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低钙透析联合小剂量骨化三醇在血透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透患者在骨化三醇小剂量治疗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同时应用低钙透析液进行透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维持性血透患者共59例,合并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用小剂量骨化三醇(罗盖全)口服治疗,每次0.25-0.5μg,1/d,于每晚睡前服用;碳酸钙(钙尔奇)每次1500mg,1/d,午饭时服用。透析采用稀释后浓度为1.25mmol/L的碳酸低钙透析液,观察透析前后血钙、血磷、钙磷乘积和PTH。结果:3个月后血钙维持正常水平,无显著性差异,血磷明显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1),钙磷乘积明显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1),PTH明显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维持性血透合并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患者,在口服小剂量骨化三醇(罗盖全)治疗过程中,应用低钙透析液进行透析,可以有效避免高钙血症及转移性钙化的出现,同时有效降低血磷、钙磷乘积,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醋酸钙联合阿法骨化醇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海南省人民医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本组患者均予以醋酸钙联合阿法骨化醇治疗6个月,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6个月检测血磷、血钙、甲状旁腺激素、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并计算钙磷乘积。结果治疗后,患者的血磷、钙磷乘积、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显著下降,血钙水平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醋酸钙及阿法骨化醇联合应用,可有效控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高磷血症,改善钙磷代谢紊乱,降低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临床应用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静脉注射蔗糖铁与口服硫酸亚铁补铁联合大剂量EPO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试验组将蔗糖铁100 mg加入100 ml生理盐水中,于血透结束前5 min从血透静脉端注入血液中,2次/w,血透2~4次/w;对照组采用口服硫酸亚铁缓释片0.45 g,2次/d。两组患者均同时给予静脉注射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1万U,2次/w。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不同时间血红蛋白水平、肾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在治疗4、8 w后,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或P〈0.01),血球压积也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或P〈0.01),但试验组的血红蛋白及血球压积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肾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在使用大剂量EPO治疗贫血过程中,注射用蔗糖铁是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有效补铁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树脂吸附联合血液透析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骨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04年1月至2006年10月维持性(2年以上)血液透析患者52例,分为三组:A组为树脂吸附加血液透析组(HP HD);B组为血液透析滤过组(HDF HD);C组为口服活性维生素D组(口服活性维生素D HD).比较三组治疗前后患者血甲状旁腺素(iPTH)及血磷的变化,以及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红蛋白(Hb)的变化.结果 三组治疗前后相比,BUN、SCr、Hb差别无显著性,三组之间相比差别也无显著性.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2周后,A组患者iPTH及血磷明显下降(P<0.05),48周后A组、B组iPTH及血磷均明显下降(P值分别为P<0.01及P<0.05).三组之间相比,治疗48周时A组iPTH及血磷比其他两组更低(P<0.05).A组患者血甲状旁腺素及血磷的清除明显好于B组和C组.结论 树脂吸附联合血液透析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骨病的治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常规血透加血液灌流对尿毒症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的疗效。方法:将SHPT4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9例和对照组22例。对照组应用低钙透析液联合活性维生素B冲击疗法,行常规血液透析滤过和血液透析;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接受HA型树脂血液灌流(HP)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清全段反应性甲状旁腺激素(iPTH)、血钙、血磷、钙磷乘积和皮肤瘙痒等改善情况。结果:(1)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iPTH均有所下降,但观察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1);(2)治疗后观察组血磷及钙磷乘积下降较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常规血透加血液灌流治疗尿毒症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CRF)维持性血透患者营养不良治疗中高磷血症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将CRF维持性血透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人。A组采用低磷全乳清蛋白饮食,B组采用普通高生物价蛋白饮食。测定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尿素氮、肌酐、血钙、磷及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颈动脉硬化情况,并用主观综合营养评估法(SGA)进行主观营养评判。结果:两种蛋白质饮食治疗均能减少营养不良发生率,但B组患者血磷及iPTH水平升高,钙磷乘积增高,肾性骨病及颈动脉硬化发病例数明显增加。结论:普通高生物价蛋白饮食增加高磷血症,并与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肾性骨病及血管硬化密切相关。低磷全乳清蛋白饮食有效防治患者营养不良并减少高磷血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肾性骨病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6个月以上均符合肾性骨病诊断的患者64例,随机分为4组,即低通量血液透析(HD)、高通量血液透析(HFHD)、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HD+ HDF)(1次/周)及血液透析+血液灌流(HD+ HP)(1次/周),每组16例,比较各组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血钙(Ca)、血磷(P)、甲状旁腺激素(PTH)、碱性磷酸酶(ALP)及β2-微球蛋白(β2-MG),并计算钙磷乘积(Ca×P).结果 HFHD组、HD+ HDF组及HD+ HP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血P、PTH、ALP、β2-MG、Ca×P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 HDF组治疗后清除血P(1.91±0.19) mmol/L、β2-MG(11.32 ±2.61)mg/L及PTH(347.21±152.05) pg/ml优于HFHD组(1.98 ±0.14) mmol/L、β2-MG(17.09±5.60) mg/L及PTH(471.98±123.02) pg/ml,HD+ HP组治疗后清除血P(1.92±0.09) mmol/L、β2-MG(12.62±3.34) mg/L及PTH(337.96±142.80) pg/ml也优于HFH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 HDF组与HD+ HP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D组治疗前后血P、Ca×P、PTH、β2-M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组治疗前后血钙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FHD组、HD+ HDF组、HD+HP组在清除血 P、PTH及β2-MG 上优于HD组,尤其HD+ HDF组、HD+HP组更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盐酸西那卡塞联合骨化三醇冲击治疗对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重度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自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7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重度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口服盐酸西那卡塞联合骨化三醇冲击治疗,根据治疗后血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血钙情况调整骨化三醇剂量或加用钙剂,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8周测定患者血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血钙、血磷水平,并记录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程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4、8周,患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血钙、血磷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患者皮肤瘙痒、肌肉酸痛、全身乏力等症状均明显好转。治疗过程中,出现低钙血症1例,加用钙剂后缓解。结论盐酸西那卡塞联合骨化三醇冲击治疗对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重度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的短期疗效明显,安全性较高,但长期疗效及能否推广应用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比较加巴喷丁与血液透析滤过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的疗效。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致顽固皮肤瘙痒42例,随机分为加巴喷丁组和血液透析滤过组各21例。两组均接受慢性肾脏病一体化治疗,血液透析滤过组每周常规血液透析2次,血液透析滤过1次;加巴喷丁组于透析日睡前口服加巴喷丁0.2g,3次/周。比较两组患者皮肤瘙痒改善情况及睡眠质量;治疗过程中,每月1次常规检测血红蛋白、血清钙、血清磷、血肌酐、血尿素氮及全段甲状旁腺激素等,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加巴喷丁组缓解瘙痒总有效率85.7%,显著高于血液透析滤过组的52.4G(P〈0.05)。两组皮肤瘙痒、睡眠质量分值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但加巴喷丁组皮肤瘙痒分值、睡眠质量分值显著低于血液透析滤过组治疗后(P〈0.05)。两组血肌酐、血尿素氮、血钙、血红蛋白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血液透析滤过组血磷、iPTH水平显著低于加巴喷丁组(P〈0.05)。结论:口服加巴喷丁和血液透析滤过均可减轻瘙痒症状、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加巴喷丁改善瘙痒及睡眠的效果优于血液透析滤过,但血液透析滤过对调整钙、磷代谢紊乱的效果优于加巴喷丁。  相似文献   

10.
口服与静脉铁剂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口服和静脉补铁治疗肾性贫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9例病情稳定的维持性血透患者随机分为口服组(15例)和静脉组(14例),观察期6 w,口服组给予力蜚能(含铁150 mg/片)300 mg/d;静脉组于透析后静脉补充科莫菲100 mg/次,总量1 000 mg。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清铁蛋白(SF)、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两组促红素用量为100-150 U/kg,静脉或肌注给药,其他用药不变。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有显著升高(P〈0.05),而静脉组升高幅度高于口服组(P〈0.01);静脉组治疗过程中无副作用发生,口服组有2例轻微胃肠道反应。结论:静脉铁剂和口服铁剂都能有效纠正血液透析患者的铁缺乏,而静脉铁剂较口服铁剂疗效更显著,两者均能显著改善患者肾性贫血状况,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和分析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尿毒症患者血磷的清除作用及其影响因素,为尿毒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方法研究以2014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93例尿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血液净化方式的不同,分为血液透析( HD )组、血液透析滤过(HDF)组以及高通量血液透析(HFHD)组,每组31例。通过静脉采血并分离血清,分别检测三组不同血液净化方式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6个月后血磷水平。结果三组患者在接受研究治疗前静脉血中血磷水平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经过6个月治疗后, HDF组和HFHD组患者静脉血中血磷水平均发生显著变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HD组患者治疗前后静脉血中血磷水平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 P>0.05)。 HDF组和HFHD组与HD组比较,患者静脉血中血磷水平差异显著,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HFHD组与HDF组比较,患者静脉血中血磷水平差异显著,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血液透析滤过和高通量血液透析两种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均可以有效改善尿毒症患者体内高血磷症状,降低血磷水平,且高通量血液透析对血磷的的清除作用明显优于血液透析滤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碳酸司维拉姆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合并高磷血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7-05至2018-01陆军总医院MHD合并高磷血症患者共81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应用碳酸司维拉姆(n=39)和醋酸钙(n=42)进行治疗,观察6个月,记录两组患者血磷、血钙、钙磷乘积、甲状旁腺激素(iPTH)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同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1)试验组治疗后2、4、6个月血清磷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后4、6个月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对比,试验组在治疗2个月时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试验组治疗2、4、6个月时血清钙水平无明显变化,对照组治疗4、6个月时较治疗前有所增加(P<0.05),试验组在治疗6个月时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3)试验组在治疗2、4、6个月后钙磷乘积水平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在治疗6个月后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试验组在治疗6个月时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4)两组治疗后iPTH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5)试验组低密度脂蛋白在治疗6个月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无明显变化。(6)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碳酸司维拉姆能安全有效地用于治疗维持性透析患者高磷血症,并且在降低钙磷乘积和低密度脂蛋白方面和醋酸钙相比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糖尿病维持性血液透析(MHD)伴缺血性心脏病(IHD)患者的疗效。方法将40例MHD伴IHD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20例,给予生理盐水250 ml+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20 mg,3次/w,于每次透析结束后静脉输入;对照组给予口服复方丹参滴丸10粒/次,3/d。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血液流变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心肌耗氧量、纤维蛋白原(FIB)、心电图及有无心绞痛症状。结果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治疗组治疗后心肌耗氧量、MDA、FIB、全血黏度高切和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显著下降(P〈0.05或P〈0.01),心电图ST段、SOD显著升高(P〈0.05)。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心肌缺氧,明显减轻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14.
肾性骨病的骨膜下骨吸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笔者采用手骨直接X线放大摄影和双手X线平片来研究慢性肾衰血透病人51例。特征性的指骨骨膜下吸收放大摄影发现25例占49%;平片为11例占21.6%,结果表明,放大摄影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平片(P<0.005),骨膜下吸收的二,三指中间指骨桡侧及指骨末端是肾性骨病的“靶区”,认为二者无显著差异(P>0.50)。骨膜下吸收还与血透时间,血磷,血钙和碱性磷酸酶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HD)病人钙磷代谢紊乱情况并探讨与颈动脉钙化的关系.方法选择昆明总医院62例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测量透析前血清钙(Ca)、磷(P)、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水平,并计算钙磷乘积(Ca×P).采用高敏B超仪测量颈总动脉壁厚度(IMT)及钙化斑发生情况.结果① 71.9%的患者血P>1.8 mmol/L,平均值(2.25±1.34)mmol/L;血Ca>2.37 mmol/L者占28.26%,<2.1 mmol/L者占21.74%,平均血钙水平为(2.23±0.98)mmol/L;(Ca×P>70)mg2/dl2者占43.9%.出现颈总动脉壁钙化斑患者占46.42%,颈总动脉交叉处IMT增厚平均(1.10±0.54)mm者占46.63%.Ca×P与颈总动脉壁钙化斑及IMT增厚呈正相关(r=0.675,P<0.01;r=0.482,P<0.01). ②iPTH>300 ng/L者占总数的61.29%,其中60岁以上者52.6%,糖尿病肾病病人18.4%;血透月龄越长的患者iPTH升高越多.结论 ①在进行规律血透及服用活性VitD3患者中,仍有2/3存在钙磷代谢紊乱.②Ca×P与颈总动脉壁钙化斑及IMT增厚呈正相关.③iPTH升高者占病人的3/5,其中高龄、非糖尿病肾病病人及透析月龄长者居多.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分析经肾动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对慢性肾病(CKD)大鼠肾脏炎症的影响。方法 取37只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其中2只4周龄用作体外分离BMSC,8只为正常对照组(N组),27只制作CKD模型。建模中3只死亡,24只建模成功后,随机分为CKD组(n=8)、经肾动脉移植BMSC组(A组,n=8)和经尾静脉移植BMSC组(V组, n=8)。BMSC移植后7、14 d,检测各组大鼠肾功能指标,制作肾脏病理切片,苏木精- 伊红(HE)染色观察肾脏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染色分析肾组织炎性细胞表达。结果 CKD组、A组、V组与N组相比,BMSC移植后血肌酐、血尿素氮和24 h尿蛋白均显著升高(P<0.01)。移植后7、14 d,V组、A组血肌酐均较CKD组降低(P<0.01),A组在7 d时下降更为显著(P<0.01);移植后7 d,V组、A组血尿素氮较CKD组均显著下降(P<0.01),A组变化更为显著(P<0.01),移植后14 d,V组、A组较CKD组稍降低,A组变化更为显著(P<0.01);移植后7、14 d,V组、A组24 h尿蛋白较CKD组均显著降低(P<0.01),A组下降更为显著(P<0.01)。HE染色病理结果显示A组、V组炎性浸润均较CKD组减轻,A组仅有少量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萎缩肾小球数目减少,肾小管扩张情况有不同程度改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KD组大鼠CD3、CD20呈强阳性或阳性表达,A组、V组大鼠肾间质CD3、CD20表达较CKD组减轻,但A组较V组减轻更为明显。 结论 BMSC通过抑制免疫介导性炎症修复受损肾脏组织。经肾动脉移植效果优于经尾静脉移植。  相似文献   

17.
血清骨钙素在高转运型骨病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透病人血清骨钙素水平在高转运型骨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62例(平均年龄55.42±14.67岁)维持性血透病人一般临床资料、测定血清钙(Ca)、磷(P)、钙磷乘积(Ca×P)、碱性磷酸酶(ALP)、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及骨钙素(BGP)。以iPTH>450 ng/L为标准一(A组)及iPTH>450 ng/L、BGP>8μg/L为标准二(B组)分别预测高转运型骨病。结果两组病人血清Ca、P、Ca×P及ALP无明显差异。标准一预测高转运型骨病病人占纳入病例的50.7%,其中BGP<1.5μg/L占33%。标准二预测高转运型骨病占纳入病例的38.5%。结论血透病人血清BGP及iPTH水平明显升高(P>0.01,P>0.01),血清BGP与iPTH同时用以预测高转运型骨病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病例男,61岁,因行血液透析3年余,头痛、头昏伴行走障碍1个月入院.患者有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病史多年,伴有肾性高血压、高血压性心脏病、肾性贫血、无尿,行维持性血液透析3年余.平时自行定期来院透析治疗,2次/w,4 h/次,并给予纠正贫血、控制血压、预防肾性骨病等治疗.  相似文献   

19.
高德  史昌乾  高峰 《武警医学》2014,(5):484-486,490
目的 观察应用不同钙离子浓度透析液治疗的腹膜透析患者下肢动脉病变与钙磷代谢紊乱的关系,探讨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 根据使用不同钙离子浓度腹膜透析液,将54例CAPD患者分组,A组27例使用PD-2标准钙腹透液(Ca2+ 1.75 mmol/L);B组27例使用PD-4低钙透析液(Ca2+ 1.25 mmol/L).两组均持续透析1年以上,观察组间下肢动脉狭窄与血钙、血磷等各生化指标的关系.结果 54例不同钙离子浓度透析患者,1年后下肢动脉狭窄者数量均有升高,A组高于B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两组间:血色素、胆固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钙值、血磷值、甲状旁腺素值及下肢动脉内中膜厚度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动脉病变程度与血磷水平正相关(P<0.05),与血清iPTH水平、Hb水平负相关(P<0.05),与血钙、血脂、肌酐值不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 下肢动脉狭窄程度在不同钙离子浓度腹膜透析患者中不相同,其动脉狭窄程度与钙磷代谢紊乱相关,是下肢动脉狭窄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不同血液净化方法治疗尿毒症患者皮肤瘙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血液灌流加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的疗效。方法将38例尿毒症行维持性血透的患者,根据不同的个体情况分为血液透析(HD)组,血液透析滤过(HDF)组和血液灌流加血液透析(HP+HD)治疗组。HD组,每周患者行HD 2~3次,每次透析时间4.5 h;HP+HD组,患者每周HD 2次和1次HP+HD,每次透析时间4.5 h;HDF组,患者每周行2次HDF,每次透析时间为4 h,其他治疗措施均相同。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肌酐(SC r),尿素氮(BUN),甲状旁腺激素(PTH)和β2-微球蛋白(β2-MG)变化。结果三组透析前与透析后血SC r,BUN都有明显下降(P<0.05),HDF组和HP+HD组治疗前后PTH和β2-MG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该两组与HD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尿毒症患者在维持性HD治疗同时定期接受HDF或HP+HD治疗,可改善和缓冲长期规律血透患者的皮肤瘙痒,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