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穴位注射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脑血管病神经功能障碍3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穴位注射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脑血管病神经功能障碍30例王焕君刘玲宫玉慧神经生长因子是近年来最早应用于临床的神经营养因子,能够促进神经系统损伤修复,是治疗神经功能障碍的理想药物。我们自1995年始用穴位注射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脑血管病功能障碍,显著疗效,报告如...  相似文献   

2.
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炎症细胞、细胞组分及神经递质参与的气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近年来随着对哮喘肺内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深入研究.由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神经系统介导的气道神经源性炎症(airwayneurogenicirrflam.mat.ion)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factor,NGF)是调控神经源性炎症关键的细胞因子。发现它可通过连接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而发挥放大气道炎症的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神经生长因子在哮喘神经源性炎症及其信号传导中的作用。旨在为探讨哮喘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丰富的神经生长因子之一。研究发现BDNF及其受体活跃地表达和转运于脑组织中的多个区域,并在神经元的存活和生长发育,功能的维持与调节,以及损伤修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BDNF多样化的表达及其活性决定了它在神经系统疾病发病机制及治疗中的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将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应用于去神经带血管移植肌,探讨2种因子在神经再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1-03/2002-03在解放军总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用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8只,分别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神经生长因子组和对照组。①各组在切除腓总神经后,将腓骨长肌远端切断并切除肌膜后植入同侧腓肠肌。从手术当天开始,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每天向移植肌注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0.05μg/每后肢,神经生长因子组注射神经生长因子0.5μg/每后肢,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共7d。②术后30和60及90d取移植肌,通过乙酰胆碱酯酶染色观察运动终板。③采用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一过氧化物酶连接法检测移植体肌组织中胶质细胞源性神经生长因子抗体,观察染色强度以反映神经再生情况。④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肌细胞形态,核仁、染色质、糖原颗粒、z线结构及神经纤维及髓鞘情况以反映失神经肌肉受损程度。⑤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肌纤维、神经纤维及髓鞘变化以反映失神经肌肉受损程度及神经再生情况。结果:大鼠5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生长因子组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在术后30和60及90d时的肌细胞形态,核仁清晰度,可见染色质丰富程度方面优于同期对照组,并且糖原颗粒多,z线更清晰。神经再生更明显。②神经生长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有更多的运动终板。③神经生长因子组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抗体染色强度大于对照组。神经生长因子组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相比,神经生长因子组的促神经再生作用更明显。结论:①神经生长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可以促进自体去神经带血管移植肌的神经再生和减轻失神经肌肉的损害。②上述2种因子均可促进移植肌神经再生,神经生长因子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5.
神经干细胞的研究是最近几年来神经科学及胚胎发育学的热点问题。人们通常认为成年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组织是不可再生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或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将只能由神经胶质爬行替代,遗留难以弥补的神经系统功能缺损。而神经千细胞特别是在成年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发现的神经千细胞对以上观点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随着神经干细胞的研究深入,必将为神经系统损伤性、退行性疾病的彻底治愈,甚至神经移植治疗带来一次革命性突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是否能促进脑梗死后小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活跃.能否刺激其分化成神经元。 方法:实验于2004—07/2005—02在墨尔本大学完成。选取10周龄纯种C57BL/6J小鼠24只,分为盐水对照组、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每组雌雄各6只。①两组均采用结扎左侧大脑中动脉远心端法建立脑梗死模型,同时采用Matsushita描述的方法监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血流量,血流量降低至少75%为有效。②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于梗死后24h给予脑起源神经营养因子治疗,用药方式采用ALZET锇药物泵缓慢释放。将500μg/kg脑起源神经营养因子溶解于生理盐水中,加入到ALZET泵中,可在28d内持续缓慢释放药物。盐水对照组于梗死后24h给予等量生理盐水。③造模前后对两组小鼠运动功能进行Rotarod测试,记录小鼠在Rotarod上的停留时间。采用双重免疫荧光组化及共焦计数系统检测方法,对两组小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数量、密度及其分化方向进行评估。 结果:①运动功能测试结果:与梗死前比较,两组小鼠在梗死后第1周均表现出明显的运动功能下降。但梗死后第2,3,4周,脑起源神经营养因子治疗组小鼠在Rotarod上的停留时间延长,运动功能的恢复明显优于盐水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②组织切片双重免疫荧光染色结果:两组小鼠脑内均出现免疫荧光阳性表达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主要分布在病灶周围,在损伤侧的对侧也出现表达。脑起源神经营养因子治疗组的表达数量明显高于盐水对照组。③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激活情况:梗死4周后,两组小鼠脑内都出现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再表达.脑起源神经营养因子治疗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数较盐水对照组明显增加,约4.2倍。同时脑起源神经营养因子治疗组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明显高于盐水对照组(36%,15%),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的比例低于盐水对照组(54%,77%),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的比例二者基本相似(10%,8%)。 结论:脑起源神经营养因子可能是基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治疗脑卒中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调控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来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在未来将是一种新的干细胞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背景:表皮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可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但对创伤性脑损伤后成年大鼠脑内内源性干细胞的影响研究甚少.目的:观察创伤性脑损伤后神经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Feeney氏法自由落体撞击的方法建立大鼠创伤性脑损伤模型,48只大鼠随机抽签法分为4组,外伤后 24 h分别行神经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单独或联合注射,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结果与结论:神经生长因子组、表皮生长因子组和联合组前肢放置实验及平衡实验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联合组优于单独治疗组(P < 0.05).单独治疗组和联合组大鼠室管膜下区、海马和损伤区域出现的BrdU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联合治疗组多于单独治疗组(P < 0.05).提示创伤性脑损伤后使用神经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均可增加大鼠模型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肢体功能的恢复,而且两种神经营养因子联合应用使这种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姜涛  刘萍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9):3736-3736
选择脑血管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神经生长因子(恩即复)和脑复素治疗。两组给予相同的康复训练,经3个疗程的治疗后用Fugl-Meyer评价疗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平均提高(37.0&;#177;7.8)分,脑复素组平均提高(32.0&;#177;7.6)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242,P&;lt;0.05),提示神经生长因子在促进受损伤神经断端的芽生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背景:表皮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可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但对创伤性脑损伤后成年大鼠脑内内源性干细胞的影响研究甚少。目的:观察创伤性脑损伤后神经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Feeney氏法自由落体撞击的方法建立大鼠创伤性脑损伤模型,48只大鼠随机抽签法分为4组,外伤后24h分别行神经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单独或联合注射,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结果与结论:神经生长因子组、表皮生长因子组和联合组前肢放置实验及平衡实验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联合组优于单独治疗组(P〈0.05)。单独治疗组和联合组大鼠室管膜下区、海马和损伤区域出现的BrdU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联合治疗组多于单独治疗组(P〈0.05)。提示创伤性脑损伤后使用神经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均可增加大鼠模型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肢体功能的恢复,而且两种神经营养因子联合应用使这种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王学志 《中国康复》2010,25(2):132-133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对腓总神经卡压症的疗效。方法:腓总神经卡压症患者64例,随机分为2组各32例,均给予手法、神经肌肉电刺激及增强肌力的康复功能锻炼等治疗。观察组增加肌肉注射神经生长因子20μg/d。结果:观察组平均治疗33d,对照组治疗45d后,观察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53.1%、93.8%与34.4%、71.9%,P0.05)。结论:肌注神经生长因子,同时结合康复疗法治疗腓总神经卡压症可以明显提高疗效,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1.
既往观念认为神经生长因子类物质具有促神经生长和修复作用,在脑外伤和脑卒中等疾病中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但近年的研究表明神经生长因子类物质参与调控神经祖细胞的增殖、分化与存活;对神经递质有选择性调控作用,在异常神经发生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神经生长因子调控轴突、树突生长,诱导神经纤维定向生长,参与癫痫疾病异常神经环路形成从而影响神经细胞兴奋性,具有诱导癫痫反复发作,促癫痫形成的作用。神经生长因子类物质可能是调控癫痫形成和进展的新靶标。  相似文献   

12.
神经生长因子对急性神经损伤保护作用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芳  张伟玲  邹伟 《中国急救医学》2006,26(10):687-689
神经生长因子(NGF)是神经系统最重要的生物活性因子之一,具有维持交感神经和感觉神经细胞存在,促进神经细胞分化,决定轴突生长方向,促进周围神经再生,促进损伤的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修复,维持生存及诱导突起生长的作用。其对急性周围神经及中枢神经的保护作用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它通过抗自由基作用,拮抗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稳定细胞内Ca~(2 )水平,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四方面机制发挥中枢神经元保护作用。NGF在临床上对于脑血管障碍造成脑缺血、缺氧,引起脑细胞坏死,神经细胞损伤以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背景:研究证明神经干细胞在体外能自然分泌一定量的神经生长因子,因此若将神经干细胞移植入内耳,可作为神经生长因子源源不断的供体。目的:比较神经干细胞内耳移植和神经生长因子肌肉注射两种方式对豚鼠损伤内耳的保护效果。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材料:新生24h豚鼠5只,用于脑海马神经干细胞的制备。方法:①动物实验:健康豚鼠40只,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4只,不施加任何处理因素;单纯耳蜗打孔组8只,仅施以耳蜗底转骨壁打孔术:单纯神经干细胞移植组8只,经耳蜗底转骨壁打孔后,向内耳注入Brdu标记的神经干细胞;致聋模型组4只,按4mg/kg体质量连续3d腹腔注射顺铂建立耳聋模型;致聋后神经干细胞移植组8只,先造成耳聋模型,而后经耳蜗底转骨壁打孔向内耳注入Brdu标记的神经干细胞;致聋后神经生长因子移植组8只,先造成耳聋模型,然后肌肉注射神经生长因子。移植后14,28d测定纯音听闽值,各处死4只用于耳蜗基底膜四唑氮蓝铺片、苏木精-伊红染色、Brdu免疫组化染色、神经生长因子免疫组化染色。②RT—PCR检测实验:健康豚鼠30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8只、致聋模型组8只、致聋后神经干细胞移植组5只、致聋后神经生长因子移植组9只,干预措施同上。移植后28dRT—PCR检测各组动物耳蜗组织神经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移植后14,28d致聋模型组、致聋后神经干细胞移植组、致聋后神经生长因子移植组的纯音听阈值均显著升高(P〈0.05),但后2组升高幅度明显低于致聋模型组(P〈0.05),且毛细胞排列整齐,无缺失、核溶解、碎裂等现象,螺旋神经节细胞的结构及形态基本接近正常对照组。移植后7d,耳蜗底转的移植位点、鼓阶蜗轴侧周围及基底膜下方均可见大量Brdu阳性细胞,血管纹、鼓唇和蜗神经纤维神经生长因子免疫组化染色均呈阳性表达,28d时致聋后神经千细胞移植组染色程度强于致聋后神经生长因子移植组。RT—PCR检测耳蜗神经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与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基本一致。结论:内耳移植神经干细胞和肌肉注射神经生长因子对豚鼠损伤内耳的毛细胞、螺旋神经节以及听力保护作用基本相似,但免疫组化及RT—PCR结果表明前者耳蜗内分布的神经生长因子较后者更为密集。  相似文献   

14.
神经生长因子和中枢神经系统创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14  
神经生长因子(NGF)是最早发现和素其型的神经营养因子,其生教学效应可以分为神经系统和非神经系统两大奥,有促进神经元分化、保护效应神经元、诱导神经纤维定向生长和再生等多种效应。NGF生理作用的发生与其高素和受体密切相关,NGF释放后和细胞膜受体结合形成NGF—NGF受体复合物,通过细胞内蛋白激酶系统,引起一系列生物效应。许多研究表明中根神经系统(CNS)的损伤能触发损伤组织中多种营养因子的表达,其中NGF能被多种损伤因素养所诱导表达。脑损伤可使NGF及其受体水平发生变化,在CNS创伤后表达增高对创伤修复有重要意义。本对NGF及其受体、基因转录及调控、生物学效应和NGF在CNS创伤中作用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骶管注射利多卡因、甲强龙以及鼠神经生长因子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6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骶管注射利多卡因、甲强龙以及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记录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比较治疗前后腓总神经和胫后神经传导速度以及镇痛效果。结果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06%;治疗后VAS评分为(1.77±0.79)分,显著低于治疗前的(8.33±2.93)分;治疗后腓总神经和胫后神经的传导速度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骶管注射利多卡因、甲强龙以及鼠神经生长因子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良好,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促进神经修复与再生,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6.
背景:神经生长因子属于生物大分子,难以透过血脑屏障,而反转录病毒载体能稳定地将外源基因插入并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内,适于作为基因治疗的载体。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基因重组反转录病毒表达载体在神经干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方法:将SD大鼠神经生长因子基因重组反转录病毒表达载体pLEGFP-NGF通过脂质体Lipofectamine 2000转染包装细胞PT67,经G418筛选后,收集阳性克隆病毒上清,用于感染神经干细胞,用ELISA检测神经生长因子基因的表达,并利用 PC12细胞检验神经生长因子的生物学活性,同时观察神经生长因子对神经干细胞存活、分化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重组了神经生长因子基因的反转录病毒液感染神经干细胞后能表达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该蛋白能促使PC12细胞数量增多,突起明显变长,并能增加神经干细胞的存活数量,促进神经干细胞分化。结果说明整合了神经生长因子基因的神经干细胞能表达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的神经生长因子对神经干细胞的存活及分化均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背景: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可以通过分泌或调节某种或几种神经营养因子来促进损伤后神经功能的修复.目的:检测人脐血单个核细胞治疗患者脑脊液中神经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水平.方法:选择山东省交通医院行人脐血单个核细胞治疗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28例,于腰穿蛛网膜下腔途径行脐血单个核细胞治疗1次/周,共治疗3次,每次治疗前留取脑脊液2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lSA)检测人脐血单个核细胞治疗患者脑脊液中神经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水平的变化,并观察移植后不良反应.结果与结论: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及组间q检验,第2次治疗1周后,神经生长因子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及第1次治疗后1周(P < 0.05);第2次治疗1周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及第1次治疗后1周,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后出现低热12例,头痛4例,腰痛3例,乏力4例,恶心、呕吐2例,均为一过性症状,数日内自行缓解.结果显示,人脐血单个核细胞治疗患者脑脊液中神经生长因子水平有明显增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含量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总的看来肥大细胞和神经系统的相互作用与神经系统的生理过程(即再生)和病理状态(即炎性脱髓鞘、疼痛、中毒和代谢性疾病、肿瘤血管生成)有关。肥大细胞的生理作用包括影响对性别相关性感染性疾病的易感性和对疼痛的敏感性。肥大细胞普遍地参与组织修复,他们释放营养因子如神经生长因子并对其产生反应。这些细胞还产生细胞因子并对其产生应答反应,看来在组织的变性和修复中发挥着作用。在某些神经疾病(即多发性硬化和格一巴综合征),肥大细胞的蛋白酶能降解特殊的髓鞘蛋白,从而提示在脱髓鞘的过程中肥大细胞是致病因素,而不是“旁…  相似文献   

19.
王晓明  卢伟  丁军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15(11):1819-1822
神经细胞突起的形成是神经系统发育的一个重要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受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c cytokine),如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的调控。NGF可诱导神经细胞长出突起,其机制是通过活化其特异性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A(tyrosine kinase receptor,TrkA),使其磷酸化,  相似文献   

20.
神经生长因子(NGF)是神经营养因子家族第一个被发现的成员,也是目前研究最为清楚的一种神经营养因子。本文主要就NGF治疗周围神经病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