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并发咽鼓管功能障碍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室成形术中咽鼓管探通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9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滁州临床学院耳鼻喉科58例伴有咽鼓管功能障碍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并行鼓室成形术的患者, 通过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29例)。观察组术中施行咽鼓管探通术,对照组则只做鼓室探查。评价2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在移植物存活率、咽鼓管功能情况,以及术前、术后听力改善情况。   结果   在术后3个月、6个月随访中, 观察组移植物存活率(分别为100%、100%)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6.6%、96.6%),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6个月ETDQ-7得分分别为(8.78±5.35)分、(9.64±5.76)分,对照组术后3个月、6个月ETDQ-7得分分别为(9.81±4.50)分、(10.30±5.16)分,2组患者评分均低于术前(均P < 0.001),但6个月较3个月2组ETDQ-7得分均未再有显著改善,且2组间比较在术后2个时间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听力情况:术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纯音听阈分别是(19.9±10.5)dB HL、(20.5±8.8)dB HL,对照组纯音听阈分别是(25.6±9.2)dB HL、(26.6±10.3)dB HL,均好于术前,但6个月较3个月听力稳定,未再显著改善,观察组在术后2个时间点纯音听阈均好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咽鼓管在中耳炎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鼓室成形术能否恢复中耳腔的良好传声,有赖于咽鼓管是否正常发挥功能。伴有咽鼓管功能障碍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室成形术中行咽鼓管探通可提高患者的手术效果,咽鼓管是否能够探通可作为预后判断依据及术后处理的指征。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6):91-95
目的 探讨耳内镜下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活动期病例鼓膜修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活动期患者27例作为研究组,行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选取同期2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于干耳后行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治疗。比较两组鼓膜愈合、气骨导差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鼓膜愈合良好率(88.89%)高于对照组(6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气骨导差均降低,研究组为(12.5±1.4)dB HL,低于对照组的(17.9±3.7)dB H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眩晕,无味觉下降等并发症。结论 对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活动期患者,一期行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的疗效明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耳内窥镜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中耳胆脂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0月嘉兴市中医院收治的87例共92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中耳胆脂瘤患者在耳内窥镜下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根据患者的病史及术前检查结果诊断,对24耳单纯型中耳炎患者在耳内窥镜下行鼓室成型术,68耳中耳胆脂瘤患者在耳内窥镜下进行不同类型的乳突根治术,术后6个月对其治疗效果评价,痊愈38耳,占41.3%,有效54耳,占58.7%,无效0耳,总有效率100%;术后6个月气导平均听阈(23.4±4.1)dB显著性低于术前(39.1 ±8.3)dB;术后6个月气骨导差(27.8 ±8.9)dB显著性低于术前的(39.4 ±10.1)dB,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2年,仅发现有1例单纯型中耳炎患者出现鼓膜小穿孔,保守治疗后治愈;另外1例患者术后出现水平眼震、恶心呕吐等症状,但给予抗炎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结论 采用耳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中耳胆脂瘤临床效果满意,且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听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耳内镜下夹层法鼓膜成形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的疗效。方法以耳内镜对101例外伤性鼓膜穿孔、静止期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单纯型)患者行夹层法鼓膜修补术。结果101例患者术后均一次性成功修补鼓膜,术后3个月复查,发现2例有小的穿孔,1例术后上呼吸道感染,1例为外耳道和鼓膜烧伤患者血运差留下小的缝隙,经过换药均干耳。鼓膜穿孔愈合率为98%。术后6个月复查,言语频率听阈恢复到平均21.6dB,骨、气导差缩小至12.1dB。结论耳内镜使用方便、术野清晰,夹层法适合于各种类型的鼓膜穿孔。  相似文献   

5.
罗大虎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1):1987-1988
目的研究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疼痛及听力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5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98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各48例。对照组行鼓室成形术治疗,观察组行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听力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69.39%)高于对照组(59.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气导听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效果良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感,提高患者听力水平,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低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4,(3):191-193
[背景]观察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完壁式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加上鼓室前气房开放建立新引流通道的临床疗效.[病例报告]选择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静止期患者26例,其中3例为双耳患病,共计29耳.所有患耳均施行完壁式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加上鼓室前气房开放术,均未施行面神经隐窝开放术.术后13年(平均23个月)进行了随访听力、并发症、上鼓室前气房分型调查.29耳均获治愈,无1例复发.气导听力由术前的(42.0±16.0)dB HL降低为术后的(27.0±15.6)dB HL,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导听力由术前的(25.0±11.8)dB HL降低为术后的(14.0±7.6)dB HL,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鼓室前气房分型结果为中板状型19耳(65.5%),锥体型7耳(24.1%),前型3耳(10.3%).[讨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过程中鼓室前气房开放是重要的引流通道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采用耳内窥镜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许昌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按照随机数表法,将74例患者分为研究组(耳内窥镜下单纯性鼓膜修补术)与对照组(耳内窥镜下冲洗抽吸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气导听阈、骨导听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气导听阈、骨导听阈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采用耳内窥镜下单纯性鼓膜修补术进行治疗,能获得较耳内窥镜下冲洗抽吸治疗更为显著的效果,值得进行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耳内镜下不同类型的耳屏软骨-软骨膜修补鼓膜穿孔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60耳)实施耳内镜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全厚岛状耳屏软骨-软骨膜修补鼓膜穿孔;观察组采用半厚岛状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修补鼓膜穿孔。所有病人随访6~12个月,对比分析2组鼓膜穿孔的鼓膜愈合情况及听力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鼓膜愈合率100.0%(30/30),高于对照组80.0%(24/30)(P < 0.05)。2组术前气导听阈、气骨导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气导听阈、气骨导差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1), 且组内比较结果显示,术后2组气导听阈、气骨导差值均明显优于术前(P < 0.01)。结论耳内镜下耳屏软骨-软骨膜修补穿孔的鼓膜是可行的,尤其半厚岛状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成活率高,可修补不同大小的鼓膜穿孔,且益于提高听力,术后听力改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7):636-638
目的比较耳内窥镜与显微镜下鼓膜修补术治疗鼓膜穿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周口市中医院收治的鼓膜穿孔患者114例,其中56例患者在显微镜下完成鼓膜修补术(显微镜组),58例患者在耳内窥镜下完成鼓膜修补术(内窥镜组),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听力恢复情况。结果内窥镜组中、小鼓膜穿孔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显微镜组(P<0.05),但2组大穿孔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显微镜组和内窥镜组患者鼓膜愈合率分别为89.3%(50/56)、94.8%(55/58),2组患者鼓膜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纯音听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组患者纯音听阈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内窥镜组小、中穿孔患者的纯音听阈显著低于显微镜组(P<0.05),但2组大穿孔患者纯音听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内窥镜与显微镜下鼓膜修补术治疗鼓膜穿孔均可显著改善患者听力,但对于小、中鼓膜穿孔,耳内窥镜下鼓膜修补术的临床效果优于显微镜下鼓膜修补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耳内窥镜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本院耳鼻喉科2009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耳内窥镜下冲洗抽吸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耳内窥镜下单纯型的鼓膜修补术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进行纯音测听,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并分析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治疗前后气导听阈值、骨导听阈值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气导听阈值、骨导听阈值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71%.结论 采用耳内窥镜下单纯型的鼓膜修补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以取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耳内镜下鼓膜大穿孔鼓室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7年5月至2019年1月间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膜大穿孔行鼓室成形术的110例(115耳)患者,术中清理鼓室病变及重建听骨链,使用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修补鼓膜,并对术前评估为咽鼓管功能不良的患者同期进行咽鼓管球囊扩张术。观察术后鼓膜一期愈合情况及术后3个月时的言语频率平均气导听阈(PTA)及气骨导差(ABG)。【结果】110例(115耳)患者术后鼓膜一期愈合率为95.7%,术后3月时PTA和ABG分别为(25.7±11.8)dBHL和(13.8±6.9)dBHL,与术前相比,PTA明显降低,ABG明显缩小(均P<0.001)。对于咽鼓管功能不良的患者同期行鼓室成形术和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共29耳),与单纯鼓室成形术的患者(共86耳)相比,鼓膜愈合率、PTA和ABG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耳内镜下鼓室成形术临床疗效可靠,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是鼓膜大穿孔鼓室成形术可靠的修复材料,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对于咽鼓管功能不良的患者,同期行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耳内镜下行中耳炎修正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单用耳内镜行中耳炎术后修正手术患者24例。对患者手术时间、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听力、鼓膜愈合情况、鼓索神经损伤进行分析。结果:24例患者术前的气导听力500、1 000、2 000、4 000 Hz为(53.54±7.20)dB nHL,气骨导差500、1 000、2 000、4 000 Hz为(32.08±6.41)dB nHL,术后6个月气导听力500、1 000、2 000、4 000 Hz为(34.04±7.58)dB nHL,气骨导差500、1 000、2 000、4 000 Hz为(12.29±7.27)dB nHL,术前术后听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6 个月所有患者移植鼓膜色泽好,移植鼓膜完整;术中探查鼓索神经8例未见,6例由于粘连分离时鼓索神经离断,10例鼓索神经完整。结论:耳内镜下中耳炎修正术是可行的,但与首次手术相比,易引起鼓索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3.
敬峥  李洪涛  陈燕芯 《医学综述》2012,18(12):1958-1959
目的探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膜成形术的时机选择,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50例(56耳),根据干耳时间,选择7个组段干耳时间,每组干耳时间选择8耳行鼓膜成形术,记录每例患者的听力水平,并随访观察3个月,分析治疗后听力水平与干耳时间的关系。结果通过拟合最佳方程Y^=12.5567+0.19671x-0.03221x2,发现鼓膜成形术选择在干耳时间2~4个月,听力水平提高最高。结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膜成形术的最佳时机选择在干耳时间2~4个月能够提高手术成功率,使听力阈值最大,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4.
鼓室完壁开放技术鼓室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鼓室完壁开放技术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中耳乳突炎的疗效.方法2001年1月至2002年12月我院收治35例37耳慢性中耳乳突炎,经术前全身、局部抗感染治疗后,行鼓室完壁开放技术鼓室成形术(保留桥).手术要求保留鼓室壁完整,重建或保留听骨链,修复上鼓室外侧壁,行乳突肌骨膜瓣填塞、耳甲腔成形、蝶形术腔软组织内陷等;并对干耳时间及术前、术后听力进行观察.结果37耳的干耳时间为1~3个月,平均1.5个月.37耳上鼓室外侧壁形态良好,听骨链保留28耳、重建9耳.听力以0.5、1.0、2.0 kHz(听力级)3个语言频率气导及气骨导差缩小的平均值评定.术后平均气骨导差为15.27 dB,较术前的34.95 dB明显缩小(P<0.01).结论鼓室完壁开放技术鼓室成型术治疗慢性中耳乳突炎能保证清除病灶,并保留或重建听骨链,重建上鼓室外侧壁;且可恢复中耳解剖腔隙结构;患者听力提高较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乳突切除保留骨桥同期行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3例(83耳)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患者(含胆脂瘤型、骨疡型)施行改良乳突切除保留骨桥同期行鼓室成形术的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结果 83例患者术后观察1个月-4年,鼓膜修补愈合率为95.18%,听力改善有效率为68.67%,无效率31.32%,3个月内全部干耳。听力恢复较好者为长期反复流脓、听力渐进性下降、中耳乳突不可逆病理改变的慢性单纯型中耳乳突炎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65%,其次为骨疡型,有效率为85.71%,胆脂瘤型最差,有效率为34.37%。结论长期反复流脓、听力渐进下降的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患者,应早日行改良乳突切除保留骨桥同期行鼓室成形术,可获得早日干耳,听力提高,防止听力丧失。对胆脂瘤型、骨疡型中耳乳突炎患者,在清除病灶的基础上尽可能保留乳突气房及骨桥同期行鼓室成形术,亦可早日干耳、提高听力。  相似文献   

16.
王灿  李培华 《河北医学》2013,19(1):82-84
目的:探讨开放式鼓室成形术治疗胆脂瘤型中耳炎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应用开放式鼓室成形术(乳突根治伴鼓室成形术)治疗胆脂瘤型中耳炎的患者21例,对其临床资料以及手术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后,本组21例患者中18例移植筋膜完全成活,2例发生鼓膜再穿孔,1例鼓膜内陷、复发流脓,所有患者全部干耳。术后对患者听力进行纯音测试,其中10例听力提高10dB,7例听力提高15-20dB,1例听力提高25-30dB,3例听力未见变化。结论:对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行开放式鼓室成形术,在对中耳病变、乳突进行彻底清除的前提下,可使中耳内的炎症得到消除、通气功能得到恢复,从而起到根治的效果。因此,开放式鼓室成形术不仅能有效防止胆脂瘤的复发,还能显著提高患者听力,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前壁外耳道-鼓膜瓣应用于开放式鼓室成形术中,能否提高鼓膜修补成功率和手术疗效。方法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中耳胆脂瘤伴中、下鼓室自行封闭患者66例(66耳),予开放式鼓室成形术治疗,其中31例术中应用前壁外耳道-鼓膜瓣内植法鼓室成形(前瓣组),35例应用软骨和筋膜内植法鼓室成形(软骨组),测定术前及术后6个月气导(AC)、气骨导差(ABG),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前瓣组成功率为96.8%(30/31),软骨组88.6%(31/3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前瓣组有效率为88.46%,软骨组为65.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即前瓣组优于软骨组。结论伴有中、下鼓室封闭的慢性中耳炎患者,行开放式鼓室成形术中应用前壁外耳道-鼓膜瓣鼓室成形能提高筋膜成活率,术后鼓膜穿孔率低,较好成形鼓室,并能同期听力重建,提高听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化脓性及胆脂瘤型中耳炎的疗效。方法整群选取该院耳鼻喉科2012年4月—2015年2月收治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15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n=77),对照组行乳突根治术,治疗组行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恢复情况。结果术后患者在3个月内全部干耳,术后6个月测得患者听力,治疗组听力提高15 dB以上的有74例,听力改善率为96.10%。鼓膜成活70例,成活率90.91%,听力提高比例和鼓膜成活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化脓性及胆脂瘤型中耳炎的临床治疗中采用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有效保留中耳解剖结构,恢复其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