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琼芳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5):126-126
朱丹溪是金元四大家之一,其学说渊源于《内经》,并继承了刘完素、张从正、李呆诸家学术思想,因而,丹溪治医能发挥经旨,参合哲理,融合诸家,并能结合临床实践而创立新说。丹溪学术虽以养阴为特色,但在临床上擅长于治疗气、血、痰、郁等杂病,临证每以气、血、痰、郁立论,尤其治痰更具特色,浅析如下,请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2.
朱丹溪痰病见著谢谋华,谢轶孙(河南省焦作市中医院,454310)主题词朱震亨,医学家,痰证/中医病机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治内科杂证尤重“气血痰郁”.论病制方。新裁别出。其中对痰的成因治法,及其在诊治某些疑难病证中的意义论述贴切,对祖国医学痰病学说的发...  相似文献   

3.
朱丹溪的《丹溪心法》对痰病的成因、治疗、用药及杂病与痰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见解独特,发前人所未发,为疑难杂病的治疗另辟了蹊径,为痰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喻嘉言杂病证治思想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昌,字嘉言,清初三大医家之一。他学识渊博,立论本源内经,崇尚仲景,兼采诸家,勇于创新,独见卓识。他注重实践,“奇效甚多”,“所至皆以医术著名”。所著《医门法律》以及记载其医疗实践的《寓意草》,集中反映了他在杂病治疗方面的经验,现就两书有关内容,对其杂病证治思想,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5.
朱丹溪论痰治痰,立意独特,其倡百病多有兼痰,为临床治痰大家。本文就朱丹溪《格致余论》中的论痰治痰思想进行了阐述,主要从痰证的病机、病证,以及对热痰证的治疗三个方面论述。  相似文献   

6.
《不居集》为清代新安医家吴澄所撰,是治疗虚损的专著。吴澄指出朱丹溪“滋阴降火法”绝非治疗虚损的通用之法,明确提出积痰外损禁用滋阴降火。其强调虚损辨证禁用或慎用滋阴降火法的指征有两点:当首先分辨必须外无表证,再审中焦脾胃功能是否正常。吴澄推崇张景岳之治,临证主张“察病立方”“有故无殒”,其对虚损有着独到的理论见解和丰富的临证经验,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先贤朱丹溪说:“怪疾多属痰,痰火生异证。”沈全鳌说:“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对痰的认识,最早见于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后诸家提出百病兼痰学说。张介宾说:“痰生百病,百病多兼有痰”。清代林佩琴著《类证治裁》更具体指出;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心则悸,在肾则冷,在肠则泻,在头则眩,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变化百端。所论之痰,有内痰,外痰之分;有有形,无形之别,并非皆是病理实体,既有咳嗽,痰核瘰疬之痰,也有胸脘痞闷,痰气郁结,中风癫痫,眩晕呕恶,神昏痴呆,痰蒙心窍等,所述痰病,界域宽阔,内容复杂。  相似文献   

8.
哮喘以呼吸急促,喉间有哮呜声为主证,其发病机理,多由痰气交阻,闭塞气道,肺失肃降之权所致。《证治汇补》说:“哮为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而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阻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喘。”《诸病源候论》说:“肺主于气,邪乘于肺,肺胀则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涩,故气上喘逆,鸣息不通”。由上所引,可知本病的病位在肺,病机主要为痰阻气道,闭塞不通,所以喉间痰鸣,气逆胸闷。其与喘证的区别,喘但气促而无喉间痰呜,哮则既喘促又有痰呜。朱丹溪谓:哮喘“专主于痰”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朱丹溪生平医案探析其临证诊病辨治特色,以期学习、传承朱氏学术思想精华与临证诊治特点。[方法]以《丹溪心法》《格致余论》《金匮钩玄》《脉因证治》等所载医案为基础,结合朱氏经典论述与学术思想,阐述例案朱氏辨治经过,并综合分析其诊治特点与背后蕴含的学术思想。[结果]分析可知朱氏临证诊治具有方简效著,擅用人参白术;诊病施治,善辨体质异同;气血之虚,活用四君四物;病究经络,细审阴阳虚实等特色。反映了朱丹溪擅长滋阴降火,以及杂病论治责之于气、血、痰、郁等学术思想精华。[结论]朱丹溪医案言简意赅,特色鲜明,若能结合朱氏一生经典论述与学术特色对医案进行深入探析,则能对其临证诊病施治规律与特点有更深刻认识,以便传承其特色、提升临床辨治疾病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析《丹溪心法》气血痰郁四伤学说治疗杂病的学术观点及用药特色。[方法]从气血论治、痰证论治、郁证论治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详细论述,并结合《丹溪心法》原文对朱丹溪气血痰郁四伤学说治疗杂病的学术观点及用药特色进行探究。[结果]气、血、痰、郁四伤学说能确切地反映杂病的病理变化,因而在杂病的辨证论治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丹溪心法》中较好地体现了这一学术观点。[结论]《丹溪心法》一书全面反映了朱丹溪气血痰郁四伤学说治疗杂病的经验,对后世医家治疗杂病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络病学说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里程碑(一)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络病学说是伴随着经络学说的发展而逐步建立的,纵观二千余年络病学说发展史,共有三次大发展,一是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首次明确提出“络”的概念,并奠定了络脉与络病的理论基础;二是中医学临床奠基之作《伤寒杂病论》,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作为外感热性病及内伤杂病的辨治总纲,  相似文献   

12.
金元时期是中医学界学术思想相对活跃的时期,中医各科的成就亦较为突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对中风的认识也有了许多独具灼见的学术主张,以金元四大家的成就最为突出.如寒凉派医家刘完素主“心火暴盛”;而补土派医家李东垣提出:“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滋阴派医家朱丹溪则认为“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治痰为先,次养血行血.”  相似文献   

13.
分析认为《丹溪心法》主要学术特点为:审因辨证,治病求本;阐明相火,力倡养阴;以"气、血、痰、郁"立论,确立杂病辨治大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梳理朱丹溪对刘河间学术思想的传承,探讨金元时期胃阴学说的发展。[方法] 通过对刘河间和朱丹溪主要著作的研习,查阅相关文献报道,搜集、整理、归纳刘河间及朱丹溪胃阴思想的主要内容,并梳理、分析两者间的传承发展关系。[结果] 刘河间虽以火热立论,但亦十分重视脾胃,且提出“胃中润泽”的观点,临证多用寒凉药物,辅以滋阴降火,并顾护脾胃。朱丹溪通过亲炙罗知悌,全面继承河间学说,在其“火热论”的基础上,提出“相火论”,提倡“滋阴则火自降”;进一步发展河间“阳热怫郁、宣通玄府”的观点,创立了著名的“六郁”学说,着眼于脾胃气机升降;传承河间“胃中润泽说”,治以“养胃滋阴”,形成了独特的丹溪养阴理论。[结论] 研究朱丹溪对刘河间的传承脉络,对于理解其独特的学术思想、了解金元时期胃阴学说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家之一 ,其广撷前人医学之精萃 ,师习河间、戴人、东垣诸氏之说 ,在总结前贤经验理论基础上融会贯通 ,参以己见 ,提出了一些颇有新义的著名学说 ,如“痰郁”理论就是其中之一 ,其不仅用以治疗内科杂证 ,且于妇科诸证 ,亦得心应手 ,本文就这一方面试加论述。1.妇科病从痰论治三法1.1化痰活血法 :丹溪《金匮钩玄》对痰瘀互结 ,阻滞冲任 ,经遂不畅而致月经延后 ;或肥人体质 ,宿有痰饮 ,盘踞血海 ,阻碍经血下行而致月经后期者 ,用化痰活血法治之。如《钩玄·经水》指出 :“淡色过期者 ,乃痰多也 ,二陈汤加川芎、当归。”此法健…  相似文献   

16.
漫谈保和丸     
被誉为金元时代四大医家之一的朱丹溪,在治疗疾病中非常重视保存人体的阴精,所以,后世称他是养阴派的倡导者。此外,他还强调“郁”在人体的病变,认为“人身诸病,多生于郁”。郁就是结聚不通,包括气、血、痰、火、湿、食六个方面,简称六郁。朱丹溪还创制了相应的治疗方剂,保和丸便是一首通治食郁(积)的著名方剂,载于其所著的《丹溪心法》一书中。  相似文献   

17.
<正>朱丹溪,中国13世纪早期著名的医学家,是金元四大家中最晚出的一家,留下著作甚多。朱丹溪得到了刘完素的再传,旁通李东垣、张从正的学说,集众家之所长,提出了著名的"阳有余,阴不足"理论,创滋阴学说,成为滋阴学派的创始人。在临床施治方面有着极为丰富的经验,以善治内伤杂病闻名于世。尤其在对痰证的论述方面,朱丹溪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学术见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是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份,是我国现在较早的一部研究杂病的专著,它对祖国医学辨证论治学术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本书在继承《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具体地指出五脏正气内伤在杂病的发病学和防治学上的主导作用,本文拟就《金匮要略》一书中有关这一学术思想方面的问题加以讨论。一、五脏正气在内伤杂病发病学上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梳理总结朱丹溪与张景岳的滋阴理论,探讨二位医家对阴虚的认识以及滋阴治法的异同。[方法]通过文献学研究方法,研读朱丹溪和张景岳主要著作中与“阴虚”有关的内容,查阅相关文献,分析两者滋阴理论、阴虚分类、滋阴治法的异同之处。[结果]朱丹溪治疗阴虚之证以“阳有余阴不足论”及“相火论”为理论基础,以相火妄动为阴虚证产生的主要病机,治法上重视苦寒降火,善用知母、黄柏等苦寒之品,补阴与降火并重。而张景岳以“阴阳一体”“真阴为阳气之根”为理论基础,认为真阴不足既可导致阴虚,又可阴损及阳而致阳虚,并提出阴虚有二,阴中水亏与阴中火衰,治疗上重视纯补真阴,重用熟地黄等甘温填精之品,提倡阴阳互济之法。[结论]无论是滋阴思想还是具体治法方药,张景岳对朱丹溪既有继承又有突破,进一步完善了中医学的滋阴理论及温补学说,并创制了一系列以填补真阴为基础的方剂。研究两者思想理论与临床证治的异同,对于梳理滋阴治法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析朱丹溪"痰挟瘀血,遂成窠囊"的学术思想及临证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学习《局方发挥》《丹溪心法》《金匮钩玄》中有关窠囊的论述内容,总结窠囊的病因病机特点阐述朱丹溪辨治窠囊、遣方用药的独到之处,并附以验案二例以示临床应用。[结果]朱丹溪在论著中提出"痰挟瘀血遂成窠囊"之说所论窠囊,是以气病日久成痰化瘀、胶结隐匿于体内深处为主要病机具有不易清除、病势缠绵、病症繁多的临床特点。在治疗上朱丹溪注重疏调气机、导痰破瘀力求直捣窠囊,以二陈汤、四物汤为主方佐以痰瘀同治之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所附医案以窠囊学说为指导,采用痰瘀同治、调气解毒之法治疗早期胃癌和结肠息肉,临床疗效确切。[结论]朱丹溪的窠囊学说理法方药完备,对临床痰瘀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深入挖掘和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