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采用桥接或介入治疗临床疗效.结果:4例患者发病4.5小时内行静脉溶栓治疗结果均未溶通,后采取介入治疗.10例患者超溶栓时间窗直接介入治疗.3例患者经远端通路导管抽吸再通mTICI(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3级,4例患者抽吸后残余狭窄,经球囊扩...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为患者实施GE256排CT头颈联合CT血管成像(CTA)扫描的价值。方法:随机抽取在我院进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治的患者41例,为所有患者实施GE256排CT头颈联合CTA扫描。结果:41例患者应用血管探针技术、MIP、MPR、VR等图像重建技术,椎动脉、颈内动脉、脑内各动脉及主要分支均可获得清晰显示。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患者占19.51%,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占34.15%,颅内动脉伴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占46.34%。颅内动脉狭窄中,4例椎动脉颅内段狭窄,5例基底动脉狭窄,2例大脑后动脉狭窄,4例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伴大脑中动脉狭窄,14例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6例M2段狭窄。颅外颈动脉狭窄中,1例单侧椎动脉发育细小,5例椎动脉C2、C3水平狭窄,5例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8例颈内动脉分叉部狭窄。斑块血管共计29支,基本位于大脑中动脉及颈内动脉部位。累及血管中中重度狭窄伴闭塞患者33例、轻度狭窄患者8例。结论: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实施GE256排CT头颈联合CTA扫描能够使病变部位程度、类型以及部位等得到准确显示,可为临床进行病情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颅内动脉溶栓的时间窗、结果及相关并发症。方法报道15例脑梗死急诊动脉溶栓方法及其相关并发症。结果 DSA造影发现血管闭塞15例中,颈内动脉闭塞4例、大脑中动脉闭塞7例、椎基底动脉闭塞4例。溶栓后13例再通,3例出现脑出血,1例再栓塞,1例死亡。入院时NIHSS评分14.47±3.68,出院时NIHSS评分3.07±2.20。结论颅内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确切,后循环脑梗死时间窗可适当延长且获益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支架机械取栓治疗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中动脉M2-M3等相对小血管闭塞引起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解放军264医院采用支架机械取栓治疗相对小血管(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中动脉M2-M3)闭塞引起超过静脉溶栓时间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例临床资料,分析术前及出院时NIHSS评分、闭塞血管再通情况,手术并发症,临床预后(3个月mRs)等指标,其中大脑中动脉M2-M3闭塞者6例,大脑前动脉闭塞者3例,大脑后动脉闭塞者4例.结果 13例中,取栓时间窗为3.5~7.0 h,从发病到复流时间为(4.53±3.21)h,13例血管均完全再通,其中TICI分级3级者11例,TICI分级2b级者2例.2例术后出现少量侧裂和蛛网膜下腔出血.NIHSS评分从入院时的(19.53±1.62)分降至2周时(3.15±0.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63,P〈0.01);90 d的mRs评分为:0分7例(53.85%),1分3例(23.08%),2分3例(23.08%),死亡0例.结论 由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中动脉M2-M3等相对小血管闭塞引起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时间窗内采取支架机械取栓治疗,血管再通率高,并发症低,可显著降低患者致残率,临床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5.
<正>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发病急、病情重,急诊血管内治疗能在有效时间内再通血管,挽救患者生命。本文报告1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首选直接抽吸技术取栓失败,采用Solitaire取栓支架补救性拉栓实现血管再通后,靶血管近端出现医源性夹层,而后解脱Solitaire支架实现夹层贴壁治疗,最终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脑梗死患者在脑血管狭窄诊断中应用256层螺旋CT机头颈部CTA检查的价值。方法:以脑梗死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时间选取为2016年12月-2018年5月,其均接受256层螺旋CT机头颈部CTA检查,对其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89.00%的脑梗死患者经CTA检查存在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情况,其中23.60%为轻度狭窄,31.46%为中度狭窄,16.85%为重度狭窄,28.09%为血管闭塞;5.62%患者为颅外动脉单纯狭窄,26.97%为颅内动脉单纯狭窄,67.42%为颅内外动脉均存在狭窄。83.15%为责任血管,其中35.14%为轻度狭窄,24.32%为中度狭窄,16.22%为重度狭窄,24.32%为闭塞;5.41%患者为颅外动脉单纯狭窄,18.92%为颅内动脉单纯狭窄,75.68%为颅内外动脉串联狭窄。结论:脑梗死患者接受256层螺旋CT机头颈部CTA检查,可较好对其脑血管狭窄情况进行反映,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外血管功能状态及经颅多普勒(TCD)在静脉溶栓病例选择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地观察40例发病48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TCD变化,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过度灌注等改变,不同形式的改变提示不同的处理方法。结论:TCD检查可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外血管功能状态有一个初步了解,即时决策、确定溶栓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超选择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合并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例合并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病人,其中颈内动脉闭塞3例、大脑中动脉闭塞2例、椎动脉闭塞1例。将微导管超选择送至血管闭塞部位,注入艾通立(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行动脉溶栓,然后对明显的残余血管狭窄,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治疗前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犤1犦(europeanstrokescale,ESS):53.60±13.25;治疗后7dESS评分:91.65±15.36。6例有明显的血管狭窄者全部狭窄均在75%~99%之间,术后全部血流通畅,脑血流量恢复。支架定位准确,血管残余狭窄<14%。结论:早期超选择动脉内接触性溶栓结合支架血管内成形术是治疗合并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研究磁敏感加权成像与TOF-血管成像(MRA)两种方法对检查急性脑梗死中大脑中动脉主要血管段内急性血管闭塞的诊断准确性。材料与方法61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均行常规磁共振(MRI)和DWl、SWI、TOF-MRA检查。对SWI检测到的磁敏感血管征象(SVS)与MRA检测的大脑中动脉主要血管段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频率通过McNemar检验进行比较。结果61例脑梗死病变在DW I图像上均显示高信号,47例患者的患侧大脑深髓静脉较对侧明显扩张。59例患者在SWI上明确清晰显示SVS,其中有56例患者的SVS与MRA显示的闭塞或狭窄位置相匹配。两种技术在检测M1段内血栓性闭塞的灵敏度没有明显差异(SWI:98.1%;MRA:98.1%),而在检测M2/M3段血管内血栓的灵敏度存在显著差异(SWI:75.0%;MRA:37.5%;P<0.001)。结论 SWI和MRA均能检测到急性脑梗死中血管内血栓性闭塞或狭窄,其在检测主要血管狭窄或闭塞方面的灵敏性没有差别,但是在检测较小、迂曲动脉段及髓静脉方面SWI更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么刚  刘影  任秀伟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0):7478-747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联合造影(CTA)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脑梗死的住院患者67例行64排螺旋CT头颈动脉成像检查,采用VR、MIP、SSD和VE技术重建三维头颈动脉图像。结果 65例头颈动脉CTA图像达到诊断要求,头颈动脉狭窄者58例,正常9例。单纯颈动脉狭窄24例,单纯脑动脉狭窄18例,头颈动脉狭窄并存16例。结论 64排螺旋CT的CTA检查是一种显示头颈部血管狭窄病变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超选择动脉溶栓及经皮腔内血管成型术治疗脑梗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超选择动脉溶栓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急性治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经股动脉或颈动脉插管,用微导丝将微导管送至血管闭塞部位,注入尿激酶(UK)行溶栓治疗,对6例颅外段血管狭窄者,采用PTA消除,并注入罂粟碱扩张颅内血管。结果 颈内动脉闭塞10例、大脑中动脉16例、椎基动脉系统4例,血管完全再通15例,部分再通12例,治疗3月后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评分:100分20例,75-95分6例,占86.7%。结论:早期超选择动脉溶栓配合PTA和罂粟碱可明显提高闭塞血管再通率,是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7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患者术前行下肢血管超声、CTA或MRA检查,患者下肢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狭窄与阻塞同时存在,细小动脉多有闭塞,27例43条下肢节段性狭窄动脉采用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其中6例9条大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后3—6个月后行血管造影或血管超声检查随访。结果术后24例患者中32条患肢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足背动脉搏动良好。溃疡面治愈;2例3条血管复发再次行腔内血管成形术;1例2条血管患肢于血管成形术后在血管外科拉栓术后截肢。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具有微创、疗效高等优点,可作为临床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疖变的首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临床怀疑脑梗死患者行头颈部64排CTA检查,将层厚0.625mm图像进行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处理,重点观察脑梗死面积大小、分布、程度和病变血管的部位、范围及程度以及有无侧支循环形成。结果30例怀疑脑梗死患者中,较大片梗死10例、多发腔隙性梗死14例、大小混合性梗死6例;左侧颈内动脉闭塞3例、右侧颈内动脉闭塞1例、左右大脑中动脉闭塞各1例,两侧颈内动脉狭窄2例、左侧颈内动脉狭窄3例,右侧颈内动脉狭窄2例,大脑中动脉狭窄、大脑前动脉及椎动脉狭窄共17例,狭窄程度为42%-75%,5例未见明显闭塞或狭窄征象。结论CTA能清楚地显示头颈部血管走行、结构,是临床诊断脑梗死较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中CT灌注成像+头颈CT血管造影的应用价值。方法:此次抽选2016年10月-2019年4月在我院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9例)做研究,均进行CT灌注成像+头颈CT血管造影,总结影像学表现,对比脑梗死区和对侧脑区相关参数。结果:在本次研究的49例患者中,32例患者在首次的头颅CT平扫时发现有早期脑梗死病灶存在,其具体表现为病变区的密度轻度减低与局部脑沟消失,另外17例患者并未有同症状相应的一些病灶出现;头颈CT血管造影显示10例患者的病灶侧大血管基本正常,15例患者病灶侧的大脑中动脉闭塞、狭窄,6例患者病灶侧的大脑前动脉闭塞、狭窄,6例患者病灶侧的大脑后动脉闭塞、狭窄,12例患者病灶侧的颈动脉闭塞、狭窄。同对侧脑区相比,脑梗死区的强化峰值降低、脑灌注值降低、脑血容量降低、达峰时间延长,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中,CT灌注成像+头颈CT血管造影具有经济、快捷等特点,并且通过观察患者的血液动力学改变情况可掌握其血供情况,从而为患者的诊治准确提供生理学信息以及病理学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皮质下分水岭梗死与颅内外血管狭窄及侧支循环间的关系。方法:皮质下分水岭梗死患者120例为脑梗组,健康志愿者120例为对照组。CT血管成像(CTA)检测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结果:脑梗组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率高于对照组;侧枝循环开放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皮质下分水岭脑梗死可能与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等多条血管狭窄或闭塞有关;部分患者侧枝循环已建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狭窄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1周内转化为脑梗死的关系。方法临床收集121例TIA患者,观察患者住院1周内转化为脑梗死的百分率。查颅脑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判断患者有无新鲜脑梗死,采用头颈CT血管造影(CTA)方法,检查所有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分析颅内血管狭窄程度、部位、数量与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121例TIA患者中,35例在发病1周内发生脑梗死(28.9%进展为脑梗死)。79例患者存在颅内血管狭窄,其中轻度狭窄36例、中度狭窄29例、重度狭窄14例。TIA后脑梗死的发生率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P〈0.01),与颅内动脉责任血管狭窄、近端血管狭窄显著相关(P〈0.01),多发脑血管狭窄导致TIA早期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1)。结论颅内血管狭窄是TIA早期转化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颅内血管检查有助于TIA患者早期转化为脑梗死的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CT血管造影术(CTA)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的患者,术前行下肢动脉CTA检查。采用64层螺旋CT,100ml非离子造影剂(300mgI/ml)以4ml/s的速度经上肢静脉注入,注射开始后延迟25~30s进行扫描。根据CTA结果制定介入治疗方案,术后CTA随访观察。结果 12例患者CTA准确显示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范围、程度。9例患者行经皮腔内球囊扩张术(PTA)及血管内支架治疗,3例单纯行PTA术,患者踝肱指数(ABI)由术前0.48±0.13改善为0.87±0.11(P<0.05),术后随访1~21个月,共进行了15例次CTA复查,2例发现血管狭窄,再次行PTA治疗。结论下肢动脉CTA具有准确性好、无创、快捷的特点,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术前评估和术后随访复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动脉溶栓介入治疗6h内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7例病史6h内的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进行选择性动脉溶栓介入治疗,同期选择年龄、病情相匹配的、病史6h内的无溶栓的对照患者27例常规给予普通治疗,治疗前、治疗后各时点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分及疗效评定。结果两组各时点的NIHSS、BI评分相比,动脉溶栓组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动脉溶栓组27例患者中溶栓后血管完全再通17例,部分再通4例,未通6例,血管再闭塞伴颅内出血1例,死亡1例,术后90d生活状态优者(BII〉90)14例,良者(50≤BI〈90)6例,差者(BI〈50)7例,血管再通者生活状态最优。结论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严格把握手术时间窗,积极治疗能明显降低致死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早期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因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予以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的患者56例。所有患者均于术中启用标准剂量替罗非班,负荷剂量10μg/kg静脉推注3 min,后以0.15μg/(kg·min)持续泵至术后24 h。术后复查头颅CT排除出血后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00 mg联合氯吡格雷75 mg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评估血管再通情况;参照ECASSⅡ标准评估颅内出血转化,观察3 d内颅内出血(ICH)、症状性颅内出血(s ICH)、其他系统出血发生率;观察患者术后3 d内、3月后死亡率;依据3月后患者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估日常独立生活能力。结果:56例急性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血管闭塞患者中,术中实现血管成功再通51例;3 d内发生ICH10例,其中sICH 4例,无其他系统出血;出现血小板减少2例,无颅内出血转化;术后3 d内死亡2例,分别死于严重脑疝、重症肺炎。所有出院患者3月后均得到随访,mRS≤2分29例;术后3月死亡7例。结论:对急性颅内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血管闭塞接受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的患者,术中联用替罗非班治疗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对急性脑梗死动脉血栓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2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均在3.0T MR成像系统上行常规MRI、DWI、MRA和SWI序列。采用最小密度投影(mIP)观察颅内动脉血栓情况。结果:20例急性脑梗死病变中MRA显示有8例发生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9例大脑中动脉呈不同程度狭窄,3例MRA未见异常。急性梗死灶均位于患侧责任血管供血范围内。在20例患者中,有11例在SWI序列显示大脑中动脉内血栓,其中10例发生在大脑中动脉水平段或分支起始部,1例发生在大脑中动脉分支远端,与MRA图像动脉阻断区位置大致吻合。SWI对血栓的显示阳性率为55%。在正常血管及颅内狭窄的非责任血管内SWI均未显示动脉血栓。结论:SWI技术对急性脑梗死动脉血栓的诊断和指导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作为检测急性脑梗死血栓存在的主要检查序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