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4 毫秒
1.
软骨细胞—支架复合物修复兔耳廓软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有免疫力的动物兔体内探索组织工程化软骨对软骨缺损的修复能力。方法软骨细胞种于经不同物质修饰的聚羟基乙酸支架体外培养后修复兔耳廓软骨缺损,与对照组比较,并从大体及组织学进行评价。结果软骨细胞种于经不同物质修饰的聚羟基乙酸支架体外培养后回植到兔耳廓软骨缺损部位,软骨缺损得到修复,但与正常软骨交界处为纤维组织。注射软骨细胞悬液、以聚羟基乙酸支架修复及空白对照组软骨缺损均未修复。结论软骨细胞种于经不同物质修饰的聚羟基乙酸支架体外培养后在有免疫力的动物兔体内可修复耳廓软骨缺损,但存在着界面愈合问题。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骨缺损动物模型在骨组织工程实验中运用广泛,新西兰兔是骨缺损修复实验中首选的实验动物之一,选用合适的骨缺损模型需考虑多种因素,如动物的年龄、性别、体重、日常活动量、骨缺损部位、缺损大小、骨膜血运情况、固定方式等,众多学者在制作模型时对上述因素有着不同的组合方式,但多未解释理由。为此,本文对以新西兰兔为实验动物的骨缺损模型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异种脱蛋白骨管移植修复大段骨缺损的力学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异种脱蛋白骨管移植修复大段骨缺损的生物力学变化。方法建立山羊双侧胫骨大段骨缺损模型,36只山羊(72只后肢)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异种脱蛋白骨管;对照组:异种脱蛋白骨粒;两组均在移植骨中添加了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并采用骨板、钢板双重固定修复骨缺损。术后5、10、15周对羊胫骨行影像学观察和生物力学的变化。结果影像学显示实验组在骨缺损修复及成骨方面较对照组高。生物力学测试结果表明,术后5、10、15周时实验组力学强度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5周,实验组的生物力学强度与正常胫骨已无差异。结论应用异种脱蛋白骨管支撑复合BMP修复大段骨缺损,能够有效加强移植骨修复负重骨缺损区的力学结构。  相似文献   

4.
在骨缺损修复治疗中,需要植入骨支架材料以恢复损伤处相应的组织结构。目前,用于骨缺损的修复材料主要有自体骨、同种异体骨、金属材料、生物陶瓷、高分子材料及各种复合材料。不同材料在骨修复中均展示出强大的重建能力,然而临床中理想的骨植入物依然较少,水平参差不齐,除自体骨外,其他材料用于骨缺损修复中尚无法同时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形成、骨传导和骨诱导等性能。结合材料学最新进展技术和临床应用效果,笔者认为添加中药、组织细胞、细胞因子、微量元素等物质的复合材料及用增材制造技术等制备的复合材料具备理想的骨修复性能,对于临床特殊类型的骨缺损修复意义深远。本文参考近年来国内外文献,从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和人工骨材料的优势、临床选择、缺点及如何改进等方面详细阐述了现阶段骨缺损修复材料在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中的现状及前景,以期为临床治疗骨缺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生物衍生骨材料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追溯不同种类生物衍生骨修复骨缺损的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期相关文献,综述不同种类生物衍生骨制备方法.以及修复骨缺损的治疗效果。结果采用不同物理化学方法处理的异体骨或异种骨不仅是天然的骨替代材料,还可作为支架材料与种子细胞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结论目前组织工程生物衍生骨是骨缺损治疗的新突破点。  相似文献   

6.
软骨细胞—支架复合的修复兔耳廓软骨缺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在有免疫力的动物兔体内探索组织工程化软骨对软骨缺损的修复能力。方法 软骨细胞种于经不同物质修饰的聚羟基乙酸支架体外培养后修复兔耳廓软骨缺损,与对照组比较,并从大体及组织学进行评价。结果 软骨细胞种于经不同物质修饰的聚羟基乙酸支架体外培养后回植到兔耳廓软骨缺损部位,软骨缺损得到修复,但人骨交上为纤维组织。注射软骨细胞悬液、以聚羟基乙酸支架修复及空白对照组软骨缺损均未修复。结论 软骨细胞种于经不  相似文献   

7.
生物可降解活性材料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用可降解多孔块状聚己内酯(PCL)作为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的载体,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兔桡骨骨缺损模型,用上述具有生物活性复合材料修复骨缺损,同时对照单纯PCL及同种异体脱钙骨,经不同的时间的X线片、X线计量学、组织形态学及电镜观察,了解PCL/BMP复合物的成骨作用。结果 PCL/BMP组不同时间新骨形成的量均优于单纯PCL组,其骨缺损修复的方式和速度与同种异体脱钙骨较相似。电镜观察表明,PCL的降解过程与单纯PCL组相比较,PCL/BMP组的降解速度较快,更符合骨缺损愈合的需要。结论 PCL是BMP的良好载体,有修复骨缺损的临床应用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血管束、感觉神经柬植入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大段骨缺损的成骨特点,探讨其对骨修复的影响. 方法 36只新西兰大白兔均制备左侧股骨干1.5 c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三组(n=12),组织工程骨组(A组):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β-磷酸三钙构建组织工程骨植入骨缺损;血管束植入组(B组):组织工程骨与血管束同时植入骨缺损;感觉神经束植入组(C组):组织工程骨与感觉神经束同时植入骨缺损.各组动物术后1、3、6个月行X线检查及影像学评分,同时每组各处死4只动物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影像学评分显示各时间点B组与C组的成骨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成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新生骨多出现在血管周围,成骨方式以软骨内成骨为主. 结论血管束、感觉神经束植入组织工程骨的方法能更好地促进组织工程骨成骨及大段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制备磷酸钙人工骨(calcium phosphats artifieal bone, CPC)与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复合物,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其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分离、扩增兔的BMSCs,并以CPC为载体制备cPc/BMSCs复合物,植入兔桡骨15mm骨缺损处。于术后不同时间处死动物,通过X线摄片、组织学染色分析和放射性核素监测,观察新骨形成和材料降解情况。同时以单纯的CPC及空白对照组作为对照研究,评价CPC/BMSCs复合物对骨缺损的修复能力。结果CPC/BMSCs复合物可再生新骨组织并完好地修复桡骨缺损,且其修复能力明显优于单纯的CPC。结论以CPC为载体的自体骨髓细胞移植能有效的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10.
云南白药促进骨缺损修复及引导性骨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阐明云南白药促进骨缺损修复及引导性骨再生的愈合机制,为临床上治疗骨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36只新西兰兔制作桡骨缺损不愈合模型和引导性骨再生模型,随机均分用药组及对照组,手术后3d、1、3、5、10、12周取材,观察骨痂愈合程度的差异及骨痂组织学变化,结果:实验组有明显的促进骨缺损修复作用,并在引导性骨再生中的膜内成骨作用强于对照组,结论:云南白药对骨缺损修复及引导性骨再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唇缺损的美容修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总结42例不同程度唇缺损的修复经验。方法:程度不同的唇缺损依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包括滑行组织瓣,交叉唇组织瓣法,鼻唇沟瓣法及扇形组织瓣法等。结果:唇缺损范围在1/2以内者均获得了良好的修复,占88%。而全唇缺损则改善功能及形态只占12%。结论:正确地判断唇缺损范围和正确选择手术方法是获得良好析效果的保证。  相似文献   

12.
下唇带蒂组织瓣整复双侧上唇裂术后畸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治疗上唇双侧裂术后唇鼻畸形。方法 采用下唇带蒂组织瓣转移整复上唇畸形17例。结果 术后伤口I期愈合,外形均获明显改善。结论 采用此种方法对于双侧上唇裂术后畸形的整复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腕部深度电击伤I期修复重建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17例腕部深度电击伤病人在进行清创的同时,立即采用组织复合物作游离或带蒂移植以修复创面,需作游离皮瓣移植以复盖创面者7例;腹部带蒂皮瓣移植10例;期间要做血管移植的2例;要做神经移植的1例。结果 手术成功14例,失败3例。结论 腕部深度电击伤I期修复和重建的方法效果是确切的,手术成功的关键是彻底的清创和预防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面部体表肿瘤手术切除后缺损修复方法及效果.方法 均采用手术切除方法,治疗修复26例颜面部体表肿瘤.后遗缺损经局部松解不能直接闭合,根据部位,缺损大小设计以下邻近皮瓣或岛状皮瓣修复:V-Y滑行瓣12;颏下岛状皮瓣3块;眼睑轮匝肌皮瓣3块;眶上血管肌皮穿支瓣3块;颞浅额前支血管蒂岛状皮瓣2块;耳前窄蒂侧颌颈皮瓣3块.结果 自2000年2月~2006年6月,本组临床治疗26例,除2例皮瓣远端有少量表皮脱落,经换药愈合外,余例皮瓣均完全成活,伤口一期愈合,术后接受放疗4例.随访2个月~5年,肿瘤无复发,且皮瓣切口大都选择在面侧部、发际、鼻唇沟等顺皮纹处,外观无明显影响,功能外形恢复满意.结论 根据面部外形解剖特点,采用带血管蒂或皮下组织蒂邻近皮瓣或皮肤筋膜窄蒂皮瓣是修复颜面部体表肿瘤切除后缺损简便、高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动物模型,了解股骨头坏死后的修复过程。方法:采用新西兰白兔32只,3只为正常对照,余29只用液氮冷冻法造成左侧股骨头坏死,右侧作为自身对照。术后24h、48h、1w各处死3只,2、4、8、12w各处死5只,观察有关指标。结果:(1)X线表现:2w组两侧股骨头密度无差异,4w后手术侧股骨头骨密度增高。(2)骨密度测定:8w后手术侧股骨头骨密度显高于对照侧(P<0.01)。(3)组织学观察:24h组两侧镜下结构均无明显异常,48h后手术侧股骨头出现骨髓组织坏死,1w后骨陷窝大部分空虚,原始间充质细胞和毛细血管从活骨一侧增生,向死骨部侵入,替代坏死的骨髓组织,4w以后逐渐出现间充质细胞在死骨表面分化成成骨细胞,形成新骨,8w以后修复反应遍及整个股骨头, 骨小梁增宽。(4)四环素荧光标记;死骨无荧光标记,4w以后修复区出现强的荧光标记。(5)骨组织形态记量:4w后手术侧股骨头的TBV和MTT均较对侧显增高(P<0.01)。结论:通过以上结果可以认为这一模型是成功的,而且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观察到坏死修复的过程,用兔作坏死模型,比较经济,利于大批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斧头状”随意皮瓣修复面部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利用面部圆形或椭圆形缺损周围正常皮肤的弹性力学和几何学原理,设计“斧头状”皮瓣,修复缺损直径最大4.5cm。结果全部“斧头状”皮瓣成活良好,均I期愈合;切口瘢痕不明显,无器官扭转和移位,患者对远期效果满意。结论“斧头状”皮瓣具有设计简便、操作简单、血运可靠及旋转后张力分布均匀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指背静脉动脉化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介绍一种修复指端缺损的新方法。方法 指背逆行岛状皮瓣通过指端的指动脉与其静脉吻合,形成静脉动脉化皮瓣修复指端缺损10例。结果 所有皮瓣均成活,外形满意。结论 该方法易操作,需一定的显微外科基础,为修复指端缺损提供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颈胸筋膜皮瓣修复面颈部组织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皮瓣移位修复面颈部肿瘤及疤痕组织切除后创面。方法:设计切取同侧或对侧颈胸筋膜皮瓣转移修复缺损21例。面部恶性肿瘤4例,良性肿瘤5例,下颌瘢痕挛缩4例,颈部瘢痕挛缩7例,右面部严重电击伤合并额骨外露1例。结果:21例患者24个皮瓣,单侧18个皮瓣,双侧6个皮瓣,除1例皮瓣尖端坏死外,其余皮瓣1期成活,外形及功能良好。结论:采用本皮瓣优点是供区范围大,长宽比可达3:1或4:1,皮瓣色泽和质地与受区相称,手术方法简便,远期功能和美容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针对采用单纯皮瓣修复胫前软组织缺损不易成活而腓肠肌肌皮瓣修复外观又显臃肿的现状,寻求更完善的修复方法。方法:应用腓肠肌肌瓣加游离植皮术修复胫骨上段裸露16例。结果:术后肌辩、移植皮片均成活,无感染发生;术区外观满意、功能良好。结论:采用腓肠肌肌辨加游离植皮术修复胫前软组织缺损具有血供丰富、抗感染力强,功能及外观恢复良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局部皮瓣转移修复皮肤缺损178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旨在总结局部皮瓣修复各类皮肤缺损的经验局部皮瓣设计时要注意血运,适当的长宽比,较隐蔽的切口及无张力缝合。要携带足够的皮下组织。本组176例中174例全部一期成活占989%。结论:局部皮瓣简便易行,适应证广,成功率高,可满意地修复各种皮损并有极好的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