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编瘫患者上肢运动及使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符合CIMT适应症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取得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随机将其平均分为CIMT治疗组和常规康复(RRT)治疗组。CIMT组采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2周,RRT组采用以Bobath技术为主的常规康复治疗2周,所有病人均采用上田敏偏瘫上肢功能分级、偏瘫上肢实用性分级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夏使用能力。结果:同组间治疗前后比较上田敏偏瘫上肢功能评价分级和偏瘫上肢实用性分级有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后C1MT组的各项指标均比RRT组显著升高(P〈O.01)。结论:CIMT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均比以Bobath技术为主的常规康复治疗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对儿童脑瘫——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我院治疗的儿童脑瘫-偏瘫患者34例,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7例。治疗组患者给予常规偏瘫康复治疗以及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的偏瘫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上肢功能、上肢运动功能和手功能。结果:两组患儿在治疗后,上肢功能、上肢运动功能、手功能均有明显的改善,上肢功能级别均有所提高。并且治疗组忠儿治疗后上肢功能、上肢运动功能以及手功能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P〈0.05)。结论:强制性运动疗法在儿童脑瘫-偏瘫的治疗上具有疗效确切、操作简单、费用低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张鸿萍 《中医药研究》2010,(9):1062-1063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 42例偏瘫患者随机分成CIMT组和传统治疗组,CIMT组每天强化训练患侧上肢5 h,连续2周,同时使用休息位手夹板和吊带限制健手的使用,每天8 h;对照组采用传统PT和OT等康复方法,不限制健手的使用。采用上肢机能检查(STEF)评价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Barthel指数(BI)评定上肢灵活性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经过两周的治疗后,CIMT组与对照组间CTEF、BI检查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MT能明显提高偏瘫患者上肢灵活性,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其疗效优于传统康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的康复情况。方法:将58例脑卒中亚急性期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和治疗组(29例),对照组以针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以针刺联合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Wolf运动功能(WMFT)评定、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评定、Barthel指数(BI)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三项评分比较无差异。治疗后2周,治疗组三项评分均高于同组治疗前;对照组WMFT、ARAT评分均高于治疗前,BI评分较治疗前无差异;治疗组WMFT、ARAT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2周比较无差异,但BI评分高于对照组治疗后2周评分。治疗后4周,对照组WMFT、ARAT评分较治疗后2周无差异,但BI评分高于治疗后2周;治疗组三项评分均高于治疗后2周,且高于对照组治疗后4周的三项评分。结论:针刺联合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更能有效地提高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作业疗法治疗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上肢功能运动障碍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A组(30例)采用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作业疗法进行治疗,B组(30例)则采用作业疗法治疗;共8周,每周治疗5天,每天1次;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上肢及手运动功能评定、肌张力评定、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分别采用Brunnstrom(BRS)上肢及手运动功能阶段评定量表、Fugl-Meyer(FMA)、FIM、MAS等评定量表。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BRS上肢及手运动功能阶段评定、FMA、FIM、MAS等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出现显著改善,其中A组疗效优于B组(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作业疗法可显著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的主动参与能力,使患者在放松的状态下更好地恢复治疗。由此可见,上肢康复机器人已成为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及家庭训练(有经济条件的)不可或缺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电针、强制性运动疗法、及电针结合强制性运动疗法对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象为门诊及住院患者,分为A组——强制性运动疗法组(10名),B组——电针治疗组(10名),C组——电针结合强制性运动疗法组(9名).脑卒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开始康复训练6周.在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分别进行Wolf运动功能试验(WMFT)、Fugl-Meyer上肢部分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BI)评定.结果 三组患者治疗6周后的WMFT、FMA、改良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强制性运动疗法的WMFT、FMA、改良Barthel指数高于电针治疗组,电针结合强制性运动疗法组的WMFT、FMA、改良Barthel指教均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 电针、强制性运动疗法均利于脑卒中早期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二者结合对脑卒中早期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有叠加效应,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康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头穴长时间留针结合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0例该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4例.治疗组实施头穴长时间留针疗法和强制性运动疗法,对照组仅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3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STEF、上肢FMA评定及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两组间治疗前后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穴长时间留针结合强制性运动疗法可在短期内改善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二者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电针、强制性运动疗法、及电针结合强制性运动疗法对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治疗作用。方法对象为门诊及住院患者,分为A组——强制性运动疗法组(10名),B组——电针治疗组(10名),C组——电针结合强制性运动疗法组(9名)。脑卒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开始康复训练6周。在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分别进行Wolf运动功能试验(WMFT)、Fugl-Meyer上肢部分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BI)评定。结果三组患者治疗6周后的WMFT、FMA、改良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强制性运动疗法的WMFT、FMA、改良Barthel指数高于电针治疗组,电针结合强制性运动疗法组的WMFT、FMA、改良Barthel指数均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电针、强制性运动疗法均利于脑卒中早期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二者结合对脑卒中早期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有叠加效应,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康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强制性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将2014年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疗法治疗,研究组则给予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简易上肢功能检查量表(STEF)等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FMA、MBI、STEF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FMA、MBI、STEF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提高(P0.05),且研究组FMA、MBI、STEF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治疗中选择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对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其恢复效果显著优于常规康复疗法,对患者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头电针结合强制性运动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常规康复组、头电针组、强制运动组(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及综合干预组(头电针+CIMT),常规康复组采用神经发育疗法(Bobath技术为主,Brunnstrom技术为辅)强化患侧上肢训练;头电针组采用焦氏头针结合电刺激疗法;强制运动组限制健侧上肢,强化患肢训练;综合干预组采用头电针联合强制运动法进行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4、12周观察患者偏瘫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腕关节活动度及手功能分级。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后,各组患者偏瘫上肢FMA评分明显升高,腕关节活动度及手功能分级均明显改善(P0.05,P0.01);但除综合干预组偏瘫腕关节活动度在腕关节背伸及桡偏两个活动方向上较常规康复组明显改善(P0.05)外,其他各组间FMA评分及手功能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与常规康复组比较,综合干预组FMA评分升高,偏瘫腕关节活动度及手功能分级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常规康复、头电针及强制性运动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均有较好的康复效果,但头电针联合CIMT训练作用最为明显,且显效最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3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9例,对照组18例。两组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相同,治疗组辅以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共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测定偏瘫侧腕关节主动背伸活动范围(AROM),记录腕背伸肌最大收缩时EMG波幅,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估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组偏瘫侧腕关节AROM、腕背伸肌最大收缩时EMG波幅、FMA上肢部分评分的提高均比对照组显著。结论:常规康复治疗联合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可明显改善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优于仅应用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间歇穿戴自制热敷盐手套结合运动疗法训练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3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5例采用间歇穿戴自制热敷盐手套结合运动疗法训练治疗;对照组38例采用常规运动疗法训练治疗。经4个疗程治疗后,采用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Fugl-Meyer评定法评定上肢运动功能和Barthel(BI)指数观察上肢ADL能力,并观察患肢临床症状的改善。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患肢的临床症状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上肢运动功能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上肢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但在改善ADL方面,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热敷盐手袖套结合运动疗法治疗早期肩手综合征在改善临床症状和提高上肢运动功能方面优于单一的运动疗法。  相似文献   

13.
药熨结合康复训练护理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药熨结合康复训练护理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对3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一期的患者进行药熨结合康复训练,分别于药熨结合康复训练前(治疗前)和药熨结合康复训练4周后(治疗后)采用Fug1-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评定.于药熨结合康复训练前(治疗前)和药熨结合康复训练4周后(治疗后)采用修改后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评定.结果:治疗后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高于治疗前(P<0.01).结论:运用药熨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进行护理可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很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整理并进一步研究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子午流注三阳灸对脑卒中软瘫期患者上肢肌张力的影响。方法:将62例上肢处于软瘫期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基础治疗及常规护理,常规康复组给予作业疗法及物理疗法,子午流注三阳灸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子午流注三阳灸治疗,两组均治疗3周。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1周、2周、3周同一时间段进行评定,采用改良Ashworth(MAS)痉挛评定量表评定偏瘫上肢肌张力;采用Brunnstrom运动功能恢复评定表评价偏瘫上肢运动功能;采用Barthel(BI)指数评分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上肢MAS分级和Brunnstrom分级均较治疗前提升,P<0.01;且肩部、肘部的恢复明显优于腕部,P<0.01;通过交互研究结果显示,治疗2周后,常规康复组MAS及Brunnstrom分级评分明显劣于三阳灸组(OR=0.273,OR=0.303),P<0.01,且三阳灸组MAS分级呈现良性肌张力增长趋势;且治疗2周后,BI评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阳灸组明显优于常规康复组。结论:子午流注三阳灸疗法能促进上肢良性肌张力的提升,而且能有效改善软瘫期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从而缩短软瘫期,提升生活活动能力,为卒中上肢偏瘫患者提供有效无创伤的中医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电针分区治疗法对于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改善及上肢功能恢复疗效。方法:根据Bm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选择病例将60例脑卒中后上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30例)采取细化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明显责任肌肉对肩、肘、腕区电针分区治疗配合康复训练疗法,对照组(30例)采取传统电针治疗配合康复训练疗法,采用改良Ashword痉挛评级、Barthel上肢功能评定指数、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对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组间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在治疗后改良Ashword痉挛评级、Barthel上肢功能评定指数、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Barthel上肢功能评定指数、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中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分区治疗在改善上肢痉挛功能障碍优于传统电针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现代康复结合多峰宽带能量纳米波对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康复结合多峰宽带能量纳米波)和对照组(单纯康复),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Bohath疗法为主的康复治疗,包括良肢位的摆放、主动、被动运动等,每日一次,共观察4周,治疗前、后采用疗效评定标准、疼痛指数(VAS)、Fulg-Meyer(FMA)上肢运动功能评价法、手部水肿程度评定方法进行评定。结果:经过为期4周的综合治疗,治疗组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和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峰宽带能量纳米波治疗对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中国传统康复治疗方法头针结合E-LINK上肢评估训练系统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中手功能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研究。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采用头针结合E-LINK上肢评估训练系统进行手功能训练,对照组只运用E-LINK上肢评估训练系统进行手功能训练,两组治疗前后均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评估患侧上肢及手的运动功能,采用表面肌电信号(s EMG)评估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旋前圆肌及的肌力。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旋前圆肌的肌力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肢及手功能的运动功能及表面肌电图评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头针结合E-LINK上肢评估训练系统的康复治疗方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优于只进行E-LINK上肢评估训练系统单一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Bobath技术结合镜像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进行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新Bobath技术及镜像训练技术,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对患者偏瘫上肢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的FMA、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Bobath技术结合镜像训练是一种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能够更加有效的改善脑卒中偏瘫上肢的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并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用于恢复中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8月我院牧治的60例中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强制性运动疗法,每天训练6小时,每周训练5次;观察组采取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每天训练2小时,每周3次。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和观察组STEF评分和BI指数均得到有效的改善(P0.05),但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BI指数增高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强制性运动疗法用于恢复中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能够有效改善运功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中药熏洗联合中枢-外周-中枢闭环康复理念对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157例脑卒中手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给予经颅直流电刺激+强制性运动训练干预措施,治疗组患者给予中药熏洗+经颅直流电刺激+强制性运动训练干预措施。采用Broetz手功能量表评估患者手运动功能;对治疗前和治疗后偏瘫手功能分级;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定量表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上肢肌电图(upper limb electromyography,EMG)评估上肢神经传导速度。结果:治疗前,两组Broetz手功能评分、手功能分级、日常功能MBI评分和神经传导速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Broetz手功能评分显著减小(P0.05),手功能分级显著改善(P0.05),日常功能MBI评分显著升高(P0.05),神经传导速度显著增快(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熏洗联合中枢-外周-中枢闭环康复理念可以显著提高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上肢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手功能,提高日常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