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凌云主任医师认为,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总以"气机失调"为要。虽病位在胃、食管,但与肺脾关系密切。病机主要为脾失健运,肺胃不降。脾运无力则升降无常,肺胃不降则浊气上逆,致使津液、食物、痰湿随逆乱而上乘,浸淫食管而发,"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临证并强调选用降气之枇杷叶,配伍有升提作用的桔梗主要药对,以平调气机,调整中焦逆乱之气机。预防和调护亦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2.
胃食管反流病辨治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表现,当归属于中医学之吞酸、吐酸、胆胀、嘈杂、胃脘痛等范畴。认为本病的病位在食管和胃脘,与肝、胆、脾、胃、肺密切相关,其基本病机是胆胃不和,胃失和降,以正虚为本,气郁、食滞、痰瘀、湿热为标。具体可分为胆热犯胃、肝胃不和、痰气郁阻、脾胃湿热、瘀血阻滞、脾胃虚弱、胃阴不足七种证型。  相似文献   

3.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是十分常见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中医将其归属于"吞酸"、"呕吐"、"郁证"、"反胃"、"气噎"等范畴。一般认为其病位在胃,与肝、脾、肺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李佳 《中医学报》2020,35(4):765-768
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咽异感症的病位在食管、咽,与脾、胃、肝、肺四个脏腑相关,与精神情志活动亦有密切联系。胃气上逆是病机关键,脾气不升是发病的基础,肝气郁结、肺气不降是发病的条件与加重的诱因。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咽异感症应以气神同调为法,从脾、胃、肝、肺论治,以调整气机升降及调整精神情志为治疗关键。调气:从肝,则条达肝气;从脾胃,或益脾气,或清胃热,或燥脾湿,或滋胃阴;从肺,则肃肺降气;同时,少佐升散之属,以达升降相宜之效,使浊气得降、清气得升、咽部得养。调神:予药物治疗的同时,畅情达意,以调整病机,使脏腑气血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5.
胃食管反流病已成临床常见病,近年来发病逐渐增多,以烧心、泛酸为主要表现,病情反复,难以治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贺仲华主任医师临证三十载,对脾胃的治疗颇有心得,她认为,胃食管反流病因为肝胆疏泄失调,木郁乘土,横逆犯胃,导致脾胃升降失常,胃气上逆而发病,病在食管,属胃所主,与肝、胆、脾、肺密切相关。治疗以疏肝利胆、和胃降逆为基本法则,临证灵活辨治,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6.
胃食管反流病病机与"郁热内蕴"、"胃气上逆"等有关,病位在胃与食管,涉及到肝胆脾。临证分为肝胃郁热、胆热犯胃、气滞血瘀、中虚气逆、胃阴亏虚五型进行辨证论治,结合自制中药糊吞服,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7.
王彦刚教授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核心病机为郁热阴伤,此核心病机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本病病位涉及肝、肺及脾胃,由此将其分为肝胃郁热阴伤与肺胃郁热阴伤两大基本类型,使辨证论治更富有针对性.而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可能兼夹湿热、瘀血等病机,因此,以清宣郁热,养阴护津为疾病的核心治法;清热祛湿,活血化瘀为针对兼夹病机的...  相似文献   

8.
谭欣圆  周晓虹 《中医学报》2020,35(1):113-116
周晓虹教授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病位在食道、胃,发病与肝、脾、肺、心等密切相关。胃为阳明腑,多气多血,气有余则易化火,扰动气血,气血壅而不通则气机逆乱,故治疗脾胃病多从清热和胃论治。周教授认为辨病抓主要病机病位,立治疗大法,个体则多表现为兼证的差异,分脏腑论治。本病治疗应清脾胃、肝热以和胃,根据兼证分别疏肝、润肺、清心、健脾,体现中医辨证的个体化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9.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高发慢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部分胃食管反流的患者尽管予以双倍剂量质子泵抑制剂,仍然有持续性酸反流的症状或食管炎的内镜证据,称为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谢胜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认为该病不离肝郁作酸,与肝郁导致心、肺、脾、肾失调相关,治法当重肝木,识木郁之因,辨木郁之果,于四时五运中调失衡肝木,以获良效。  相似文献   

10.
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刘万里教授诊疗此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刘教授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发展与肝、肺密切相关,肝肺不和是本病的重要发病基础,治疗应以调肝理肺治本、和胃降逆治标,使气机和畅、血脉充盈、五行制衡,则将相和调,胃逆易降。刘教授运用调肝理肺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有泻肝清肺、疏肝肃肺、清胆泻肺、活血益气、滋肝润肺五法,常获良效。  相似文献   

11.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成因繁多,临床上仅以常规方法从胃和食管论治本病,难收佳效。五脏相关是中医学整体观念的重要内容。基于五脏相关理论,从脾、肺、肝、肾、心辨治出发,分析各脏与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病机的关系,基于建中理脾、宣降肺气、抑木扶土、温阳益肾、益火养心的原则,指导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常可速达病所,祛除顽疾,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借鉴。并附验案1则加以阐明。  相似文献   

12.
葛琳仪教授是第三届国医大师、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葛琳仪教授治学严谨,悬壶55载,学验俱丰,尤善治脾胃病、肺病、老年病、疑难病。其基本学术思想是“三位合一,多元思辨”、“谨守病机,正本清源”、“用药简练,衷中参西”。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而引起的以烧心、反酸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类消化道疾病,属于中医“吐酸”、“食管瘅”范畴[1],其病因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病位在胃、食管,与肝脾息息相关。葛教授在治疗脾胃病时以疏理中焦气机、健脾和胃为大法,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时佐以“清”法。现将其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常见的上消化道疾病,中医学认为,其发病除了与肝、胆、脾、胃等脏腑密切相关以外,还与心、肺亦有联系。在《伤寒论》“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论述的基础上,提出通过调节上焦心、肺的功能,从而辅助中焦脾胃气机的恢复,最终促进中焦胃气和降,即所谓“通上焦,即为和中焦”,若上焦心、肺功能失常则易影响中焦,不利于中焦胃气和降,从而易造成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进一步结合临床实践和西医学相关研究,若心统血脉,主神明或延及小肠受盛化物功能失常,则易导致食管内脏高敏感和小肠内细菌过度生长;若肺主宣降,司呼吸或累及大肠通降传导功能失常,则易引起食管胃连接处屏障受损与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亦会造成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故通过阐明上焦心、肺对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的影响,为胃食管反流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同时,进一步丰富“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4.
总结刘建博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经验.刘建博教授认为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主要病位在肺、胃,并与脾、肝、肾密切相关.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体虚等均可成为其病因.虽最终病理变化总不离"胃失和降,肺失宣降",但病机有脾虚痰湿、肝气犯胃、肾虚水泛之不同;可分脾虚痰湿证、肝气犯胃证、肾虚水泛证3型辨治,分别以健脾化痰、调肝...  相似文献   

15.
胃食管反流病属中医吐酸、吞酸、胃脘痛及嘈杂等范畴,从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特点及治疗等方面对胃食管反流病进行了回顾性总结,认为湿、痰、热、气、瘀为主要病邪,与胃、脾、肝三脏密不可分。本文提出应深入探讨本病的病因病机,提出符合中医辨证理论、切合临床实际的病名诊断、辨证分型方法和标准,以便丰富和发展中医脾胃病学的内容,提高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6.
正葛琳仪是第三届国医大师、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葛琳仪老师治学严谨,学验俱丰,尤善治脾胃病、肺病、老年病、疑难病。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而引起的以烧心、反酸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类消化道疾病,属于中医"吐酸"、"食管瘅"范畴~([1]),病因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病位在胃、食管,与肝脾息息相关。葛老师在治疗脾胃病时以疏理中焦气机、健脾和胃为大法,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时佐以"清"  相似文献   

17.
胃食管反流病的病理关键为脏腑"气机失和",病位在食管与胃,和肝、脾、肺的关系密切,主因情志不遂、酒食不节、素体胆病、久病体虚等各种失"和"因素而引起的中焦气机逆乱,脾气不升,胃失和降,气机上逆所致。故其治疗应以"和"思想为指导,立足于疏肝理气、健脾和胃、宣发肃降的治疗原则,以平降逆气为主,同时佐以升气药,升降并举,纠正患者的失"和"状态,使气机升降出入有序,以达治病求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徐景藩教授从医60载,尤擅脾胃病诊治。徐老认为反流性食管炎病因主要有饮食不节、外感六淫、忧思过度、脾胃虚弱等,病机总属胃失和降、气机失调,病位在食管,与胃、脾、肝关系密切。治疗上强调应着重调理胃、脾、肝三脏,以降、和、消为治疗大法,降法如和胃降逆、升脾降胃,和法如疏肝和胃、清肝和胃、调和身心,消法如消食化积、消痰化气、活血消瘀。并独创了糊剂卧位服药法以顾护食管黏膜。  相似文献   

19.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难治病.张闽光教授长期从事脾胃病的临床诊治及研究,在脾胃病的诊断和治疗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张教授主张治疗该病应从病因病机入手,认为该病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瘀、热所导致,临床上常兼脾胃虚弱、肝胃郁热、瘀血阻络等次要因素,治疗上主张辛开苦降、活血泻热、制酸护胃,五脏兼治,在临床...  相似文献   

20.
胃癌中医病机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临床病案,探讨胃癌中医发病机制。方法:运用证素辨证方法,对临床54例胃癌患者进行中医证素辨证,分析其病位证素、病性证素的频数频率和积分,探讨胃癌的中医发病机制。结果:54例胃癌患者中,病位证素积分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胃、脾、肝、肾、心、肺,其中脾、胃与其他病位证素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病性证素中排在前4位的是气虚、痰、瘀、毒,与其他13种病性证素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胃癌的病位主要在脾胃,正气亏虚为本,痰、瘀、毒相互搏结是胃癌发生的最基本病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