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深低温停循环(DHCA)下行主动脉替换手术后,急性呼吸功能不全(ARD)发生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2009年2月至2011年1月,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202例,在DHCA(鼻温降至22℃)下行主动脉弓替换。ARD定义为术后72 h内发生的低氧血症(PaO2/FiO2<150),除外术后心源性肺水肿、肺部感染、血/气胸等因素引起的低氧血症。27例患者术后发生ARD,发生率13.4%(27/202)。所有患者分为两组:ARD组和非ARD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ARD诊断后立即采取①肺保护性通气;②膨肺;③提高心排量等综合治疗。结果:ARD组体质量指数和DHCA时间明显高于非ARD组(P<0.05)。27例ARD患者经治疗后,26例成功拔除气管插管,仅1例因机械通气时间>7 d行气管切开,术后20 d拔除气切套管出院。ARD平均持续时间3.2 d,住ICU时间(4.5±2.1)d,ARD组无医院死亡。结论:急性主动脉夹层术后早期ARD发生率为13.4%,肺保护性通气结合综合治疗策略对于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ARD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腋动脉插管联合股动脉插管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79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经腋动脉插管联合股动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进行手术。结果:2例(2.5%)在术中出现假腔灌注,1例在术中出现不可控出血,4例(5.0%)脑部并发症, 1例(1.3%)肺部感染,4例死亡,1例术后不清醒,1例偏瘫,3例出现插管位置皮肤延迟愈合、感染,2例(2.5%)肾功能不全,术后均未出现插管远端肢体缺血及神经损伤。全组体外循环时间188~321 min,平均(231±30.1)min,心肌阻断时间67~152 min,平均(95±21.1)min,全身停循环时间2~5 min,平均(3±0.8)min。结论:腋动脉插管联合股动脉插管能有效保证重要器官的灌注、减少插管并发症、缩短全身停循环时间,安全用于累及弓部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41例主动脉夹层经皮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和术前准备,防止瘤体破裂,术后做好呼吸道护理,监测生命体征,做好疼痛的护理、体位与饮食指导及肾功能的监护、术后综合征的护理,观察和预防各种术后并发症的出现。结果 4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此种完全经皮方式进行主动脉疾患腔内修复,支架均成功植入,术后动脉瘤搏动消失,所有患者住院期间,没有发生腹膜后出血、肾功能衰竭、截瘫和内漏、穿刺部位血肿、出血、感染及下肢缺血等并发症。结论对经皮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患者提供良好的护理,能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A型主动脉夹层的术后观察与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8月~2014年6月收治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56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三分支支架置入术治疗,术后对患者的血压、心律、肾功能及意识状态等进行监测与观察,并采取积极科学的护理措施。结果 56例患者经全面的观察及护理后,均治愈出院。结论对行三分支支架置入术治疗的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采取全面系统的观察与护理措施,能保障手术治疗的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的有效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三分支支架植入术治疗,术后加强并发症预防护理,分析护理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出现心律失常3例,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大出血1例。经过积极治疗与护理干预后,患者均逐步恢复正常,治愈出院。结论对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开展并发症预防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主动脉瓣替换术后呼吸功能不全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2010-01至2012-12在开胸手术下行主动脉瓣替换术的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223例,术后出现呼吸功能不全80例,男61例,女19例;年龄(49.2±11.6)岁。根据术后是否出现死亡分为死亡组(n=18)和非死亡组(n=62)。记录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马凡综合征;术前急性或慢性夹层、二次手术、术前低氧、器官灌注不良、左心室舒张末径及射血分数;术中心肺转流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深低温停循环时间、右半弓或全弓替换、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主动脉瓣替换或成形术出血(术中及术后24 h内输浓缩红细胞或二次开胸止血);术后重症监护室(ICU)停留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气管切开、永久性脑部并发症(昏迷或一侧偏瘫)、截瘫、肺部感染、心脏不良事件(停跳或重度低心排)、肾功能衰竭、肝功能不全、败血症、伤口愈合不良,进行术后呼吸功能不全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结果:术后早期(<3天)呼吸功能不全发生率为35.8%,其中18例死亡,占22.5%。呼吸功能不全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女性(P=0.019);出血(P<0.01);呼吸机使用时间(P=0.011);永久性脑部并发症(P=0.013);肺部感染(P=0.001);心脏不良事件(P=0.022);肾功能衰竭(P<0.01);肝功能不全(P<0.01);败血症(P=0.001);其中女性(P=0.019)和肾功能衰竭(P=0.001)是术后呼吸功能不全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呼吸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及病死率较高,其中女性患者及合并肾功能衰竭患者术后死亡风险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99mTc-DTPA肾动脉显像评价Stanford不同分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左、右侧肾功能及总体肾功能受损程度,帮助临床制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8日至2019年7月19日,在本院核医学科行99mTc-DTPA肾动态显像的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48例,评价患者双肾血流灌注、总肾小球滤过率(GFR)和分肾的GFR,比较Stanford主动脉夹层A型(简称A型)患者和主动脉夹层B型(简称B型)患者之间总肾功能及分肾功能,血肌酐、血尿素氮及血尿酸水平的差异。结果:B型患者术后总GFR低于A型患者(67.5 vs.80.6 m L/min,P<0.05),其中以左肾功能受损为著(30.9 vs.40.3 m L/min,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肾动态显像对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早期评价肾功能有重要价值。主动脉夹层B型患者GFR较A型减低,且左侧肾GFR减低更明显,临床可以早期采取干预措施,改善主动脉夹层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III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5年5月我科收治的主动脉夹层(Ⅲ型)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术前做好疼痛、血压、预防动脉瘤破裂、饮食护理,术后密切观测血压、心率变化、出血、预防感染、心理护理。结果 32例全部治愈出院。结论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可挽救患者的生命,术前术后有效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基础,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术后切口的护理措施,通过分析影响因素,有效预防切口感染的发生。方法随机选择2009年以来在该院进行腹部手术的11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糖尿病患者切口愈合特征,在术后给予基础护理、血糖监测、病情观察、预防感染、合理用药、加强营养等护理干预,观察患者伤口愈合情况。结果 110例手术患者中,有2例出现切口感染,感染率为1.82%,经换药治疗与积极的护理12 d后痊愈。其余患者未出现切口感染现象,94例患者7 d拆线,14例患者9 d拆线,且均属于甲级愈合。结论给予糖尿病患者术后积极有效的切口感染临床和预防护理干预,可以避免和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机会,促进伤口愈合,提高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口腔癌是头颈部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放疗、化疗、生物治疗是当今治疗口腔癌的四大手段,手术治疗口腔癌时所行术式一般为原发灶扩大切除及淋巴结清扫后游离皮瓣移植术.对术后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为促进切口愈合及预防感染,常经鼻饲管给予胃肠营养.由于口腔颌面部手术多数采用全麻气管插管,为避免影响全麻气管插管与术野暴露,术前、术中一般都不留置胃管,但临床上病人常因术后伤口肿胀引起的咽腔狭窄、全麻气管插管后导致的咽部水肿,以及口腔、颈部有较大缺损影响吞咽功能,而不能很好地配合护士插胃管,为常规置管方法带来一定的困难,且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因此,术后置胃管的时机尤为重要.本研究拟探讨口腔癌术后胃管置入的时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主动脉假腔插管在A型主动脉夹层(AADA)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自2015年6月到2018年5月,主动脉夹层患者通过主动脉假腔插管建立体外循环进行手术5例,其中4例为辅助股动脉插管灌注,1例为单独升主动脉假腔插管。所有手术均在深低温停循环(DHCA)同时行选择性顺行性脑灌注(ACP)。结果: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发生夹层破裂及灌注不足。术后CTA示: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部人工血管通畅,术中支架位置良好,无内漏。降主动脉真腔较术前明显扩大,未闭的降主动脉假腔血栓形成。术后2例出现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术后突然发作的混乱、瞻望或躁动,持续5~10 s,很快缓解。病例3一周后症状完全消失,病例415 d后完全缓解。结论:AADA手术在准备充分并且适应证明确的条件下,经主动脉假腔插管是传统插管的一种有效的替代及补充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体外循环术后发生院内感染的情况及其耐药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收治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收集260例患者资料,52例患者发生术后院内感染。其中15例患者同时发生血液及呼吸道感染,1例患者同时发生血液、呼吸道及其他部位感染,共感染68例次,其中血液感染28例次,占比41.2%;呼吸道感染37例次,占比54.4%;其它部位感染3例次,占比4.4%。分离出革兰阳性菌18株,革兰阴性菌50株,真菌未见。结论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体外循环术后发生院内感染风险较高,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较高,综合的预防措施及合理的抗菌素应用,可减少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体外循环术后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急性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体外循环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收治的急性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KDIGO标准分为AKI组及非AKI组,将两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探讨TA-AAD患者术后发生AKI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入选患者134例,未发生AKI患者68例;发生AKI患者66例(49.3%),其中24例患者需要肾脏替代治疗(CRRT)。AKI组死亡率明显高于非AKI组。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性别、术前血红蛋白以及高血压疾病史、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术后气管插管时间及术后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患者、高血压疾病史、术后气管插管时间为TA-AAD患者体外循环术后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女性患者、高血压疾病史、术后气管插管时间为TA-AAD患者体外循环术后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一站式杂交手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方法及早期治疗效果。方法:对15例急性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采用一站式杂交手术,即升主动脉及弓上分支血管人工血管置换联合主动脉腔内修复手术,观察其手术时间、术后麻醉清醒时间、出血量、呼吸机辅助时间等指标。结果: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例患者术后死于肺部感染。全组病例中体外循环时间为82~13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30~65min。术后在监护病房中,有12例患者在6h内清醒。11例患者在术后48h之间拔出气管插管。术后首个24h引流量在325~575ml。术后两周和3个月左右复查主动脉CTA提示,人工血管形态良好,分支血管血流通畅,支架血管无移位。夹层近端破口封闭良好,无造影剂渗漏,支架附近假腔完全血栓化。结论:一站式杂交手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避免深低温停循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降低了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在近期能表现出很好的治疗效果。但由于其覆膜支架材料的限制,其远期效果尚不明确,还需要进一步随访总结。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经鼻或口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在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128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A(48例)、B(40例)、C(40例)三组,A组患者经鼻气管插管,B组患者经口气管插管,C组患者行气管切开,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变化、置管时间、肺部感染等情况。结果三组呼吸衰竭患者血气改善时间和血气变化无显著差异,但是A组具有置管时间短、肺部感染少和降低了死亡率等优点。结论经鼻气管插管对呼吸衰竭患者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 方法 分析2017年6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n = 104),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感染,将患者分为非感染组(n = 35)和感染组(n = 69)。 结果 与非感染组相比,感染组术前体温明显升高(P<0.05);术中心肺转流(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时间和主动脉阻断(aortic cross clamp,ACC)时间明显延长(P<0.01),深低温停循环(deep hypothermic circulatory arrest,DHCA)时间明显延长(P<0.05);术后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明显延长(P<0.01);术后急性肺损伤、急性肾损伤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ICU住院时间(OR = 1.503,95%CI:1.013~2.230,P<0.05)和SIRS(OR = 11.635,95%CI:1.515~89.336,P<0.05)是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发现ICU住院时间的临界值为7.5 d,曲线下面积为0.865(P<0.01)。 结论 术后感染将明显不利于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预后。ICU住院时间>7.5 d及术后出现SIRS是术后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5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围术期的护理体会与经验。方法术前遵医嘱使用药物中,严格控制血压和心率,镇静止痛,让患者安全等待手术时机;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观察各脏器的灌注情况,尽量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及时发现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结果在术前、术后的规范性的监测和护理措施下,5例患者中4例痊愈出院。结论围术期护理是保证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手术成功,术后恢复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急性Stanford A型(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单侧颈动脉闭塞患者手术治疗中,通过改进传统手术、体外循环插管等方式,实施患者术中双侧颈动脉前向血流灌注、行闭塞侧颈动脉人工血管置换,以探索减少此类高危患者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有效措施。方法本队列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2月,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同期行主动脉夹层矫治以及颈动脉人工血管置换的5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单侧颈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均行Bentall或Wheat合并主动脉弓部血管岛状吻合、术中降主动脉直接植入、患侧颈总动脉灌注及人工血管置换术(两例为右、三例为左侧颈总动脉闭塞),体外循环均行右腋动脉、股动脉、病变闭塞侧颈总动脉远端(近端颈总动脉结扎、远端颈总动脉与人工血管端-端吻合后直接与体外循环一分支动脉灌注)插管,后行患侧颈总动脉人工血管近端与升主动脉人工血管吻合完成主动脉-患侧颈总动脉血运重建;术中持续行双侧脑灌注,降主动脉支架植入过程暂停经股动脉血流灌注,待支架释放、固定后于人工支架内植入隔离球囊恢复全身循环。分析此5例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单侧颈动脉闭塞的患者基本资料及临床数据。结果 5例患者中4例为男性,年龄(52±12.4)岁,体质量(65.9±11.9)kg,发病至手术时间(9.6±7.1)d,体外循环时间(262.6±37.3)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48.2±27.1)min,下半身停循环时间(19.2±10.2)min,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82±56.1)h,术后重症监护病房停留时间(8.4±4.0)d,术后住院时间(不包括重症监护病房停留时间)(22.6±10.3)d;术后随访时间(17.6±7.4)个月。患者经计算机断层扫描复查显示血运重建良好,无神经系统及其他主要并发症发生。结论急性A型夹层合并单侧颈动脉闭塞患者外科治疗风险、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高,经过早期针对闭塞颈总动脉行双侧脑灌注的体外循环和手术策略的改进,可以使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手术效果得到提高,是针对此类患者安全有效的外科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AAD)常伴有术后急性肾损伤(AKI),本研究目的是阐明术后重度急性肾损伤与AAAD的累及特性之间的关系,为围术期预防急性肾损伤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保留有主动脉CTA影像学资料的174例AAAD患者,根据KDIGO制定的标准,将患者分为重度肾损伤组(AKI 3期)和非重度肾损伤组(无AKI、AKI 1期及AKI 2期),通过分析两组临床资料和主动脉CTA影像学资料,将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74例AAAD患者术后发生重度AKI 32例(18.4%),其中15例(46.9%)需要行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肌红蛋白、术后肌红蛋白、术前肌钙蛋白、术后PLT计数、术中输注血浆量,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24 h PLT输注量、术前肾脏低灌注、股动脉插管、肾动脉假腔比例、双侧肾动脉累及程度、双侧髂动脉累及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肌红蛋白(OR=1.003,P=0.003)、术中输注血浆量(OR=1.002,P=0.001)、术前肾脏低灌注(OR=2.628,P=0.025)、股动脉插管(OR=3.726,P=0.002)、左肾动脉累及程度2级(OR=7.910,P<0.001)、左肾动脉累及程度3级(OR=3.548,P=0.015)、右肾动脉累及程度2级(OR=5.543,P=0.001)、右肾动脉累及程度3级(OR=4.574,P=0.016)是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并发重度AKI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前肌红蛋白、术中输注血浆量、术前肾脏低灌注、股动脉插管、双侧肾动脉累及程度是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并发急性重度肾损伤的危险因素,重度AKI患者院内病死率以及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保留主动脉根部及升主动脉后壁的新术式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效果,并对早期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及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保留主动脉根部及升主动脉后壁的新术式治疗的28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8例,年龄30~74岁。患者夹层均未累及升主动脉后壁,所有患者均采用深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保留主动脉根部及升主动脉后壁的外科新术式。结果:全组28例患者手术顺利,其中25例痊愈出院,2例术后因心包填塞死亡(死亡率7.1%),1例术后因多器官衰竭自动放弃出院,术后随访22例,患者生命质量均较好,复查胸腹联合CTA均未发生内漏及再发夹层现象,术后主动脉瓣均无中到重度反流。结论:应用保留主动脉根部及升主动脉后壁的外科新术式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可以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死亡率、简化手术方式等,具有较好的近期临床疗效,远期临床效果仍需要大量样本的跟踪及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