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治疗冠心病中药复方进行数据挖掘,研究其方剂用药规律。希望对临床研发冠心病中药新药有所裨益。方法提取1985年9月至2015年7月国家专利数据库中治疗冠心病的263项中药复方专利并建立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V2.5),采用关联规则、复杂网络、熵方法分析等技术挖掘中药复方的方剂用药规律。结果提取出治疗冠心病的263项中药复方专利中,最多有30味药,最少1味药,平均(6.20±6.10)味药。最常见的治则为活血化瘀(87次,33.08%);最常见的单药为丹参(143次,54.40%)等;最常见的对药为丹参-川芎(62次,23.57%)等;最常见的角药为丹参-川芎-红花(33次,12.55%)等。基于关联规则发现常见药物组合有:桃仁→红花(置信度0.844),降香→丹参(置信度0.794),红花+赤芍→川芎(置信度1),川芎+桃仁→红花(置信度0.952)。基于复杂网络发现的核心药物有:丹参、三七、红花、当归、川芎、甘草、黄芪、麦冬;通过熵方法提取出的新方组合有:木香、苏合香、安息香、樟脑、薄荷、高良姜、白芍、陈皮、鸡内金、北沙参。结论本研究揭示了治疗冠心病的中药复方专利的核心用药和方剂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第一版)中含地龙方剂组方规律,为地龙现代临床应用和产品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整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地龙的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建立数据库,统计配伍药物频次、性味归经频次、主治病证频次;使用平台软件内置的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含地龙方剂的核心药物组合。选择频次较高的病证“痹证”和“跌打损伤”进行用药关联规则、核心药物组合和新方组合分析。结果 共筛选出含地龙方剂281首,包含药物287味,常用组合药物组合29种(频次≥20);配伍药物药性四气以温、寒频次为多,二者共占总频次的73.5%;五味以辛味频次最高,苦、甘、咸频次各次之,此四者共占总频次的95.9%;归经频次以肝、脾、心、胃、膀胱、肾、肺经居多前7位(频次均≥400),占总频次的91.8%。含地龙方剂主治病证共103种,其中频次≥6的病证有18种,常用配伍药物29组(频次≥20),核心药物组合(支持度20%)为制川乌、乳香、没药、当归、麝香。分析“痹证”和“跌打损伤”用药规律,得到治疗“痹证”病证关联药物15组(置信度为1),核心药物组合(支持度31.8%)为制川乌、制草乌、乳香、没药、威灵仙、五灵脂,新方组合8组;得到治疗“跌打损伤”病证关联药物2520组(置信度为0.9),核心药物组合(支持度31.5%)为制川乌、乳香、没药、自然铜、苏木、当归、血竭,新方组合6组。结论 《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地龙多与活血化瘀类、祛风湿类药物配伍,组方用药法度清晰。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含地龙方剂能够科学、直观体现地龙的组方规律。;分析主治病证所得的核心用药能反映疾病的基本治法,符合临床应用实际。研究所获得的核心药物组合和新方组合可能为临床应用和新药研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数据统计的方法探讨临床上治疗冠心病、胸痹中药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收集知网、维普数据库中相关文献,构建治疗冠心病、胸痹的组方数据库,采用软件的平台管理、统计报表、数据分析功能,对方剂数据库进行药物频次、组方规律、潜在新方的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冠心病、胸痹的277首方剂,其涉及中药227味;药物频次最高的前5位中药依次是丹参、川芎、当归、黄芪、炙甘草;药物组合频次最高的前5位依次是川芎-丹参、川芎-当归、丹参-黄芪、丹参-当归、川芎-黄芪。组方规律的规则分析从高到低排列前5位依次是桃仁,当归-川芎;红花,桃仁-川芎;红花,赤芍-川芎;红花,当归-川芎;红花-川芎。分析演化得到新方6首。结论治疗冠心病、胸痹常用活血化瘀类中药及药对,多配伍理气止痛类药物协同治疗,为临床更广泛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胸痹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治疗痛经方药的关联规则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应用关联规则方法探讨治疗痛经方药的用药规律。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医方剂数据库(源于《中医方剂大辞典》)有关治疗痛经的217首方剂,以EXCEL 2000软件建立数据库,收录每首方剂中的单味药进行统计分析。应用关联规则方法中Apriori算法分析方剂中药对的应用规律。结果在治疗痛经的217首方剂中共使用427种药物2 450频次。其中,使用频次在10次以上的依次为当归、川芎、延胡索、赤芍、香附等56味中药,使用总频次为1 622次;关联规则方法分析出使用频次在10次以上的药对当归-川芎、当归-白芍、当归-香附等389对。结论运用用药频率统计与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方法,能较好地发现中医临床治疗痛经方药的用药规律,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探索《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历代便秘方剂的组方规律,并进一步演化新方,为中医治疗便秘和研发新药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提取《中医方剂大词典》中治疗便秘的有效方剂,构建数据库,使用软件关联规则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治疗便秘方剂中常用的药物及其组合规律、提取核心组合形成新方。结果纳入《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便秘的有效方剂共483首,共涉及中药297味,出现频次≥24的药物共35味,总结了常用药对及药物组合29对,关联规则分析共8条,潜在核心组合34个,并演化新方8个。治疗便秘方剂的多以推陈致新攻下的大黄、补中益气调和的甘草、活血化瘀润下的当归为主,并在不同程度上配伍枳壳、火麻仁、黄芩等行气、润下、清热的药物。并且攻下泄热、滋阴润肠是治疗便秘的重要方法。结论本研究为中医药治疗便秘的临床应用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为便秘药物的研发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汉代以来15位著名医家治疗眩晕方剂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以期对临床治疗眩晕提供参考,并为研发治疗眩晕的中药新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汉代以来15位著名医家对眩晕的论述及医案共128条(方剂),输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采用改进的互信息法、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对眩晕数据库中的证候统计、药对、角药、药物关联规则、核心药物组合演变与提取、新方发现进行研究。结果眩晕证候最多的是肝阳上亢证(30次,23.4%);最常见单药是茯苓(49次,38.3%);其中最常用的对药是炙甘草-白术(29次,22.7%);最常用的角药是炙甘草-白术-茯苓(17次,占13.3%);关联度高的药物组合有白术+当归→炙甘草(置信度为0.937 5)。得到22组3味药的核心组合,核心药物为:人参、白术、炙甘草、陈皮、茯苓、当归;得到治疗眩晕的11个新候选处方。结论提示今后研发治疗眩晕中药新药时优先以肝阳上亢证为适应证;单药、对药、角药优先考虑:茯苓、炙甘草、白术;配伍规律优先考虑:白术、当归配伍炙甘草,陈皮、白术配伍人参等;核心方剂优先考虑:茯苓-茯神-炙甘草,桑叶-白术-菊花等;新候选方优先考虑:茯苓、茯神、炙甘草、陈皮,桑叶、菊花、白术、人参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治疗痹证方剂的处方用药及配伍规律,为临床治疗痹证提供参考。方法:筛选《中医方剂大辞典》收录的治疗痹证的方剂,利用SPSS Clementine软件,采用软件内置的Apriori算法对筛选方剂进行处方分析。结果:共筛选1311首痹证方剂,涉及中药672味。对其中使用频率大于100次的42味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常用药对配伍组合为没药、乳香,赤芍、当归和杜仲、牛膝等;常用三味药物组合为牛膝、川芎、当归,肉桂、川芎、当归和羌活、川芎、当归等。结论:通过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方法对痹证方剂进行挖掘,可以得到痹证治疗的一些常用药物组合以及发现一些新的药物组合,对于开拓痹证临床组方用药思路,提高痹证临床治疗水平和效果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周玉  吕萌  王芷乔  夏仲元 《中医学报》2016,(11):1758-1762
目的: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收载的所有治疗瘿病内服方剂的用药特点,组方规律,为甲状腺疾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并筛选《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瘿病内服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0)软件,对筛选出治疗瘿病的方剂进行用药特点和组方规律分析。结果:在符合条件的125个治疗瘿病内服方剂中,通过软件数据分析系统得到了常用29种中药和用药频次,常用药物组合17组及药物关联规则,24组新药物组合及12首新方,并绘出网络展示图。古代瘿病常用药分类:化痰软坚类、疏肝理气类、活血化瘀类、清热解毒利咽类、益气养阴类、温阳补肾类、动物甲状腺类药物等。组方规律以软坚散结、行气化痰、活血化瘀为基础。结论:本次研究得到的新药物组合24组,新方12首,对新组合和新方的研究暂未发现明显规律可循,但这弥补了单纯对古方显性组方规律总结的不足,为临床扩宽思维,更好地继承、发掘古方经验起到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探索《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历代腹痛方剂中各种药物的使用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律。方法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 5),提取《中医方剂大词典》中治疗腹痛的有效方剂,构建数据库,使用软件关联规则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治疗腹痛方剂中常用的药物及其组合规律、提取核心组合形成新方。结果纳入《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腹痛的有效方剂共1331首,共涉及中药721味,出现频率高于90的药物共31味,总结了常用药对36对,通过数据挖掘共得到治疗腹痛的核心用药组合10对,并演化新方组合5首。结论《中医方剂大辞典》收录了从秦汉至现代的中医临床验方,多用理气止痛、和络止痛、健脾助运、散寒温里、缓急止痛之品,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对于挖掘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具有重要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东晋医家刘涓子所撰《刘涓子鬼遗方》中治疗外科疾病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整理《刘涓子鬼遗方》中治疗外科疾病的所有方剂,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的关联规则分析及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确定方剂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结果通过整理得到158首方剂,涉及中药125味;使用频数≥10的有39味,频数居前8位的中药分别是当归、甘草、白芍、川芎、黄芩、生地黄、白芷、大黄;将支持度设为30,置信度设为0.7,得到出现频数≥30次的药物组合共20个,关联规则8个;设置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2,演化出3~4味药的核心组合Ⅰ和Ⅱ各9个,在以上核心组合提取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类得到9个新处方。结论《刘涓子鬼遗方》治疗外科疾病主要用经典方四物汤和当归+白芍、川芎+当归、甘草+当归3组药对临证加减,同时利用核心组合提取得到9个新处方,为临床治疗外科疾病的处方用药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郁证古方用药进行汇总、归纳与分析,找出古方治疗郁证的用药规律,为临床郁证的辨证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有关治疗郁证的方剂进行收集整理,并将所得信息标准化处理,应用频数统计及关联规则的方法对查询出的常用药物、药对和组方进行规律分析。[结果] 在所收集的167首方剂中,以理气药的出现频数最高,其次为补气药、化湿药和补血药;陈皮、甘草为方中出现频数最高的药对组合,共计45次;出现频数排在前10位的单味药依次为甘草、陈皮、香附、茯苓、当归、白芍、川芎、半夏、神曲、柴胡;药对关联分析显示置信度和重要性最高的药对为乳香,香附-没药。[结论] 《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郁证的方剂用药精当,内外兼顾,标本兼治,能够为临床辨证论治郁证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探索《中医方剂大辞典》历代治疗呃逆的方剂中中药的使用特点,分析中药之间的配伍规律,以期对呃逆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参考,为中药新药研发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搜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用于治疗呃逆的方剂,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使用软件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进行频数统计、组方规律、新方分析,分析治疗呃逆方剂中常用的中药及其配伍规律,提取核心组合形成新方。结果最终纳入《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呃逆的有效方剂共125首,共涉及中药140味,排序前六的中药分别为陈皮、人参、丁香、甘草、半夏、白术。四气中以温性中药居首,五味中以辛味中药居首,归经中以脾、胃两脏位列前二。常见关联药对分别为"人参-白术""柿蒂-丁香""半夏-陈皮"。并提取新方组合3首,分别为新方1"炙甘草,白术,人参,桂枝,炮姜,附子";新方2"沉香,木香,白豆蔻,小茴香";新方3"山茱萸,泽泻,牡丹皮,麦芽,石斛"。结论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呃逆的有效方剂进行挖掘分析,结果显示呃逆的发生多因寒、因虚、因热,病机与胃气上逆有关,治疗多以辛开苦降为法,药物多用辛温之品,重在调理脾胃,对挖掘历代医家临床经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对中医药治疗消渴病相关方剂进行用药规律总结,以期在此基础上探索治疗消渴病的新方。方法:通过搜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消渴病的相关方剂,并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为平台,分析治疗消渴病方剂中常见的药物、配伍规律及发现新方。结果:搜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有关消渴病方剂共343首,通过对343首方剂的分析,明确药物出现的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演化得出药物配伍70个及获取新方3个。结论:通过总结治疗消渴病相关方剂中的常用药物配伍及组方用药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发现治疗消渴病的新方,为临床治疗消渴病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挖掘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中治疗噎膈方剂的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方法筛选、整理《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中主治噎膈的方剂,应用甲骨文Oracle Data Base 11数据库软件,录入方剂用药,使用频数分析、关联分析、排列组合等数据挖掘方法,对噎膈方剂的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对纳入的131首方剂的数据进行分析,确定噎膈方剂中涉及236味中药;其中高频出现核心药物是陈皮、甘草、木香、丁香、人参等;统计药物功效归类,理气药居首;总结常用药对人参-木香等28个,核心组合白术-人参-陈皮等25个。结论噎膈方剂的用药规律以理气化痰、活血化瘀、补虚为主,兼以燥湿化痰、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耳鸣耳聋相关内治方剂的组方规律。方法提取《中医方剂大辞典》中耳鸣耳聋内治方剂,建立方剂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内置算法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其组方规律。结果共筛选耳鸣耳聋内治方剂260首,用药261味。用药频次分析中,石菖蒲、甘草、茯苓、当归、附子、川芎、熟地黄、防风、人参、磁石居于前10位;药物归经中,以肝、肾、心、脾、肺归经频次居多;支持度个数≥30的药物模式7个,置信度≥0.5的关联规则4个,均以熟地黄-茯苓组合最高;演化得到核心组合18个,新方剂9首。结论耳鸣耳聋治疗应依据虚证、实证、虚实夹杂的不同病性合理选药;方药配伍时不可只涉及单一脏腑,应多脏腑联合用药,且多以心脾、心肾、心肝、脾肾等多脏腑共治。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得出的耳鸣耳聋内治方剂组方规律确实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外科发挥》中治疗外科疾病内服方剂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并整理《外科发挥》中治疗外科疾病的内服方剂,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的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及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等挖掘方法,对《外科发挥》中治疗外科疾病内服方剂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筛选出内服方192首,涉及中药207味;使用频数≥10的有43味,排在前4位的分别是生甘草、当归、人参、茯苓;频数≥30次的药物组合共12个,使用频数最高的药物组合为人参-生甘草、生甘草-当归;演化出3~4味药的核心组合Ⅰ和Ⅱ为23对,在以上核心组合提取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类得到新处方23个。结论薛己临证辨治外科疾病注重活血化瘀、托补内消、养阴生肌,为临床辨治中医外科疾病用药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挖掘《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吞酸的组方规律,获得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探索基于层次聚类的吞酸新方组成,为中医药治疗吞酸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构建中医药治疗吞酸的方剂数据库,分别采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吞酸方剂中的用药频次进行统计,同时分析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绘制网络展示图,并拟合治疗吞酸的新方组合模式。结果筛选获得《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吞酸方剂共57首,涉及中药104味;其中应用最多的前十位药物依次为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吴茱萸、白术、干姜、黄连、木香、人参;通过数据挖掘共得到治疗吞酸的核心用药组合5对;拟合新方组合4个。结论治疗吞酸的药物多以健脾、和胃、清肝为主,其中健脾和胃、疏肝行气为治疗吞酸的重要方法,本研究也为中医药治疗吞酸的临床应用以及与其相应的基础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肿瘤方剂大辞典》中收载的治疗胃癌方剂的组方规律。方法 :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收集、整理《肿瘤方剂大辞典》中治疗胃癌的方剂,采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筛选出治疗胃癌的方剂进行组方规律分析。结果:共有248个治疗胃癌的方剂符合纳入要求,收录药物414味,出现频次≥15药物32味,以白术、陈皮、茯苓等行气健脾、清热散结药物为主,支持度≥15药物组合有39个,关联规则(支持度≥15,置信度≥0.7)11条,演化出包括石见穿-白英-白花蛇舌草、白术-甘草-人参等46个核心组合,新处方23个。结论:明确了《肿瘤方剂大辞典》中治疗胃癌方剂的组方规律,主要为益气健脾、理气散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含虫类药物组方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用药规律。方法搜集1993—2018年发表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的含虫类药物组方治疗DVT的文献,提取药物信息,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heritance support system,TCMISS)V2.5的数据挖掘方法,分析药物频数、药物组合、新方组合等用药规律。结果获得含虫类药物组方的264篇文献,涉及药物186味。高频药物前10味中的虫类药物为水蛭和地龙。最常见的含虫类药的对药依次为水蛭-当归、牛膝-水蛭、地龙-当归;最常见的含虫类药的角药依次为牛膝-水蛭-当归、红花-当归-地龙、赤芍-当归-地龙。利用熵层次聚类提炼出治疗DVT的新处方共7首。结论 DVT的中医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兼以清热、利湿、补虚;虫类药物可与活血药、利湿药、清热药、理气药联合应用,并起到画龙点睛之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含柴胡中成药的组方规律,为柴胡的现代临床应用及新药开发提供依据。方法:提取《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含有柴胡中成药的药物组成、主治疾病、证候等信息,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建立含柴胡中成药数据库,采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含柴胡方剂的用药规律,选取核心主治疾病、证候进行深度分析。结果:共检索出287首含有柴胡的成方制剂,经频次统计分析,共含562味中药,常用中药有16味(频次≥56),如黄芩、当归、白芍等。中药药性以温性药、寒性药居多,以苦、辛、甘味为主,主要归肝、脾、胃经。涉及主治中医疾病98种,常见疾病为感冒、胁痛、月经失调。涉及中医证候85种,常见证候为风热犯表证、肝郁证、食积证。经关联规则分析,在设置支持度≥20%且置信度≥0.9时,共得出26个核心药物组合,常见组合为柴胡-黄芩、柴胡-白芍、柴胡-当归等。治疗胁痛的核心药物组合以丹栀逍遥散为基础方加减,用治感冒的核心药物组合则以小柴胡汤加减。治疗风热犯表证的核心药物组合为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肝郁证的核心药物组合为逍遥散加减。结论:含柴胡方剂中柴胡常与补血药、理气药、清热药、解表药同用,可增强方中解表退热、透邪外达、疏肝解郁之功,为临床用治肺系疾病、脾胃病证、肝胆病证及妇科疾病之风热犯表证、肝郁证常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