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观察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和大肠腺瘤癌组织中TGFβRRII、错配修复基因(hMLH1、hMSH2、hMSH6)蛋白表达和微卫星不稳定(MSI)的关系。方法以来源于33个HNPCC家系的大肠腺瘤28例和大肠腺癌14例为观察对象,以32例散发性大肠腺瘤和24例散发性大肠癌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大肠腺瘤及大肠腺癌组织中TGFβRRII、hMLH1、hMSH2、hMSH6蛋白表达。从活检组织中提取DNA,选择BAT-25、BAT-26、D2S123、D5S346、D17S250五个微卫星位点行荧光标记聚合酶链反应(PCR),以GeneMapper软件分析PCR产物。通过与正常黏膜微卫星序列PCR片断长度进行比较,判定腺瘤和癌组织的MSI情况。结果64.29%的HNPCC大肠腺瘤和71.43%的HNPCC大肠癌表现为MSI—H,明显高于散发性大肠腺瘤9.38%和散发性大肠癌12,5%。分别有67.86%的HNPCC大肠腺瘤和71.43%的HNPCC大肠癌表现为MMR蛋白表达缺失。明最高于散发性大肠腺瘤3.13%和散发性大肠癌12.5%。分别有57.14%的HNPCC大肠腺瘤和78.57%的HNPCC大肠癌表现为TGFβRRII低表达,明显高于散发性大肠腺瘤9.38%和散发性大肠癌41.67%。在MSI.H的HNPCC大肠腺瘤中,TGFl3RII低表达者占77.78%,MSI—H的HNPCC大肠癌中90%出现TGFβRRII的低表达。MSI—H的散发性大肠腺瘤中TGFβRRII的低表达率为66.67%,MSI—H的散发性大肠癌TGFβRRII的低表达率为100%。结论大部分HNPCC大肠腺瘤和大肠癌出现MSI—H,大部分MSI-H大肠腺瘤和大肠癌表现为TGFβRRII低表达。MSI、MMR、TGFβRRII的检测对腺瘤癌变风险的估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背景: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NPCC)是一种由错配修复基因种系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SI—H)为其分子生物学特征之一。目的:利用5个微卫星位点建立正常结直肠黏膜、结直肠腺瘤和癌组织的微卫星基因型,探讨HNPCC的MSI发生情况和MSI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源自33个HNPCC家系的腺瘤28例和腺癌14例,其中4例为同步腺瘤-癌;以32例散发性结直肠腺瘤和24例散发性结直肠癌作为对照。选用BAT25、BAT26、D2S123、D5S346、D17S250五个微卫星位点行荧光标记聚合酶链反应(PCR),以GeneMapper软件分析PCR产物。通过与正常黏膜微卫星序列PCR片段长度进行比较,判定腺瘤和癌组织的MSI情况。结果:HNPCC腺瘤和癌组织MSI-H发生率分别显著高于散发性结直肠腺瘤和结直肠癌(64-3%对3.1%,71.4%对12.5%,P〈0.05)。4例同步腺瘤-癌均表现为MSI—H.其腺瘤和癌组织的MSI类型不同。结论:HNPCC腺瘤和癌组织MSI—H发生率高。同步腺瘤一癌来源于不同克隆。MSI检测可作为HNPCC的临床初筛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散发性大肠癌患者中筛查错配修复(MMR)基因胚系突变的可行性和策略。方法以150例散发性大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检测和免疫组化(IHC)检测作为初筛方法,对MSI-H表型或IHC检测MMR蛋白缺失的患者行hMLH1和hMSH2基因测序,检测MMR基因胚系突变。结果150例散发性大肠癌中MSI-H表型20例,IHC示22例MMR蛋白缺失。共发现3例MMR基因突变。MSI检测和IHC检测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结论散发性大肠癌患者中分子生物学筛查方法能够有效鉴别出MMR基因胚系突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FHIT与MMR基因蛋白在散发性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50例散发性大肠癌FHIT与MMR基因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①所有正常/非瘤组织中FHIT、hMLH1和hMSH2蛋白都是阳性表达。②低分化癌中FHIT表达缺失率与高、中分化癌差异有显著性(P〈0.01)。③低分化癌中hMLH1或hMSH2蛋白表达的缺失与高、中分化癌差异有显著性(P〈0.05)。④FHIT与MMR蛋白表达缺失之间具有很好的一致性(P〈0.01)。结论 散发性大肠癌中FHIT蛋白表达的缺失与MMR基因蛋白表达的缺失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中错配修复基因hMSH2、hMLH1、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TβRⅡ)、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组织抑制因子-2(TIMP-2)表达的相互关系及其与HNPCC特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HNPCC和散发性大肠癌(SCRC)肿瘤组织石蜡标本各30例、正常大肠黏膜石蜡标本8例.观察其hMSH2,hMLH1,TβRⅡ,MMP-7,TIMP-2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综合分析.结果:在HNPCC和SCRC中,hMSH2,hMLH1,TβRⅡ,MMP-7,TIMP-2均与患者的性别、肿瘤大小和部位无关;而与肿瘤的侵犯深度和是否转移密切相关,阳性表达率差异显著(P<0.05,HNPCC vs sporadic CRC).在HNPCC中,hMSH2和hMLH1(r=0.835,P= 0.000),TβRⅡ与hMSH2(r=0.592,P=0.001),hMLH1(r=0.472,P=0.009)和MMP-7(r= 0.735,P=0.000)表达均呈明显正相关;而TIMP-2与TβRⅡ(r=-0.582,P=0.001),MMP-7(r=-0.421,P=0.008)表达呈明显负相关.结论:由于hMSH2,hMLH1突变引起TβRⅡ的失活而诱导的MMP表达减弱和TIMP的下调可能是HNPCC特殊生物学行为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中错配修复基因hMSH2、hMLH1、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TβRⅡ)、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组织抑制因子-2(TIMP-2)表达的相互关系及其与HNPCC特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HNPCC和散发性大肠癌(SCRC)肿瘤组织石蜡标本各30例、正常大肠黏膜石蜡标本8例.观察其hMSH2,hMLH1,TβRⅡ,MMP-7,TIMP-2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综合分析.结果在HNPCC和SCRC中,hMSH2,hMLH1,TβRⅡ,MMP-7,TIMP-2均与患者的性别、肿瘤大小和部位无关;而与肿瘤的侵犯深度和是否转移密切相关,阳性表达率差异显著(P<0.05,HNPCC vs sporadic CRC).在HNPCC中,hMSH2和hMLH1 (r=0.835,P=0.000),TβRⅡ与hMSH2 (r=0.592,P=0.001),hMLH1 (r=0.472,P=0.009)和MMP-7(r=0.735,P=0.000)表达均呈明显正相关;而TIMP-2与TβRⅡ(r=-0.582,P=0.001),MMP-7 (r=-0.421,P=0.008)表达呈明显负相关.结论由于hMSH2,hMLH1突变引起TβRⅡ的失活而诱导的MMP表达减弱和TIMP的下调可能是HNPCC特殊生物学行为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错配修复基因hMLH1和hMSH2蛋白表达在筛选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大肠癌患者 6 6例 ,分为HNPCC患者 (A组 ,n =19)、高度可疑HNPCC患者 (B组 ,n =2 0 )、符合Bethesda指导标准的可疑HNPCC患者 (C组 ,n =14 )及散发性大肠癌患者 (D组 ,n =13)四组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错配修复基因hMLH1和hMSH2的蛋白表达。结果 A组hMLH1和hMSH2蛋白表达减低或缺失达 72 .8% ;B组为 6 0 .0 % ;C组为 2 8.4 % ;D组为 7.7%。hMLH1和hMSH2蛋白表达减低或缺失与HNPCC显著相关 (P =0 .0 0 0 8)。此外 ,hMLH1蛋白表达减低或缺失率显著高于hMSH2 (P <0 .0 1)。结论 hMLH1和hMSH2蛋白表达减低或缺失与HNPCC的可能性显著相关 ,免疫组化检测此二种蛋白表达能快速、有效地帮助临床医生评估患者HNPCC的可能性 ,同时提示相应错配修复基因存在突变。中国HNPCC患者中hMLH1基因发生突变的机会可能高于hMSH2基因。  相似文献   

8.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综合征,由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基因种系突变引起,占所有结直肠癌的5%-10%。HNPCC的发病与人类错配修复基因功能异常密切相关,已定位并克隆的人MMR基因有hMLH1、hMSH2、hMSH6、hMSH3、hPMS1、hPMS2,遗传连锁分析和遗传学研究显示,约80%的HNPCC与hMLH1、hMSH2基因的种系异常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国北方人群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和错配修复(MMR)基因突变的特征。方法通过MSI检测和MMR基因种系突变检测对30个中国北方人HNPCC家系进行系统分析。结果①25个家系表现为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SI-H),1个家系为低度微卫星不稳定(MSI-L),4个家系表现为微卫星稳定(MSS);②在25个MSI-H家系的先证者中,检测到14种致病性种系突变(hMLH1基因突变9种,hMSH2基因突变5种),突变类型包括框移突变、无义突变、剪接区突变、错义突变,并发现3种新突变位点。结论中国北方人群HNPCC的错配修复基因突变谱广泛而多样,应开展系统研究,以建立北方人群的HNPCC错配修复基因突变库并制定相应的突变检测策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C O X-2、β - c a t和MMP-7表达与HNPCC特殊侵袭转移生物学行为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HNPCC( n =28)、散发性大肠癌( n = 30)和正常大肠黏膜( n = 10)中COX-2, β-cat和MMP-7的表达情况.所有标本预先经过hMSH2和hMLH1免疫组化染色筛查, 并结合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H N P C C组和散发性大肠癌组中COX-2、异位β-cat和MMP-7的表达差异显著(χ2 = 14.8352, P = 0.0001; χ2 = 5.6425, P =0.0175; χ2 = 10.6454, P = 0.0011). 两组异位β-cat和MMP-7的阳性率与大肠癌的侵袭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P = 0.0127, 0.0001;P = 0.0227, 0.0261), 而与性别、肿瘤的大小和部位无关. COX-2在HNPCC组中与肿瘤侵袭深度相关( P = 0.0166), 与淋巴结转移无关;散发性大肠癌组中与肿瘤侵袭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均无关. 两组中COX-2、异位β-cat和MMP-7三者阳性表达呈正相关(COX-2与异位β-cat: r = 0.417, P = 0.011, r = 0.504, P = 0.006;异位β-cat与MMP-7: r = 0.396, P = 0.027, r =0.429, P = 0.021; COX-2与MMP-7: r = 0.315, P= 0.028, r = 0.429, P = 0.021).结论: C O X- 2 、异位β - cat 和MMP - 7 在HNPCC、散发性大肠癌和正常黏膜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显著, 这可能是HNPCC相对于散发性大肠癌侵袭弱、转移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具有家族背景大肠癌微小卫星 DNA 不稳定性(MIN)、MMR 基因(hMLH1、hMSH2)表达及细胞增殖活性特征。方法:应用银染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相多态性(PCR-SSCP)分析技术、免疫组化 SP 法和流式细胞术(FCM),对46例大肠癌进行研究。结果:与无家族史的原发性大肠癌相比,具有家族背景大肠癌 MIN 的表达增高(P<0.05);癌家族史、MIN 与大肠癌发病年龄轻、右半大肠癌、大肠外癌及低分化癌的发生率高均有明显关系(P<0.01,P<0.05);癌组织 hMLH1 表达阴性率及其切缘“正常”腺体 hMLH1 和 hMSH2 表达阴性率明显增高(P<0.05);而其 PCNA 标记指数、DNA 异倍体率则显著减低(P<0.01,P<0.05).hMLH1和 hMSH2表达阴性与 MIN 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MIN 在具有家族背景大肠癌中起着明显的作用。具有家族背景及 MIN阳性大肠癌肿瘤细胞及切缘“正常”腺体 hMLH1和 hMSH2突变率的增高,其增殖指标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2.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是一种由于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 gene,MMR)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占结直肠癌的5%-15%.研究显示,与HNPCC发生相关的错配修复基因有hMSH2、hMLH1、hMSH6、hPSM1和hPSM2.HNPCC肿瘤具有发病早、近段结肠多见、原发癌多见、肠外肿瘤多见、病理以黏液腺癌为主的特点.到目前为止,HNPCC的诊断主要依赖病史及相关遗传检测结果.对于符合Amsterdam Ⅱ或Bethesda标准的结直肠癌患者应进行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和免疫组织化学错配修复蛋白的检测,继而进行错配修复基因等种系突变检测.  相似文献   

13.
DNA错配修复(MMR)基因hMLH1、hMSH2、hMSH6、hPMS2等种系突变与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易感性相关。hEX01能与hMSH2产生很强的相互作用,参与错配修复过程和或DNA重组。本研究采用DNA测序筛查16个中国人HNPCC和低风险HNPCC家系hEXO1基因所有13个编码外显子和1个非编码外显子及剪接区,查找突变体,分析这些变异体与家系临床表型的相关性,探讨hEXO1作为HNPCC和低风险HNPCC家系易感基因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是一种由错配修复基因(MMR)突变造成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又称Lynch综合征,是遗传性大肠癌的代表.HNPCC约占全部大肠癌的5%-15%.错配修复基因(MMR)的种系突变和微卫星不稳定(MSI)是其分子遗传学基础.HNPCC的临床病理特点突出,具有右半结肠多见、发病早、病理分化差、多原发癌多见的特点.目前其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COX-2阻滞剂可能成为HNPCC治疗的一个新的途径.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进展也为人们对HNPCC生物学行为和治疗的认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pG岛甲基子表型阳性的散发性大肠癌的基因表达特征。方法对71例散发性大肠癌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法行p14ARF、人类mut-s同系物1(hMLH1)、p16INK4a、6-氧-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和肿瘤甲基化位点1(MINT1)共5个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检测,确定CpG岛甲基子表型;进行K-ras、APC、P53、Bax和转化生长因子βⅡ受体(TGFβRⅡ)共5个基因的免疫组化检测。分析散发性大肠癌CpG岛甲基子表型和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71例散发性大肠癌中,CpG岛甲基子表型阳性率为21.1%(15/71);K-ras、APC、P53、Bax和TGFβRⅡ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7%(31/71)、42.3%(30/71)、47.9%(34/71)、71.4%(50/70)和59.2%(42/71)。CpG岛甲基子表型和APC、P53、Bax、TGFβRⅡ蛋白表达均无显著相关性,但与K-ras蛋白表达显著相关,CpG岛甲基子表型阳性者K-ras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CpG岛甲基子表型阴性者(66.7%比37.5%, P=0.043)。结论CpG岛甲基子表型阳性的散发性大肠癌中K-ras蛋白呈高表达,提示多基因同时甲基化与K-ras蛋白的激活表达密切相关,两者的关系表明表遗传学机制可以间接引起遗传学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性别对HNPCC家系中hMLH1和hMSH2种系突变携带者患癌累积风险度的影响。方法对14个HNPCC家系的94例hMLH1或hMSH2种系突变携带者,采用Kaplan-Meier法、Cox风险比例模型和对数秩检验等方法估计种系突变携带者分别在30岁、40岁、50岁、60岁等时的患癌累积风险度及分析不同性别间的差异。结果hMLH1或hMSH2种系突变携带者发生各种HNPCC相关恶性肿瘤的累积风险度随年龄的增大明显增高,男性携带者发生HNPCC相关肿瘤、结直肠癌等的风险度明显高于女性(P〈0.01),但在60岁时两者基本趋于一致,均达90%以上;男性与女性携带者发生胃癌的累积风险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hMLH1与hMSH2种系突变携带者患癌风险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性别与HNPCC家系中hMLH1或hMSH2种系突变携带者患癌(尤其是结直肠癌)风险度密切相关,但中国人种系突变携带者患癌年龄较西方人提前;hMLH1与hMSH2种系突变携带者发生HNPCC相关恶性肿瘤的累积风险度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牛兢  孙自勤  李晓 《山东医药》2011,51(1):44-45
目的探讨肝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在大肠腺瘤和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4例大肠癌癌组织、34例癌旁正常大肠组织及22例大肠腺瘤组织L-FABP的表达。结果大肠癌癌组织、癌旁正常大肠组织及大肠腺瘤组织中L-FABP表达率分别为50.O%、88.2%及72.7%,大肠癌中L—FABP表达率显著低于癌旁正常大肠组织和大肠腺瘤组织(P〈0.05)。大肠腺瘤组织和癌旁正常大肠组织L—FABP表达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L—FABP的表达强度与大肠癌肿瘤生物学特性关系密切(P〈0.01)。结论L—FABP的下调可促进大肠癌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的微卫星不稳定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 探讨国人北方人群HNPCC的微卫星不稳定 (microsatelliteinstability ,MSI)发生情况及其意义。方法  44例患者来源于 3 0个HNPCC (hereditarynonpolyposiscolorectalcancer)家系 ,这些家系主要分布于北方 5省市。所有患者均符合BGl 3 (Bethes dal 3 )HNPCC诊断标准。以荧光标记法检测 44例患者的石蜡包埋组织微卫星稳定性。结果  44例患者中高度微卫星不稳定 (highfrequencymicrosatelliteinstability ,MSI H)为 81.81( 3 6/ 44 ) ,低度微卫星不稳定 (lowfrequencymicrosatelliteinstability ,MSI L)为 6.82 ( 3 / 44 ) ,微卫星稳定 (microsatellitestable ,MSS)为 11.3 ( 5 / 44 ) ;所选择的 5个微卫星位点中Bat2 5和Bat2 62个位点MSI H的表达率较高 ,分别为 10 0 %和 97.2 2 %。符合AmsterdamⅡ和符合BGl 3标准的HNPCC患者的MSI H表达率分别为 85 .2 9%和 81,81% ,仅符合BGl 3标准 ,而不符合AmsterdamII的 10个患者中 ,7个发现MSI H。结论 HNPCC肿瘤的MSI H发生率高 ,MSI检测方法简便、易行 ,可作为错配修复基因种系突变初筛方法 ,Bethesdal 3标准可更多地收集到可疑的HNPCC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错配修复基因hMSH2在散发性胰岛素瘤发生中的作用,以及hMSH2表达能否作为胰岛素瘤良、恶性鉴别的标志物.方法 以取自50例散发性胰岛素瘤患者的55个肿瘤(良性40个,恶性15个)作为研究对象,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MSH2蛋白表达.提取显微切割组织DNA,用PCR-LOH方法测定hMSH2的杂合缺失.在3条染色体上选择6个微卫星位点,PCR法测定肿瘤组织有无微卫星不稳定(MSI).并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3%的散发性胰岛素瘤hMSH2蛋白表达下调.55个胰岛素瘤均未发生hMSH2基因杂合缺失.36%(20/55)的胰岛素瘤中发现高频MSI(MSI-H,即6个位点中至少2个位点发生(MSI).15个恶性肿瘤中有33%存在hMSH2表达下调,而40个良性肿瘤中hMSH2表达下调仅为5%(P=0.019).结论 错配修复基因hMSH2表达丢失或下降可能与胰岛素瘤的恶性程度相关.测定肿瘤中hMSH2表达下调可作为判断该肿瘤良、恶性的潜在标志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体外观察幽门螺杆菌对AGS细胞DNA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基因蛋白和mRNA表达的影响,以确定不同疾病来源幽门螺杆菌对MMR基因表达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方法AGS细胞分别与5株分离自胃癌和5株分离自胃炎患者的幽门螺杆菌共培养。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hMSH2和hMLH1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同时以肠道致病性大肠杆菌作为细菌对照。结果胃炎菌株和大肠杆菌基本不影响hMLH1和hMSH2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而所有胃癌菌株都能下调hMLH1和hMSH2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结论胃癌菌株与胃炎菌株对胃癌细胞MMR的影响存在差异,提示部分幽门螺杆菌菌株可能通过损害细胞MMR功能促进胃黏膜上皮细胞内DNA突变累积,增加幽门螺杆菌长期感染时胃癌发生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