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时点)机体对内外致病因素作出的综合反应,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证候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疾病在不同时点、不同阶段,可表现为不同的证候,体现出一定的证候演变、转化和兼夹。对某种疾病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进行研究,有助于掌握该病的病机演变及发展转归,更深入地认识疾病,提高临床辨证水平,对指导临床治疗和预防有着重要的意义。既往中医证候研究多以证候分布、证候诊断标准、证候实质研究等为主,对中医证候的动态变化重视不够。近年来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研究有所增加,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从研究方法角度加以分析,以期为今后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的经典调控机制,可调控转录水平。目前其在中医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证候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初步研究,即探讨特定疾病的证候与特定基因甲基化的相关性,以及药物分子作用机制研究,即探讨中医药干预对特定基因甲基化程度变化及甲基化相关酶的影响。目前认为,甲基化调控具有遗传性、可塑性,并在整个基因组均有分布,可以适应中医证候动态演变与中医整体干预的研究特点。但目前的研究在证候相关生物标志物的方法学方面有待完善,在甲基化机制方面有待功能学验证的深入研究。甲基化在诠释中医先天遗传因素与后天环境影响对疾病与证候发生发展方面,甲基化与RNA层面的相互作用在探索中药干预机制方面,以及甲基化证候生物标志物在人群的证候筛查、疾病证候分型、药物敏感性的预测方面,均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过rt-PA干预后缺血性中风病人的证候变化规律。方法从目标数据库中提取51例经rt-PA溶栓后的急性脑梗塞患者3个时间点(入院时、溶栓后24 h、溶栓后48 h)的证素并评分,获得3个时点的证候要素变量,根据溶栓前后证候演变将其分为证候不变组、证候减少组、证候增加组,通过χ2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评价溶栓患者单证候演变及证素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溶栓24 h后,气虚证证候消失明显(P <0. 05)、内风及气虚证证素评分显著降低(P <0. 05);溶栓后24~48 h,内风证证素评分明显降低(P <0. 05);溶栓48 h后,内风及痰湿证证候消失比例高于总体证候消失比例(P <0. 05),内火证消失低于总体比例(P <0. 05);内风及气虚证证素评分明显降低(P <0. 05)。结论 rt-PA干预后缺血性中风证候总体上遵循缺血性中风病单证候动态演变规律,但存在自身特点,溶栓后气虚、内风证候明显改善,内火证改善不佳,提示溶栓后重点处理内火证或许能提高中风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系统复杂性的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证候研究存在的问题 ,试图从概念入手 ,结合临床收集的资料 ,运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 ,提出中医证候规范化的几种模式 ,以此来探索中医证候的动态内涵、演变规律并揭示证与疾病疗效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中风病急性期中经络和中脏腑证候要素的动态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证候要素及组合动态演变与急性中风病病情轻重、演变的关系。方法:采用《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对发病72h内入院的中经络与中脏腑患者进行证候的动态多时点回顾性评价。结果:风、火、痰、瘀为中风急性期主要证候要素。在中风病始发态风象突出,中经络兼瘀、中脏腑兼痰兼火3d~7d之内达到高峰。风证在3d~7d、痰火证在7d~14d逐渐减少。第7~14天痰瘀证为主,中经络者瘀证明显。结论:中风病急性期证候要素组合及演变与疾病严重程度及转归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证候研究是中医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主要包括证候概念、证候分类、证候命名、证候规范化、证候实质以及证候量化诊断等方面,其中对证候规范化的研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绩,但是距离真正的规范化还相差很远.在温习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以现代手段研究古代文献中证(候)、症、病的含义为基础,并以现代手段研究古今脾、肾证谱的演变规律为切入点,进行证候规范化的文献研究.  相似文献   

7.
系统复杂性的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探析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孟庆刚王永炎  戴汝为 《中医药学刊》2003,21(12):2015-2015,2025
分析证候研究存在的问题,试图从概念入手,结合临床收集的资料,运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提出中医证候规范化的几种模式。以此来探索中医证候的动态内涵、演变规律并揭示证与疾病疗效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海南地区缺血性中风病患者急性期证候的演变规律。方法:采用前瞻性的临床调查的方法,选取2015年01月至2016年12月琼中县(中部)、琼海市(东部)、儋州市(西部)、乐东县(南部)中医院近年来神经内科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住院病例,72 h内入院并自入院当天至发病14 d的3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证候演变模式的分析研究,参照《缺血性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按照住院后1 d、14 d动态采集临床信息,研究海南地区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的证候演变规律。结果:海南地区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风证78例、火热证26例、痰证56例、血瘀证70例、气虚证47例、阴虚阳亢证23例。其中急性期以风证、血瘀证、痰湿证、气虚证最多,组合则以两证、三证组合最为多见。结论:海南地区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患者证候存在单证为主的趋势,两证、三证组合多见,证候表现为"火热"少,"痰湿""气虚"多的特点,证候体现了中风病传统病机,可以使复杂证候简单化,可以灵活准确反映证候的动态、复杂、多变的特性,为证候的规范化和辨证的灵活性之间构筑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演变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目的 探讨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演变规律。方法 对356例脑出血、334例脑梗塞患者进行急性期6个基本证候的7次追踪调查,研究其证候的发生概率、得分均值,组合形态,组合形式及转移概率。结果 证候的发生概率和得分均值是动态变化的,并呈现一定的规律性,证候的组合形式,组合形态是动态变化的,各时间序列3个证候以上同时存在的复杂组合形式,脑出血显著高于脑梗塞;求得两种中风病不同时间序列6个基本证候的转移概率。结论 探讨急性期证候的动态演变规律,为深入认识脑出血、脑梗塞的病因病机,预测疾病和证候的演变趋势,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冠脉介入前后中医证候动态演变规律。方法:采用统一的临床研究观察表,对1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从冠脉介入术前到术后1、4、12周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及动态演变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气虚血瘀证是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前后(术前-术后12周)最多见的中医证候;术后4周内,实证(气滞血瘀证、痰瘀互阻证、阳虚寒凝证)不断减少,虚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阴虚证)不断增加,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实证可再次升高并重新成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病机;术后4周和术后12周是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虚实证候转化的关键时期。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虚实证候处于复杂的动态演变之中,各时点气虚血瘀证分布最多,益气活血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乳腺增生病的证候演变规律和证候诊断标准,参照乳腺增生病证候诊断标准和自拟混合型证候标准,采用中医四诊,对乳腺增生病证候演变规律和证候诊断标准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出现了许多混合型证候类型;证候与病程有密切关系(P<0.05);痰瘀互结型组与肝郁气滞、冲任失调型组及混合型组在舌象、脉象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痰瘀互结型与混合型组主要表现为舌紫暗有瘀癍,而肝郁气滞型与冲任失调型组在舌象方面无显著差异,均表现为舌淡为主。4组证型在脉象方面亦均有显著差异。乳腺增生病证候诊断标准,尚有许多亟待完善之处,引入有价值的客观化指标和采取动态观察方法进行证候演变规律的研究,对于揭示乳腺增生病的证候本质,将极具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平平  高颖  张扬  马斌 《中医药研究》2012,(11):1325-1327
目的评价缺血性中风不同时点单证候动态演变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提取2004年9月200g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等多中心住院的缺血性中风患者4个时点(发病3d、14d、28d、90d)的中医四诊信息,发病第90天BI评分,对不同时点单证候动态演变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病第3天和第14天:内风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证单证候变化组间比较与预后无明显相关;内火证、痰湿证证候消失组较证候不变组、证候新增组预后佳。发病第14天和第28天:阴虚证证候新增组较证候消失组预后差,余单证候变化组间比较与预后无明显相关。发病第28天和第90天:内风证证候新增组较证候不变组预后差;内火证、气虚证证候消失组较证候不变组预后佳;痰湿证、阴虚证单证候变化组间比较与预后无明显相关;血瘀证证候新增组较较证候不变组、证候消失组预后差。结论缺血性中风不同时点不同单证候演变对中风病的预后影响不同,对指导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心力衰竭(HF)中医证候学研究是实现病证结合、方证对应的关键.HF证候演变起于阴阳之变,终于阴阳衰竭,不离五脏,又以心肾为中心,就此提出阴阳五脏论的演变假说.HF证候规范化亟待解决,而方法学的应用将为证候标准的建立与使用带采希望.  相似文献   

14.
中风病发病第7天和第14天证候要素演变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马斌  高颖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2):1561-1563
目的:研究中风病发病第14天的证候要素分布特点,通过与发病第7天证候要素比较,来分析证候要素的动态时空性。方法:运用自制中医四诊信息调查表对中风病发病不同时点进行前瞻性临床调查,从中选取发病第14天的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发病第14天症状出现的频率,同时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提取出发病第14天的证候要素。结果:中风病发病第14天证候要素分布特点:实证是以痰证、热证为主,虚证以阴虚、气虚为主。中风病急性期证候要素演变规律:发病第7、14天痰证始终是第一位,热证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发病第14天重要性下降,而气虚重要性在发病第14天逐渐上升,居于热证之前,阴虚始终居于末位,不是急性期主要证候要素。结论:中风病发病不同时点证候要素动态演变规律的研究,为中风病发病不同时点证候诊断标准制定提供依据,证候诊断标准制定对中医药标准化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医证候调控规律研究是中医证候信息学的核心。中医体质辨识作为最具临床操作性的健康状态评价方法,被认为是绘制证候状态标准曲线的基础之一。因此,本文通过建立中医体质状态标准曲线,将证候调控规律研究确立的状态演变曲线与之拟合并综合分析,明确体质对中医证候的干预方法与影响因素,从而实现中医临床疗效的动态评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感染所致老年人肺炎的证候学特征及其转归规律,为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依据。方法对详细采集的133例MDRPA感染所致老年人肺炎患者的中医四诊资料进行辨证,判断其入院诊治不同时段的中医证候,并用证候演变概率法对其证候演变特点以及转归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①MDRPA所致老年人肺炎在入院不同时段的中医证候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痰热壅肺证为主;②证候具有动态演变的特点:邪在肺卫证在入院第4天至第14天时,大多数演变为痰热壅肺证和肺胃热盛证,部分可演变为气阴两虚证和邪陷正脱证,也可好转出院。痰热壅肺证在入院第4天至第21天,大多数演变为气阴两虚证,也可演变为热闭心包证和邪陷正脱证,部分病人也可好转出院,少数可演变为邪在肺卫证。肺胃热盛证在入院第8天至第21天时均演变为气阴两虚证。热闭心包证在入院第15天至第21天时演变为邪陷正脱证。气阴两虚证很少演变为其他证候。结论 MDRPA所致老年人肺炎入院不同时段的证候分布不同,并呈现动态演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研究思路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研究的思路.认为应围绕证候要素开展前瞻性、大样本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并与文献调研相互验证、补充;对证候量化研究则需在某些基本环节上(如证候相关因素赋值、证候诊断阈值的确定)统一认识;同时要开展纵向研究,探索证候演变规律;微观辨证的研究需方法 学的创新,才能有望产生突破性的成果.  相似文献   

18.
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证候实质是脏象理论的关键,证候科学内涵的阐释是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脾虚证是中医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证候之一。蛋白质组学可以从整体水平上反映特定状态下蛋白质表达的动态演变过程。本课题小组通过对以往脾虚证本质的实验研究,认为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脾虚证候动物模型蛋白质组表达差异和功能机型进行研究,可为解释脾虚证的现代科学意义提供有力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在不同时间节点的动态演变。方法以缺血性中风住院患者为对象,采集患者入院时、发病第14天、发病第30天的证候要素,应用关联分析法,构建复杂网络,采用层次结构核心算法,抽取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核心关系网络,分析证候要素在不同时点的动态演变。结果共纳入缺血性中风患者60例,患者入院时证候要素以风证、痰证、血瘀证为主;发病14天、发病30天均以痰证、血瘀证为主。在具体表现方面,入院时以病情数变、神情躁扰不宁、发病即达高峰、高黏滞血症、脉细或细数等表现为主;发病14天时以脉滑或濡、脉弦、舌紫黯为主;发病30天时以高黏滞血症、脉滑或濡、脉弦、舌紫暗为主。结论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在不同时点呈现动态演变,痰证、血瘀证贯穿了病程始终,并随着病程的进展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20.
鲁喦  李涛 《中医药研究》2011,(2):166-16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动脉溶栓后中医证候的演变。方法采用前瞻、对照方法,分析40例超早期脑梗死动脉溶栓后中医证候的动态演变。结果治疗14 d后,34例风证全部消失,气虚证由治疗前的0例变为8例,火证由治疗前的22例变为9例。瘀证在治疗前后的出现频率均为100%。急性脑梗死在超早期以实证为主,随着病程的发展,风证逐渐消失,实证的比例下降。而虚证,特别是气虚证的比例开始增加,瘀证在整个过程中则一直存在。治疗组证候的变化与保守治疗组没有明显差别。结论溶栓治疗对脑梗死超早期的证候演变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治疗组的证候变化符合急性脑梗死超早期的总体证候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