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食管贲门癌为发病较高的消化道肿瘤之一,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靠内镜、X线检查。近年来超声对食管贲门癌的诊断也得到了临床上的重视。本文报告8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94例贲门癌患者(观察组)经体表B型超声检查的结果。以探讨应用超声检查技术诊断食管贲门癌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宽景成像在成人腹股沟斜疝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宽景成像诊断成人腹股沟斜疝的价值。方法对55例超声检查诊断为腹股沟斜疝的成年患者,增加超声宽景成像检查,分别对平卧位平静状态及经valsalva动作后两种状态做宽景成像,对比两种状态下疝的变化。结果平卧位平静状态的腹股沟斜疝长径约(10.0±3.8)cm,最厚处厚径约(1.8±0.8)cm,疝囊最宽处(2.4±0.9)cm;经valsalva动作后长径约(11.3±3.9)cm,最厚处厚径约(2.3±0.8)cm,疝囊最宽处(2.7±0.9)cm。结论超声能够清晰显示腹股沟斜疝的超声解剖结构图,宽景成像可以采集超宽视野图像,从而得到一幅非常完整的超声解剖结构图,对疝囊的整体观察更为直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的诊断价值,以及对肝胆系统变化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急性病毒性肝炎51例为研究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57例为对照组。两组均予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两组检查指标差异。结果:研究组中,脾脏厚度为(3.87±0.51)mm、胆囊厚度为(0.43±0.39)mm,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胆囊长径为(4.22±0.78)cm、厚径为(1.31±0.65)cm,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中,脾门静脉血流速度为(23.05±5.79)cm/s、脾静脉为(16.27±3.81)cm/s、肠系膜上静脉为(18.65±5.23)cm/s,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应用于急性病毒性肝炎临床检测中,对脾脏、胆囊大小以及门脉系统血流速度均具有良好特异性,诊断价值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在诊断贲门失驰缓症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间收治的12例经常规食管吞钡或者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提示为贲门失驰缓症的患者(A组),及30例无吞咽困难等贲门疾患的患者(B组)均行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了解其胃镜图像、贲门处管壁厚度、固有肌层厚度及有无异常回声。结果 A组胃镜图像显示食管不同程度扩张,内容物滞留,贲门口强力收缩狭窄呈玫瑰花样,小探头超声内镜示贲门处层次结构清楚,无异常回声,管壁厚度平均4.9cm,固有肌层厚度3.4mm。A组管壁厚度与固有肌层厚度分别为(4.9±0.5)mm和(3.4±0.2)mm,B组分别为(3.3±0.3)mm和(2.1±0.2)mm,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小探头超声内镜能清楚显示消化道壁的层次及结构,与胃镜图像结合可作为贲门失驰缓症确诊的最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超声对脾脏各径线的测量,探讨血吸虫病脾肿大(A组)与其它肝病(包括肝炎及肝炎后肝硬化、肝癌、脂肪肝、酒精肝等门脉性肝硬化)引起的脾肿大(B组),在脾脏径线测量中增大程度的不同,进行鉴别诊断。方法:采用右侧卧位作脾脏常规检查,测量脾厚径,最大长径及肋下长径。结果:A组83例脾肿大,厚径增大79例,长径增大41例,肿大率分别高达95.18%和49.40%,B组70例脾肿大,厚径增大62例,长径增大11例,肿大率分别为88.57%和15.71%,正常组(C组)63例,脾厚径和长径均在正常范围。显示脾厚径增大要大于长径增大,实际工作中测量厚径是十分重要的。另一显示,A组脾肋下肿大率为59.04%,B组脾肋下肿大率为18.57%。A组脾肋下肿大明显高于其他肝病脾肋下增大,表现在工作中测量脾肋下是否肿大也是非常重要的标志之一。结论:根据其厚径、长径及肋下长径的肿大程度,结合肝、脾声像图及有关资料,有助于血吸虫病与其他肝病所致脾肿大病因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在诊断贲门失驰缓症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我院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间收治的12例经常规食管吞钡或者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提示为贲门失驰缓症的患者(A组),及30例无吞咽困难等贲门疾患的患者(B组)均行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了解其胃镜图像、贲门处管壁厚度、固有肌层厚度及有无异常回声.结果 A组胃镜图像显示食管不同程度扩张,内容物滞留,贲门口强力收缩狭窄呈玫瑰花样,小探头超声内镜示贲门处层次结构清楚,无异常回声,管壁厚度平均4.9 cm,固有肌层厚度3.4mm.A组管壁厚度与固有肌层厚度分别为(4.9±0.5) mm和(3.4±0.2)mm,B组分别为(3.3±0.3)mm和(2.1±0.2)mm,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小探头超声内镜能清楚显示消化道壁的层次及结构,与胃镜图像结合可作为贲门失驰缓症确诊的最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杨晴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4):2423-2423
近年来,胃肠疾病的超声检测已得到了临床的重视,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贲门位于胃的入口处,由于贲门位置恒定,形态典型与毗邻关系易于识别,故超声检查贲门癌较对胃其他部位的肿瘤更易诊断。我院自1998年3月以来,运用B型超声结合、X线钡餐造影和/或胃镜检查,诊断贲门癌44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观察与测量了150例正常人的贲门,报告了测量方法、正常值。首次报告了正常贲门新征象—“垫圈”征。通过对125例包括贲门癌、贲门失弛缓症、贲门炎的声像图观察,提出了贲门癌的超声分型及方法,并与传统的X线钡餐透视、胃镜和CT检查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表明,超声诊断贲门病变不但可行,而且有其独到之处,可用作贲门病变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微超声探头对食管癌、贲门癌及食管、贲门隆起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1例食管贲门疾病患进行电子胃镜及微超声探头检查,并与组织学检查对照。结果 微超声探头检查对食管癌、贲门癌的诊断准确性为94.4%,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性为85.7%,对其它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为100%。结论 微超声探头食管贲门疾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胆道闭锁的超声图像表现,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的30例胆道闭锁患儿,均采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其超声图像表现。结果:本组有18例显示为左右肝管汇合部纤维斑块,其中有13例可见明显高回声斑块,长径为1.2~2.0cm,厚径0.5~0.7cm;有5例高回声斑块较小难以辨认,长径为0.6~1.2cm,厚径为0.2~0.25cm,有19例胆囊大小、形态明显小于正常,胆囊轮廓不清晰,胆囊壁增厚,充盈不佳,胆囊腔萎缩,胆囊内壁毛糙,有4例胆囊瘪小,胆囊腔萎缩,有3例胆囊空瘪,未见胆囊腔,经超声检查呈长条状高回声区,有4例胆囊形态、大小基本正常。本组30例患儿肝脏均普遍增大,肝实质回声增粗,有不均匀回声,21例患儿脾脏增大,肋下1.2~3.0cm。有18例患儿腹腔存在少量积液,大多分布于肝前或左右肝缘下,有少部分位于盆腔。有16例患儿肝动脉扩张,直径约为0.15~0.25cm。结论:左右肝管汇合部斑块可作为超声诊断胆道闭锁的客观指标,胆囊收缩不小、胆囊瘪小在临床诊断及鉴别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观察与测量了150例正常人的贲门,报告了测量方法,正常值,首次报告了正常贲门新征象-“垫圈”征,通过对125例包括贲门癌,贲门失弛缓症,贲门炎的声像图观察,提出了贲门癌的超声分型及方法,并与传统的X线钡餐透视,胃镜和CT检查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表明,超声诊断贲门病变不但可行,而且有其独到之处,可用作贲门高变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2.
1 病例介绍病例1,女71岁,吞咽阻塞感1月余.B超见贲门部胃壁不规则增厚,前壁厚 0.94cm,后壁厚0.64cm,中间强回声光点迂曲,管腔偏移,病变长度4.37cm.于贲门左右均探及肿大淋巴结回声.诊断:贲门癌,贲门周围淋巴结转移,胃镜检查见贲门狭窄,粘膜隆起,僵硬,触之易出血,镜身不能通过,考虑贲门癌.行货门癌根治术.手术所见占B超所见一致.病理结果:贲门腺癌Ⅱ级.病例2,男,59岁,进行性吞咽不适4月余.胃镜示贲门癌.B超见贲门局限性管壁增厚,边缘不齐,中间强回声光点迁曲、病变长度4.70cm,于左肝内探及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影响超声诊断贲门癌腹腔淋巴结转移正确性的主要因素。方法 :根据超声表现 ,将 116例临床确诊的贲门癌 116例 ,分为有腹腔淋巴结转移和无腹腔淋巴结转移 2组 ,比较其超声诊断正确率 ;分别对患者体重 ,贲门肿块大小 ,腹腔淋巴结大小和检查医生水平等可能影响超声诊断正确性的因素做分组比较分析。结果 :患者体重轻 ,腹腔淋巴结小 ,其超声诊断正确率均明显高于相应的组别 (P<0 .0 5 )。结论 :超声检查贲门癌腹腔淋巴结转移往往受患者体重 ,腹腔淋巴结大小 ,贲门肿块大小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58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彩超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彩超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8例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门诊及住院患儿进行彩超检查,并对其二维图像以及多普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其脐周及右侧腹腔内可探及椭圆形肿大的结节回声,其长径大者大于或等于2.0cm,小者小于或等于0.5cm,长径与宽径之比在1.5~2.0:1。彩色多普勒显示,其内均探及血流信号,阻力指数(RI)在0.5~0.6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首选检查方法,对临床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常规扫描及B超探查食管胃连接区的解剖,分析CT、B超在贲门癌诊断中的价值以及对外科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收集220例正常者和67例贲门癌患者检查资料,分析正常CT解剖形态和贲门癌的CT表现,并与B超检查作比较,与手术结果作对照。结果:正常贲门CT分为锥体型、管状型和镰7/型3种形态;贲门癌CT可分为单纯管壁增厚型、肿块型和外侵型3型。术前诊断准确率CT为97%,B超为98.5%。结论:正确认识CT、B超下食管胃连接区的影像有利于提高CT、B超对贲门癌的检出率,可估计贲门癌手术切除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彩色超声检查对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确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和120例健康儿童进行彩超检查,对比肠系膜淋巴结的分布、数量、大小、形态及血流显示情况。结果健康组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的测值为长径0.48~1.08cm,横径0.23~0.55cm。炎症组患儿肠系膜淋巴结的测值长径0.71~2.25cm,横径0.38~1.18cm。其内均可探及彩色血流信号。结论彩色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准确,为临床确诊治疗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胡健  常栋  龚民 《北京医学》2016,38(1):20-23
目的 总结继发性贲门失弛缓症临床特征及误诊原因.方法 经计算机选取2000-2012年本院确诊的贲门失弛缓症患者149例,其中5例为继发性贲门失弛缓症,观察症状持续时间;钡餐下食管形态学改变,包括食管最大宽度及狭窄长度变化;胃镜下贲门黏膜改变;食管下段压力变化,CT检查结果.结果 本组继发性贲门失驰缓症平均年龄(54.0±23.7)岁,症状持续时间平均(4.6±0.7)个月,检查显示食管贲门狭窄长度平均(3.80±0.26)cm,食管最大径平均(4.32±0.64)cm,食管下端括约肌测压(LES)检查平均(40.50±0.70)cmH2O,CT检查提示食管下段贲门及纵隔占位,手术探查病理证实胃黏液腺癌1例,贲门腺癌2例,食管下段鳞状细胞癌1例,纵隔型肺腺癌1例.结论 继发性贲门失弛缓症少见,临床诊断中多存在误诊,延误治疗,应根据患者资料全面认真分析,做出正确判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阐述血吸虫病与其它肝病引起脾脏肿大区别,借助B超检查结果明确其差异性。方法参照临床诊断与B超诊断,将本文研究对象划分为2组。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80脾脏肿大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40例健康正常人,作为第三组。所有患者均经B超检查,阐述血吸虫病与其它肝病引起脾脏肿大区别。对比三组患者脾脏厚度、脾脏长度;三组患者脾脏厚度、脾脏长度增大率;三组患者脾肋下、肝肋下肿大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脾厚径增大率为95.20%,脾长径增大率为49.45%;对照组患者脾厚径增大率为88.94%,脾长径增大率为15.20%;第三组处于正常值,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三组患者脾脏厚度、脾脏长度对比,观察组最高、对照组次之,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脾肋下、肝肋下为60.48%,对照组脾肋下、肝肋下肿大率为18.97%,第三组无明显肿大现象,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B超检查结果基础上,可参照脾脏检测厚度、长径及肋下长径,长径与厚径数值,结合B超图像,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区别诊断血吸虫病与其它肝病致脾肿大病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12岁69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和50例健康儿童进行超声检查,测量肠系膜淋巴结的长径和横径,加以对照.结果 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淋巴结有明显的超声图像改变,淋巴结纵径为1.66±0.41cm,横径为0.78±0.22cm,正常儿童淋巴结纵径为1.0±0.37cm,横径为0.58±0.11cm.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有典型的超声表现,超声检查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及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Ⅲ、Ⅳ、Ⅵ区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14日-2013年4月22日我院普外三区18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行Ⅲ、Ⅳ区(同组)及Ⅵ区双侧淋巴结清扫后淋巴结转移情况。185例术前均行超声检查,按照颈部淋巴结阳性(A组)和阴性(B组)分组。每组再按超声所报肿瘤最大长径分为A1、B1≤0.5em,A2〉0.5cm、B2≤1.0em,A3、B3〉1.0em三组。每组再按淋巴结Ⅲ、Ⅳ区及Ⅵ区分为A11、A12、B11、B12,A21、A22、B21、B22、A31、A32、B31、B32。分别对A11与B11、A12与B12、A21与B21、A22与B22、A31与B31、A32与B32的术后淋巴结转移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组83例,B组102例;A1:21例;A2:28例;A3:34例;B1:27例;B2:23例;B3:52例。A11阳性6例,A12阳性8例;A21阳性9例,A22阳性8例;A31阳性18例,A32阳性23例;B11阳性1例,B12阳性2例;B21阳性1例,B22阳性11例;B31阳性23例,B32阳性39例。A11与B11、A12与B12、A21与B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无论术前超声诊断颈淋巴结是否为阳性,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均可发生。当甲状腺肿瘤最大长径≤0.5cm时,超声可对Ⅲ、Ⅳ区及Ⅵ区淋巴结阳性者做出转移诊断;当甲状腺肿瘤最大长径〉0.5cm且≤1.0cm时,超声可对Ⅵ区淋巴结阳性者做出转移诊断;当甲状腺肿瘤最大长径〉1.0cm时,超声对Ⅲ、Ⅳ区及Ⅵ区淋巴结转移诊断不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