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分析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AUC)的中医证候与结肠镜下黏膜象表现的关系,对中医辨证的客观依据进行初步探讨。方法收集结肠镜检查的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06例资料,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进行辨证分型,分析分型与中医证候评分、内镜指数、结肠镜检病情严重程度、结肠镜黏膜主要表现的关系。结果大肠湿热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和血瘀肠络证Truelove-Richards、Roth分级高于阴血亏虚证、脾气亏虚证(P均0. 05)。六种证型内镜下黏膜象均以充血水肿、弥漫分布为主。其中大肠湿热证、脾肾阳虚证患者结肠镜黏膜象中溃疡糜烂、脓性分泌物附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均0. 05);脾气亏虚证、脾肾阳虚证黏膜象自发性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均0. 05);脾肾阳虚证、血瘀肠络证黏膜象粗糙颗粒变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均0. 05)。大肠湿热证患者排便症状积分明显高于其他证型,脾肾阳虚证患者全身症状积分明显高于其他证型,肝郁脾虚证患者腹部症状积分明显高于其他证型,脾气亏虚证患者胸部症状积分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均0. 05)。内镜指数由高到低分别为大肠湿热证、脾气亏虚证、脾肾阳虚证、阴血亏虚证、血瘀肠络证和肝郁脾虚证。结论 AUC患者的中医证候与结肠镜下黏膜象表现有明显的关系,提示结肠镜检查是中医望诊的延伸,可作为辨证分型的客观化指标,提高中医辨证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137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active ulcerative colitis,AUC)患者的证型分布特点,并分析其肠黏膜表现与证候的关系。方法对137例AUC患者进行辨证分型,行肠镜检查,观察其肠黏膜表现,分析其辨证分型和肠黏膜象的关系。结果主证型分布中,大肠湿热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脾气亏虚证>血瘀肠络证>阴血亏虚证。肠黏膜象频率出现超过50%以上的为黏膜损害、黏膜颜色异常、充血、水肿、糜烂、溃疡、脓苔、血管模糊或消失。水肿、糜烂、溃疡以大肠湿热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居多(P<0.05,P<0.01);息肉、肠蠕动异常、颗粒感以大肠湿热证、肝郁脾虚证居多(P=0.010);皱襞变浅或结肠袋消失以脾肾阳虚证、大肠湿热证居多(P=0.002);黏膜桥以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为多(P=0.280);质脆或接触性出血以大肠湿热证、脾气亏虚证、肝郁脾虚证为多(P=0.045);肠出血淡红色血以脾气亏虚证为多,暗红色血以大肠湿热证为多(P=0.017);脓苔集中在大肠湿热证、脾肾阳虚证和肝郁脾虚证,白脓苔以脾肾阳虚证为多,黄脓苔以大肠湿热证为多(P<0.001);黏液以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脾气亏虚证为多(P=0.012);肠腔狭窄或肠管纤维化、铅管样表现以血瘀肠络证为多(P=0.001),黏膜萎缩以血瘀肠络证和阴血亏虚证为多(P<0.001)。结论不同证型的肠黏膜具有不同的表现,从镜下肠黏膜的微观区别在一定程度上能印证中医宏观辨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因子分析研究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组合规律和证候分类及分布规律,为该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原则和方法,应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232例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溃疡性结肠炎基本中医证候为7类:脾胃虚弱证、大肠湿热证、肝郁脾虚证、阴虚肠燥证、脾肾阳虚证、血瘀肠络证、寒热错杂证;得出证型的分布情况,所占比例大小依次为大肠湿热证(22.84%),脾胃虚弱证(17.24%),脾肾阳虚证(15.95%),肝郁脾虚证(13.36%),寒热错杂证(12.07%),阴虚肠燥证(9.91%),血瘀肠络证(8.62%)。结论:因子分析方法得出溃疡性结肠炎的基本证候分类及分布规律,为该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中医证型与凝血指标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将89例患者辨证分为大肠湿热证、脾胃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和血瘀肠络证等6个证型,检测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g)及血栓烷B2(TXB2)水平,比较各证型之间的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大肠湿热证、血瘀肠络证的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和TXB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血小板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肠络证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和TXB2水平均高于各虚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的纤维蛋白原和TXB2,脾胃气虚证、脾肾阳虚证的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和TXB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存在升高趋势。结论溃疡性结肠炎血液普遍存在高凝状态,在传统的辨证论治基础上,酌情加入活血祛瘀之品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规律。方法:统计分析近35年来国内公开报道的溃疡性结肠炎辨证分型文献,运用多组间χ2检验对总结出的各组病例数据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明确提出溃疡性结肠炎辨证分型的有69篇,病例共5334例,溃疡性结肠炎常见中医证型依次为大肠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寒热错杂证、血瘀肠络证、阴虚肠燥证。结论: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常见的证型的大肠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质证、寒热错杂证、血瘀肠络证与阴肠燥证。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临床辨证分型复杂,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法丰富多样。就①大肠湿热证、②脾胃气虚证、③脾肾阳虚证、④肝郁脾虚证、⑤阴血亏虚证和⑥血瘀肠络证6个证型,从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综述近几年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常见中医证型调查及其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方法:回顾2019年9月~2021年1月于本院就诊的145例UC患者,调查UC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分析不同证型患者肠道菌群检测结果的差异,对比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溃疡分期、活动性、病变范围分布情况。结果:145例UC患者中,湿热内蕴证共53例,脾胃虚弱证39例,脾肾阳虚证共18例,肝郁脾虚证共15例,阴血亏虚证共12例,气滞血瘀证共8例,以上中医证型占比分别为36.55%、26.90%、12.41%、10.34%、8.28%、5.52%;湿热内蕴证UC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表达量低于其它证型,肠球菌、肠杆菌、梭杆菌表达量高于其它证型(P0.05);脾胃虚弱证UC患者乳酸杆菌表达量较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偏低,肠球菌表达量较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偏高,肠杆菌、梭杆菌表达量较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气滞血瘀证偏高(P0.05);除脾肾阳虚证UC患者乳酸杆菌表达量略高于气滞血瘀证之外,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气滞血瘀证UC患者的其它各类肠道菌群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患者多为湿热内蕴证,缓解期患者多为脾胃虚弱证,轻度活动UC中脾胃虚弱证最为常见,中度、重度活动UC中湿热内蕴证最为常见;直肠型溃疡中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等证型较为常见,结肠型溃疡中大多为湿热内蕴证,混合型溃疡中多为湿热内蕴证和脾胃虚弱证。结论:UC常见中医证型包括湿热内蕴证、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及气滞血瘀证,不同证型肠道菌群的表达存在一定差异,中医证型分类有助于临床进一步明确UC病情的具体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规律。方法统计分析近37年来国内公开报道的溃疡性结肠炎辨证分型文献,运用多组间X2检验对总结出的各组病例数据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明确提出溃疡性结肠炎辨证分型的有72篇,病例共6037例,溃疡性结肠炎常见中医证型依次为:大肠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寒热错杂证、血瘀肠络证、阴虚肠燥证。结论溃疡性结肠炎病例的统计结果对确立该病中医辨证分型和辨证标准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脾虚及肝郁脾虚模型大鼠与黏附分子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脾虚及肝郁脾虚动物模型,观察两种证候大鼠病理组织形态学的改变,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4(外周血中吞噬细胞膜糖蛋白)、CD62p(可溶性黏附分子P选择素)及CD54(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表达情况。结果:脾虚型模型的病理组织形态学表现较肝郁脾虚型更为明显,两种模型大鼠的CD44、CD62p表达均高于空白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脾虚组的CD54表达高于空白组,而肝郁脾虚组的CD54表达虽高于空白组,但无统计学意义。肝郁脾虚组大鼠的CD44、CD62p表达均高于脾虚组(P〈0.05),CD54表达没有差异。结论:CD44、CD62p表达情况可能是溃疡性结肠炎脾虚和肝郁脾虚的客观化证本质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吕永慧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春华  吕永慧 《新中医》2008,40(4):12-12
吕永慧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州市中医医院教授,擅长诊治消化内科疾病,尤其对溃疡性结肠炎(UG)颇有研究,屡获效验.现将吕教授治疗UC经验介绍如下.UC分有大肠湿热、脾胃虚弱、脾肾阳虚、肝郁脾虚、阴血亏虚、血瘀肠络六个证型.吕教授认为,UC病程缠绵,证候复杂多变,并非单一证型,多相兼为患,治疗时虽遵标准辨证分型,但不宜过于拘泥,应灵活掌握,辨证选方用药.从UC发病特点分析,可活动期、缓解期和恢复期三阶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不同中医证型血小板活化的演变规律。方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测定10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组体内LPA、AP和CD62P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阳亢腑实组、痰瘀阻络组、气虚血瘀组CD62P、LPA、A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阳亢腑实组、痰瘀阻络组、气虚血瘀组各组CD62P、LPA、AP水平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各中医证型均表现血小板活化增高,但各证型之间血小板活化水平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邵金星 《西部中医药》2016,(12):112-114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施护对肺癌化疗患者免疫功能及毒副反应的影响。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施护,观察2组干预前后血清免疫蛋白IgG、IgM以及IgA指标和T细胞亚群总数,同时比较2组干预前后生存质量评分及毒副反应发生率。结果:免疫球蛋白IgG、IgM、IgA指标和CD3~+、CD4~+、CD8~+干预前后2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躯体、角色、认知、情绪和社会功能等生存质量评分干预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为20.00%,对照组为75.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医辨证施护可减轻肺癌化疗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化疗产生的毒副反应和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型与血中性粒细胞表面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和血小板膜上P选择素(CD62P)变化的关系,探讨缺血性中风的发病机理。方法将72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3个证型组:即痰瘀阻络型组、痰热腑实型组和气虚血瘀型组,每组24例,另设一健康人对照组(24名)、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各组患者的ICAM-1、CD62P的表达水平。结果缺血性中风患者ICAM-1、CD62P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人对照组(P<0.01),其中痰瘀阻络型组ICAM-1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气虚血瘀型组和痰热腑实型组(P<0.01);痰瘀阻络型组和气虚血瘀型组CD62P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痰热腑实型组(P<0.01)。结论缺血性中风不同证型的ICAM-1、CD62P表达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ICAM-1反映了体内痰阻或痰瘀互结的病理状态,而CD62P则反映了体内血瘀状态。提示痰瘀阻络可能是缺血性中风的病机关键.  相似文献   

14.
溃疡性结肠炎辨证分型与血小板活化的关系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江学良  权启镇 《中医杂志》1997,38(12):730-731
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血小板活化膜标志物可溶性粘附分子P选择素(CD_(62P))及GP_(53)(CD_(63)),同时用放免法测定血小板活化衍生物TXA_2的含量,从分子水平研究血小板活化与溃疡性结肠炎(UC)中医分型的关系。结果发现,UC各证型均存在血小板激活状态,但程度不同,以湿热内蕴型和气滞血瘀型两实证更为明显,这不仅有利于阐明各证型的实质,而且在确定治疗处方用药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相关胃病不同中医证候患者胃黏膜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MP-1)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HP相关胃病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医证候不同分为脾胃湿热证组(n=23)、脾胃不和证组(n=18)和肝胃不和证组(n=17)。另选取同期来本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疾病组HP感染率,不同疾病组和对照组胃黏膜炎症程度、MMP-2和TIMP-1表达水平,分析MMP-2和TIMP-1表达水平与HP感染、胃黏膜炎症程度的关系。结果:不同中医证型患者HP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黏膜炎症反应程度:肝胃不和证组>脾胃不和证组>脾胃湿热证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各组间胃黏膜MMP-2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IMP-1表达水平:脾胃不和证组>肝胃不和证组>脾胃湿热证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2表达水平与HP感染无明显相关性(r=-0.085,P>0.05),与胃黏膜炎症反应程度呈负相关(r=-0.201,P<0.05)。TIMP-1表达水平与HP感染呈正相关(r=0.182,P<0.05),与胃黏膜炎症反应程度呈正相关(r=0.268,P<0.05)。结论:HP相关胃病不同中医证候患者发病机制可能与胃黏膜MMP-2、TIMP-1平衡紊乱有关,不同中医证候患者胃黏膜TIMP-1表达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6.
溃疡性结肠炎作为难治性肠道疾病之一,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研究证实肠道菌群失调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联系密切。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体现了整体调节、辨证论治的特色与优势,中医药可通过改善菌群结构、调节菌群数量、调整肠道菌群稳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且溃疡性结肠炎不同中医证候的肠道菌群存在着明显差异。现通过分析溃疡性结肠炎常见证候(大肠湿热证、脾虚湿蕴证、脾肾阳虚证、脾气亏虚证、肝郁脾虚证、寒热错杂证、热毒炽盛证)肠道菌群的特点及中医药调节溃疡性结肠炎常见证候肠道菌群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微观辨证及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疆汉族、维吾尔族支气管哮喘患者肿瘤坏死因子琢(TNF-α)-308 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及其与哮喘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 方法,检测160 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及40 例健康对照者的TNF-α-308 基因多态性。根据支气管哮喘中医辨证标准对160 例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比较各中医证型的基因分布。结果:哮喘组与正常组、维吾尔族哮喘组与维吾尔族正常组、汉族哮喘组与汉族正常组、维吾尔族正常组与汉族正常组之间的两种基因型(野生型和突变型)及等位基因在分布上均无统计学差异。哮喘各中医证型间TTNF-α-308 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汉族哮喘患者与维吾尔族哮喘患者在各中医证型间分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新疆支气管哮喘发病可能与民族、TNF-α-308 基因多态性无关;支气管哮喘中医辨证分型可能与TNF-α-308 基因型分布无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中药血液透析液对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表达的影响。方法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0例随机分为西药组和益气活血中药组,采用ELISA方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液透析前后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的含量。结果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血尿素氮、肌酐、钾离子、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二氧化碳结合力水平,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两组中医症候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益气活血中药血液透析可以改变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表达,可能与中药治疗CRF有关。  相似文献   

19.
消化性溃疡的寒热辨证和治疗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告消化性溃疡62例,按辨证分为寒证组、热证组和无明显寒热证候组。分别测定尿中儿茶酚胺排出量,寒证组降低,热证组增加,无明显寒热证候组与对照组相近。儿茶酚胺的增减,表示交感—肾上腺系统机能活动增强或减弱,可能是溃疡病寒证、热证的物质基础。用自拟中药方治疗后,复查尿中儿茶酚胺,寒证组增加,热证组减少,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交感—肾上腺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调节。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结合神经根注射治疗腰神经根痛的疗效。方法:对116例腰神经根痛的住院和门诊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54例),治疗组采用神经根注射治疗,每周1次,2次为1个疗程;同时按中医辨证分为血瘀型、寒湿型、肝肾亏损型,给予中药内服,每日1剂。对照组采用单纯神经根注射治疗。两组均1月后观察效果。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5.17%和87.04%,P〈0.05,有显著差异。结论:中医辨证结合神经根注射治疗腰神经根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