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4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2人,每组均严格控制饮食。对照组单纯采用降糖药物治疗;观察组除同样采用降糖药物治疗外,另加运动疗法。回顾性分析2组治疗前后血糖、降糖药物用量、血压及临床症状等的改变情况。结果:半年后随访发现,观察组血糖、降糖药物用量、血压及临床症状等的改变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运动疗法是控制糖尿病症状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干休所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实施保健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72例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n=36)与对照组(n=36),两组均予以降糖、降压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保健护理,观察两组护理后血压、血糖的变化。结果护理2个月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较护理前降低,平均收缩压、平均动脉压较护理前降低,但观察组血压、血糖降低幅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干休所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在降糖、降压治疗同时予以综合保健护理,可达到有效的血糖及血压控制效果,促进患者康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①目的 观察缬沙坦与氨氯地平联用对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肾功能的保护作用.②方法 入选122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在常规降糖基础上应用缬沙坦与氨氯地平(观察组,n=122)治疗12周,另选取10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在常规降糖基础上应用尼群地平和吲达帕胺作为对照组(对照组,n=100),测定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压、血糖、肾功能指标(血尿素氮、血肌酐、血尿酸).③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血压、血糖、肾功能指标均有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④结论 在常规降糖基础上,缬沙坦与氨氯地平可有效控制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和血糖,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目前2型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用药现状,分析药物使用情况,为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调查我院2004年1月-2005年10月门诊2型糖尿病高血压人群血糖、血压控制情况及降糖药物、降压药物服用情况,并对其用药种类、用药频度进行分析。结果162例2型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空腹血糖平均为9.96mmol/L,血压平均为166/98mmHg。主要应用降糖药物依次为二甲双胍、格列吡嗪、格列齐特、阿卡波糖、格列美脲和胰岛素。降压药物使用频度依次为复方降压片、硝苯地平、尼群地平、依那普利、降压0号、福辛普利、吲哒帕胺。B受体阻断药在有冠心病与无冠心病的患者中的使用无统计学差异(P=0.91)。结论目前2型糖尿病高血压人群血糖及血压控制皆未达到推荐的标准。在用药方面,降糖药物选择不合理,降压药物使用不甚妥当。还需加强对2型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关于用药知识培训及对血压控制重视方面的宣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时段血糖控制对糖尿病心血管病变治疗上的作用.方法:对76例确诊2型糖尿病病人进行每月多时段血糖监测及根据结果进行降糖药物调整使血糖稳定,观察2年.对照组为35例根据空腹及早餐后血糖监测调整降糖药物.所有病人定期检查血糖、血压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心电图、心脏B超、动态心电图(Holter)等.结果:糖尿病心血管病变发生或发展情况经过秩和检验,两组间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时段血糖控制可延缓2型糖尿病心血管病变的发生并对心血管病变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时段血糖控制在糖尿病心血管病变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76例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病人每月进行多时段血糖监测,并根据结果进行降糖药物调整使血糖稳定;而对照组的35例患者则根据空腹及早餐后血糖监测调整降糖药物。所有病人定期检查血糖、血压及HbA1c、心电图、心脏B超、动态心电图等;所有观察对象进行受试前后TNF-α和IGF-1的检测。结果多时段血糖控制组其心血管病变改善及稳定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而发生心血管病变加重的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多时段血糖监测与控制的糖尿病病人2年后TNF-α和IGF-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时段血糖控制可延缓2型糖尿病心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并对心血管病变有改善作用,能降低TNF-α和IGF-1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满安  李必迅 《广西医学》2006,28(9):1342-1344
目的 探讨多时段血糖控制对糖尿病病人冠心病治疗的作用。方法 2型糖尿病病人111例,其中76例(多时段组)进行每月多时段血糖监测及根据结果进行降糖药物调整使血糖稳定。观察2年。对照组35例根据空腹及早餐后血糖监测调整降糖药物。定期检查血糖、血压及HbA1c,ECG和Holter,并定期随访病人,记录病人心绞痛的自觉症状等。结果 多时段血糖控制组心绞痛症状及缺血的改善和心肌梗死的改善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的危险性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多时段血糖控制可以改善糖尿病病人冠心病的症状,并延缓冠心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李必迅  吴森  满安  刘晓梅  钟立新  甘文玉 《广西医学》2005,27(11):1733-1735
目的探讨多时段血糖控制对糖尿病肾病治疗的作用。方法对76例确诊2型糖尿病病人进行每月多时段血糖监测及根据结果进行降糖药物调整使血糖稳定,观察2年;对照组为35例根据空腹及早餐后血糖监测调整降糖药物。定期检查所有病人尿蛋白、血糖、血压及hbA1c等。结果两组糖尿病肾病发生或发展情况经过秩和检验P值小于0.05,两组间的处理结果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多时段血糖控制组其肾病改善及稳定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而发生肾病加重的阳性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多时段血糖控制可延缓2型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并对肾病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门诊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将在本院门诊接受治疗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随机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各55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降糖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则增加结沙坦治疗,评价两组血压、血糖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血压及血糖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更加显著(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09%、10.91%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门诊收治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采用常规降糖药物联合氨氯地平、结沙坦治疗可有效控制血压、血糖水平,且用药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降糖康复操对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体质的影响?方法:选取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40例,随机分为运动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所有患者保持原有治疗方案不变,运动实验组患者接受12周的降糖康复操运动干预,实验前后受试者均进行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体重?腰围等的检测,实验组患者检测运动前后血糖?结果:经过12周降糖康复操训练,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腰围和血压明显下降(P < 0.05)?而对照组血糖?腰围等指标没有明显改变(P > 0.05)?结论:本套降糖康复操可以降低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而且可以调整体质指数,减少腰围,是中老年糖尿病患者运动治疗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1.
苏馨 《重庆医学》2018,(16):2219-2222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已成为我国所有心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而糖尿病发病率也迅速上升,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越来越多.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后,患者血糖、血压水平控制难度加大,且脑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甚至死亡的风险也会增加,如何更好地控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现通过对血压控制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生活干预方式及降糖药物治疗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复方芎芪胶囊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复方芎芪胶囊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糖、血压、血脂的影响。方法将60例代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行降压、降糖、调脂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芎芪胶囊,疗程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糖、血压、血脂的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的血糖、血压明显减低(P<0.05,P<0.01)。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芎芪胶囊对代谢综合征具有降糖、降脂、降压作用,其机制与中医药整体调节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3.
针刺降糖穴对2型糖尿病血压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平衡针灸降糖穴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和心率的影响。方法:对60例2型糖尿病患者针刺降糖穴治疗3周,对其血糖、尿糖及其临床症状变化记录的同时,记录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和脉搏等变化,采取CHI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刺降糖穴不仅能够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尿糖和改善临床症状,同时可以降低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治疗3周前、后有明显差异( P<0.001)。结论:平衡针灸降糖穴对2型糖尿病血糖、尿糖降低的同时对高血压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4.
家庭监护血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好的血糖控制对于预防或延缓糖尿病的并发症很重要.家庭监护血糖有助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的程度,了解降糖药物治疗的效果,制定和调整降糖措施.常用的糖代谢控制的监测指标包括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糖、利用血糖仪进行的自我血糖监测以及动态血糖监测.  相似文献   

15.
良好的血糖控制对于预防或延缓糖尿病的并发症很重要.家庭监护血糖有助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的程度,了解降糖药物治疗的效果,制定和调整降糖措施.常用的糖代谢控制的监测指标包括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糖、利用血糖仪进行的自我血糖监测以及动态血糖监测.  相似文献   

16.
良好的血糖控制对于预防或延缓糖尿病的并发症很重要.家庭监护血糖有助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的程度,了解降糖药物治疗的效果,制定和调整降糖措施.常用的糖代谢控制的监测指标包括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糖、利用血糖仪进行的自我血糖监测以及动态血糖监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长期强化控制血糖对新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影响.方法 将2002年在我院门诊就诊的49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强化降糖组(24例)和标准降糖组(25例),进行为期5年的分组血糖管理,强化降糖组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目标为≤6.5%,标准降糖组进行一般降糖治疗,HbA1 c控制目标为≤7.0%.由同一位眼科医生定期对患者进行眼底检查并做眼底照相,评估有无新发DR(微动脉瘤、眼底出血、黄斑水肿、糖尿病性失明、视力下降2行及以上、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在分组血糖控制5年后,两组再进行开放式血糖控制2年.之后再次对两组患者进行眼底检查和眼底照相,分析比较长期强化与标准血糖控制对新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后续作用.结果 ①分组血糖控制中,强化降糖组的HbA1c水平从第2年开始明显低于标准降糖组[(6.3±0.6)%与(7.1±2.0)%,t=2.09,P<0.05],并一直维持了4年.②分组血糖控制5年间,强化降糖组无新发眼底出血和糖尿病性失明;发生微动脉瘤、黄斑水肿的例次数较标准降糖组少(分别为5例次比10例次,1例次比3例次),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及视力下降2行及以上的例次数较标准降糖组明显减少(分别为4例次比23例次,15例次比25例次,Z=-4.459,P<0.05).③开放式血糖控制后半年,强化降糖组患者血糖水平上升达到与原标准降糖组相似的水平[HbA1c分别为(7.2±1.1)%比(7.3±1.3)%,=0.25,P=0.806],并维持到末次随访时(2009年11月).④开放式血糖控制2年期间,两组均无黄斑水肿、糖尿病性失明的发生.强化降糖组新发微动脉瘤、眼底出血、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视力下降2行及以上较标准降糖组明显减少(3例次比14例次,1例次比7例次,2例次比4例次,3例次比11例次,合计9例次比36例次,x2=4.719,P<0.05).结论 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5年严格强化血糖控制,对降低DR发生风险的“后遗效应”可持续到开放式血糖控制后2年.  相似文献   

18.
持续低血糖昏迷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患,男性,73岁,主因头痛后突发昏迷、意识丧失1h于2001年9月2日19:00入院。发病前无心慌、胸闷等症状。既往史:膀胱癌(10年前已手术切除),高血压、糖尿病史10年。服用心痛定控制血压良好。服二甲双胍、贞芪降糖胶囊控制血糖。患近半年来食欲欠佳,间断出现低血糖反应而停止服用降糖药物。查体:T 36.2℃,P 86次/min,R 20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总结使用药物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9年5月-2011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56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经过治疗之后,血压和血糖得到明显改善31例,部分改善23例,疗效不明显2例.结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合理选用降糖和降压药物能够使血压和血糖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控制,并且可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预混双相门冬胰岛素(诺和锐30)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其对胰岛B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38例初诊2型糖病患者,分为诺和锐30治疗组和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组,治疗时间为6个月,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空腹及75克葡萄糖负荷后血糖,胰岛素,C肽,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及胰岛B细胞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诺和锐30治疗组和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组在降糖,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方面,有非常显著差异性。诺和锐30组明显优于口服降糖药物组,血糖达标时间短于口服降糖药物组。结论:对初诊的2型糖尿病人,每日给予二次皮下注射诺和锐30强化治疗能更好的控制血糖,改善和恢复胰岛B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