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氟保护漆预防儿童乳牙龋临床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氟保护漆对儿童乳牙龋齿的预防效果. [方法]将遵义市两所幼儿园400名儿童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0名,两组每6个月使用一次,实验组使用含氟涂料,对照组使用生理盐水.实验前后检查儿童龋齿情况,统计龋面均、患龋率和新增龋面均. [结果] 24个月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龋面均和患龋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实验前后新增龋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实验组较对照组新增龋面均降低了37.4%.[结论]氟保护漆对儿童乳牙龋齿有明显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使用氟保护漆预防儿童乳牙龋病的疗效。方法对幼儿园3~6岁儿童用氟保护漆涂擦牙面,半年后重复涂擦1次,1年后检查试验组和对照组乳牙患龋情况,并对试验前后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患龋率、龋齿平均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试验组新增龋病发病率、新增乳牙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发病率2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氟保护漆对儿童乳牙龋病的预防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氟保护漆预防乳牙龋病的效果,为本区全面开展学龄前儿童涂氟防龋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本区试点幼儿园中班儿童涂布氟保护漆,每半年1次,连续2年共涂布4次,观察涂氟组和对照组患龋率、新增龋均的情况。结果 2年后,对照组的患龋率、新增龋均显著高于涂氟组(P<0.05)。结论 学龄前儿童集体涂布氟保护漆能有效预防乳牙龋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分析2005~2007年北京市海淀区10所幼儿园2~6岁儿童的患龋情况和龋病治疗情况。方法:在北京市海淀区随机选取10所幼儿园,有2 696~2 915名2~6岁儿童参与了该项研究,每年1~2次的涂氟和口腔检查由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口腔科医生按照WHO标准进行,对患龋者根据严重程度不同分别建议在园或到医院进行治疗,对3年来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年来20所幼儿园2~6岁儿童和5岁组儿童的患龋率和龋均无明显变化,龋齿矫治率和充填率逐年上升,统计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采取龋病综合防龋措施在幼儿园开展集体口腔保健来防治龋病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措施,应常抓不懈,但长期以来龋病预防工作却显不足,应加强龋病的预防工作,防治结合,特别是应加强对龋易感儿童的监控和防治,才有可能从根本上降低乳牙的患龋率。  相似文献   

5.
学龄前儿童乳牙龋病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乳牙龋病的主要相关因素,为开展儿童口腔卫生保健提供数据信息。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杭州市6所幼儿园中4~6岁仅有乳牙列的儿童进行龋病状况检查和问卷调查。结果 1136名儿童中乳牙总患龋率为68.05%,龋均和龋面均分别为3.61和5.34。乳牙患龋率在不同的年龄、喂养方式、甜食摄入、刷牙习惯、口腔检查、家庭收入、父母患龋情况、父母重视程度及父母受教育程度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城乡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乳牙龋病的发病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氟保护漆预防第一恒磨牙龋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600名6~8岁的儿童计2 400颗牙齿进入2部分试验,采取自身对照方法分别接受空白对照、氟保护漆;氟保护漆及窝沟封闭处理,于6、12、18、24个月观察并两两比较分析龋病发病率及2年各组患龋率情况。 结果 第一部分研究结果显示各个时间氟保护漆组比空白对照组具有更低的龋病发病率,经统计学分析,12、18、24个月的龋病发病率及2年的患龋率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部分结果显示:各个时间段氟保护漆组比窝沟封闭组均具有略高的龋病发病率,但2组龋病发病率及患龋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氟保护漆有较好的龋病预防效果,可考虑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临夏市6~7岁学龄儿童第一恒磨牙在局部使用氟保护漆后的防龋效果,为我国落后地区制定学龄儿童龋病预防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甘肃省临夏市6~7岁学龄儿童1 684名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822名)及对照组(862名)。观察组在第一恒磨牙局部涂氟,两组均接受常规群体口腔健康教育和口腔卫生指导并进行2年追踪调查研究。结果观察组患龋率、龋均、干预前已萌第一恒磨牙新增龋面均、实验干预后新萌第一恒磨牙龋面均及龋病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 6~7岁学龄儿童局部使用氟保护漆联合口腔健康教育和口腔卫生指导是较好的群体防龋方法。  相似文献   

8.
韩伟  王翔宇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2):3132-3133
目的:分析洛阳市西工区1998年和2005年儿童乳牙患龋情况,以明确儿童龋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并采取有效措施。方法:调查分析1998年和2005年4岁、6岁儿童乳牙患龋及治疗情况。结果:儿童健康保健知识的普及明显降低了4岁与6岁儿童的乳牙患龋率和龋均,提高了龋病的治疗率和充填率。结论:儿童口腔保健知识已得到广泛普及,并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贵州省5岁儿童乳牙龋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贵州省5岁儿童乳牙龋病状况及相关因素,为开展儿童口腔预防保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贵州省城乡5岁年龄组儿童共792例,使用CPI探针检查全口乳牙牙冠龋病情况。同时随机对其中1/2的儿童家长就儿童的生活习惯、口腔卫生习惯和就医情况等进行问卷调查,数据采用SPSS软件统计,计算患龋率、龋均,并进行龋病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乳牙患龋率为45.6%,龋均1.92。城乡患龋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4,P0.05),性别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龋均城市低于农村,不同性别之间乳牙龋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频繁喝可乐、牛奶等甜食、过去12个月内有过牙痛或不适与儿童乳牙龋有关;儿童尽早刷牙可降低患龋的风险。结论:应加强对家长的口腔卫生保健知识的健康教育,减少儿童进食可乐、牛奶,家长适时5儿童检查牙齿、尽早指导儿童刷牙,可预防龋病和控制儿童龋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0.
氟化泡沫乳牙防龋两年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氟化泡沫对湖北省中西部地区儿童乳牙龋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湖北省中西部地区三个县市幼儿园1 685名3~5岁儿童,分为氟化泡沫组和对照组,氟化泡沫组采用4 min疗程常规使用方法,一年使用两次,为期两年.[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患龋率59.4%,龋均2.49,龋面均2.86,明显低于对照组(75.9%,3.04,3.19),两组之间差异存在显著性(P<O.01).实验组新增乳牙患龋率为23.7%,新增乳牙龋均1.28,新增乳牙龋面均0.87,明显低于对照组(39.7%,1.77,1.15),两组之间差异存在显著性(P<O.01).实验组较对照组新增乳牙患龋率降低了40.3%,新增乳牙龋均降低了27.7%,新增乳牙龋面均降低了24.3%.[结论]使用氟化泡沫的实验组儿童较对照组儿童龋病发病明显减少,氟化泡沫在湖北省中西部地区对儿童的龋病预防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学龄前儿童开展氟离子透入法预防龋齿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将28所托幼机构的3~4岁儿童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的儿童在进行口腔健康指导的同时采用南京医科大学生产的NF-Ⅱ型护齿仪进行氟离子透入防龋,一年两次;对照组儿童常规口腔健康指导,两年后观察两组儿童的患龋率、龋均和新龋发生率。结果 两年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患龋率分别为67.9%、74.3%;龋均分别为3.5±3.9、4.9±3.7 ;新龋发生率分别为17.3%、23.4%,患龋率、龋均、新龋发生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每半年专业应用一次氟离子透入可以有效预防儿童乳牙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六联技术"对学龄前儿童龋病防治的效果和作用。方法:对中山市城区幼儿园5 049名4~6岁儿童随机分为A(对照组)、B(试验组)两组,A组采用氟化泡沫防龋,B组采用"六联技术"防龋。3年后对乳牙患龋率、充填率、龋均进行对比分析,对6龄齿患龋率、充填率、窝沟封闭率进行比较,对制备标准洞型与非创伤性修复治疗(ART)两种充填方法的长期保留率进行对比。结果:项目实施3年后,B组儿童乳牙患龋率及龋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充填率、6龄齿充填率及窝沟封闭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制备标准洞型与ART两种充填方法比较,前者的长期保留率更高(第3年保留率比较P<0.01)。结论:"六联技术"可有效预防幼儿园学龄前儿童群体龋病的发生,具有群体预防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可推广应用于所有幼儿园。  相似文献   

13.
M Kukleva 《Folia medica》1998,40(4):60-64
INTRODUCTION: The first permanent molars (M1) are especially sensitive to caries attack immediately after eruption. The questions concerning the effect of preventive methods during this period in groups at low risk of caries are insufficiently studied.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caries prevention of M1 in the first year after eruption by means of fluoride gel in groups with low risk of caries. METHODS: A clinical study including 213 seven-year-old children from Plovdiv was conducted in the course of one year. The children were assigned to two groups--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In both groups children without clinical caries on M1 were included. The sampling procedure excluded subjects with multiple and diffuse obturations of the deciduous teeth, inadequate oral hygiene or undergoing orthodontics treatment.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s four applications with 0.42% fluoride gel were performed at three months intervals. RESULTS: At the end of the study period the prevalence rate of caries on teeth and on dental surfaces was higher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01). Caries reduction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73.81% on the teeth and 73.12% on the dental surfaces. CONCLUSIONS: The results of our study show that immediately after eruption the first permanent molars are susceptible to caries in individuals at low risk of caries. This necessitates prevention activity during this period irrespective of the presumed risk. The fluoride gel applied by the author shows high anticaries activity on M1 in the first year after the eruption.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含氟凝胶辅以口腔护理预防鼻咽癌放射龋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化疗前随机分为使用含氟凝胶组(A组)与不使用含氟凝胶组(B组)。A组采用个别全口托盘技术,局部应用氟化物凝胶,辅以口腔护理;B组仅进行口腔护理。对患者进行3年的追踪观察,比较两组放疗前后患龋率、龋均、龋面均的差异。结果:放疗前A组与B组间的患龋率、龋均、龋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放疗1年和3年后,A组的患龋率、龋均、龋面均明显低于B组,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A组放疗前与放疗后1年的三项指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放疗前与放疗后第一、第三年的差别均具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用个别托盘技术,口腔局部使用含氟凝胶,并配合口腔护理,可达到理想的近远期预防放射龋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社会因素和祖辈口腔健康行为与儿童龋病的关系,为儿童龋病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第四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深圳市龙岗区10家托幼机构3~5岁幼儿1052名,检查其乳牙列患龋情况。随机抽取50%受检幼儿祖辈以及125名受检托幼机构幼师进行问卷调查,Loj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乳牙龋病影响因子。结果:1052名3~5岁幼儿乳牙患龋率58.61%,龋均2.76;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祖辈刷牙行为、牙科就诊行为等口腔健康行为与儿童龋病发生相关;祖辈看护、文化程度、受检幼师龋病知识认知度、文化程度等社会因素与儿童患龋有关。结论:祖辈口腔健康行为和相关社会因素影响儿童龋病发生,应把祖辈和幼儿教师口腔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儿童龋病预防工作计划。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解黄埔区幼儿园学龄儿童乳牙龋病情况。掌握儿童口腔保健中的薄弱环节,为进一步降低黄埔区学龄前儿童乳牙龋齿发病率提供依据。方法对黄埔区7所幼儿园3 196名学龄前儿童进行乳牙龋病检查,并进行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黄埔区7所幼儿园患龋率平均为15.30%,龋均为0.41,龋齿发病率为低水平;3~6岁儿童龋齿患病率随年龄逐渐上升,5~6岁组为乳牙龋齿高发年龄段。结论学龄前儿童是龋病的高发时期,要提高自我口腔保健意识,加强幼儿园儿童口腔卫生健康教育,教会儿童正确的刷牙方法;采用有效的口腔保健方法,提高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水平,逐步降低儿童龋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成都市一类幼儿园儿童乳牙龋病调查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张彦  李媛媛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8):1114-1115
目的:了解成都市一类幼儿园儿童乳牙龋病的患病情况。方法:采用第2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标准,调查成都市一类幼儿园在园儿童11 418人龋齿患病情况。结果:成都市一类幼儿园儿童患龋率48.87%,龋均为1.822,dm ft为20 804。结论:成都市一类幼儿园儿童乳牙患龋率较国内其他地区低,加强对教师和家长的儿童口腔卫生保健知识及方法的宣传并对儿童龋病进行早期预防保健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江苏省托幼机构小班儿童乳牙龋齿的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儿童龋齿的预防方法。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江苏省13个地区共25 862例托幼机构小班儿童的乳牙患龋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江苏省托幼机构小班儿童总的患龋率达41.89%,上颌各牙位患龋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乳中切牙乳侧切牙第二乳磨牙第一乳磨牙尖牙;下颌患龋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第二乳磨牙第一乳磨牙下颌前牙。不同性别的儿童患龋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农村儿童患龋率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患龋率不同年龄段间有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江苏省入托儿童即有较高的乳牙患龋率,加强儿童家庭口腔健康宣教、做好早期口腔保健是降低儿童患龋率之必需。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学龄前儿童口腔保健项目实施,评估建立乡镇学龄前儿童三级牙病预防保健网的可行性。方法:对中山市8个镇区19间幼儿园5 953名4~6岁儿童随机分为A、B两组,A为空白对照组,B为实验组,对实验组采用宣教、预防、治疗等综合措施,3年后对乳牙患龋率、充填率、龋均及六龄齿的患龋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项目实施3年后经统计分析,B组儿童乳牙患龋率低于A组(χ2=210.6,P<0.01),B组龋均低于A组(t=2.45,P<0.01),B组充填率高于A组(χ2=276.2,P<0.01),两组儿童六龄齿的患龋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43,P=0.511)。结论:以妇幼保健为依托,开展乡镇学龄前儿童口腔保健项目是有效可行的,同时填补了乡镇儿童口腔保健的空白,使城乡儿童口腔健康状况得到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