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调查吉林省各级医疗机构软式内镜终末漂洗用水制备、设备维护、水质监测等管理现状,为软式内镜终末漂洗用水规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0年1—5月基于吉林省研究型医院学会内镜护理与感染控制专业委员会平台选取吉林省9个地级市开展软式内镜诊疗项目的医疗机构,采用自制软式内镜调查问卷对医疗机构负责内镜中心(科)终末漂洗用水管理且自愿参与项目的负责人进行调查。结果 共发放问卷75份,有效回收72份,有效回收率96.0%。72所医疗机构中,64所(88.9%)内镜中心(科)由科室独立供水。漂洗用水生产设备配置方面,22所(45.8%)医疗机构安装原水预处理装置,19所(26.4%)医疗机构配置反渗透系统。终末漂洗用水生产设备维护方面,19所(26.4%)医疗机构制定了设备相关质检、维护及保养制度,34所(47.2%)医疗机构对设备维护、耗材更换等情况进行记录;在安装原水预处理及滤膜等设备的医疗机构中,18所(54.5%)医疗机构会定期更换预处理耗材,50所(75.8%)医疗机构会定期更换滤膜;35所(48.6%)医疗机构会定期对终末漂洗用水管路及储水罐进行消毒。终末漂洗用水质量监测方面,26所(36.1%)医疗机构具备终末漂洗用水质量相关监测制度及相应记录,59所(81.9%)医疗机构定期对终末漂洗用水进行微生物检测。结论 各级医疗机构对软式内镜终末漂洗用水质量管理科学认知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制水设备、相关制度配置率低,设备维护、用水质量监测、记录等工作执行率低。应提高对内镜终末漂洗用水质量控制的重视,加大科研力度,制定并完善相关规范,统一行业标准及行为,从而确保终末漂洗用水质量,保证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消毒后肠镜菌落数超标原因,进一步提高软式内镜的再处理水平。方法 分析2021年8月某院消化内镜中心进行的第3季度常规环境卫生学监测资料,查找引起消毒后肠镜二次污染的原因,进行整改。结果 监测的4条胃镜、2份纯化水、2份使用中消毒剂、3份环境物体表面和2份医务人员卫生手消毒标本均合格;而4条肠镜可见大量细菌生长,染菌量分别为252、315、273、268 CFU/件,均检出放射根瘤菌、藤黄微球菌、少动鞘氨醇单胞菌。对引起肠镜监测不合格的可能风险因素进行识别,进一步对气源喷枪喷出的气体、空气过滤器内部及过滤器出口端送气管道进行采样,检出大量的上述微生物。在更换空压机、空气过滤器及气路管道后,气源喷枪气体中细菌数量明显减少。对4条不合格的肠镜重新清洗、消毒、干燥,并进行染菌量检测,结果均合格。结论 消化内镜清洗工作站气路污染是此次消毒后肠镜管腔内部菌落数超标的主要原因。建议应将气路维护及生物学监测纳入相应指南中,减少由此引起的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3.
大型医院内镜中心医院感染规范化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加强内镜中心医院感染规范化管理,防止因内镜清洗消毒不当引起医源性感染,保证患者及医务人员安全。方法整合资源,成立内镜中心;建立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严格按照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的要求进行流程布局、分区管理及清洗、消毒、储存、运送、监测,并做好各种记录。结果通过一系列的干预措施,形成了管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监测科学化的模式,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流程规范,经检测内镜消毒效果均符合卫生部标准。结论大型综合性医院只有建立健全内镜中心的医院感染规章制度,规范操作,定期对消毒效果进行监测及督导,才能杜绝因内镜消毒不严引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轴流风柜机械通风、排风扇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3种方式净化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室气溶胶的效果。方法 试验分为轴流风柜机械通风(A组)、排风扇机械通风(B组)、自然通风(C组)3组。采集某院两个病区3组通风方式下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室静态环境(清洗消毒工作停止12 h)通风2 h前后,动态环境(清洗消毒工作进行中)工作起始状态0 h以及持续通风1、2、4、6 h的空气,检测空气气溶胶中颗粒物、微生物、戊二醛的含量,比较3种通风方式净化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室气溶胶的效果。结果 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室在静态环境下,3组通风方式通风2 h后,空气中颗粒物、微生物和戊二醛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A、B组通风2 h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洗消毒室在工作起始状态0 h时,3组空气中颗粒物、微生物和戊二醛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持续通风1、2、4、6 h时,总体及任意两组间空气中颗粒物、微生物和戊二醛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A组低于B、C组,B组低于C组。A组在动态环境下空气中颗粒物、微生物和戊二醛含量较低且波动范围小,其中颗粒物含量在100万级洁净室规定范围内。B、C组在持续通风1、2、4 h时戊二醛含量均超出最大安全接触限值0.175 mg/m3,其中C组在4~6 h (午休期间)的戊二醛含量仍超出最大安全限值。结论 3种通风方式中,轴流风柜机械通风方式能有效净化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室的气溶胶,建议引入轴流风柜通风方式,以保障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5.
医疗机构微生物气溶胶与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健康密切相关,吸入微生物气溶胶粒子不仅会引起感染性疾病,还会引起哮喘、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非感染性疾病。长期以来,国内对各医疗机构气溶胶污染状况多采用沉降法进行监测,对重点部门监测研究较多,但对医疗机构生物气溶胶的分布、组成和风险的评估不够,对候诊区、人员聚集场所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研究较少。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法,了解国内外有关医疗机构空气微生物气溶胶的特性,微生物气溶胶的健康风险和监测方法选用,以期进一步指出监测和评估医疗机构环境中生物气溶胶分布、组成的重要性,提高对医疗机构微生物气溶胶传播及健康风险分析研究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的质量控制和规范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由消化内镜诊疗所造成的医源性感染,确保医疗安全。方法参照《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引进现代化清洗消毒设施,加强内镜检查质量控制,规范内镜清洗消毒流程,强化医务人员消毒灭菌观念。结果本院消化内镜中心自成立以来,内镜的清洗消毒合格率均达到100%。结论认真从各个环节把关好内镜清洗消毒的质量,使内镜的清洗消毒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是预防现代消化内镜中心感染的根本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后钳子管道组织胶残留情况, 评价残留组织胶对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2021年6—8月某三甲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患者使用后的胃镜41条, 清洗消毒后采用管腔检测仪目测法观察内镜钳子管道组织胶残留情况并进行微生物检测, 比较有无残留组织胶内镜组的清洗消毒合格率和菌落数分布情况。结果 41条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使用后的钳子管道, 清洗消毒后28条有组织胶残留, 发生率为68.29%。组织胶残留部位以距离钳子管道出口0~2 cm处为主(23条), 组织胶残留形状多呈块状(23条)。28条残留组织胶内镜首次清洗消毒合格率为46.43%(13条), 13条无组织胶残留的内镜清洗消毒合格率为100%, 两组内镜首次清洗消毒合格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94, P=0.003)。残留组织胶内镜组和无组织胶残留内镜组的菌落数分布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67, P<0.001)。28条残留组织胶内镜重复清洗消毒合格率为53.57%(15条), 与残留组织胶内镜首次清洗消毒合格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6, P=0.593)。残留组织胶内镜重复清洗消毒后菌落数与首次清洗消毒菌落数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85, P=0.236)。结论 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后钳子管道组织胶残留发生率高, 导致钳子管道清洗消毒不合格率及细菌检出率高, 降低了内镜清洗消毒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在隔离病区缓冲间实施感染防控(简称感控)专职人员现场监督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8-9月张家界市人民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抗疫一线医务人员为调查对象,自制一般资料问卷、实施感控专职人员监督后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心理状况调查问卷、实施感控专职人员监督后的效果评价问卷,采用问卷星进行调查。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227份。78.9%的医务人员认为感控专职人员的现场监督方式使其更有安全感;94.7%的医务人员认为自身的害怕、恐惧或焦虑有不同程度的减轻;93.0%的医务人员在一脱间时感到安心;99.6%的医务人员愿意接受感控专职人员现场指出的不足,需要感控专职人员的监督;93.8%的医务人员认为环境较前不同程度的好转;82.8%的医务人员认为感控专职人员能及时阻止不规范操作的发生;98.7%的医务人员认为如遇突发情况,感控专职人员能给予正确指导和帮助处理;大多数医务人员认为感控专职人员在穿脱防护服方面能给予一定的帮助。结论 实施感控专职人员现场监督有利于缓解抗疫一线医务人员的压力,改善环境,及时给予帮助指导。在监督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女性和首次参加抗疫的一线医务人员。  相似文献   

9.
 目的 设计气溶胶细菌截留试验系统,利用金黄色葡萄球菌气溶胶评价输液器进气器件空气过滤器的细菌截留能力。方法 将金黄色葡萄球菌混悬液稀释至108 CFU/mL,利用气溶胶细菌截留试验系统生成气溶胶,对阳性对照支路以及5个生产厂家(A~E)的75个空气过滤器进行测试,采用薄膜过滤法收集液体撞击采样器的采样液,观察是否有菌生长并进行计数。结果 测试结束后,阳性对照支路和5个生产厂家A~D的12个批次60个样品的支路收集液均无菌生长,符合要求;生产厂家E 3个批次的15个样品支路收集液菌落数均>100 CFU,不符合要求。生产厂家E的空气过滤器材质为玻璃纤维,孔径为5 μm。结论 试验设计的气溶胶细菌截留试验系统成功截留输液器进气器件空气过滤器细菌。  相似文献   

10.
空气传播性疾病主要以病原微生物气溶胶的方式扩散并感染人体,易发于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因传播途径、暴露人群复杂易变,使空气传播性疾病预防控制成为难点。本文综述了病原微生物气溶胶健康风险评价的数据基础、剂量反应关系模型等,以及嗜肺军团菌气溶胶、分枝杆菌气溶胶和流感病毒气溶胶定量风险评价方法的研究现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驰援武汉抗疫医务人员对正确穿脱防护用品了解情况以及疫区感染防控知识需求。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表,依托网络平台对安徽省驰援武汉抗疫医疗队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相关需求及心理负担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共调查625名医务人员,调查对象以女性为主(66.88%),年龄主要为30~39岁(57.60%)。医疗队员来源科室主要为重症监护病房(ICU)和呼吸科(分别为151、131名)。在疫区实践操作培训前有590名(94.40%)医务人员接受过防护用品理论和操作视频培训,但还有35名(5.60%)之前未接受过相关培训。在对医院感染监控人员依赖情况的调查中,6个条目的回答结果中希望医院感染监控人员给予指导帮助的均占98%以上。66.08%的医务人员在疫区实践操作前有担心害怕的感觉,71.68%的医务人员存在可能暴露后的恐惧和心理阴影,91.20%的医务人员希望建立一个医院感染的心理咨询平台,91.36%的医务人员在疫区实践操作培训后担心害怕的感觉减轻。护理专业人员在疫区实践操作培训前有担心害怕的感觉、存在可能暴露后的恐惧和心理阴影、希望建立一个医院感染的心理咨询平台的比率(68.76%、74.19%、92.84%)均高于临床及影像专业人员(59.26%、65.43%、86.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医院感染监控人员在医疗队员入岗前进行穿脱防护用品实操演示培训,建立标准流程,指导落实驻地生活工作等方面的消毒方法与注意事项,能够明显减轻医务人员的心理负担,使其掌握科学的防控方法,降低医务人员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某院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的人群分布特征和风险环节,为制定有效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2014年1-12月该三级甲等医院医务人员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的职业暴露情况,分析发生锐器伤者的职业类别、暴露地点及环节、暴露源等情况。结果2014年1-12月共监测医务人员2 643名,发生锐器伤61名,其中护士43名(占70.49%),医生13名(占21.31%)。医务人员锐器伤职业暴露科室主要为骨科(9名,占14.75%),致伤锐器主要为输液针(33名,占54.10%),发生的主要操作环节为拔针(21名,占34.43%);暴露源主要为乙型肝炎病毒(HBV),共36例(占59.01%);34名(占55.74%)锐器伤职业暴露医务人员在操作中均未戴手套。锐器伤职业暴露后进行局部处理者54名(占88.52%),进行药物治疗(含预防用药)者仅18名(占29.51%);追踪随访43名(占70.49%),均未因暴露而发生感染。结论医院应建立完善的锐器伤职业暴露监控体系,加强对发生锐器伤高危人群的培训,强化标准预防,对风险环节进行监控和干预,有效减少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手术中血源性职业暴露的特点,为制定预防和控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调查某三甲医院2016年6月—2017年1月发生的手术中血源性职业暴露病例,调查内容包括医务人员一般资料、职业暴露方式、暴露源及锐器伤器械种类及操作环节等。结果手术中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共100名。主要为护士64名(64.00%),其次为医生30名(30.00%)。暴露方式主要为锐器伤88例(88.00%)、眼黏膜暴露10例(10.00%)。暴露源病种主要为乙型肝炎36例(36.00%)、梅毒11例(11.00%)。导致锐器伤的锐器主要为输液器针头(31例,35.23%),其次为注射器针头(24例,27.27%)、缝合针(14例,15.91%)等。锐器伤发生的操作环节主要为术中操作(31例,35.23%)。结论应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培训,完善职业暴露的登记和报告流程;严格要求医务人员,尤其是护士在手术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规范操作,从而减少手术中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A cross-sectional study was conducted in 25 health care facilities in Gharbiya governorate to assess safe injection practices among health care workers (HCWs). Two questionnaires, one to collect information about administrative issues related to safe injection and the other to collect data about giving injections, exposure to needle stick injuries, hepatitis B vaccination status and safe injection training. Practices of injections were observed using a standardized checklist. The study revealed that there was lack of both national and local infection control policies and lack of most of the supplies needed for safe injection practices. Many safe practices were infrequent as proper needle manipulation before disposal (41%), safe needle disposal (47.5%), reuse of used syringe & needle (13.2%) and safe syringe disposal (0%). Exposure to needle stick injuries were common among the interviewed HCWs (66.2%) and hand washing was the common post exposure prophylaxis measure (63.4%). Only 11.3% of HCWs had full course hepatitis B vaccination. Infection control -including safe injections- training programs should be afforded to all HCWs.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某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并调查影响戴手套及穿隔离衣的原因。方法对2012年10月16日该院在岗的部分临床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医务人员374名,全院平均每人参加培训(1.47±1.54)次,内科医务人员参加培训次数为(2.00±2.12)次,高于其他科室 (均P<0.001)。硕士以上学历和医生的知识水平得分分别为(88.43±11.09)分、(88.14±11.48)分,均较高。在态度、行为方面,不同组别医务人员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影响医务人员戴手套和穿隔离衣的主要原因分别是影响操作和配备不足。结论该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控知识水平、态度和行为均不理想;医院应采取措施,提高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并评估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对CRAB血流感染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以2013年1月-2020年8月某院确诊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性分为耐药组(CRAB组)与敏感组(CSA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的不同将CRAB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在确诊后48 h内的PCT、CRP水平,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共纳入64例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包括CRAB组43例与CSAB组21例。使用抗菌药物>7 d是CRAB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6.198,95%CI:1.280~30.023)。43例CRAB血流感染患者中预后良好组13例,预后不良组30例。ROC曲线显示,PCT、CRP以及PCT联合CRP预测CRAB血流感染患者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9(95%CI:0.658~1.000)、0.800(95%CI:0.610~0.990)、0.895(95%CI:0.751~1.000)。结论 使用抗菌药物>7 d是CRAB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血清PCT、CRP水平对CRAB血流感染患者的预后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截至2021年7月20日,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数已超1.9亿,并且全球确诊病例和死亡病例仍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其可能的传播途径包括飞沫传播、密切接触传播以及密闭环境下的气溶胶传播。医务人员作为新冠肺炎患者的密切接触者,是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目前在多个国家出现了新的病毒变异株,了解医务人员新冠病毒感染的现况,分析医务人员新冠病毒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预防医务人员感染,是保持医疗救治持久力,有效防控疫情的关键环节。为此就医务人员新冠病毒感染现状、危险因素及相关防护措施进行系统描述,为保障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技术在医院聚集性感染事件中快速识别感染源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方法 收集某院新生儿中心6例发热伴腹泻或皮疹新生儿的咽、肛拭子和血标本,同时期同病室其他新生儿和医护人员(咽、肛拭子)标本,以及环境标本,采用传统培养方法、肠道病毒通用聚合酶链反应(PCR)、mNGS和肠道埃可病毒18(EC...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掌握某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随机偶遇的方法对该院374名临床医务人员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结果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处理内容和处理流程正确率分别为54.81%(205/374)、89.84%(336/374)。 共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174例、533例次,暴露率为46.52%(174/374)。不同科室、岗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科、儿科和内科的医务人员暴露率较高,分别为64.46%(78/121)、60.00%(18/30)和40.00%(50/125);护士和医生暴露率较高,分别为51.52%(102/198)、47.27%(52/110)。医务人员血源性暴露时间主要集中在上午和晚上,穿刺、采血或处理物品为主要的暴露环节,暴露地点主要是病房和手术或换药室。结论该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率较高,应加强医院高危科室、人员和操作的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控措施的落实。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湖南省新冠肺炎各定点救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方法 依据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文件,全省365所医疗机构每周二、五上报其发热门诊及隔离病房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由湖南省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中心收集数据,分析新冠肺炎救治相关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结果 2020年1月27日-3月3日全省共上报29例新冠肺炎救治相关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男性5例(17.24%),女性24例(82.76%);平均年龄(32.39±6.95)岁;主要为护士22例、医生4例,其中24例医护人员为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的支援人员。主要暴露地点为新冠肺炎隔离病房(26例)。高风险暴露12例(41.38%),中风险暴露14例(48.28%),低风险暴露3例(10.34%);暴露类型以锐器伤为主(18例,62.07%);操作环节以采静脉血(5例,17.24%)、采动脉血气分析(4例,13.79%)最常见;暴露部位主要为手或手指(18例,62.07%);发生新冠肺炎救治相关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中,27例暴露时为二级防护(93.10%)。19例职业暴露源为患者,其中7例为新冠肺炎确诊患者。29例职业暴露医务人员均及时上报其医院感染控制科或保健科等部门,截至3月17日,均已超过14 d隔离观察期,有1例职业暴露医务人员感染新冠肺炎。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务人员个人防护意识大幅提升,但新的职业暴露风险环节可发生暴露后感染,提高医务人员二级防护下的操作水平,提供高质量防护用品,遵守操作规程等可有效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