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电离辐射诱导人淋巴细胞线粒体COXⅠ、COXⅡ和COXⅢ基因表达的改变。方法 用1、3、5、8和10 Gy 60Co γ射线分别照射指数增长期的人淋巴细胞永生化细胞株,8 h后用逆转录PCR(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方法检测COXⅠ、COXⅡ和COXⅢ基因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在蛋白水平上的表达;比色法检测COX活性,来分析辐射诱导线粒体COXⅠ、COXⅡ和COXⅢ基因表达改变的量效关系。同时,以5 Gy γ射线照射人淋巴细胞,分别于照后不同时间(0.5、4、8、12、24、48和72 h),同样通过上述指标来分析3种线粒体基因的表达变化,观察其时效关系。 结果 在mRNA水平上,线粒体COXⅠ、COXⅡ和COXⅢ基因表达总体上调。COXⅠ和COXⅢ基因在0~3 Gy剂量范围内具有量效关系,而COXⅡ基因在0~8 Gy剂量范围内具有量效关系(FCOXⅠ=116.62,FCOXⅡ=17.89,FCOXⅢ=8.20,P<0.05);5 Gy 照后4 h左右COXⅡ和COXⅢ基因表达上调最显著,而COXⅠ基因持续低表达(F COXⅠ=31.99,FCOXⅡ=19.47,FCOXⅢ=20.64,P<0.05)。在蛋白水平上,不同剂量照射后,COXⅠ和COXⅡ蛋白表达先下调后上调,COXⅢ蛋白表达下调(FCOXⅠ=16.96,FCOXⅡ=32.5,FCOXⅢ=6.51,P<0.05);5 Gy照后4 h,COXⅠ蛋白表达明显增强,达到8 h后出现COXⅡ蛋白表达显著上调,而COXⅢ蛋白表达普遍下调(FCOXⅠ=14.68,FCOXⅡ=17.18,FCOXⅢ=2.52,P<0.05)。此外, 受照后COX活性普遍降低。结论 电离辐射可以诱导人淋巴细胞线粒体COXⅠ、COXⅡ和COXⅢ基因表达的改变,基因表达总体增强的同时,COX活性普遍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微波辐射对大鼠大脑皮层和海马突触素Ⅰ及其相关影响因子BDNF和受体TrkB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30mW/cm2 微波辐射Wistar雄性大鼠40只,于辐射后6h、1d、3d和7d取材,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检测大脑皮层和海马突触素Ⅰ,BDNF和TrkB表达的改变。结果 30 mW/cm2辐射后,突触素ⅠmRNA在大脑皮层于辐射后6h和1d增加(P<0.01),而3d和7d减少(P<0.01);海马突触素ⅠmRNA于辐射后6h和1d增加(P<0.01)。BDNF蛋白在大脑皮层于辐射后6h表达增强(P<0.05),1~3d达高峰(P<0.01);在海马于辐射后1d表达增强(P<0.05),3d~7d达高峰(P<0.01)。大脑皮层BDNF mRNA辐射后6h增加(P<0.01),1d减少(P<0.01),3d和7d又见增加(P<0.01或P<0.05);海马BDNF mRNA于辐射后1d增加(P<0.01)。TrkB蛋白在大脑皮层于辐射后1~3d表达增强(P<0.01);在海马于辐射后3~7d表达增强(P<0.01)。TrkB mRNA在大脑皮层于辐射后6h 和7d增加(P<0.01);海马TrkB mRNA于辐射后6h、3d和7d减少(P<0.01或P<0.05)。结论 微波辐射可引起大脑皮层和海马突触素Ⅰ、BDNF及其受体TrkB表达异常,参与了微波辐射所致的突触传递障碍及其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多次低剂量辐射(LDR)对糖尿病(DM)大鼠脾细胞凋亡和免疫因子的影响。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DM组和DM+LDR组;剂量分别为25、50和75 mGy,共照射15次;照射后4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细胞凋亡和TCRα β百分数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和脾细胞培养上清IL-2含量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DM和DM + LDR两组大鼠体重均下降,尤以DM组明显。DM+LDR组大鼠血糖水平虽明显高于对照组(t25=23.321、 t50=18.329、 t75=9.23,P<0.01),但显著低于DM组(t25=3.574、 t50=4.593、 t75=5.577,P< 0.01)。同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DM+LDR各组脾细胞凋亡增加,其中DM+50 mGy组增加明显(t50=4.102,P<0.01)。血清IL-2含量也增加,但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脾细胞培养上清IL-2含量明显下降(t25=7.778、 t50=7.411、 t75=8.325,P<0.01)。与DM组相比,DM+LDR各组脾细胞凋亡和TCRα β百分数均明显降低(凋亡:t25=4.772、 t50=3.346、 t75=6.778;TCRα β:t25=3.381、 t50=5.807、 t75=2.356,P<0.05~P<0.01)。血清IL-2含量呈下降趋势;脾细胞培养上清IL-2含量均有升高趋势。结论 多次LDR能够削弱糖尿病造成的大鼠体重减轻和血糖升高,降低糖尿病所致的脾细胞凋亡,并能调节脾脏免疫因子,改善其失衡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连花清瘟(Lianhuaqingwen,LHQW)对大鼠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防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给药组(照射+0.42g/kg组)、单纯照射组和空白对照组。除空白对照组,其他2组均以6 MV X射线右肺单次20 Gy照射制作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给药组从照射前3 d开始至照射后第28天给予连花清瘟干膏粉溶液连续灌胃,空白对照组和单纯照射组灌生理盐水。照射后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并于第1、14和28天处死大鼠观察肺病理切片,计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总数,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水平,RT-PCR法检测肺组织中TNF-α和IL-6 mRNA的表达。结果 与单纯照射组比较,给药组的一般状况改善,病理形态学上,肺组织急性炎性反应明显减轻;给药组肺泡灌洗液细胞总数明显减少,治疗后14和28 d损伤肺组织中TNF-α和IL-6 mRNA表达均较单纯照射组低(tTNF-αmRNA=3.714、2.144,tIL-6 mRNA=3.589、2.883,P<0.05);血清中TNF-α和IL-6水平较单纯照射组亦显著性降低(tTNF-α=7.372、2.891,tIL-6=6.335、3.257,P<0.05)。结论 连花清瘟能够改善急性放射性肺损伤大鼠的一般情况,减轻损伤肺组织的炎性反应,其机制与下调炎性因子TNF-α和IL-6的表达、抑制相关炎性介质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1,25-(OH)2D3对辐射损伤小鼠骨髓微环境的保护作用,并研究其可能的分子机制。 方法 60只雄性7周龄健康BALB/c小鼠按随机区组法分为健康对照组、单纯照射组和照射+给药组,每组20只。单纯照射组和照射+给药组给予6.0 Gy 60Co γ射线照射,照射+给药组于照射前48 h开始给予1,25-(OH)2D3 2.5 μg/kg(用DMSO稀释)灌胃至辐射后第8天,单纯照射组给予相同剂量DMSO对照。干预后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体重变化、外周血象,并取股骨制作骨髓切片观察骨髓病理改变,测定脂肪细胞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照射后第8天不同组间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γ(PPARγ)的表达。结果 接受照射后小鼠均出现体重减轻,外周血白细胞降低,骨髓脂肪化等骨髓造血抑制改变。与单纯照射组比较,1,25-(OH)2D3能改善小鼠一般情况,减轻体重下降(t照射后3 d、6 d=-2.23、-2.34,P<0.05);另外,照射后第4天和第8天,照射+给药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高于单纯照射组(t=-4.99、-4.46,P<0.05);脂肪空泡面积减少(t=-3.75、-2.10,P<0.05);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1,25-(OH)2D3通过抑制PPARγ表达,减少骨髓脂肪化的形成。结论 1,25-(OH)2D3可抑制辐射后骨髓脂肪化,保护辐射后小鼠骨髓微环境。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安多霖对微波辐射的防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选用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个给药组,剂量分别为3、6、9 g/kg,另设辐射模型组和健康对照组,每组20~21只。给药组大鼠连续灌胃安多霖20 d ,停药后,给药组和辐射模型组动物行一次平均功率密度为100 mW/cm2高功率微波全身辐照10min,健康对照组不辐照。动物分别于辐照后24、48 h和5 d 取睾丸组织,制作睾丸石蜡切片,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术(TUNEL)检测睾丸生精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和Bcl-2。结果 微波辐射后24、48 h和5 d,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辐射组睾丸生精细胞的凋亡数明显升高(t=-41.89、-11.29、-62.24,P<0.05),Bcl-2/Bax比值明显降低(t=8.49、4.36、4.47,P<0.05);而与辐射组相比,低、中和高剂量给药组的凋亡细胞数显著降低(F=5.25、9.79、15.35, P<0.05), Bcl-2/Bax比值明显升高(F=20.17、11.75、11.98, P<0.05)。结论 高功率微波辐射可诱导大鼠生精细胞凋亡增加,安多霖对细胞凋亡有明显抑制作用。安多霖抑制大鼠睾丸生精细胞凋亡的机制可能与其能够上调Bcl-2及下调Bax蛋白的表达,改变了Bcl-2/Bax的比值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放射性肺炎方(ARPD)干预放射性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105只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6 MV X射线,15 Gy单次照射+ARPD,10 ml ·kg-1 ·d-1)组、单纯照射组(6 MV X射线,15 Gy单次照射)和对照组,每组35只,分别于第15、30、60、75、90、105、140天各收集5只大鼠肺组织及血液样本,肺组织行常规病理学检查;Western blot及RT-PCR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AI-1)、Ⅲ型胶原(collagen type Ⅲ,CⅢ)蛋白及基因在组织中的动态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TGF-β1及血浆PAI-1含量;酸水解法及碱水解法分别检测组织及血清羟脯氨酸(HYP)。结果 受照肺组织病理学检查在各时间点均见炎性反应改变,60 d后出现纤维化,中药组早期炎性反应、后期纤维化均显著轻于单纯照射组。中药组30 d后TGF-β1、PAI-1、C Ⅲ蛋白及基因在肺组织中表达水平低于同期单纯照射组(蛋白:t=2.49~3.74,t=2.63~4.57,t=2.76~3.83;基因:t =2.59~4.33,t=2.83~4.62,t=2.83~3.96,P<0.05),15 d后血浆PAI-1、血清TGF-β1水平低于同期单纯照射组(t =2.85~6.27,t=3.69~5.27,P<0.05),60 d后肺组织及血清HYP水平低于同期单纯照射组(t=3.65~4.40,t=6.56~3.75,P<0.05),且肺组织TGF-β1分别与PAI-1及CⅢ的蛋白(r=0.604、0.759,P<0.05)和基因(r=0.519、0.816,P<0.05)变化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ARPD可通过下调TGF-β1、PAI-1,减少CⅢ的合成干预放射性肺纤维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A549细胞的低剂量辐射超敏感性现象,探讨其发生的机制。方法 A549细胞接受0~2 Gy的60Coγ射线照射后,流式细胞仪对其分选计数,克隆形成法检测细胞存活分数,Western blot法检测ATM1981Ser-P蛋白表达,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AnnexinⅤ-FITC/PI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PI单染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结果 细胞在0~0.3 Gy表现出单位剂量杀伤增强,在0.3~0.5 Gy表现出一定的辐射抗性,0.5 Gy后的区域存活分数随辐射剂量的增加而降低。照射后1 h,ATM激酶在0.2 Gy时开始活化,0.5 Gy时活化达高峰(t=7.96,P<0.05);与0.5 Gy相比1.0和2.0 Gy的活化水平无明显变化(t=0.69、0.55,P>0.05)。照射后24 h,部分细胞发生凋亡,其凋亡曲线与存活曲线相吻合。与未照射组相比,0.1和0.2 Gy组在各时间点(照射后6、12和24 h)的细胞周期无明显变化,而0.3、0.4和0.5 Gy 组,照射后6和12 h细胞发生G2/M期阻滞(t=2.87、2.88、4.92和3.70、3.12、8.11,P<0.05),照射后24 h G2/M期细胞比例下降(t=3.87、4.77、3.01,P<0.05)。结论 A549细胞存在HRS/IRR现象,其发生可能与ATM激酶、细胞周期变化有关,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γ射线对小鼠造血功能及外周血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和脾脏T细胞转录因子的影响,探讨射线引起的造血功能损伤与免疫异常的相关性。方法 将50只BALB/c小鼠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照射组(40只)和空白对照组(10只),照射组小鼠予60Co γ射线(1.0 Gy/min,5.5 min)照射,空白对照组予假照射,照射组于照射后4、8、12及20 d,空白对照组于20 d,计数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骨髓病理切片观察骨髓造血组织增生情况;流式细胞微球芯片捕获技术(CBA)检测外周血中Th1/Th2/Th17细胞因子含量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脾脏Th1/Th2、Th17/Treg细胞分化特异性转录因子T-bet/GATA-3、RORγt/Foxp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照射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较空白对照组显著降低(t白细胞=18.48、15.72、9.79、3.30,t血小板=22.52、19.74、11.78、4.70,P<0.05)。照射组骨髓病理切片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骨髓增生显著低下,造血组织面积减少,被脂肪组织大量替代,巨核细胞少见,照射后8 d较20 d骨髓抑制更明显。照后8和12 d,照射组小鼠外周血Th1类细胞因子IFN-γ、TNF-α及Th2类细胞因子IL-4、IL-6含量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IL-17A含量照射组较空白对照组亦明显升高(tIFN-γ=2.93、3.36,tTNF-α=6.09、8.11、6.43、4.49,tIL-4=4.49、3.18,t IL-6 =5.11、8.67、6.67、8.55,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照射组脾脏RORγt蛋白在照射后4、8和12 d及GATA-3、Foxp3蛋白在各时间点表达水平均降低(tRORγt=6.79、4.31、4.47,tGATA-3=3.88、8.06、2.84,3.23,tFoxp3=10.00、8.06、2.89、5.93,P<0.05)。而照射组T-bet蛋白表达较空白对照组升高(t=5.64、2.75、3.56、4.65,P<0.05)。结论 5.5 Gy γ射线照射后引起小鼠骨髓造血抑制,同时导致Th1/Th2、Th17/Treg细胞亚群功能失衡,提示由射线引起的免疫异常可能参与骨髓造血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直肠癌患者应用固定铅门技术(FJT)和分野技术(SFT),分析比较2种不同的调强放疗技术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选择15例直肠癌患者,进行CT模拟定位,勾画靶区及危及器官,对同一CT图像设计FJT计划和SFT计划。评估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剂量分布。结果 FJT计划组PTV95覆盖度降低(t=-2.24,P<0.05);Dmean升高(t=2.54,P<0.05);HI较差(t=3.09,P<0.05),CI无差异。小肠V5升高(t=4.76,P<0.05),骨髓V20V50优于SFT计划组(t=-2.66、-3.36,P<0.05),而Dmax高于SFT计划组(t=3.30,P<0.05);全身的V20高于SFT计划组(t=2.48,P<0.05)。MU的数量和子野数量明显低于SFT计划组(t=-9.38、-6.46,P<0.05),计划验证通过率优于SFT计划组(t=10.46,P<0.05);治疗时间由原来的平均12 min缩短至6 min,缩短50%。结论 与SFT技术比较,直肠癌患者采用FJT技术,其靶区、危及器官受量均能满足临床治疗要求。患者治疗时间缩短,MU数量降低,单位时间内每天每台机器治疗患者的数量增加,减少患者的等待时间,降低加速器质量保证的难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制剂(安多霖)对微波辐射后大鼠海马线粒体呼吸链细胞色素C氧化酶(cytochromec oxidase,COX)变化的影响。方法 10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个对照组,即正常对照组、辐射预防对照组、辐射治疗对照组和2个安多霖组,即3 g/(kg.d)安多霖预防组及3 g/(kg.d)安多霖治疗组,每组20只。安多霖预防组大鼠于给药后第15天进行微波辐射;安多霖治疗组大鼠于辐射后当天开始连续给药14 d,均1次/d。采用30 mW/cm2微波辐射15 min,于辐射后6 h和14 d活杀动物取海马,通过比色法检测大鼠海马COX活性的变化;采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大鼠海马COXⅠ、ⅣmRNA以及COXⅠ蛋白表达变化。结果辐射预防和治疗两对照组于停药后6 h COX活性、COXⅠ、ⅣmRNA,COXⅠ蛋白均降低(P〈0.05或P〈0.01);安多霖预防组较辐射预防对照组COX活性及基因表达有不同程度提高,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安多霖治疗组与辐射治疗对照组相比明显提高(P〈0.05),且基本恢复正常。结论给予3 g/(kg.d)安多霖对微波辐射致大鼠海马线粒体呼吸链COX表达降低有较明显改善作用,其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电离辐射诱导正常人B淋巴细胞线粒体辐射敏感基因mRNA水平的剂量-效应关系。 方法 用0、0.5、1、3、5、8、10和15 Gy 60Co γ射线分别照射指数增长期的人淋巴细胞永生化细胞株,24 h后用反转录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7个相对辐射敏感基因,包括ND3、Cyt b、COXⅠ、COXⅡ、COXⅢ、ATPase6和ATPase8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观察其剂量-效应关系。 结果 60Co γ射线照射后24 h,线粒体7个辐射敏感基因表达总体上调。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Ⅳ亚基Ⅰ(COXⅠ)基因表达在受到8 Gy照射后增强最明显,为对照组的13倍左右。除COXⅠ和COXⅡ外,其余5个基因在受照后表现出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其中,ND3、ATPase6和ATPase8这3个基因在3~15 Gy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而COXⅢ基因在3~10 Gy的范围内也有十分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 60Co γ射线照射后24 h,线粒体基因表达水平总体上调,其中ND3、ATPase6、ATPase8和COXⅢ这4个基因在一定剂量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可以作为联合辐射损伤生物标志物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耐力运动训练对衰老骨骼肌卫星细胞成肌分化中线粒体活性氧(ROS)生成的影响,并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PGC-1α)对ROS生成调控的潜在机制。方法:C57BL/6小鼠分为青年对照组(YN组,2月龄,12只)、老年对照组(ON组,12月龄,12只)和老年运动训练组(OT组,12月龄,12只),其中OT组进行中等强度跑台训练(0°,17 m/min,25 min/天,5天/周)。12周后,HE染色鉴定骨骼肌萎缩程度。两步酶消化法分离骨骼肌卫星细胞,原代培养并体外诱导成肌分化24 h。倒置显微镜观察卫星细胞成肌分化程度,测定线粒体呼吸功能、细胞ROS水平、线粒体ROS生成速率、肌球蛋白重链(MyHC)各亚基mRNA表达,及MyHC、PGC-1α、Tfam、COXⅣ、MnSOD蛋白表达量。结果:与YN组比较,ON组肌纤维横截面积、肌管形成数量、My-HC蛋白表达、MyHCⅠ、MyHCⅡa、MyHCⅡx mRNA表达、态3呼吸速率(ST3)、呼吸控制比(RCR)和PGC-1α、Tfam、COXⅣ、MnSOD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0.01),ON组态4呼吸速率(ST4)、细胞ROS水平、线粒体ROS生成速率及MyHCⅡb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0.01)。与ON组比较,OT组湿重/体重比值、肌纤维横截面积、肌管形成数量、MyHC蛋白表达、MyHCⅠ、MyHCⅡa、My-HCⅡx mRNA表达、ST3、RCR和PGC-1α、Tfam、COXⅣ、MnSOD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0.01),OT组细胞ROS水平、线粒体ROS生成速率及MyHCⅡb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0.01)。结论:耐力运动训练提高衰老骨骼肌卫星细胞成肌分化中PGC-1α表达,继而通过上调Tfam和MnSOD提高线粒体能量代谢,减少线粒体ROS产生,以促进成肌分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不同训练负荷下,大鼠骨骼肌超微结构及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Ⅰ、Ⅱ、Ⅲ、Ⅳ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 superoxide dismutase, T-SOD)、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anganese superoxide dismutase, Mn-SOD)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opper zincsuperoxide dismutase, CuZn-SOD)的变化。方法 建立SD大鼠跑台训练模型,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有氧训练组、无氧训练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大鼠笼内正常生活,其他两组分别进行有氧和无氧训练4周,有氧训练时采用递增负荷训练,无氧训练时采用高速训练。采用透射电镜观察骨骼肌形态及线粒体变化。用可见分光光度计检测大鼠骨骼肌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Ⅰ、Ⅱ、Ⅲ、Ⅳ,以及T-SOD、Mn-SOD和CuZn-SOD活性。结果 相比正常对照组,电镜下有氧训练组线粒体数量增多,三联体结构明显。无氧训练组中可见大量发生肿胀的线粒体,电子密度较正常染色体低;明带与暗带界限不清,粗细肌丝排列紊乱。相比正常对照组,有氧训练组大鼠骨骼肌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Ⅰ、Ⅱ、Ⅲ、Ⅳ,以及T-SOD、Mn-SOD和CuZn-SOD活性均显著上升(P<0.05);无氧训练组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Ⅰ、Ⅱ、Ⅲ、Ⅳ以及T-SOD和Mn-SOD活性显著下降(P< 0.05),CuZn-SOD活性[(2.68±0.61)×103 nkat/mgprot]与正常对照组活性值[(3.73±1.24)×103 nkat/mgpro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不同训练负荷可以改变大鼠骨骼肌线粒体功能,导致抗氧化功能发生相应变化,从而对骨骼肌形态产生较大影响。有氧训练可以改善骨骼肌形态结构和线粒体功能,减轻机体疲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hIGF-Ⅰ)转染脂肪间质干细胞(ADSCs)的效果及表达情况,探寻转染后ADSCs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可能性. 方法 从兔颈后脂肪分离培养ADSCs,检测其生长特性.用Lipofectamine 2000介导将质粒pcDNA3.1+hlGF-Ⅰ转染ADSCs,转染后4~72 h、传代后和稳定转染后,分别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计算转染效率.ELISA检测上清液中hlGF-Ⅰ的浓度变化.免疫组化检测Ⅱ型胶原的表达.RT-PCR检测hIGF-Ⅰ mRNA和Western blot检测hIGF-Ⅰ蛋白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情况.结果细胞接种后4 h开始贴壁,呈长梭形,24 h时增多,呈集簇状分布.转染后增生活跃,倍增时间缩短.转染72 h后分泌hIGF-Ⅰ达高峰,为32.45 ng/ml,稳定转染后hIGF-Ⅰ保持恒定为28.36 ng/ml.转染后细胞出现多种形态共存.免疫组化证实有大量Ⅱ型胶原形成.hIGF-ⅠmRNA和hIGF-Ⅰ蛋白呈阳性表达.细胞周期中s期增加,与未转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定转染后ADSCs可较长时间分泌较高浓度的hIGF-Ⅰ,能促进ADSCs的增殖、分化,并可形成软骨样物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鼠肝纤维化、肝硬化模型磁共振灌注成像(MR-PWI)参数的意义及其与 CD34、a-SMA 的相关性。方法:清洁级 SD 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84)和对照组(n=16)。实验组采用硫代乙酰胺(TAA)腹腔定点注射,每次200 mg/kg,3次/周,对照组同期腹腔注射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建模第6~30周后实验租和对照组分批次行肝脏磁共振常规扫描及灌注成像。病理上将鼠肝损伤分为肝纤维化0期、Ⅰ~Ⅱ期和Ⅲ~Ⅳ期、肝硬化结节期,并与灌注参数TTP、WIR、WOR 和免疫组化指标 CD34、a-SMA 表达作对照。结果:共有69只大鼠(实验组57只,对照组14只)成功获取 MR-PWI 参数,成功率69%(69/100)。实验组门静脉和肝实质的 TTP 随着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进展而延长,而门静脉WIR、WOR 在肝纤维化Ⅰ~Ⅱ期和Ⅲ~Ⅳ期下降不明显,肝硬化结节期则明显下降;肝实质 WIR、WOR 则随着肝纤维化、肝硬化进展而逐渐下降,各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 <0.05);各灌注参数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之间有较好相关性(P <0.05)。CD34和 a-SMA 表达在肝纤维化Ⅰ~Ⅱ期不明显,肝纤维化Ⅲ~Ⅳ期和肝硬化结节期则明显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肝纤维化Ⅲ~Ⅳ期和肝硬化期 CD34、SMA 表达均显著增加(P <0.01)。门静脉及肝实质灌注参数 TTP、WIR、WOR 和 CD34、a-SMA 表达有相关性(P <0.05)。结论:门静脉和肝实质 TTP、WIR、WOR 与大鼠肝纤维化、肝硬化不同分期之间有相关性,与 CD34、a-SMA 表达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GEF)的表达及意义;同时观测胶质瘤组织中是否存在血管生成拟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8例胶质瘤组织中VGEF蛋白阳性表达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瘤体组织行CD34-PAS双染色,观察肿瘤血管形态。结果 58例不同级别的胶质瘤组织中,VGEF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6、9/19、14/21和9/12。Ⅰ、Ⅱ级与 Ⅲ、 Ⅳ级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7,P<0.05);在部分双重染色的组织切片上观察到典型的血管生成拟态图像。结论 在胶质瘤组织中存在VGEF高表达现象及血管生成拟态现象,并与胶质瘤分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宫颈正常组织以及不同临床分期宫颈癌组织中转移抑制基因1( metastasis suppressor 1, MTSS1)的表达,分析该基因在各组织中的变化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并初步探讨该基因在宫颈癌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取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采集的103例宫颈组织,病理切片诊断患者宫颈组织类型,判断分化程度,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不同宫颈组织中MTSS1基因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q-PCR结果提示,ⅡB-Ⅳ期宫颈癌组MTSS1基因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及Ⅰ-ⅡA期宫颈癌组,3组间均有明显差异(P=0.000);Western印迹检测MTSS1蛋白在正常宫颈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3.3%,在宫颈癌组织中为53.3%,两组间差异明显( P=0.002);MTSS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年龄、分化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在临床分期中,ⅡB-Ⅳ期MTSS1蛋白表达率明显高于Ⅰ-ⅡA期的宫颈癌组织(P=0.005)。结论 MTSS1的表达与宫颈癌的临床分期呈正相关趋势,该基因可能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