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香丹注射液与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混合液放置时间与药物稳定性的关系,指导临床合理使用香丹注射液。方法:香丹注射液10mL与5%葡萄糖溶液250mL配伍后,放置0,0.5,1.0,1.5h后分别观察混合液的性状,测定pH、含量、不溶性微粒。结果:香丹注射液与5%葡萄糖配伍后,性状无明显变化,pH、含量、不溶性微粒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变化。结论:研究香丹注射液与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应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冠心宁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的稳定性,寻找冠心宁注射安全的剂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方法:将冠心宁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各3批随机配对,按4:500,10:500.20:500,30:500,40:500,50:500(mL:mL)6种比例混合后,在不同时间观察其外观变化和测定混合液的pH值、不溶性微粒及细菌内毒素限量。结果:冠心宁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外观和pH值均无明显变化、细菌内毒素符合规定而不溶性微粒显著增加,且幅度随着混合时间延长和冠心宁注射液比例的提高而增加。结论:冠心宁注射液和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随着放置时间延长或超过一定比例后,不溶性微粒超过标准,应引起广泛的重视,提示配伍后应在较短时间内使用。  相似文献   

3.
不同剂量生脉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玉蓉  许群芬 《中国药业》2007,16(14):29-29
目的:考察不同剂量的生脉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配伍液的稳定性。方法:将生脉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分别按10:250,20:250,30:250,40:250,50:250,60:250(v/v)的比例混合后,检查配伍液的不溶性微粒、pH值。结果:随着配伍比例的增加,配伍液pH值无显著差异(P〉0.05),但不溶性微粒显著增加(P〈0.05)。结论:临床应用时,应重视生脉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的配伍比例。  相似文献   

4.
香丹注射液与5种输液配伍的微粒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璐璐  任广军 《中国药师》2007,10(7):730-731
目的:探讨香丹注射液与不同输液配伍时不溶性微粒的变化,选择出最适宜与香丹注射液配伍的输液。方法:分别将香丹注射液用0.9%氯化钠注射液(0.9%NS)、5%葡萄糖注射液(5%GS)、10%葡萄糖注射液(10%GS)、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GNS)、复方氯化钠注射液(RS)稀释成临床常用浓度,测定微粒数,选择出最适宜与香丹注射液配伍的输液。结果:香丹注射液与五种输液配伍后,不同直径的不溶性微粒均有所增加;与10%GS、RS配伍后≥10μm的微粒数均超标;与0.9%NS、5%GS、5%GNS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数均符合规定。结论:香丹注射液配液时,应选择0.9%NS、5%GS、5%GNS为宜。  相似文献   

5.
复方丹参注射液与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比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杜士明  蔡华  黄良永  肖淼生  涂自良  朱洁 《医药导报》2004,23(10):0777-0778
目的:观察不同比例的复方丹参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混合液的稳定性。方法:复方丹参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按4∶250,10∶250,20∶250,30∶250,40∶250,50∶250 (V/V),6种比例混合后,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方法检查其不溶性微粒、pH值、细菌内毒素。结果:复方丹参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随着比例的提高,pH值变化不明显,差异无显著性(P>0.05),细菌内毒素检查全部符合规定,不溶性微粒增长较快。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与葡萄糖注射液配伍,超过一定的比例后,微粒超过标准,应该引起广泛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 考察5种中药注射液与葡萄糖大输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数量的变化.方法 用微粒分析仪分别测定配伍前输液(5%葡萄糖注射液)及其与中药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红花注射液、参附注射液、香丹注射液)配伍后的微粒数目,并考察配伍后不同时间测得的微粒数.结果 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数显著多于配伍前(P<0.01或P<0.05).结论 输液与中药注射液配伍后微粒数目明显增多,在临床应用中应重视此现象,尽量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丹红注射液与5种溶媒配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秋菊  朱雪松  郑芳 《中国药师》2009,12(8):1157-1158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与不同溶媒配伍时不溶性微粒及pH的变化,选择最适宜与丹红注射液配伍的溶媒。方法:分别将丹红注射液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0.9%NS)、5%葡萄糖注射液(5%GS)、10%葡萄糖注射液(10%GS)、复方氯化钠注射液(Rs)和转化糖配成临床常用浓度,测定微粒数及pH,以验证丹红注射液说明书提供的用法。结果:丹红注射液与5种溶媒配伍后,不同直径的不溶性微粒均有所增加;与0.9%NS、转化糖、RS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数增加明显;与5%GS、10%GS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数增加较少。结论:应加强中药注射液不溶性微粒的监测,注射丹红注射液时,应缓慢并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丹参注射液与黄芪注射液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配伍的稳定性,为临床配伍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在不同温度(10、25和37℃)条件下,在6小时内不同时间观察配伍液的外观、pH值、不溶性微粒的变化,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观察配伍液的图谱变化,测定混合液中两种注射液主要成分的浓度。结果:丹参注射液与黄芪注射液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配伍后,外观、pH值、不溶性微粒、紫外吸收图谱、主要成分含量基本不变。结论:两种注射液可以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9.
复方丹参注射液与输液配伍的质量考察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考察复方丹参注射液与输液配伍后静脉用溶液的质量情况。方法:用2个厂家的复方丹参注射液分别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以此模拟的静脉用溶液为样本,采用《中国药典》方法检测其不溶性微粒、pH值和细菌内毒素。结果:复方丹参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数大大超过配伍前的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不溶性微粒数(P<0.005),严重超过《中国药典》标准;配伍溶液的pH值基本上在规定的范围内;细菌内毒素检查全部符合规定。结论:配伍后静脉用复方丹参注射液的不溶性微粒超标现象必须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方静  周学琴 《中国药房》2011,(19):1792-1793
目的:考察舒血宁注射液分别与5%葡萄糖注射液和果糖注射液配伍后,混合液放置时间与药物稳定性的关系。方法:模拟临床用药浓度,在室温(25℃)下将舒血宁注射液20mL分别与250mL5%葡萄糖、果糖注射液配伍,放置0、1.0、1.5、2.5、3.5h后考察配伍液的性状、pH值、不溶性微粒与吸光度的变化。结果:舒血宁注射液分别与5%葡萄糖注射液、果糖注射液配伍后,性状、pH值无明显变化,吸光度、不溶性微粒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变化。结论:在室温25℃时,舒血宁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建议在1.5~2h内使用;果糖注射液最好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11.
宋士卒  王兰香  韩静文 《安徽医药》2011,15(12):1603-1604
目的考察注射用奥扎格雷钠在转化糖等三种注射液中的稳定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6 h内奥扎格雷钠在转化糖等三种注射液中的含量,并考察配伍液在不同时间的外观、pH值变化。结果奥扎格雷钠在转化糖等三种注射液中中的含量6 h内无明显变化,各配伍液的外观和PH值无明显变化。结论室温6 h内,注射用奥扎格雷钠可以在转化糖等三种注射液中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12.
培氟沙星注射液与利巴韦林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研究甲磺酸培氟沙星注射液与利巴韦林注射液在0.9%氯化钠溶液中配伍后的稳定性。结果甲磺酸培氟沙星注射液与利巴韦林注射液在25℃±1℃配伍稳定,24h内含量降低2%,pH值变化不明显。结论:在0.9%氯化钠液中两药可以配伍应用。  相似文献   

13.
肾康注射液与普通胰岛素注射液合用致过敏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例42岁男性患者,慢性肾功能不全8年,既往无药物和食物过敏史。治疗期间患者单独使用肾康注射液及普通胰岛素注射液,未出现不良反应。当给予肾康注射液100 mL+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普通胰岛素2 IU静滴,滴速60滴.min-1,10 min后,患者出现全身皮肤瘙痒,斑片状风疹,略高于皮肤表面,双上肢、头及颈部较严重,无呼吸困难。立即停药,给予抗过敏治疗,20 min后未再出现皮肤瘙痒,仍有皮肤斑片状风疹。1 d后症状好转,其余药品继续使用,未再发生类似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贝伐珠单抗注射液联合紫杉醇注射液和顺铂注射液治疗卵巢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6例卵巢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试验组41例。对照组予以紫杉醇每次135 mg·m-2,第1天,静脉滴注+顺铂每次75 mg·m-2,第2天,静脉滴注;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贝伐珠单抗每次15 mg·kg-1,第1天,静脉滴注。2组患者均治疗3个周期,每个周期21 d。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肿瘤标志物水平,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82. 93%(34例次/41例次)和62. 22%(28例次/45例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甲胎蛋白分别为(5. 23±0. 64)和(9. 06±1. 29) ng·m L-1,癌胚抗原分别为(3. 28±0. 42)和(4. 92±0. 60) ng·m L-1,糖链抗原199分别为(17. 55±2. 23)和(29. 90±5. 34) U·m L-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2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均以转氨酶上升、腹痛、恶心呕吐、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为主,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各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贝伐珠单抗注射液联合紫杉醇注射液和顺铂注射液可提高卵巢癌化疗中的临床效果,能够下调肿瘤标志物表达,且未明显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分析丹红注射液与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中主要共有物质的含量,明确丹红注射液中主要物质的组分结构。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选用Agilent Eclipse XDB C18(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乙腈-0.4%甲酸水溶液流动相梯度洗脱,数据统计分析及作图采用GraphPad Prism 6。结果:该方法测定了丹红注射液中12种主要物质基础的含量,并将其与丹参注射液中的11种共有成分和红花注射液中的2种共有成分进行比较。丹红注射液中含量较高者为腺苷、5-羟甲基糠醛、丹参素、原儿茶醛、咖啡酸、p-香豆酸、阿魏酸、丹酚酸D、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和丹酚酸A。除迷迭香酸和紫草酸,与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中的主要共有物质基础均有极显著性差异。结论:该测定方法简便易行,准确度、稳定性均较好。含量测定比较后确证丹红注射液中含量较高的主要物质基础基本为来自丹参中的酚酸类化合物,少量为来自红花中的核苷类和酚类化合物,且部分活性较强的物质组分结构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可能是丹红注射液与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药效差异的原因。而5-羟甲基糠醛不是三者安全差异的主要原因,但其是否为丹红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因素仍待进一步研究确证。  相似文献   

16.
奥硝唑注射液与木糖醇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在不同温度(25℃、37℃)下奥硝唑注射液与木糖醇注射液配伍稳定性.方法将临床用药量的奥硝唑注射液加到临床用药量的木糖醇注射液中,在不同温度下放置,0~8h内观察外观、测定混合液pH值、紫外分光度法测定混合液中奥硝唑的含量.结果在25℃与37℃条件下放置8h内,两种注射液配伍后的溶液的外观、pH值、奥硝唑的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奥硝唑注射液与木糖醇注射液可以配伍,在8h内配伍液性质稳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效果。方法将159例早期DN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应用丹红注射液和前列地尔注射液联合治疗,对照组应用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各项血脂主要指标(TC、TG、HDL-C、LDL-C)和肾功能指标(UAER、β2-MG、BUN、BCr)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血脂各项指标(TC、TG、HDL-C、I.DL-C)明显改善(P〈O.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则无明显差异。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UAER,β2-MG显著改善(P〈0.05),治疗组BUN,BCr亦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显著,而且效果优于单用前列地尔注射液。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骨肽注射液和复方骨肽注射液降压物质检查方法。方法采用猫血压法对骨肽及复方骨肽注射液降压物质进行了研究。结果骨肽注射液和复方骨肽注射液降压物质检查限值分别为原液0.3和0.2mL/kg。结论采用降压物质检查法控制骨肽注射液和复方骨肽注射液的质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氟罗沙星注射液与抗感染中药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研究氟罗沙星注射液与3种抗感染中药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考察溶液配伍前后的外观色泽、微粒数、pH值等变化情况,并采用HPLC法考察配伍液中氟罗沙星的稳定性。结果:氟罗沙星注射液与穿琥宁粉针剂配伍后溶液出现白色浑浊,并有沉淀析出;与双黄连注射液配伍后溶液呈轻微浑浊;与鱼腥草注射液配伍后12h内溶液澄明,外观色泽、微粒数和pH值均无明显变化,配伍液中氟罗沙星经HPLC测定含量稳定。结论:氟罗沙星注射液不宜与穿琥宁粉针、双黄连注射液配伍,与鱼腥草注射液配伍其含量稳定。  相似文献   

20.
洛美沙星注射液与注射用阿昔洛韦配伍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考察门冬氨酸洛美沙星注射液与注射用阿昔洛韦在5%葡萄糖注射液(GS)中配伍的稳定性。方法在25、37℃下,模拟临床常用浓度,将洛美沙星注射液与注射用阿昔洛韦在5%GS中配伍,观察6 h内的配伍液外观、扫描紫外光谱、pH值、洛美沙星及阿昔洛韦含量的变化。结果门冬氨酸洛美沙星注射液在配伍前后pH值有明显变化,注射用阿昔洛韦的pH值变化不明显;25℃时,注射用阿昔洛韦的含量均>90%,37℃时含量均<90%。结论门冬氨酸洛美沙星注射液与注射用阿昔洛韦在5%GS中不宜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