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56例(56眼)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眼压、视力、滤过泡及并发症.结果 术后视力提高者占71.4%(40/56),术后随访末期眼压<21 mmHg占87.5%(49/56),功能性滤过泡占87.5%(49/56).术后并发症少.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临床效果好,很好的提高视力,控制眼压,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陈甜  殷义平  汪鸿  陈新 《安徽医学》2019,40(8):882-884
目的探讨前房穿刺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持续高眼压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池州市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持续高眼压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66例(71眼)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单盲法分为观察组(33例,37眼)与对照组(33例,34眼)。对照组行常规小梁切除术,观察组行前房穿刺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眼压、视力变化、滤过泡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眼压均得到有效控制。观察组患者术后视力提高率为86. 49%(32/37)、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为91. 89%(34/37),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 51%,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前房穿刺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可有效保护患者的视功能,避免进一步视力损害,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在该院行手术治疗的80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观察组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周的视力水平、眼压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和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结果:观察组术后视力水平高于对照组,眼压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7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为90.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患者,可提高视力水平和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降低眼压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其效果优于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赵艳  旷琳  杨蕾蕾  廖琳 《广东医学》2012,33(12):1800-1801
目的 评价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需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120例124眼的临床资料,其中传统小梁切除术49例50眼(对照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71例74眼(观察组).比较两组术后眼压、视力、视野恢复情况以及浅前房发生率、滤过泡形成情况.结果 术后早期观察组眼压略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观察组视力恢复优良率、视野恢复优良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浅前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中,其术后早期恢复眼压、前房的形成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优于传统小梁切除术.  相似文献   

5.
李曦  于志涛 《大家健康》2016,(5):172-173
目的:探讨青光眼患者采用非穿透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62例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31例,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分别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和非穿透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眼压、视力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患者术后的眼压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的眼压下降程度更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视力提高率为83.87%,对照组患者的视力提高率为51.61%,观察组患者的术后视力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4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16.13%(P<0.05).结论:青光眼患者采用非穿透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眼压和视力,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双切口超声乳化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效果。方法:选取112例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简单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6例,对照组实施单切口超声乳化术联合小梁切除术,研究组实施双切口超声乳化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眼内压和滤泡形成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滤过泡形成率为92.9%,高于对照组的78.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及眼内压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1%(4/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4%(1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切口超声乳化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效果优于单切口超声乳化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薛秋枝 《当代医学》2013,(23):60-60
目的探讨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80例(308眼)按照随机对照的方法分成观察组90例(154眼)和对照组90例(154眼),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小梁切除术,观察组患者接受改良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3个月~1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1d,观察组浅前房发生率为3.2%(5/154),对照组浅前房发生率为20.1%(31/154)。术后1年观察组功能性滤过泡构成比为90.2%,眼压在21mmHg以下者构成比为94.8%(146/154);对照组功能性滤过泡构成比为65.8%,眼压在21mmHg以下者构成比为66.9%(103/154)。以上数据中,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疗效确切,能有效减少巩膜瓣瘢痕、调节房水过量并促进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南通市通州区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共98眼,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49眼)。对照组采取单纯小梁切除术,观察组采取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视力、眼压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视力、眼压分别为(0.75±0.25)、(10.6±2.1)mm Hg(1 mm Hg=0.133 k Pa),优于对照组的(0.38±0.06)、(15.7±4.2)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8.2%(4/4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7%(18/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小梁切除术,促进患者视力恢复,有效控制眼压,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4例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行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组患者在此治疗的基础上行小梁切除术,分析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术后视力、平均眼压、临床并发症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手术治疗后,两组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显著升高,且眼压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眼压、视力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与对照组相比,术后观察组的房角粘连范围显著减小,而前房深度显著增加(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76%,对照组为14.29%(6/42),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的疗效优于单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配合丝裂霉素C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6例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3例(53只眼)。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组患者采用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配合丝裂霉素C治疗。术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眼压、前房形成情况、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眼压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的眼压得以明显控制(P<0.05),而治疗组患者优于对照组(P<0.05);另外,治疗组患者的浅前房发生率为5.7%,低于对照组的22.6%(P<0.05);治疗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率为9.4%,低于对照组的26.4%(P<0.05);治疗组患者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为94.3%,高于对照组的77.4%(P<0.05)。结论: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给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配合丝裂霉素C治疗的疗效优于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青光眼患者采用非穿透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62例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31例,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分别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和非穿透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眼压、视力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患者术后的眼压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的眼压下降程度更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视力提高率为83.87%,对照组患者的视力提高率为51.61%,观察组患者的术后视力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4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16.13%(P0.05)。结论:青光眼患者采用非穿透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眼压和视力,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改良小梁切除与经典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新乡县人民医院收治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110例(110只眼),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行改良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对照组行经典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观察两组视力、眼压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两组视力及眼压情况均较术前改善,观察组视力高于对照组,眼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视力及眼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辅助显微手术治疗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含量的影响。方法对我院32例(32眼)NVG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和分析,所有患者接受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小梁切除术和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眼压、视力、VEGF和PDGF,记录术后并发症和治疗成功率。结果 32例患者随访(8.57±1.69)个月,小梁切除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眼压显著低于注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视力较注药前显著提高(P0.05),视力提高率90.63%;患者注药后5 d和小梁切除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房水、玻璃体液的VEGF和PDGF水平较注药前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梁切除术后前房出血率6.25%,包裹性滤过泡率6.25%,脉络膜脱落率3.13%;术后6个月手术成功率93.75%。结论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辅助用于小梁切除术和全视网膜光凝治疗,可显著降低NVG患者VEGF和PDGF水平,降低眼压、提高视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比较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109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5眼)和对照组(54眼),观察组给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结果:观察组眼压完全控制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浅前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控制眼压,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提高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术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方法:选取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64例(64眼)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各32眼)。对照组行小梁切除术,观察组行超声乳化术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对比两组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房角分级和前房深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1个月观察组视力、房角分级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前房深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1个月,观察组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25%(2/3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0%(8/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术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效果优于小梁切除术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改良巩膜瓣可拆调节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2 8例 4 0只眼做改良巩膜瓣可拆调节缝线小梁切除术为治疗组 ,2 2例 32只眼做标准小梁切除术为对照组。结果 随诊 3年 ,治疗组 38只眼的眼压控制正常 ,手术成功率为 95 %,对照组 2 4只眼的眼压控制正常 ,手术成功率为 75 %。术后改善视力及并发症发生率 ,治疗组分别为 97.5 %、15 %;对照组为 78.12 5 %、4 0 .6 2 5 %,经统计学处理 ,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改良巩膜瓣调节缝线小梁切除术组手术并发症少 ,视力提高显著 ,能有效控制术后滤过水平 ,促进早期前房形成 ,辅助长期滤过作用 ,较标准小梁切除术组有显著性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改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信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30例应用改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视力、眼压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视力和眼压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效果显著,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激光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使用半导体激光行虹膜及前房角新生血管光凝术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将38例(38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观察组)先用氩激光封闭虹膜表面及前房角新生血管,次日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另一组(对照组)行常规小梁切除术.随访1年,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术后1周眼压为(12.72±2.47)mmHg,较术前(41.32±5.76)mmHg明显降低(t=20.44,P<0.05).术后1年观察组较对照组眼压控制良好(P<0.05).术后观察1年观察组功能性滤过泡24眼(85.71%),对照组功能性滤过泡5眼(27.7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观察组较对照组术中、术后前房出血少,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无浅前房、滤过泡渗漏和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半导体激光行虹膜及前房角新生血管光凝术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作为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19.
程晓霞 《吉林医学》2014,(8):1623-1624
目的:分析比较改良青光眼小梁切除滤过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方法:选取102例(134只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行改良巩膜瓣联合可松解缝线青光眼手术和传统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两组视力矫正、眼压、滤过泡、前房形成等情况。结果:改良青光眼小梁切除滤过术疗效优于传统小梁切除术。结论:采用改良青光眼小梁切除滤过术治疗青光眼具有视力恢复明显、降眼压效果好、前房更稳定、滤过泡形成好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无巩膜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60例(76眼)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患者分为研究组30例(39眼)和对照组30例(37眼),研究组采用无巩膜缝线小梁切除术,对照组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随访6个月,综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随诊眼压<21 mmHg,研究组眼压控制率为92.3%,高于对照组的7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出现前房反应(出血或渗出)、浅前房、低眼压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巩膜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效果确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