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5 毫秒
1.
正膈神经由C4发出,C3、C5亦有参与,发出后为椎前筋膜所覆盖,从前斜角肌上外侧缘垂直下降于肌的浅面,然后从前斜角肌内侧缘、锁骨下动静脉之间、经胸廓入口进入胸腔,与心包膈动脉伴行,经肺门前方沿心包两侧下降,分布于膈肌和胸膜[1],支配膈肌收缩。而吸气的主要肌肉是膈肌,膈肌提供了60%—70%的吸气功能。在重症领域有很多疾病存在或伴有呼吸功能障碍,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等,可能导致低氧血症、心律失常、撤机时间延  相似文献   

2.
<正>膈肌是介于胸腔和腹腔之间穹窿状扁薄的阔肌,由中央部的肌腱和周围的肌纤维构成。膈肌在呼吸运动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呼吸过程中80%动力来源于膈肌[1]。膈肌功能障碍是指气管内压的改变小于11cmH2O(1 cmH2O=0.098 kPa)[2],包括膈肌无力和膈肌瘫痪。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症、格林-巴利综合征、重症肌无力等神经肌肉疾病及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均可引起膈肌功能障碍[3]。我国重症病房救治的患者中有72%的患者需进行机械通,  相似文献   

3.
周停  王红星 《中国康复》2018,33(5):425-428
正膈肌是维持呼吸功能的重要结构,中枢或周围神经损害导致膈肌麻痹或功能障碍可导致吸气功能减退。膈肌功能检查是呼吸功能评估的重要内容,包括影像学、超声、神经电生理及通气功能检查等。神经电生理评定是客观评价神经损害后膈肌功能的重要方法。本文对膈肌功能的神经电生理评定方法、评价指标与临床意义、临床应用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1膈肌生理功能膈肌是人类呼吸的主要动力肌,贡献正常呼吸过程的70%。膈肌等呼吸肌不停歇地规律收缩维持正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4-6神经根走行特点及其在颈椎退行变(尤其是仅有颈椎弧度的改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在10具共20侧经福尔马林常规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解剖位下观测C4-6神经根部的走行特点,即与前、中斜角肌起始部的关系;结合临床典型病例分析。结果 前、中斜角肌在颈椎横突的前后结节起始部的纤维交叉成网状,C4-6神经根穿出网状结构,并为其固定。这种形态,C4为18侧,占90%,C5为19例,占95%,C6为13侧,占65%。结论 颈椎退行变(尤其是仅有颈椎弧度的改变)引起颈肩痛的机制,可能是C4-6神经根为前、中斜角肌起始部交叉成网状的纤维卡压所致。  相似文献   

5.
目的:呼吸运动是影响肝脏肿瘤放射剂量提升的重要因素。应用主动呼吸控制(active breathing control,ABC)系统观察膈肌的运动规律。探讨ABC系统在肝脏肿瘤精确放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9例肝脏肿瘤患者应用ABC,同时用Elekta Synergy加速器配备的XVI系统中的Motion View功能采集连续图像150张,然后测量膈肌的运动幅度,研究膈肌在人体纵轴方向(caudal-cranial,CC)的运动幅度及规律。结果:9例患者均符合ABC的要求,配合ABC很好地控制住膈肌的运动,呼吸周期的前3/4时相(前部分)膈肌在人体纵轴方向上的位移幅度不超过1mm,但在呼吸周期的后1/4时相(末期),膈肌在CC方向的位移幅度较大。结论:ABC技术可以很好地控制膈肌的运动,可减少放疗过程中肿瘤靶区的位移,进而提高3DCRT的精度。研究发现在一个呼吸周期的末期,膈肌在CC方向的位移幅度稍大,所以进行治疗应在每个呼吸周期的初期开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4~6神经根走行特点及其在颈椎退行变(尤其是仅有颈椎弧度的改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在10具共20侧经福尔马林常规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解剖位下观测C4~6神经根部的走行特点,即与前、中斜角肌起始部的关系;结合临床典型病例分析。结果前、中斜角肌在颈椎横突的前后结节起始部的纤维交叉成网状,C4~6神经根穿出网状结构,并为其固定。这种形态,C4为18侧,占90%,C5为19侧,占95%,C6为13侧,占65%。结论颈椎退行变(尤其是仅有颈椎弧度的改变)引起颈肩痛的机制,可能是C4~6神经根为前、中斜角肌起始部交叉成网状的纤维卡压所致。  相似文献   

7.
正膈肌麻痹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膈神经受损,致神经冲动被阻断产生的一侧或两侧的膈肌麻痹上升、运动障碍的一种疾病[1]。膈肌麻痹可致膈肌上抬,膈肌运动减弱或消失,患侧呼吸矛盾运动。肺活量可减低30%以上,通气量减低20%,容易出现脱机困难、肺不张[2]。心脏手术后膈肌麻痹的发病率6%~11%,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体外循环下的低温损伤和术  相似文献   

8.
肌下方为肝脏保护,故右膈疝发生率低,本组仅1例为右侧,占8-33%。当严重暴力伤作用人体,胸腹腔压力差超过一定限度时便会发生膈肌破裂,裂口一般在7~10cm以上。腹腔脏器进入胸腔,双侧肺受压萎陷,纵隔受压向对侧移位,对侧肺亦受压膨胀不全,心脏移位或纵隔摆动,导致呼吸、循环功能紊乱,严重的致呼吸、循环功能衰竭。膈肌的舒缩在肺通气中起重要作用,膈肌破裂本身又往往损伤膈肌的神经支配,这就更加重了对呼吸、循环功能的严重影响。创伤性膈疝的早期诊断是影响治愈率的关键。本组漏、误诊率58-2%,分析其原因主要…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不同频率、不同腹肌电刺激的反馈式呼吸电刺激训练对腹肌功能、膈肌功能和呼吸效率的影响。 方法:募集15例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同一周内分别随机进行30Hz下腹肌、30Hz腹直肌、50Hz下腹肌、50Hz腹直肌刺激的反馈式呼吸电刺激训练。呼吸电刺激训练主要由膈神经和腹肌电刺激、呼吸反馈、腹式呼吸三个部分组成。膈神经和腹肌电刺激:有两个交替输出的电流通道,A通道输出双向对称方波,频率30Hz,脉宽为0.5ms,刺激膈神经;B通道输出低频调制中频正弦波,载波频率4kHz,调制波频率在30Hz或50Hz,刺激下腹肌(腹股沟中点上2cm)或脐旁水平2cm处的腹直肌。在平静状态时和训练的第15min分别检测下腹肌肌电、腹横肌厚度、膈肌活动度、潮气量、死腔通气等指标。 结果:30Hz、50Hz下腹肌和腹直肌刺激后下腹肌肌电和厚度明显增加,且50Hz下腹肌刺激较其他三组下腹肌肌电和腹横肌增厚率大,且差异显著。30Hz、50Hz下腹肌和腹直肌刺激后膈肌活动度、潮气量明显增加,死腔通气明显减少,且50Hz下腹肌刺激较其他三组刺激膈肌活动度和潮气量大,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反馈式呼吸电刺激训练可以增加腹肌收缩,提高膈肌活动度和呼吸效率。  相似文献   

10.
膈肌诱发电位在坐位和仰卧位时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前言呼吸运动时,许多呼吸肌都参与,但膈肌起着很大的作用。众所周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患者换气不全,膈神经麻痹者和长期使用人工呼吸器等情况下,呼吸肌萎缩,肌力降低。为维持正常肺泡换气产生的推动压使有病的呼吸肌更疲劳。因此,确定呼吸肌疲劳的诊断,判定其严重程度的方法是当务之急。过去在这方面都是利用肌力,换气机能,膈肌肌电图等分析法。自1967年Davis报告膈肌诱发电位(DEP)以来,已有用于种种疾患的临床报告。但各家报告的测定方法稍微不同,在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和振幅的正常值上却有差异。  相似文献   

11.
杜宇鹏  魏丽  李晓东  刘雪云 《中国康复》2021,36(12):721-724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呼吸训练技术对颈髓损伤患者膈肌功能的影响。方法:57例颈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9例,2组患者分别行常规呼吸功能训练(咳嗽训练、缩唇呼吸、腹式呼吸、沙袋加压抗阻训练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虚拟现实呼吸功能训练法。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分别观察2组患者的膈肌厚度、增厚率、移动度、膈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变化。结果:治疗6周后,观察组增厚率和膈肌移动度较治疗前组内比较均明显提高(均P<0.05),观察组增厚率和膈肌移动度较对照组均明显提高(均P≤0.05);2组双侧波幅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双侧波幅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2组患者双侧膈神经运动传到速度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结论:虚拟现实呼吸训练可有效提高颈髓损伤患者膈肌增厚率及移动度,提高患者膈肌电图波幅。  相似文献   

12.
膈肌是人体中最主要的呼吸肌,除协助呼吸外,还与腹肌共同参与人体排便、排尿、分娩、呕吐等动作的完成.手术、麻醉、呼吸机的使用等带来的医源性伤害,以及膈肌本身的一些原发性和继发性疾病诱发的损伤会影响膈肌的功能,导致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术后呼吸困难、脱机困难等.在膈肌功能测定中,经膈神经磁刺激所诱发出的颤搐性跨膈压被认为...  相似文献   

13.
正常臂丛神经超声断面方法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正常臂丛神经的超声断面扫查方法。方法根据尸体解剖标本上观察到的臂丛神经的走行及毗邻关系,对22例正常志愿者在颈部设计了定点划线,放置探头,以胸锁乳突肌、前斜角肌、第6颈椎横突前结节及椎动脉为标记,在斜角肌间隙和锁骨上窝处做斜矢状切面扫查。结果①尸体标本显示了臂丛神经根、干的位置。②超声检查中以第6颈椎横突前结节和椎动脉显示臂丛神经根C6并可推测C5和C7;以锁骨下动脉为标准,显示臂丛神经干。结论超声扫查臂丛神经操作简便、方法可行,可为临床诊治上肢神经疾病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4.
膈肌将人体胸腔、腹腔分隔,参与生命活动多个方面,在维持呼吸运动、稳定姿势、增加腹内压及促进淋巴回流等活动中均发挥重要作用。膈肌功能障碍可通过肺功能检查、力学指标检测、影像学检查以及电生理学检查等多种评估方法进行识别。针对膈肌功能障碍,可从膈肌训练、膈肌手法治疗及膈神经(膈肌)电刺激等多方面进行治疗干预。膈肌在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却常被忽视,因此全面深入认识膈肌才能更好地利用膈肌,这样不仅能改善患者心肺功能,而且还能提高其运动耐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前斜角肌综合征误诊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斜角肌综合征是胸廓出口综合征的一种类型,其原因是由于前斜角肌肌性压迫其附近的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而引起的综合征[1].该病症状与神经根性颈椎病相似,容易误诊[2].我院疼痛门诊遇到2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经左胸切除食管癌术后协助咳嗽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据资料显示,膈肌活动具有60%~75%的通气作用。吸气时主要是靠膈肌和肋间外肌,而膈肌运动特别重要,平静吸气时约下移1~2cm,成人膈肌下降1cm平均可使肺泡容积增加250ml左右。食管癌切除手术,在切开膈肌或挤压膈神经后均会使膈肌运动减弱,导致肺泡通气量减少。因此要促进膈肌作用力。协助食管癌病人术后咳嗽排痰是一项  相似文献   

17.
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是临床常见损伤,致残严重,治疗困难,神经移位术是目前此病早期治疗的主要方法,常用膈神经移位代肌皮神经以恢复屈肘功能.我科自1999年以来采用膈神经直接移位至上干前股及腓肠神经移植膈神经一肌皮神经桥接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9例,经连续跟踪随访,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组以呼吸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肺部疾病,体外膈肌起搏采用超低频电刺激来刺激COPD患者的膈神经,从而改善COPD患者的肺功能。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呼吸科对15例COPD患者实施了体外膈肌起搏治疗,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性 ,因右上臂摔伤伴感觉运动障碍 8个月 ,以肱二头肌瘫收入院。检查右肩部肌肉明显萎缩 ,无自主活动 ,肌力除前臂屈伸肌及手内在肌外均为 0级 ,屈伸肘功能消失 ,右手背、前臂外侧、臂外侧皮肤感觉迟钝。治疗采用膈神经与肌皮神经吻合术 ,术后有针对性制定被动活动的训练计划 :因患者切断一侧的膈神经 ,对膈肌的运动产生一定影响 ,故术后第 1d嘱患者适当作深呼吸运动 ,以适应在一侧膈神经的支配下运动 ;术后第 3d开始进行康复训练 ,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体位 ,一般日间取半卧位 ,使上肢处于功能位 ,夜间取平卧位 ,前臂抬高与胸部相…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体外膈神经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8月至2021年5月恢复期脑卒中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各25例.两组均予以常规康复,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体外膈神经电刺激.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评估膈肌功能、肺通气功能、呼吸肌肌力.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膈肌活动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