%。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高发的科室是综合ICU、神经外科、新生儿科、血液科、胸外科。从送检的病原学标本中共分离阳性感染病原体66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77.93%,革兰阳性菌占14.41%,真菌占6.31%,主要检出病原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分别占23.42%和21.92%。结论 综合ICU、神经外科、新生儿科、血液科、胸外科为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为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各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应与相关科室建立目标责任制管理措施,主动提高控制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了解各级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为进一步加强手卫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3月-2018年12月,选择一级、二级和三级医院,用随机手卫生样品采集方法对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共调查医务人员699人次,采集手卫生样品699份,合格569份,总合格率为81.40%,手卫生执行率81.83%。医生、护士和其他医技人员的合格率分别为73.71%、86.27%和50.00%。结果显示,三级医院手卫生合格率较高;部分重点科室如新生儿室、感染性疾病科、血液透析室和ICU等的合格率较高;护士卫生手合格率较高。结论 医院手卫生合格率处于国内一般水平,应继续加强手卫生工作。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b>了解口腔专科医院牙周病科诊室丙肝病毒污染现状,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患者在口腔诊疗过程中交叉感染丙型肝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b>选取牙周病科诊室物体表面176个采样点,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环境物体表面中的抗-HCV,并观察记录检测结果。结果 <\b>检测对象中,污染手套和痰盂中检出丙肝病毒,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14%和3.13,而牙椅灯把手、牙椅治疗台、防护面罩、洁牙手柄均未检出丙肝病毒。物体表面总体丙肝病毒阳性率1.70%。结论 <\b>口腔专科医院牙周病科诊室环境物表可检测到丙肝病毒,切断传播途径是口腔诊疗过程中预防和控制交叉感染丙肝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了解2015-2017年南京市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消毒与感染控制能力,为医院消毒与感染控制提供依据。 方法 现场采集医疗机构手术室、ICU、新生儿室、血液透析室等重点科室样品,送实验室检测。 结果 2015-2017年共监测样品13 974份,合格13 553份,总合格率为96.99%。其中医院污水合格率最低,为82.13%,消毒内镜合格率最高为100.00%。三级、二级、一级及无级别医疗机构的合格率分别为99.85%、96.81%、93.69%和96.51%。 结论 南京市医疗机构消毒质量控制整体较好,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室内空气和医院污水合格率较低。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b>了解石河子市口腔医疗机构医院消毒效果,采取预防和控制口腔科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方法 <\b>选取51家口腔医疗机构,实施医院感染干预措施后采样监测环境空气、综合治疗椅、医护人员手及诊疗用水等消毒效果,并与干预前的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b>2012年48家口腔医疗机构,消毒效果合格者仅4家,合格率为8.33%;实施干预措施后2014年51家口腔医疗机构,消毒效果合格者21家,合格率为41.18%,两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口腔科合格率分别为13.64%和54.55%;口腔诊所合格率分别为3.85%和31.03%。结论 <\b>石河子市口腔医疗机构消毒合格率低,通过对口腔医疗机构实施有效干预措施,可提高消毒合格率有效降低了医院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研究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消毒液中柠檬酸等有机酸含量。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消毒液中柠檬酸、L 苹果酸和乳酸的含量进行测定观察。结果 在本研究建立的液相色谱条件下,检测消毒液中柠檬酸、L 苹果酸和乳酸线性相关性好,相关系数r>0.995,平均回收率为99.6%~99.8%,RSD均小于1.0%。结论 HPLC法测定消毒液中柠檬酸等3种有机酸含量柠操作简单,精密度和准确度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