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经头皮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安全、可靠、耐高渗的特点,保证了危重新生儿及极低出生体重儿的静脉给药和营养[1].临床上发现部分患儿肘部静脉显露不明显,穿刺难度较大,而头皮静脉却清晰可见.采用经头皮静脉穿刺置入PICC可以作为肘部静脉无法进行穿刺时的第二选择.本文将经头皮静脉置入PICC的临床应用方法与经验作相应介绍,并与经肘部静脉置管作相关比较.  相似文献   

2.
黄素娟 《现代护理》2006,12(24):2314-2314
一般选择患儿穿刺静脉,宜选较粗、直的血管,大多在前额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等比较明显的位置,若头部有伤口时,多在足背部或手背部。由于患儿穿刺时多有躁动不安、恐惧心理,或是特殊患儿,如休克、肥胖、早产儿、久病不愈需长期输液者,穿刺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有熟练的操作技术及一定的穿刺技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股静脉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6年12月因病情需要PICC的新生儿149例,包括股静脉置入98例,其他部位置管51例,对于穿刺以及留置期间的并发症进行统计,并与文献资料进行对比,总结经股静脉PICC置入方法。结果:新生儿股静脉PICC穿刺成功率高,导管异位率低,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其他部位。结论:新生儿股静脉PICC置管操作方便,解剖位置固定,导管定位准确,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4.
PICC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于1996年首次报道将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应用于新生儿,这一技术的推广为危重新生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提供了安全的长期静脉通道。PICC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已广泛应用,其优点是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较其他的深静脉置管少,可减轻病人的痛苦,为需要中长期输液及输注刺激性药物的患儿提供静脉通道。现就PICC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应用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安全、可靠、耐高渗的特点,保证了对危币硬肠道畸形纠正术后新生儿的静脉给药和静脉高营养,但临床上发现部分患儿肘部静脉显露不明显,穿刺难度较人,采用经头皮静脉穿刺置入PICC可以作为肘部静脉无法进入的第二选择。我科分别经颞浅静脉及耳后静脉穿刺置入PICC,经临床对比认为右侧耳后静脉可以作为头皮静脉置入PICC的第一选择,并对2条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效果作相应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刘聪玲 《护理研究》2006,20(2):509-510
静脉采集血液标本是儿科临床常用护理操作技术,但是新生儿常因各种原因致使静脉采集血液标本难以成功,直接影响患儿诊断和治疗,为及时采集血液标本,协助诊断和治疗。从1997年以来,我科护理人员对16例新生儿静脉采集血液标本失败后,采用后囟穿刺采集血液标本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PICC在新生儿监护室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危重症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63例危重症新生儿应用PICC的效果和护理体会。结果PICC操作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少,能长时间保留。结论做好外周中心静脉血管的选择,掌握封管压力,严格进行无菌操作,做好管道的护理是提高PICC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王玲  曹慧丽  李智瑞 《全科护理》2021,19(15):2074-2076
目的:探讨红外血管显影仪用于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四肢静脉穿刺的效果.方法:选择住院需要进行PICC穿刺的患儿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静脉显影仪引导为患儿进行PICC静脉穿刺,对照组使用传统方法为患儿进行PICC静脉穿刺.比较两组操作耗时、留置时间及一次穿刺成功率、送管困难、导管异位情况.结果:观察组操作耗时少于对照组(P<0.05),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送管困难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新生儿进行PICC静脉穿刺时使用静脉显影仪可以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缩短操作时间,延长留置时间,减轻患儿痛苦.  相似文献   

9.
<正>早产儿指胎龄在37周以前出生的活产婴儿,其器官功能和适应能力较足月儿差,出现各种疾病的风险更高,有效的护理和治疗有助于改善早产儿的生存质量[1]。中国最早于1996年将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应用于新生儿中,包括重危新生儿、极低体质量新生儿以及早产儿等[2-3]。PICC既可用于血液标本的采集和液体药物的输入,也可用于静脉营养支持,具有耐高渗、并发症低、操作简单及成功率高等优  相似文献   

10.
高危新生儿保留脐静脉插管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1998年4月-1999年4月开展高危新生儿脐静脉插管67例的护理体会。阐述保留脐静脉插管操作前要充分准备,操作中应灵活掌握插管技巧,操作后注意导管护理,预防脐炎,导管败血症,脐出血,空气栓塞,静脉栓塞等,是保证新生儿有效脐静脉输液,提高高危新生儿抢救成功率的关键。该方法与传统新生儿静脉穿刺相比,具有方便、安全,固定良好,能及时,迅速用药,并可利用此途径多次采血化验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新生儿头皮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法,对12例经头皮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置管成功率、平均留置时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新生儿经头皮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成功率为66.67%,平均留置时间为25.6 d±12.3 d,主要的不良事件为导管末端位于颈静脉而无法送至上腔静脉。[结论]经头皮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安全有效,可作为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备选途径。  相似文献   

12.
头皮针在脐静脉注射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喜梅 《护理研究》2006,20(10):2697-2697
脐静脉注射是指新生儿出生后,通过脐静脉给药的一种方法.是新生儿窒息抢救过程中常用的一项操作。新生儿临床抢救过程中.传统方法采用注射器行脐静脉穿刺,操作中往往因新生儿脐带过细、过度旋转、不易固定等原因,出现哜静脉穿刺失败或穿刺成功后在推药过程中或更换注射器时针头异位延误抢救.同时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改用头皮针置入哜静脉克服了传统方法的弊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堵塞原因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已广泛应用,其优点是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较其他的深静脉置管少,可减轻病人的痛苦,为需要中长期输液及输注刺激性药物的患儿提供静脉通道。但有时因为一些因素的存在,导致导管堵塞而非计划性拔管,影响了治疗,既增加了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又增加经济负担。现对408例新生儿PICC置管和46例次发生堵管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预防方法及改善措施,从而降低导管堵塞率。  相似文献   

14.
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在新生儿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崔其亮 《新医学》2002,33(10):629-630
1引言目前对于新生儿,尤其是重症新生儿、早产儿,建立通畅的静脉通道是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采用中心静脉置管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最早的中心静脉置管术1929年由德国医生Foussman完成。随着在实践中的不断完善,近年该项技术的运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材料的改良、导管插入途径的选择等,后者除经颈静脉、锁骨下静脉等血管进入外,还可经外周静脉穿刺进入。本文将介绍有关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的内容。2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在新生儿中的应用2.1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优势PICC一般选用肘部静脉作穿刺,该…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腋下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黎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4):2964-2964
新生儿静脉穿刺是儿科护理技术操作的难点,腋下静脉留置针是外周静脉留置的一种,因腋下静脉血管相对较粗,较直,血管壁较厚,因此容易穿刺,与其他穿刺部位相比,有诸多优势。现将新生儿腋下静脉穿刺的技巧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生儿经大隐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52例新生儿(观察组)经大隐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75例(对照组)经肘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比较两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及上(下)腔静脉一次到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非计划性拔管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到位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液体外渗发生率、非计划性拔管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大隐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安全有效,可作为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备选途径。  相似文献   

17.
浅谈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技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是静脉穿刺中的难点,如何确保一次穿刺成功,不仅能解决患儿的痛苦,使其及早得到治疗,也减轻了患儿家属的思想负担,避免了不必要的矛盾冲突,现将在临床工作中的体会作如下阐述。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解决了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患儿长期静脉通路的需求, 技术的应用中伴随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通过规范化的操作, 为新生儿提供安全的高质量的血管通路具有重要意义。美国新生儿护士协会(NANN)制定了《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实践指南》并于2015年修订为《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实践指南(第三版)》旨在支持床旁PICC护理实践、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新生儿安全。本文将对指南中新生儿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早期识别、处理、预防推荐要点予以解读。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需要换血的适应症很多: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严重者),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几药物中毒,DIC等。传统的换血方法需要进行脐静脉插管。如果脐带条件不好,不能利用时,还需外科医生参与下行脐轮处切开,找到脐带延续部分,切开静脉插管,操作比较复杂,而且插管有许多并发症,如出血、感染、静脉损失破裂、空气栓塞等。  相似文献   

20.
韦艳姬 《护理研究》2010,(6):1655-1655
静脉输液是新生儿护理中最常见的给药方式及护理技术操作。静脉留置针操作简单、方便、安全、减少了病人由于反复穿刺而造成的痛苦。新生儿病房患儿往往病情危重,需要24h持续静脉用药,常常因血管细小、输入药液渗透性大(如多巴胺类药、静脉营养类药物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