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血浆CD40 L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CD40L的影响。方法对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别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观察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对血浆CD40L的影响。结果两组均显著降低血浆CD40L水平(P〈0.05),而且氯吡格雷组比阿司匹林组更能降低CD40L水平(P〈0.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抗血小板治疗能够通过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减少CD40L的释放。氯吡格雷比阿司匹林更能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可能是大大减少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Hans  Van  Brabandt  李崇剑 《英国医学杂志》2007,10(2):125-125
Gershlick和Richardson指出(见本期第73页),过早中断氯吡格雷治疗是药物洗脱支架血栓形成的最大危险因素。在Iakovou的研究中,17例过早中断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患中5例(29%)发生了血栓形成。其中一例患只中断了氯吡格雷治疗,剩下的其他患同时中断了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或抵克力得)。我们不知道是否仅仅坚持阿司匹林治疗就可能足够预防与药物洗脱支架相关的血栓形成。另外,仅仅小部分(29例中的5例,17%)患中断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似乎与支架血栓形成有关。[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贾蒙 《医学综述》2005,11(6):534-536
血小板聚集可以导致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而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栓生成的作用非常明显。现简要介绍近年来抗血小板药的研究概况,包括阿司匹林、噻氯吡啶、双嘧达莫、氯吡格雷、拉米非班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血小板活化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抑制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和释放功能可以有效预防动脉血栓的形成,随着抗血小板药物研究的逐渐深入,目前临床出现了多种可供选择的抗血小板药物,本文对此进行如下综述,并着重介绍近年来阿司匹林的一氧化氮衍生物(NO-Aspirin)的研究新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固原市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使用情况,并分析其原因。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12月在固原市医院及其下属5个县级医院住院的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0例资料进行现况调查,观察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用种类、停药原因、是否复发,分析住院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用种类、停药原因。结果 住院期间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以单独口服阿司匹林患者最多,双联抗血小板次之。患者出院后12个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以单服阿司匹林为主,出院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用率明显下降,拒绝或中断服药的主要原因是患者认为没必要服药和担心不良反应而不愿服用。结论 固原市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脑卒中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服用率偏低。  相似文献   

6.
阿司匹林抵抗:从实验室到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血小板药物在对心脑血管事件的防治上起着关键作用,其中以阿司匹林应用最为广泛。但有研究报道40%的患者,其血小板功能未能被阿斯匹林抑制[1],同时这种药物低反应又与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2]。阿司匹林不能充分抑制血小板聚集(生物学抵抗),  相似文献   

7.
阿司匹林是解热镇痛药,亦为环氧化酶抑制剂。作为环氧化酶的抑制剂,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药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心血管疾病中,血小板的聚集又是动脉血栓形成的最主要的原因。因此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本文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脑血管血栓疾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而抗血小板治疗则是主要的治疗手段。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是目前抗血小板治疗的标准组合,但两药合用导致的出血发生率增加、以及日益受到关注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使得现有抗血小板治疗难以满足临床需要。文中就现有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局限性及一些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自从2001年的抗栓治疗报告之后,有关阿司匹林和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在治疗和预防动脉血栓方面作用的新成果已经公布,这些新的数据可以概括为:(1)在对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评估的前提下,阿司匹林已经被许多指南推荐为一级预防药物;(2)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抗血小板药物的药效反应存在个体差异.并且存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的各种现象;  相似文献   

10.
我国人口逐步老龄化,动脉硬化性血栓相关疾病是致死和致残的关键原因,特别是心血管疾病,其中脑卒中的危害亦逐年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的发病原因为细胞因素,故抗血小板治疗为关键,是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及治疗的基石。环加氧酶Ⅰ受体抑制剂阿司匹林及噻吩吡啶类P2Y12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是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但各有缺陷,且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相对较弱;氯吡格雷为前体药物,起效慢,而且疗效受多种药物影响,导致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性。因此降低出血风险及提高疗效是研发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汉族冠心病(CAD)患者每日应用阿司匹林100mg的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血栓药物。方法:对于入选的CAD患者,在综合治疗基础上每日应用阿司匹林100mg,测定用药7天后血小板聚集力和血栓烷素(TXB2)的含量;测定60例正常对照组的相应指标作为基础值,之后综合判断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此外观察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入选的178例CAD患者,68例有心肌梗死病史,110例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用药7天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程度均大于80%;TXB2含量明显降低。未见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汉族CAD患者每日应用阿司匹林100mg可以达到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的效应。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长期双联抗血小板药治疗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德嘉 《西部医学》2008,20(1):1-2,6
对置入冠状动脉支架的病人,联合阿司匹林和噻吩吡啶类药(噻氯匹啶或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对减少心脏事件十分重要。但是不少病人或医生过早地停用了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使支架内血栓形成,心肌梗死和死亡的危险性显著增加。面对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的病人,应使用双联抗血小板药12个月,过早停用有害。如果在此期间,病人需要行择期外科手术,应尽可能推迟到一年之后实施。对不能推迟并具有支架内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病人,在围手术期,应尽可能继续使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脑卒中是最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脑卒中的发病占脑血管疾病的50%-60%。脑卒中在很多国家已成为中老年人的主要致死原因。尤其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占整个腑卒中60%-80%,且致残率及致死率很高,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期抗血小板治疗是非常有益的。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药物中循证医学证据最充分的药物。现将有关阿司匹林在临床应用中的一些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前,全球范围内至少已完成448项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临床试验,其中287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资料较完整,总数超过20万例。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是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标准治疗方法。对此,国内外众多的临床治疗指南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有阿司匹林、潘生丁、噻氯匹定、氯比格雷、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和西洛他唑等种类。阿司匹林是最重要的抗血小扳药物,大量的临床研究均肯定了其在卒中二级预防中的基石地位。  相似文献   

15.
阿司匹林是一个百年老药,是少数历经百年考验的药物之一,而且价格低廉。血管内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是血小板凝集,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凝集的药物,所以也是抗栓药物。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起重要的作用。阿司匹林在抗栓抗血小板凝集领域的基石地位已被超过20万人参与的200多个临床对照研究证实。2003年,5项一级预防的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小剂量阿司匹林使首次心肌梗死发生率降低32%。2005年发表的女性健康研究显示。小剂量阿司匹林使健康女性首次脑栓塞发生率下降24%,老年女性心肌梗死和脑栓塞发生率下降分别为34%和30%。首次证实,一级预防即使对健康女性也能使之获益。  相似文献   

16.
抗血小板药物不能预防慢性肾脏疾病成人因心血管疾病或其他任何原因而导致的死亡。在第1个对这类患者进行的荟萃分析中,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减少心肌梗死危险(RR=0.87),95%CI:O.76-0.99,但是不能减少脑卒中和病死率的危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增加大出血危险33%(RR=1.33,95%CI:1.10-1.65)、轻微出血49%(RR=1.49,95%CI:1.12-1.97)。这些结果在所有类型抗血小板药物和所有阶段的慢性肾脏疾病中一致。作者认为,与心血管疾病高危成人比较,慢性肾脏疾病患者似乎从抗血小板治疗中获益更少,而不良反应更多。他们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是心力衰竭、动脉硬化、突发心律失常,而不是动脉血栓形成。这可能对早期。肾脏疾病成人特别不利。在亚组研究中,抗血小板药物每年在每1000个成人中预防2例心肌梗死,但是导致7例大出血。  相似文献   

17.
赵洋 《中国医学杂志》2005,3(7):437-438
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药物己有数十年的历史,在抗栓治疗领域拥有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是其他抗小板药物所不可比拟的。这些研究的受试人群涉及各种危险分层,既包括明显健康的低危个体也包括急性心肌梗死或缺血性卒中患者,治疗时间有短至几周也有长至数年。  相似文献   

18.
黄峻 《海南医学》2002,13(12):69-71
1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药物种类较多 ,如阿司匹林、依前列醇、磺吡酮、噻氯匹定、氯吡格雷 ,以及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阻滞剂等。阿司匹林应用价值是公认的 ,业已完成的许多临床试验均证实其有效。实际上 ,阿司匹林已成为评价其他药物疗效的“金标准”。如患者不能耐受阿司匹林 ,下一个选择应是噻氯匹定和氯吡格雷。这些药物用于急性期控制症状效果稍逊 ,而用于二级预防则更为有益。依前列醇和磺吡酮未证实有效。静脉应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阻滞剂可在阿司匹林和肝素基础上增加显著效果。4项有关阿司匹林的临…  相似文献   

19.
胡大一  史旭波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6):1403-1405
近几十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血小板在动脉血栓事件中的重要作用,尤其近5到10年,随着动脉血栓形成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大型临床试验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将抗血小板药物应用于临床。药物的选择也不仅仅是阿司匹林,噻氯匹啶和氯吡格雷等新药对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辅助治疗作  相似文献   

20.
氯吡格雷和他汀药物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京敏  葛均波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40):2870-2872
抗血小板治疗是目前急性冠脉综合征、以及是冠心病PCI术后的常规治疗。研究表明,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在阿司匹林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可进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氯吡格雷本身不具有抗血小板活性,它需经过肝脏细胞色素P450(CYP)氧化才能成为有活性的抗血小板物质。在人类氯吡格雷主要通过CYP3A4和3A5活化。CYP3A4是多种药物,包括几种他汀药物代谢的关键酶(表1)。理论上,这些药物合用会产生CYP3A4的竞争性抑制而影响药物的代谢。经CYP3A4代谢的他汀类药物可影响CYP对氯吡格雷的活化作用,损害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