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周围神经鞘瘤的CT、MR及病理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神经鞘瘤的CT、MR表现,其中发生在颈椎和胸椎椎间孔内的6例、颌面部1例、眼眶1例、颈部1 例、枕部1 例、纵隔1 例、胸壁1 例、腹壁1例、上臂2例及下肢3例,其中3例为多发.结果 肿瘤呈椭圆形或结节状,边界清楚光滑,沿神经走行方向生长,1例有邻近椎间孔扩大,10例有完整包膜,直径>2 cm内部易发生出血及液化坏死,本组共6例.CT显示肿瘤包膜密度高,包膜内肿瘤组织密度低于正常肌肉组织.MR对显示肿瘤内部出血坏死、囊变较好,与病理结果基本相符.MR T1WI 显示肿瘤呈中~低信号,T2WI 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轻度不均匀强化,延迟强化较明显.其中显示靶征8例,神经出入征10例,包膜征9例,脑脊液尾征4例,肌肉萎缩水肿1例,坏死囊变8例,椎间孔扩大1例.结论 CT、MR对周围神经鞘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MRI对四肢神经鞘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四肢神经鞘瘤的MRI表现,提高MRI对四肢神经鞘瘤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四肢神经鞘瘤的MRI资料,其中上肢8例,下肢15例.23例均行常规MRI扫描,包括自旋回波(SE)T1WI,快速自旋回波(FSE)T2WI和SE T1WI增强扫描.结果:23例肿瘤有20例呈椭圆形或梭形,边界清楚光滑,14例位于神经血管束走行区,沿神经走行方向生长,并与神经偏心性相连,9例未追踪到起源神经.21例有完整包膜.绝大多数神经鞘瘤T1WI呈中等至低信号,所有肿瘤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或高低混合信号,增强扫描有不均匀强化.其中显示靶征6例,神经出入征14例,脂肪包绕征10例,脂肪尾征12例.结论:MRI有利于明确肿瘤的位置和范围,靶征、神经出入征、脂肪包绕征和脂肪尾征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3.0 T MRI对四肢神经鞘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四肢神经鞘瘤病例资料,12例行MRI平扫,6例行MRI增强.总结四肢神经鞘瘤的MRI表现.结果 病灶位于大腿5例,小腿后部1例,踝关节后部1例,前臂2例,肘部1例,上臂1例,手掌1例.单发10例,多发2例,12例共14个病灶.14个病灶均位于四肢肌间神经血管束走行区内,表现为沿神经干走行的梭形或椭圆形肿块(14/14),“靶征”(12/14),“神经出入征”(12/14),“脂肪分离征”及“脂肪尾征”(14/14).T1WI病灶呈等或稍高信号.T2 WI呈不均匀高信号,12个病灶见靶征.增强后4个病灶见靶征;2个病灶不均匀强化;1例呈环状强化.14个病灶均包膜完整.结论 沿神经干走行的梭形或椭圆形肿块、“神经出入征”、“靶征”、“脂肪分离征”和“脂肪尾征”是MRI四肢神经鞘瘤的特征性表现,MRI对四肢神经鞘瘤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是四肢神经鞘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周围神经鞘瘤的CT和MRI征象及病理组织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神经鞘瘤30例的CT和MRI征象及病理表现.结果:病变发生在颈部10例、胸部6例、腹部7例(含胃部4例)、四肢7例.30例周围神经鞘瘤中25例为良性,5例为恶性.20例行CT检查,其中17例良性病灶平扫密度较均匀,4例可见点状钙化灶,增强扫描病灶呈轻至中度强化,3例恶性病灶瘤体巨大,囊变、坏死多发,增强扫描强化不均匀.10例周围神经鞘瘤行MRI检查,MRI表现:T1WI病灶呈等或稍低信号,T2 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10例病灶中,2例为恶性周围神经鞘瘤并伴淋巴结转移.结论:周围神经鞘瘤的CT和MR1表现具有特征性,CT和MRI能准确地显示肿瘤形态、部位、内部结构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对诊断有重要帮助,对手术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鼻腔及鼻旁窦神经鞘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鼻腔和鼻旁窦神经鞘瘤的CT与MRI表现,提高诊断及鉴别水平.资料与方法 经病理证实的鼻腔、鼻旁窦神经鞘瘤8例,均行CT平扫,其中4例行增强扫描;MRI检查2例,同时行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良性4例,恶性4例.肿瘤原发于鼻腔4例,上颌窦3例,筛窦1例,无一例发生颈淋巴结转移.肿块在CT上多呈较均匀中等密度,3例密度不均;MRI T1WI呈中等信号,T2WI示中等或不均匀稍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呈轻至中度强化或边缘强化.结论 鼻腔、鼻旁窦神经鞘瘤的CT与MRI表现无显著特异性,均能很好地显示肿瘤侵犯范围及骨质破坏情况.  相似文献   

6.
眼眶肿瘤的CT、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眼眶肿瘤的CT、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眼眶肿瘤的CT、MRI表现。结果:视神经鞘脑膜瘤9例,表现为视神经增粗1例,梭形肿块6例和软组织肿块2例,CT为软组织密度;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视神经胶质瘤6例,表现为视神经弥漫性增粗2例,椭圆形肿块4例;CT为软组织肿块;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海绵状血管瘤12例,CT示类圆形稍高于脑组织密度影,T1WI呈稍低信号,T2WI明显高信号。恶性淋巴瘤4例,均为弥漫性病变,CT示长条状软组织肿块,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神经鞘瘤3例;CT表现密度不均肿块,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信号不均匀。转移瘤4例,其中转移性腺样囊性癌1例,乳腺癌眶内转移3例。结论:CT、MRI是发现和诊断眼眶肿瘤的重要检查手段,对大多数肿瘤可以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MRI对四肢软组织神经鞘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四肢软组织神经鞘瘤的MR影像资料.全部病例均行常规MR扫描,应用T1WI、T2WI及脂肪抑制PDWI序列做轴面、冠状面和矢状面扫描,其中9例行T1WI增强扫描.结果 12例均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纺锤形或椭圆形肿块,沿神经走行方向生长,其中单发9例,多发3例.在T1WI呈稍高信号6例,等信号4例,低信号2例.在T2WI及PDWI像上12例均呈不均质高信号.5例可见靶征,7例可见神经出入征,4例可见脂肪分离征,2例同时出现以上3种征象.结论 四肢软组织神经鞘瘤的典型MRI征象是与神经走行一致的椭圆形肿块,T2WI呈不均质高信号,T1WI多呈稍高信号,边界清楚.靶征、神经出入征、脂肪分离征的存在有助于神经鞘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门部神经鞘瘤的CT、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肝门部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CT、MRI资料,其中2例行CT、MRI检查,3例行CT检查,1例行MRI检查,分析其CT、MRI表现特征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肝门部神经鞘瘤的MRI表现:T_1WI序列表现为低或等信号,T_2WI序列为等、高信号.CT表现:CT平扫表现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边界清晰的肿块,其内可见散在小片状低密度坏死区.CT、MRI增强呈延迟强化或不均匀强化.CT、MRI可见病灶周围有完整包膜,边界清晰.病理以瘤细胞呈梭形、外见完整纤维包膜为特征,免疫组织化学S-100、NSE、Vimentin阳性.结论 肝门部神经鞘瘤具有特征性CT、MRI表现,CT、MRI对肝门部神经鞘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周神经源性肿瘤的磁共振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类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外周神经源性肿瘤21例,其中神经纤维瘤14例,神经鞘瘤6例,恶性蝾螈瘤1例。所有神经源性肿瘤患者行 MRI 扫描。结果:4例神经纤维瘤表现为“葡萄藤”状,10例神经纤维瘤为分叶状,6例神经鞘瘤表现为梭形或类圆形肿块,恶性蝾螈瘤为团块状。神经纤维瘤 MR 均表现为 T1 WI 等信号,T2 WI 以高信号为主,其中夹杂低信号分隔;神经鞘瘤 T1 WI 呈稍低信号,T2 WI 表现为低信号周边环绕高信号即“靶征”;恶性蝾螈瘤在 T2 WI 上表现为高信号,其内可见环形或线样低信号分隔影。结论:外周神经源性肿瘤发生的部位、形状、大小以及信号特点均对其 MRI 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10.
下肢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表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评估下肢神经源性肿瘤的MR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下肢神经源性肿瘤的MR表现,其中4例为神经鞘瘤(3例良性,1例恶性),1例为恶性神经纤维瘤;肿瘤分别位于小腿(2例)、腘区(1例)、大腿(1例)和股区(1例)。5例均行常规MR扫描,应用T1、T2加权序列作轴面、冠状面和矢状面扫描,2例良性神经鞘瘤应用T1WSE作增强扫描。结果 在T1WI2例良性神经鞘瘤呈等信号强度,1例良性神经鞘瘤、1例恶性神经鞘瘤和1例恶性神经纤维瘤呈不均质的低一中等信号强度。在T2WI5例肿瘤均呈不均质高信号。2例神经鞘瘤可见靶征,表现为瘤体中央为低信号区,其周围为高信号区,于T2WI显示清楚。结论 MRI有利于明确肿瘤的位置和范围,以及外科治疗计划的制定。靶征对周围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是1种有价值的征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马尾神经鞘瘤的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马尾神经鞘瘤的MRI平扫和增强后的形态及信号特点,以及受累马尾神经的形态及信号特点。结果:18例马尾神经鞘瘤中16例为单发,2例为多发(共5个病灶),肿瘤长径平均30mm。14例位于硬膜内,肿瘤为圆形、卵圆形,相邻脊髓圆锥受压或马尾神经推压移位;3例跨硬膜内外生长,肿瘤为哑铃形,沿椎间孔向外生长,椎间孔扩大,椎体后缘压迫性骨吸收。1例位于硬膜外,肿瘤呈哑铃状,自椎管沿椎间孔向外延伸,相邻蛛网膜下腔受压变窄。病灶T1WI等或(和)低信号,T2WI等或(和)高信号,2例T2WI混杂斑点状低信号,13例内部见囊变区,增强扫描肿瘤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13例可见肿瘤上、下方或侧方有增粗强化的马尾神经。结论:MRI能清楚显示马尾神经鞘瘤的大小、形态、内部情况及与邻近马尾神经、硬膜囊的关系,对于临床诊断及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累及咽旁间隙的肿物的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分析累及咽旁间隙肿物的影像学特征。材料与方法:总结分析了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累及咽旁间隙肿物的MRI、CT、MRA和DSA表现。包括腮裂囊肿4例、颈静脉球瘤3例、颈动脉体瘤4例、神经鞘瘤3例、鼻咽癌侵入咽旁间隙5例。15例行MRI检查、9例行CT扫描、3例行MRA检查、5例行DSA检查。结果:MRI对肿块的大小、形态、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继发改变能清晰显示,并可见具有特征性的副神经节瘤瘤内纡曲、匍行的低信号血管影。颈静脉球瘤的CT特征性表现是颈静脉孔的扩大和骨质破坏。MRA和DSA对肿瘤血管的显示十分清楚。结论:MRI对累及咽旁间隙肿物的诊断优于CT,若能结合CT、DSA、MRA等其他影像学技术,能更准确地评估病变的部位和性质。  相似文献   

13.
椎管内蛛网膜囊肿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目的分析椎管内蛛网膜囊肿的X线平片、CT及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蛛网膜囊肿影像特征并评价不同影像方法对该病的诊断价值,X线平片及MRI检查29例,9例行CT检查。结果髓外硬脊膜下及较小的硬脊膜外蛛网膜囊肿X线平片无异常表现。较大的硬脊膜外蛛网膜囊肿X线平片、CT及MRI均显示椎管及椎间孔呈对称性扩大。CT及MRI显示囊肿的密度或信号与脑脊液类似,并能显示伸出椎间孔外的硬脊膜外蛛网膜囊肿有“分叉征”。只有MRI能正确显示囊肿在椎管内的位置,并能显示与蛛网膜下腔相通的裂孔平面的囊肿腔内有“脑脊液喷射征”。结论MRI对大多数椎管内蛛网膜囊肿具有定位和定性诊断价值,并可判断硬脊膜外蛛网膜囊肿与蛛网膜下腔相通的裂孔位置。CT对该病具有一定诊断价值,X线平片诊断意义有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对椎间孔内腰椎间盘突出的CT诊断及临床意义的认识。方法:对12例椎间孔内腰椎间盘突出行CT扫描,术后回顾性阅片。结果:椎间孔内腰椎间盘突出的CT表现为椎间孔内软组织块影,周围脂肪消失。结论:常规椎间盘CT扫描范围应包括整个椎间孔,以避免椎间孔内椎间盘突出的漏诊。椎间孔内椎间盘突出临床症状较重,且临床症状与CT检查对病变部位的定位不相吻合。椎间孔内椎间盘突出CT检查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稍差,需要和一些疾病相鉴别。  相似文献   

15.
椎管内硬膜外肿瘤MRI征象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根据椎管内硬脊膜外肿瘤的MRI表现和病理基础,对病变的性质和鉴别诊断进行探讨。方法:选择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硬脊膜外病变,观察病变形态、MRI影像特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果:髓外硬膜外病变都有硬膜外征表现,多数病变可沿椎间孔生长,转移瘤、淋巴瘤均有椎体附件骨质破坏,但破坏的表现不同;血管畸形、血管脂肪瘤可见到流空信号、神经鞘瘤、硬膜外脊膜瘤在发病部位、病变形态、与周围组织关系及MRI信号均有各自特点。结论:椎管内硬膜外肿瘤均有特征性MRI表现,并可在病理学上找到依据,病变征象对比分析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脊柱转移瘤的MRI表现(附43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脊柱转移瘤的MRI特点,并和其它疾病鉴别。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脊柱转移瘤的MRI表现。结果:(1)椎体破坏者占97.7%(42/43),附件破坏者高达74.4%(32/43);(2)全组病例均有信号异常,其特点依破坏类型不同而异;(3)伴有椎体盘状压缩者占72.1%(31/43),伴有附件增大者27.9%(12/43),椎管狭窄者67.4%(29/43),椎间孔狭窄者60.5%(26/43);(4)跳跃征及椎旁肿块的发生率分别为58.1%(25/43)、25.6%(11/43)。结论:脊柱转移瘤具有特征性MRI表现,全面观察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侧脑室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侧脑室中枢神经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细胞瘤 5例 ,其中男 3例 ,女 2例。年龄 2 0~ 44岁 ,平均 30 4岁。CT检查 3例 ,MRI检查 4例。结果 :肿瘤位于脑室内前2 /3 ,边界清楚。CT平扫呈略高密度 ,增强扫描肿瘤增强不明显。MRI表现为略短T1,略长T2信号。本组 5例有 3例误诊为室管膜瘤 ,2例误诊为星形胶质细胞瘤。结论 :中枢神经细胞瘤影像学有特征性表现 ,CT和MRI是该病有效的检查手段。侧脑室前 2 /3处发生的肿瘤 ,鉴别诊断应考虑到中枢神经细胞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细胞瘤8例的MRI、CT表现。结果:8例肿瘤均位于双侧侧脑室透明隔或第三脑室Monro孔处,分别向一侧或两侧侧脑室内生长,肿瘤呈不规则形,边缘清楚。CT平扫呈略高密度,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轻度强化。MRI表现为略长T1WI、长T2WI信号,病灶内可见小的囊变灶,注射Gd-DTPA后,病变轻度强化。结论:中枢神经细胞瘤CT和MRI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尤其是MRI。  相似文献   

19.
颈椎病的CT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者分析了260例颈椎病的CT表现,特征性的CT表现对提供正确的诊断有帮助,其主要征像为:1.椎间盘突出及部分钙化;2.钩突增生肥大;3.椎体后缘及前周缘骨质增生;4.椎管、侧隐窝及椎间孔受压变窄;5.黄韧带肥厚;6.椎间盘“真空征”。本文对颈椎病CT检查的优点和限度作了简短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