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和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外周血γ干扰素(INF-γ)、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2(IL-2)及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与斑块形态特征的关系。方法 70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ACS组37例,SA组33例,采用ELISA检测冠状动脉造影前外周血INF-γ、IL-4、IL-2及IL-10水平。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斑块形态特征将冠状动脉斑块分为Ⅰ、Ⅱ及Ⅲ型,根据超声特点将颈动脉斑块分为易损性斑块和稳定性斑块,比较不同斑块类型者INF-γ、IL-4、IL-2及IL-10水平变化。结果 ACS患者INF-γ和IL-2水平高于SA患者(P<0.05),IL-4和IL-10水平无显著性差异。ACS患者冠状动脉斑块主要为Ⅱ型,颈动脉斑块主要为易损性斑块;SA患者冠状动脉斑块主要为Ⅰ和Ⅲ型,颈动脉斑块主要为稳定性斑块;不同斑块类型者INF-γ、IL-4、IL-2及IL-10水平不同,冠状动脉斑块Ⅱ型者INF-γ、IL-2水平较Ⅰ和Ⅲ型者显著性升高(P<0.05),而IL-4和IL-10水平无明显差异。颈动脉易损性斑块者INF-γ和IL-2水平较稳定性斑块者显著性升高(P<0.05),而IL-4和IL-10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 Th细胞漂移和斑块特征与斑块的稳定性有关,对于冠状动脉事件有一定的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高血压患者血清炎症因子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脂肪细胞性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绝经后女性高血压患者195例,另选择年龄相匹配的40例绝经后女性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用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检测受试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评估双侧颈动脉有无粥样斑块形成;根据检查结果将195例绝经后女性高血压患者分为高血压非斑块组、高血压稳定斑块组和高血压不稳定斑块组。测定受试者血清LpPLA2和A-FABP水平,分析上述四组间Lp-PLA2和A-FABP水平的差异,并分别对Lp-PLA2和A-FAB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之间的关系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高血压非斑块组72例,高血压稳定斑块组94例,高血压不稳定斑块组29例。高血压不稳定斑块组患者血清A-FABP水平高于高血压非斑块组[(172.60±33.70)ng/L vs(133.04±29.49)ng/L,P0.05];四组受试者血清Lp-PLA2水平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A-FAB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相关(r=0.3446,P=0.0049),Lp-PLA2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无显著相关(r=0.2058,P=0.0996)。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A-FABP水平既与绝经后女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稳定斑块发生有关(OR=1.017,95%CI:1.001~1.033,P=0.040),又与该人群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发生相关(OR=1.031,95%CI:1.010~1.052,P=0.003)。结论:绝经后女性高血压患者血清A-FABP水平是颈动脉斑块发生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血清Lp-PLA2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清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hs-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80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并检测血清hs-CRP和IL-6水平。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斑块组78例(IMT≥1.2mm)与非斑块组(IMT<1.2mm)102例。结果斑块组患者的年龄[(62±9)岁]显著高于非斑块组[(51±10)岁,P<0.01)],伴有高血压(69%)及糖尿病(35%)的比例亦明显高于非斑块组(52%,18%,均P<0.05)。两组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CRP水平增高的比例,斑块组(67%)显著高于非斑块组(47%,P<0.05),hs-CRP水平斑块组[(27.8±6.4)mg/L]亦显著高于非斑块组[(20.7±5.8)mg/L,P<0.01],而不稳定性斑块组hs-CRP水平[(37.5±7.2)mg/L]显著高于稳定性斑块组[(24.9±6.3)mg/L,P<0.01]。IL-6水平斑块组[(0.22±0.06)μg/L显著高于非斑块组[(0.20±0.08)μg/L,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hs-CRP和IL-6水平增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及其性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及其稳定性的相关性,以及是否有性别差异。方法 "老年高血压降压治疗长期随访研究"的研究对象中,172例7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以内膜中层厚度(IMT)1.3mm诊断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根据有无斑块及斑块回声的特点分为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扁平斑块和硬斑块)和易损斑块组(软斑块和溃疡型斑块)。同时测定hsCRP、血脂、血清肌酐、尿酸。结果颈动脉斑块组(n=131)血清hsCRP为(3.2±2.5)mg/L,显著高于无斑块组〔(2.0±1.8)mg/L,n=41,P=0.005〕。对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只有血清hsCRP水平是发生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RR=1.299,95%CI=1.052~1.604,P=0.015)。进一步分析显示易损斑块组血清hsCRP为(4.2±2.5)mg/L,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2.5±2.2)mg/L〕和无斑块组(P0.001)。后两组之间血清hsCRP则无显著差异(P=0.278)。分别分析男性和女性血清hsCRP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易损斑块组的血清hsCRP均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P0.05)。结论血清hsCRP水平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及其稳定性相关,易损斑块者的血清hsCRP显著高于无斑块者和稳定斑块者;并且这种相关性在70岁以上的男性和女性老年高血压患者中都存在,未观察到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5年11月于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住院的绝经后女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5例,年龄55~81岁,平均(65.98±7.47)岁。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定有颈动脉斑块形成。根据斑块特征分为稳定斑块组(96例)和不稳定斑块组(29例)。收集所有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与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LP-PLA2、A-FABP等),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结果不稳定斑块组的hs-CR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绝经后女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hs-CRP(OR=2.162,95%CI:1.189~4.032)、A-FABP(OR=1.017,95%CI:1.001~1.038)是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结论绝经后女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hs-CRP、A-FAB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相关,LP-PLA2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6.
刘海红  李海珍 《山东医药》2010,50(26):81-82
目的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外周血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白细胞(WBC)计数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用生化分析仪测定60例CAs患者(CAs组)和31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外周血血清LDL-C,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外周血WBC计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 CAs组血清LDL-C水平、WBC计数较对照组升高(P均〈0.01)。CAs组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者血清LDL-C水平、WBC计数较颈动脉单纯内膜增厚者高(P均〈0.01)。CAs组血清LDL-C水平与WBC计数呈正相关(r=0.798,P〈0.01)。结论 CAs患者血清LDL-C水平、WBC计数升高,CAs程度重者血清LDL-C水平、WBC计数升高更明显,二者的升高是同步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外周血白细胞(WBC)及分类计数、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方法收集192名健康体检老年人的颈动脉、实验室检测、人体学指标及骨密度检测数据,根据有无CAS进行分组,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老年人CAS的总体患病率为61.98%。CAS组与无CAS组比较,年龄、脉压(PP)、WBC计数、中性粒细胞(N)计数、CR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骨质疏松等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LDL-C、FBG、N计数等因素为CA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WBC计数、N计数及CRP等炎症标志物对CAS有一定预测作用,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79例急性脑梗死组患者和64例正常对照者的颈动脉斑块及内膜中膜厚度(IMT),同时检测血清PAPP-A水平;将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无斑块组15例,稳定性斑块组20例,不稳定性斑块组44例,比较各组血清PAPP-A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斑块检出率、不稳定性斑块检出率及IMT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清PAPP-A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不稳定性斑块组血清PAPP-A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性斑块组和无斑块组,稳定性斑块组血清PAPP-A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0.01)。线性相关分析显示,急性脑梗死组患者IMT与血清PAPP-A水平有明显相关性(r=0.718,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稳定性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PAPP-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可能是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胱抑素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2例,根据颈动脉彩色超声结果分为CAS组67例和非CAS组25例。CAS组根据CAS的严重程度分为:轻度CAS 46例、中度CAS 15例和重度CAS 6例;根据超声检查分为:硬斑块26例、软斑块16例和混合斑块25例;根据颈动脉受累范围分为:单侧斑块33例和双侧斑块34例。分析组间胱抑素C水平与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斑块性质及受累范围间的相关性。结果 CAS组胱抑素C水平明显高于非C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胱抑素C水平升高是CAS形成的独立预测因素(P<0.01)。中度和重度CAS患者胱抑素C水平明显高于轻度CAS患者(P<0.0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CAS严重程度与胱抑素C水平呈正相关(r=0.246,P<0.05)。结论胱抑素C水平的升高能预测CAS的发生,并能评估CAS的严重程度,但尚不能作为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受累范围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与急性脑梗死(ACI)梗死面积及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对300例ACI住院患者根据CT扫描结果将梗死灶分为小、中、大面积3组,根据入院时患者外周血WBC计数分为:WBC增高组(>10×109/L);WBC正常组〔(4~10)×109/L〕。分别于入院第1天、第7天监测其外周血WBC计数,探讨外周血WBC计数对梗死面积及近期预后的影响。结果以面积分组,3组外周血WBC计数、中性粒细胞(NE)分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WBC分组,入院4周后,WBC正常组总有效率为85.2%,WBC增高组总有效率为53.4%,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WBC计数是临床评价ACI梗死面积及近期预后的1个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病人的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探讨透析时间及其他因素对MHD病人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5年8月慢性肾衰竭MHD病人118例,所有病人均进行规律性血液透析治疗1年以上。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将MHD病人分为粥样斑块阳性组和粥样斑块阴性组;根据透析病程分为长期透析组(透析病程5年)与短期透析组(透析病程≤5年)。收集各组病人的临床及生化数据,采用高频超声检测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及心功能参数。结果粥样斑块阳性组病人年龄、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及总胆固醇(TC)水平明显高于粥样斑块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2.89±15.07)岁与(41.67±13.21)岁,(6.67±0.41)×10~9/L与(5.43±0.30)×10~9/L,(4.27±0.50)mg/L与(3.46±0.43)mg/L,(5.13±0.20)mmol/L与(4.31±0.17)mmol/L,P0.05];粥样斑块阳性组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d)明显高于粥样斑块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透析组平均CIMT、斑块阳性率及阻力指数(RI)明显高于短期透析组,颈总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Vmax)及舒张末血流速度(Vmin)明显低于短期透析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WBC、CRP及TC水平是MHD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影响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左心室功能损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多种危险因素,同时探讨血脂与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9年5月成都地区60岁以上干部人群139例体检资料,根据颈动脉彩超结果分为无斑块组(59例)与有斑块组(80例),将两组的多种危险因素(如年龄、血脂、血压)进行统计学和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并对血脂四项指标绘制ROC曲线评价其对颈动脉斑块的预测价值。结果老年人颈动脉有斑块组与无斑块组年龄、收缩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血脂四项、血糖、血肌肝、血尿酸、BMI、吸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资料中年龄、血脂、血压之间的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筛选影响颈动脉斑块的因素,结果年龄及SBP进入回归方程,血脂四项均被排除。血脂四项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小于0.6(P>0.05),对有无斑块形成没有预测价值。结论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主要受年龄及收缩压影响,而血脂四项指标对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不确切,血脂对颈动脉有无斑块形成没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多种生化标志物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种生化标志物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经颈动脉彩超检查证实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78例,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稳定斑块组42例、不稳定斑块组36例;另选择无斑块的健康体检者42例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血浆C反应蛋白(CRP)、丙二醛(MDA)、白介素-6(IL-6)、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纤维蛋白原(FIB)及血脂水平。结果不稳定斑块组血浆CRP、IL-6、sCD40L、MDA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及对照组(P均<0.01),稳定斑块组CRP、IL-6、sCD40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不稳定斑块组及稳定斑块组的FI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斑块指数与FIB、sCD40L、IL-6、CRP、MDA水平等呈正相关,其中与sCD40L水平相关性较强(r=0.737,P<0.01)。结论血浆生化标志物CRP、IL-6、MDA、sCD40L水平与斑块的不稳定显著相关,IL-6、MDA、sCD40L有望成为评价斑块稳定性及预测斑块破裂较理想的生化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间关系。方法选取发病时间在7d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进行研究,并按照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分为颈动脉斑块组(110例)和无斑块组(10例),并将斑块组继续分为稳定斑块亚组(30例)和不稳定斑块亚组(80例)。检测所有患者血浆ox-LDL水平,并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颈动脉斑块组血浆ox-LDL水平为0.69mg/L±0.41mg/L,明显高于无斑块组的0.37mg/L±0.3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稳定斑块亚组ox-LDL水平为0.77mg/L±0.38mg/L明显高于稳定斑块亚组0.51mg/L±0.31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检测脑梗死患者血浆ox-LDL水平,其可间接反映出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同时检测患者血浆ox-LDL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有效预测脑梗死患者疾病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循环标记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 PA)、可溶性CD40L配体(sCD40L)和可溶性P-选择素(s P-selectin)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15~2016年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及青岛市立医院的56例ACS患者,根据颈动脉是否有斑块分为颈动脉斑块阳性组18例和颈动脉斑块阴性组38例,应用液相蛋白芯片结合流式细胞分析方法测定t PA、sCD40L、sP-selectin,对颈动脉斑块阳性与循环标记物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颈动脉斑块阳性组血清t PA水平明显低于颈动脉斑块阴性组[(1359.2±714.6)pg/mL vs.(2052.8±1700.4)pg/mL,P0.05)],而两组的sCD40L和sP-selectin水平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CS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清t PA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181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无斑块组59例,稳定斑块组48例,易损斑块组74例。检测血清尿酸水平,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性质。结果易损斑块组血清尿酸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396.26±126.84)μmol/L vs(353.75±126.25)μmol/L,(325.77±94.08)μmol/L,P<0.05]。血清尿酸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TG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P<0.01)。血清尿酸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06,95%CI:1.0021.101,P=0.002)。结论血清尿酸是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是易损斑块形成的可能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糖调节受损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139例,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组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组79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空腹血糖测定和糖耐量试验,结合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脂水平和糖调节受损情况,分析糖调节受损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形成中的相关性.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组中糖调节受损者所占比例比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组高(P<0.05,P<0.01),其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作用与脂质代谢紊乱相关.结论 糖调节受损参与并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形成.可通过早期干预血糖调节防治脑梗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脑梗死发生及其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 根据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将10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A组 )和脑梗死无斑块组(B组),每组50例.另选5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Hcy,比较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脑梗死无斑块组及对照组Hcy水平变化,记录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吸烟、血脂、糖尿病等,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比较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和脑梗死无斑块组内膜中层厚度.结果 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的血Hcy水平为(33.80±16.70)μmol/L,高于脑梗死无斑块组(17.39±6.60)μmol/L和对照组(10.74±14.58)μmol/L(P<0.01).脑梗死无斑块组与对照组Hcy水平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为(0.77 mm±0.25 mm),较脑梗死无斑块组颈动脉IMT(0.58 mm±0.29 mm)明显增厚(P<0.01).结论 高Hcy血症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病人中心动脉收缩压(CSBP)、同型半胱氨酸(Hcy)、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者与颈动脉斑块之间的关系及中心动脉收缩压与同型半胱氨酸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300例入选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结果将病人分为斑块组和非斑块组,测量CSBP,Hcy水平及HbA1c水平,采集病人检测血糖、血脂、肾功能、超敏C反应蛋白等检验指标,应用统计学方法评定CSBP、Hcy及HbA1c与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斑块组和非斑块组相比较,斑块组CSBP和Hcy水平较非斑块组高(P0.05)。两组HbA1c水平无统计学意义。Hcy水平和CSBP水平呈正相关。以颈动脉斑块积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SBP为影响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SBP可以作为预防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颈动脉斑块形成及狭窄的高危预测指标之一。Hcy可能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非糖尿病高血压病人中HbA1c水平对颈动脉斑块形成无预测意义。Hcy水平和CSBP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背景超声在颈动脉斑块筛查、密度结构判定、稳定性评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剪切波超声弹性成像(shearwaveelastography,SWE)作为一种全新的超声弹性成像方法,可通过分析剪切波传播速度来定量评估生物组织的弹性硬度信息.因此,运用SWE定量分析不同类型颈动脉斑块的硬度特征,可为临床评估斑块稳定性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目的运用SWE测定脂肪肝患者不同类型颈动脉斑块硬度,探讨其与血脂水平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存在颈动脉单一斑块的脂肪肝患者临床资料,共计130个斑块.根据常规超声下斑块回声不同分为3组:软斑块组(40例)、混合性斑块组(52例)、硬斑块组(38例).对所有斑块行SWE检查,测量各斑块平均杨氏模量值,并分析其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水平的相关性.结果硬斑块组平均杨氏模量值、HDL-C水平明显高于混合性斑块组及软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性斑块组平均杨氏模量值、HDL-C水平明显高于软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斑块组LDL-C水平明显低于混合性斑块组及软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性斑块组LDL-C水平明显低于软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斑块平均杨氏模量值与LDL-C水平呈负相关性(r=-0.71, P 0.05),与HDL-C水平呈正相关性(r=0.75,P 0.05).结论SWE能定量评估不同类型颈动脉斑块的软硬度,其平均杨氏模量值与血脂水平具有一定相关性,可为临床评估斑块稳定性提供硬度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