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养肺消积分期疗法对晚期(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存的影响.方法 采用队列研究,选取符合入组标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56例,其中综合治疗组82例,单纯西医组74例,综合治疗组在西医规范化疗的基础上采用养肺消积分期疗法按阶段治疗,以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M-PFS)、中位生存期(MST)为主要观察指标,中医临床症状积分变化、肿瘤控制率(DCR)、不良反应等为次要观察指标.结果 综合治疗组第1年、第2年总生存率分别较单纯西医组提高了23.9%、14.6%(P<0.05);与单纯西医组比较,综合治疗组无疾病进展时间、中位生存期均提高了3个月(P<0.01);综合治疗组瘤体控制率比单纯西医组提高13.2%(P<0.05).结论 养肺消积分期疗法联合西医治疗能够提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延长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中位生存期;同时,可以改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积分,增加肿瘤控制率,不良反应小,具有增效减毒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在pT1a期胃癌术后患者中的预后价值。方法 收集2016年6月—2019年10月在江苏省中医院实施胃癌根治术,且术后病理证实为pT1a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预后。根据术前外周血常规计算NLR,并分为低NLR组(NLR<2.92)和高NLR组(NLR≥2.92),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不同NLR水平组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与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差异;利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DFS与OS的预后因子。结果 100例患者纳入分析,高NLR组患者相比低NLR组患者的OS(HR:5.374,95%CI:0.89—32.50,P=0.029)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DFS(HR:2.828,95%CI:0.68—11.66,P=0.100)无统计学意义;非全胃切除术患者相比全胃切除术患者的OS(HR:8.561,95%CI:1.21—60.75,P<0.01)和DFS(HR:...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K-ras基因突变与接受术后辅助化疗的Ⅲ期大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5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及术后辅助化疗的Ⅲ期大肠癌病例40例,采用PCR扩增和DNA测序技术检测K-ras第12、13位密码子的突变情况,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分子特征与生存规律的关系.结果 K-ras基因突变率为15%(6/40),性别、年龄、病灶部位、病理分级、病理类型、T分期、N分期与K-ras基因突变无相关性.截至2010年12月31日,34例(85%)出现复发转移,9例(22.5%)死亡,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48.460个月,中位无疾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 11.992个月,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7%、73%、51%.单因素分析显示K-ras野生组较突变组DFS显著延长(P<0.001),而其余病理特征对DFS无明显影响;年龄(P=0.037)、病理分级(P=0.015)及1年内是否复发转移(P=0.010)是影响OS的预后因素,而其余病理特征及K-ras基因状态对OS无影响.COX多因素分析显示K-ras基因状态(P<0.001)是DFS的独立预后因素;年龄(P=0.010)和1年内是否复发转移(P=0.006)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对于接受手术治疗及以氟尿嘧啶为基础的术后辅助化疗Ⅲ期大肠癌患者,K-ras野生型患者的DFS优于突变型患者,提示K-ras基因可能是预测Ⅲ期大肠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扶正消积分期治疗方案对结肠癌患者生存期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将218例Ⅱ-Ⅳ期结肠癌患者分为观察组159例和对照组59例;对照组给予规范西医治疗。治疗组在规范西医治疗基础上结合中医扶正消积分期治疗方案。通过随访,观察两组中位生存期(mOS)、无疾病生存期(DFS)、无进展生存期(PFS)及复发转移率。结果:①中位生存期:观察组mOS未达到中位死亡人数,对照组为57.6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DFS:观察组DFS未达到中位死亡人数,对照组为48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PFS:IV期病例PFS,观察组为24个月,对照组为14.4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复发转移率:Ⅱ期病例观察组复发转移率为2.4%,对照组为25%;III期病例观察组复发转移率为14.0%,对照组为48.6%;两组Ⅱ期、Ⅲ期病例复发转移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扶正消积分期治疗方案可有效延长结肠癌患者的生存期、无疾病生存期,并降低复发转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药辨证颗粒剂配方联合化疗治疗老年晚期肺癌对生存质量的改善作用,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年龄≥65岁的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共82例,随机分为化疗组、中药联合组。两组均接受标准方案的化疗,中药联合组经辨证后同时口服对证的中药颗粒剂,而化疗组则口服相应的中药颗粒剂安慰剂。化疗周期为21 d,2个周期为1个疗程,共完成2个疗程;中药由化疗后第1天开始服用,化疗当天停药。观察结束,评价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客观有效率(ORR)及生活质量量表(EORTC QLQ-L43)、中医证候评分与安全性指标。结果:中药联合组的中位无疾病进展期(m PFS)和中位总生存期(m OS)分别为255 d和533 d,化疗组m PFS和m OS分别为195 d和420 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状评分以及生存质量量表的数据显示,中药联合组的治疗积极有效,总健康状况明显优于化疗组(P0.05)。安全性方面均无治疗相关性死亡,且中药联合组可明显减轻化疗的副作用(P0.05)。结论:辨证使用中药颗粒剂配合化疗,对老年晚期NSCLC患者能一定程度延长疾病无进展时间和总生存时间,减轻化疗副反应,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肠癌根治术后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对2005年1月-2010年1月行结肠癌根治术的16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的生存率,用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生存率,应用Cox模型进行预后的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N分期、术前有无肠梗阻或穿孔、术前癌胚抗原(CEA)水平对无瘤生存时间(DFS)有显著影响(P<0.05),TNM分期、N分期、分化程度对总生存时间(OS)有显著影响(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N分期(P<0.01,HR=2.303)、术前CEA水平(P<0.05,HR=2.630)是DFS的独立影响因素,TNM分期(P<0.01,HR=3.035)、分化程度(P<0.05,HR=1.798)是OS的独立影响因素。Ⅲ期患者辅助化疗对DFS和OS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N分期和术前CEA水平是DFS的独立影响因素,TNM分期、分化程度是OS的独立影响因素。早诊早治、对于淋巴结阳性的患者应加强术后辅助化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肺纤维化(PF)合并肺癌(LC)的临床特征,分析PF-LC患者的预后和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4年3月期间住院PF患者中确诊LC患者53例,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多种临床因素对生存的影响;并通过Kaplan-Meier法计算中位生存期(MST)及总生存时间(OS),绘制生存曲线,比较不同临床因素对预后的作用。结果 53例PF-LC患者中,男性(n=48,90.6%)及吸烟(n=42,79.2%)患者多见,平均年龄(68.6±9.5)岁。通过Cox回归模型,对年龄、吸烟史、胸痛、Velcro啰音、PF类型、LC临床分期、LC治疗等因素分析显示,Velcro啰音(P=0.009)及临床分期(P=0.013)是PL-L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全组患者MST为6.0个月,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34.1%、22.0%。53例患者中,特发性PF-LC 42例(79.2%),继发性PF-LC 11例(20.8%);两组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LC病理类型患者中,NSCLC组(n=37)的OS较SCLC(n=6)及未分类组(10例)显著延长(P=0.035)。不同LC临床分期患者,Ⅰ期+Ⅱ期患者(n=13)较Ⅲ期+Ⅳ期患者(n=40)OS显著延长(P=0.002)。治疗上,针对LC治疗组(n=31)较未治疗组(n=22)MST及OS均显著延长(P0.001);采取综合治疗方案组(n=11)较单一方案治疗组(n=20)的OS显著延长(P=0.036)。结论 Velcro啰音及LC临床分期是影响PF-L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上,建议针对LC采用综合治疗方案,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扶正抗癌法对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期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非随机配对研究的方法,治疗组口服刘嘉湘教授扶正抗癌中药汤剂,对照组服用平消片,21 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定期随访,评价生存期、生存质量和中医证候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中位生存期为24.03个月,对照组为18.97个月,治疗组较对照组延长5.06个月;QLQ-30比较显示,在躯体功能、情绪功能及角色功能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P0.05);KPS评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且在疼痛、恶心呕吐、便秘与腹泻、疲倦、失眠等临床症状方面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P0.01)。结论:扶正抗癌法能提高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缓解中医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进展期直肠癌经新辅助治疗后行局部切除的远期效果。方法回顾分析47例行局部切除的进展期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统计分析患者的复发及生存资料。结果经新辅助治疗的患者的5年总生存48%,总复发率为38%。局部切除术后创面出血3例和直肠周围感染2例,无手术相关死亡。复发与新辅助治疗前的分期无关,而与新辅助治疗后的分期(ypT)有关。新辅助治疗后无复发组的ypT0和ypT1的患者比例(79.3%)较复发组高(38.9%),ypT0及ypT1患者实施局部切除的5年总生存OS及无进展生存DFS显著优于ypT2及ypT3患者。复发患者中,局部复发8例,远处复发7例,混合复发3例。66.7%(12/18例)的患者复发出现在2年以后。结论对于进展期直肠癌,术后复发与新辅助治疗后的肿瘤的退缩程度、淋巴管与微血管累及相关,与新辅助治疗前分期、CEA水平及分化程度无关。术后总生存和无病生存期与新辅助治疗后分期有关。新辅助治疗后,复发的时限较未行新辅助治疗患者长,必须加强术后的随访,延长随访时间。  相似文献   

10.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7,(4):333-337
目的:分析46例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术后辅助治疗的临床疗效,探讨影响无病生存期(DFS)的预后因素。方法:随访2011年10月~2016年2月HER-2阳性乳腺癌术后行辅助治疗的患者46例,按是否联合曲妥珠单抗治疗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EC-TH组)21例,对照组(EC-T组)25例。无病生存期DFS及单因素预后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法对比进行显著性检验;多因素预后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不良反应采用秩和检验。结果:(1)与EC-T组相比,EC-TH组的DFS显著延长(χ~2=4.827,P=0.028)。(2)单因素分析发现,雌孕激素受体状态、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后病理TNM分期及不同分组治疗方案是本研究中HER-2阳性乳腺癌DFS的影响因素(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进一步得出: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后病理TNM分期及不同分组给予的治疗方案是HER-2阳性乳腺癌DFS的预后独立影响因素(P<0.05)。(3)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辅助化疗联合曲妥珠单抗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可有效提高无病生存期,不良反应可耐受。区域淋巴结无转移、术后病理TNM分期较早及联合曲妥珠单抗治疗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DFS较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对提高中晚期肝癌患者生存期的作用,探索有效的中晚期肝癌治疗方案。【方法】采用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将中医药治疗作为一种暴露因素,按照肝癌患者接受中医药治疗的暴露程度不同划分为中医队列(中医组)、中西医结合队列(中西医组)和西医队列(西医组),纳入来自国内15家医院且按肝癌国内分期标准分为Ⅱb、Ⅲa或Ⅲb期的肝癌患者共计489例,主要观察指标为中位生存期(MST)及生存率,分析中医药治疗、微创治疗2个施加因子对MST的影响。【结果】中医组半年生存率、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依次为50%、9%、1%,中西医组依次为70%、30%、6%,西医组依次为50%、10%、0%,中西医组与另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组在Ⅱb、Ⅲa、Ⅲb期的MST均较另外两组显著延长(P0.01);中医组在Ⅲa、Ⅲb期的MST较西医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医组与中医组在Ⅱb期的生存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药、微创治疗因子的施加均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P0.01)。经COX回归分析,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中医药治疗、微创治疗是预后保护因素。【结论】中西医结合队列的远期疗效最好,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提高中晚期肝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及远期生存率。Ⅱb、Ⅲa或Ⅲb期的患者,均能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中获得生存受益。中医药治疗及微创治疗可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辨证治疗对胰腺癌R0切除术后无病生存期的影响。方法:纳入161例胰腺癌R0切除术后患者,运用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方法,根据患者是否愿意接受中医药治疗持续3个月及以上,将患者分成中药治疗组(简称"中药组",84例)和非中药治疗组(简称"非中药组",77例)。采用门诊随访、定期电话随访或信访方式,记录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FS)及1、2、3、5年无病生存率;采用Cox多因素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患者DFS的相关预后因素。结果:入组时KPS评分(P=0.000)及中医药治疗(P=0.000)是胰腺癌R0切除术后DFS的独立预后因素。中药组中位无病生存期(MDFS)为15.8个月(95%CI:12.545~19.055),非中药组MDFS为8.2个月(95%CI:6.062~10.338),中药组的无病生存期较非中药组明显延长(P=0.000)。中药组患者的1、2、3、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4.0%、29.3%、21.9%、15.6%,非中药组分别为29.9%、2.8%、1.4%、0%,中药组的1、2、3、5年无病生存率均高于非中药组(P0.05,P0.01)。结论:中药复方辨证治疗是影响胰腺癌R0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在延长胰腺癌R0切除术后患者DFS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不同激素受体(HR)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治疗方法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3月1日-2013年5月31日收治的乳腺癌患者,并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治疗方式与患者无病生存期(DFS)与总生存期(OS)之间的关系,探究其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完整随访308例乳腺癌患者,HR(+) 230例(74. 68%),HR(-) 78例(25. 32%)。HR(+)中位DFS、OS均长于HR(-)(P 0. 05); 198例患者OS超过5年,其中157例HR(+) 5年生存率为68. 26%,显著高于41例HR(-)患者的52. 56%(P 0. 05)。在治疗方法上,内分泌治疗可显著改善HR(+) DFS及OS(P 0. 05),而中药巩固治疗能延长所有乳腺癌患者DFS及OS(P 0. 05),HR(-)患者服用汤药也可使5年生存率提高54. 9%。中药汤药累积治疗时间长可提高OS。结论激素受体状态是乳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内分泌治疗能改善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预后;联合中药汤药治疗可延缓乳腺癌的复发、转移,也能使HR(-)患者同样获益。  相似文献   

14.
张璨  张羽  何爱琴  邵佳 《海南医学》2023,(20):2950-2954
目的 探讨术前血红蛋白/红细胞分布宽度比值(HRR)对ⅠB~ⅡA期宫颈癌患者术后生存和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14年12月南通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248例ⅠB~ⅡA期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HRR的截断值,并根据截断值将宫颈癌患者分为高HRR组(HRR≥0.865,n=210)和低HRR组(HRR<0.865,n=38),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HRR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高HRR组与低HRR组中肿瘤>2 cm的患者占比分别为46.2%和6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HRR组患者的总生存期(OS)和无病生存期(DFS)分别为136.7个月和133.7个月,明显长于低HRR组的98.9个月和97.6个月,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经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IGO分期和低HRR是影响宫颈癌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在DFS方面,FIGO分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发病时淋巴细胞绝对数(absolute lymphocyte count , ALC)与临床疗效、无病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时间(OS)的关系,探讨ALC作为肺癌患者预后判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和实验室检查,对初发ALC与不同治疗方式的有效率、DFS和OS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肺癌临床化疗、放疗的总有效率为57.83%,疾病初发ALC≥1.5×109/L的患者临床疗效较好,有效率明显高于ALC<1.5×109/L的患者(P<0.01). ALC与单纯化疗及联合放化疗的疗效密切相关,而与手术、放疗的疗效无关. ALC水平与患者的年龄、肺癌组织学类型无关,但初发ALC高的肺癌患者,其临床分期偏向于Ⅰ~Ⅱ期. 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分析显示,初发ALC水平与接受化疗肺癌患者的DFS和OS密切相关,初发ALC高水平的化疗患者DFS和OS明显延长.结论肺癌患者初发ALC水平与临床化疗疗效和化疗患者的生存期密切相关,提示疾病初发时高水平的ALC能够保护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对减轻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提高患者抗肿瘤能力有积极的意义. ALC有可能成为肺癌患者化疗后预后判断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6.
《陕西医学杂志》2019,(12):1612-1615
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Ⅰ-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36例。应用ROC曲线分析确定对患者生存结局有预测意义的最佳NLR值,以此值为界限划分为NLR高组及NLR低组,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以验证NLR是否为Ⅰ-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如果为其独立预后因素,应用Kaplan-Meier计算总生存时间(OS)及无疾病生存时间(DFS),应用Log-rank法对比NLR高组与NLR低组两组患者的生存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NLR对患者死亡的预测有意义的最佳值为2.98,AUC=0.721,95%CI:0.627~0.815,P=0.000。将136例分为NLR≤2.98和NLR>2.98两组。术前NLR为Ⅰ-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独立风险因素,RR 1.315,95%CI(1.083~1.659),P=0.044。低NLR组中位OS 52个月,95%CI(41.0~62.9),高NLR组中位OS 41个月,95%CI(30.04~51.96),P=0.021;低NLR组中位DFS 26个月,95%CI(13.36~38.64),高NLR组中位DFS 15个月,95%CI(7.85~22.15),P=0.009。结论:术前NLR可能是Ⅰ-Ⅲ期可手术患者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术前高NLR可能预示较短的总生存时间及较早复发。  相似文献   

17.
《陕西医学杂志》2017,(12):1630-1632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ERCC1联合VEGF-C表达及LVD水平对生存的影响。方法:选取56例II期结直肠癌术后癌组织标本,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癌组织中ERCC1表达,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癌组织中VEGF-C表达和LVD水平,分析对生存的影响。结果:II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癌组织中ERCC1表达的平均积分光密度值低于正常肠粘膜组织(P=0.01),VEGF-C表达的平均积分光密度值高于正常肠粘膜组织(P=0.000),LVD值高于正常肠粘膜组织(P=0.000)。Ⅱ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癌组织中ERCC1表达与VEGF-C表达及LVD水平均呈负相关(r=-0.325,P=0.015;r=-0.487,P=0.000)。ERCC1低表达、VEGF-C高表达组患者5年OS率和DFS率均低于ERCC1高表达、VEGF-C低表达组(P=0.001;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ERCC1低表达、LVD高水平组患者5年OS率和DFS率均低于ERCC1高表达、LVD低水平组(P=0.002;P=0.001)。结论:ERCC1低表达及VEGF-C高表达或LVD高水平患者预后差。联合检测ERCC1和VEGF-C或LVD对预测结直肠癌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针对侵犯浆膜层合并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术后患者辅助全身静脉化疗比较加用与不加用腹腔化疗的长期疗效。方法将66位患者随机分为腹腔联合静脉化疗组(治疗组)和单纯静脉化疗组(对照组),进行6周期的辅助治疗。治疗组前2周期为腹腔联合全身静脉化疗,对照组为静脉化疗。观察无病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期(OS)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比对照组的DFS明显延长,中位DFS分别为18.2个月和15.4个月,两组OS分别为24.7个月和25个月,无差异。结论加强局部治疗有助于延长患者的无病生存时间。总生存期的改善可能还有赖于全程疗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钱嘉琳  杨晓华  冯久贤  沙慧芳  韩宝惠 《上海医学》2012,35(11):964-968,902
目的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血管内皮中Nestin的表达,分析其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血管内皮中Nestin的表达。采用Mann-WhitneyU检验及Kruskal-Wallis法检验Nestin标志微血管密度(MVD)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计算无病生存期和生存时间,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差异检验,采用Cox分析评估各指标与患者生存之间的关系。结果患者组的Nestin-MVD计数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患者组中,不同病理类型、病理分期、T分期、N分期及血管侵犯情况患者的Nestin-MVD计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中,腺癌患者的Nestin-MVD中位值(26.6)显著高于鳞癌患者(20.8,P=0.008);Ⅱ期和ⅢA期肺癌患者的Nestin-MVD中位值(23.0、25.1)显著高于ⅠB期患者(15.5,P值均=0.000);T1期和T3期患者的Nestin-MVD中位值(28.6、29.6)显著高于T2期患者(21.3,P值均=0.025);术中有淋巴结转移者(N分期为1~2)的Nestin-MVD中位值(23.7、24.8)显著高于未转移者(17.7,P值均=0.002);存在血管侵犯的肺癌患者的Nestin-MVD中位值(26.6)显著高于无血管侵犯者(21.3,P=0.021)。Nestin-MVD中位值>22.0的患者的中位无病生存期(DFS,16.5个月)、中位生存时间(OS,44.3个月)显著短于Nestin-MVD中位值≤22.0的患者(36.0和58.3个月,P值分别为0.002、0.004),其Nestin-MVD计数与DFS、OS呈负相关(Log-rank值分别为9.679和8.525,P值分别为0.002、0.004)。Cox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分期(95%CI为1.222~2.175,P=0.001)、N分期(95%CI为1.175~2.062,P=0.002)、T分期(95%CI为1.050~2.705,P=0.031)、Nestin-MVD计数(95%CI为1.205~2.670,P=0.004)及有无血管侵犯(95%CI为1.007~2.282,P=0.046)均影响患者的OS;而年龄、性别、吸烟史、肿瘤大小、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及肿瘤组织有无坏死与患者的生存预后不相关(P值均>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分期(95%CI为0.100~0.945,P=0.039)、N分期(95%CI为1.537~12.167,P=0.006)、T分期(95%CI为1.646~7.147,P=0.001)、Nestin-MVD计数(95%CI为1.139~2.795,P=0.012)为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非小细胞肺癌血管内皮Nestin表达与肿瘤血管新生、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乳腺良、恶性肿瘤组织中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1(STAT1)的表达,阐明其表达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7例乳腺癌患者的和37例良性乳腺肿瘤患者肿瘤组织中STAT1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与患者不同临床参数和预后的关系。采用Kaplan-Mer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曲线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乳腺癌组织中STAT1强阳性率小于乳腺良性肿瘤组织(P<0.01)。孕激素受体(PR)阳性乳腺癌患者的STAT1强阳性表达率高于PR阴性患者(P<0.05)。STAT1强阳性表达患者的总生存期(OS)长于弱阳性表达者(P=0.044);而STAT1强阳性表达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FS)长于弱阳性表达者,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1)。单因素分析,是否行术后内分泌治疗、STAT1表达状态、激素受体状态、Her-2表达状态是影响患者OS的因素;TNM分期、是否行术后内分泌治疗、激素受体状态、Her-2表达状态是影响患者DFS的因素。多因素分析,是否行术后内分泌治疗和PR表达状态为影响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TNM分期、是否行术后内分泌治疗和PR表达状态、Her-2表达状态为影响患者D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STAT1在PR阳性的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率高,STAT1的表达情况对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