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目的维甲酸类化合物能预防头颈部癌前病变转变为癌,并能有效地降低头颈部第二原发癌的发生率。近来研究证实,维甲酸对头颈部鳞癌有诱导分化治疗作用,但维甲酸对头颈部腺癌诱导分化作用研究少见报道。方法本研究采用克隆形成法、MTT检测法以及细胞周期测定技术,把全反式维甲酸(altransretinoicacidA-TRA)对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AccM)的体外抗增殖作用和细胞增殖周期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ATRA对AccM细胞有一定抗增殖作用,且该作用与浓度、时间呈依赖关系;AccM细胞经ATRA作用72小时后其S期比例明显下降,同时G0+G1期比例上升。结论研究表明,5~20μmol/L浓度的ATRA对AccM细胞产生抗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2.
全反式维甲酸对舌癌细胞株抗增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舌癌细胞株的体外抗增殖作用。方法:经不同浓度全反式维甲酸(10^-7 ̄10^-5mol/L)处理舌癌细胞株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舌癌细胞细胞周期变化。结果:舌癌细胞株经10^-7 ̄10^-5mol/L全反式维甲酸处理1 ̄6d后,G1/G0期比率呈上升趋势,S期和G2+M期比率呈下降趋势,与对照组相比,经全反式到处理3d和6d的细胞,其G1/G0期比率明显上升(P  相似文献   

3.
研究癌细胞的运动性和粘附性,是探索恶性肿瘤侵袭转移机理的重要方面。本研究应用改良的Boyden小室测得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Acc-2和高转移细胞株Acc-M的体外运动能力,经统计学处理,高转移细胞株的运动能力明显高于Acc-2系细胞株;两种细胞克隆的体外粘附性也有较大的差别,说明在Acc转移过程中,癌细胞的运动性和粘附性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nm23基因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肺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与涎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cysticcarcinoma,ACC)的关系,应用LSAB免疫组化染色方法,研究nm23表达产物二磷酸核苷激酶(nucleosidediphosphateki-nase,NDPK)在ACC中的表达。结果:NDPK/nm23在ACC中有较高表达,阳性率为64.0%(16/25);其中,有肺转移者阳性率为12.5%(1/8),无肺转移者阳性率为88.2%(15/17),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NDPK表达与临床分期有关,分期越高,阳性率越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病理分型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nm23基因在人ACC肺转移过程中起到抑制转移的作用,可作为临床颈侧ACC患者转移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层粘连蛋白对腺样囊性癌细胞侵袭和转移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层粘连蛋白(LN)与人涎腺腺样囊性癌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Boyden小室体外移动试验和体外粘附试验,对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Acc-2和其克隆出的肺高转移细胞株Acc-M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发现LN和层粘连蛋白受体(LNR)在Acc-M表达明显高于Acc-2。在加入外源性LN后,Acc-2体外移动性、粘附率均明显提高,而Acc-M无明显变化。结论 层粘连蛋白在Acc转  相似文献   

6.
目的 维甲酸类化合物能预防头颈部癌前病变转变为癌,并能有效地降低头颈部第二原发癌的发生率。近来研究证实,维甲酸对头颈部鳞癌有诱导分化治疗作用,但维甲酸对头颈部腺癌诱导分化作用研究少见报道。方法 本研究采用克隆形成法、MTT检测法以及细胞周期技术,把全反式维甲酸对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的体外抗增殖作用周期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ATRA对Acc-M细胞有一定抗增殖作用,且该作用与浓度、时间、呈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金属蛋白酶(metalloproteinase,MMP)及其组织抑制剂(tissueinhibitorofmetalloproteinase,TIMP)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adenoidcysticcarcinoma,ACC)转移的影响,本研究应用斑点印迹杂交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ACC-2细胞系及高转移细胞株ACC-M中MMP-2,MMP-9和TIMP-2的表达,结果显示,MMP-2,M  相似文献   

8.
肺高转移性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的筛选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为了筛选出具有肺高转移性的克隆株,为涎腺腺样囊性癌肺转移提供实验基础。作者通过5次连续裸鼠体内传代,结合体外克隆技术、血小板凝集能力分析,从Acc-2细胞系中筛选出肺高转移性腺样囊性癌细胞株——M-5clone24,命名为Acc-M。其转移能力与Acc-2相比有明显增强,转移率由18%提高至96%(P<0.001),转移灶肺重量由0.31g提高至0.88g(P<0.01);细胞使血小板凝集能力与转移率(r1=0.89)、转移灶肺重量(r2=0.85)呈高度相关。本研究提示,血小板凝集能力可作为判断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转移能力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9.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高转移细胞药物敏感性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涎腺粘液表皮样癌高转移细胞的药物敏感性特点,应用MTT法测试了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细胞系MEC-1以及从其中分离出的细胞亚系Mc、低转移细胞株Mcl、Mc2和高转移细胞株Mc3对15种药物的敏感性。5种细胞对15种药物的敏感性大体相似而又有差别。与M、Mc、Mcl、Mc2相比较,Mc3对阿霉素、表阿霉素、氟脲嘧啶、长春新碱、维甲酸、干扰素的敏感性较强,对阿糖胞苷、补骨脂素、尼莫通的敏感性较低。研究结果符合肿瘤异质性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转移潜能与细胞外基质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了解不同转移能力的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粘附、对细胞外基质侵袭及趋化运动的能力。方法 MTT法测定SACC-LM,SACC-83,ACC-M,ACC-2与纤维粘连蛋白、层粘连蛋白、Ⅳ型胶原的粘附,用改良Boyedn chamber方法观察了SACC细胞对人工重组基底膜的侵袭以及趋化运动。结果 高转移的SA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基质金属蛋白酶-2活性及耐脱矿力的影响,以期为白藜芦醇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设置实验组白藜芦醇的浓度梯度:12.5 μmol/L、25 μmol/L、50 μmol/L、100 μmol/L、200 μmol/L、400 μmol/L,阳性对照组0.2%氯己定,阴性对照组去离子水。每组取10 μL与提取出来的牙源性mmp-2 30 μL混合孵育30 min,用体液基质金属蛋白酶-2活性比色法定量检测各组混合20 min后的酶活性,每组重复5次。 牙本质片经pH循环后,用激光共聚焦电子显微镜3D图像观察牙本质脱矿深度。结果:实验组白藜芦醇浓度在50 μmol/L以上时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在100 μmol/L、200 μmol/L、400 μmol/L时的酶活性抑制率与阳性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激光共聚焦电子显微镜3D图像显示100 μmol/L Res的染色深度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100 μmol/L Res的平均脱矿深度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与阳性对照组间并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白藜芦醇可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2活性及牙本质脱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维甲酸诱导腭裂发生中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表达。方法采用器官体外培养法进行腭板培养,实验分为对照组和全反式维甲酸(all trans retinoic acid,ATRA)组。分别培养24h、48h、72h后,苏木索一伊红染色观察两组腭板在不同时间点的融合情况,原位末端转的凋亡,免疫组化检测各组腭板中caspase-9、转化生长因子-β3(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3,TGF-β3).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Ⅱ(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type-Ⅱ receptor,TGFβ RⅡ)、维甲酸核受体理(retirmic acid receptor α,RARα)、维甲酸核受体β(retinoi cacid receptorp,RARβ)及维甲酸X受体α(retinoi cacid X receptor α,RXRα)的表达。结果成功建立维甲酸诱导腭裂模型,培养24h、48h、72h后,对照组腭板的融合数分别为4个、8个、8个,而ATRA组未见腭板融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ATRA组凋亡率和caspase-9表达上升(P〈0.05)。ATRA能明显抑制TGFβRⅡ的表达(P〈0.05),但对于TGF-β3的作用却较小。ATRA可明显上调RARD的表达,并抑制RXRa在间充质中的表达。结论ATRA可能通过诱导腭突间充质细胞的凋亡及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相关分子和维甲酸受体的表达改变,而诱导腭裂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ACC-M裸鼠肺转移模型研究阿斯匹林对腺样囊性癌细胞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 裸鼠尾静脉注射肿瘤细胞前后各7天连续服用分别含1mg%、10mg%和50mg%阿斯匹林饮用水或消毒饮用水14天,接种肿瘤后6周处死动物,比较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裸鼠肺重量和肺转移灶面积比。结果 服用含1mg%和 50mg%阿斯匹林饮用水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两项指标的差别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阿斯匹林对腺样囊性癌细胞ACC-M裸鼠肺转移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细胞水平对维A酸致小鼠腭裂畸形作用和叶酸是否有拮抗维A酸的致畸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研究。方法:给予孕鼠过量维A酸,诱导胚胎腭裂模型,不完全消化法提取孕期第14天、17天(GD14、17)的胚胎腭突间充质细胞(EPM cells)进行培养并鉴定细胞;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加入不同浓度叶酸与未加入叶酸细胞增殖的情况。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在GD10、GD12管饲孕鼠50 mg/kg维A酸,可致胎鼠腭裂畸形;②不完全消化法提纯EPM细胞,纯度达到98%;③维A酸导致GD14的EPM细胞增殖受到抑制,20 μg/mL、40 μg/mL浓度叶酸可拮抗这种抑制作用。结论:①过量维A酸可致小鼠腭裂畸形,腭突间充质细胞增殖受抑制是其致畸机制之一;②叶酸可拮抗维A酸对小鼠GD14 EPM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不同浓度的葛根素对于下颌骨骨髓源巨噬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s,BMMs)破骨分化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4周龄雌性大鼠下颌骨BMMs。通过CCK-8分析1 nmol/L、10 nmol/L、100 nmol/L、1 μmol/L、10 μmol/L和100 μmol/L葛根素对BMMs细胞活性的影响。使用RANKL诱导BMMs破骨分化的同时加入不同浓度葛根素,采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酶化学染色及q-PCR分析破骨细胞形成及破骨相关基因的改变。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 nmol/L、10 nmol/L、100 nmol/L、1 μmol/L、10 μmol/L葛根素组与对照组活细胞数无显著差异,100 μmol/L组活细胞数较对照组降低(P<0.05)。RANKL可诱导BMMs形成多核破骨细胞。10 nmol/L、100 nmol/L及1 μmol/L葛根素组破骨细胞数目及破骨细胞面积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q-PCR分析发现,10 nmol/L、100 nmol/L及1 μmol/L葛根素组NFATc1、C-fos、TRAP及CTSK mRNA表达量均较对照组下降(P<0.05)。结论: 葛根素可抑制下颌骨BMMs破骨分化及相关基因表达,为葛根素应用于下颌骨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体外研究法尼醇对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微量平板法制备12和24 h白念株菌生物被膜,每组膜分别加入不同浓度法尼醇(100~900μmol/L)培养24 h,甲基四氮盐(XTT)减低法检测法尼醇对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效果,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生物被膜形态。结果:不同浓度的法尼醇对白念珠菌生物被膜均有抑制作用(P<0.05),法尼醇浓度增加,抑制强度呈上升趋势。培养12 h,抑制白念株菌生物被膜50%活性的最低药物浓度(sessile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50%,SMIC50)为600μmol/L;培养24 h,SMIC50为200μmol/L。结论:法尼醇对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法尼醇对白念珠菌生物被膜抑制强度与法尼醇浓度和生物被膜时相相关,高浓度法尼醇的抑制效果高于低浓度法尼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唑来膦酸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及成骨分化的作用。方法 取大鼠BMSCs体外原代培养,使用含不同浓度(1、5、10、20 μmol·L -1)唑来膦酸的成骨诱导培养基干预细胞作为实验组,不含唑来膦酸的培养基干预细胞作为对照组。CCK-8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性;茜素红和碱性磷酸酶染色检测各组细胞成骨分化能力;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各组细胞碱性磷酸酶(ALP)、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Ⅰ型胶原酶(COL-Ⅰ)、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锌指结构转录因子(Osx)、骨钙蛋白(OCN)、骨桥蛋白(OPN)的mRNA表达量。结果 1 μmol·L -1唑来膦酸对BMSCs的增殖、成骨分化无影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浓度大于1 μmol·L -1唑来膦酸抑制BMSCs的增殖和成骨分化,且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唑来膦酸浓度为5 μmol·L -1时,ALP、BMP-2、COL-Ⅰ等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而当唑来膦酸浓度大于5 μmol·L -1时,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低浓度唑来膦酸对BMSCs增殖和成骨分化无影响,5 μmol·L -1唑来膦酸抑制BMSCs增殖但促进其成骨分化,高浓度唑来膦酸抑制BMSCs的增殖和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不同剂型亚甲基蓝(methylene blue,MB)介导的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对体外培养的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fibroblasts,HPDLFs)的毒性作用.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HPDLFs分别加入两种不同剂型MB中(水剂型和混合剂型,均设置5组浓度,分别为0.1、1.0、10、25、50 μmol/L),孵育10 min,波长670 nm半导体激光照射5min,输出功率40 mW,功率密度10 mW/cm2.光照结束后继续培养24h,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毒性,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 两种不同剂型MB介导的PDT对体外培养的HPDLFs的毒性作用未见明显差异(P>0.05).当MB浓度≤25 μmol/L时,细胞毒性为1~2级,光镜下观察细胞未发现明显形态学改变;浓度> 25 μmol/L时,细胞毒性为3级,并可观察到细胞皱缩、变圆.结论 PDT对HPDLFs的毒性作用受光敏剂浓度影响,适当浓度的两种剂型MB介导的PDT对体外培养的HPDLFs影响轻微,且两种剂型MB介导的PDT对体外细胞毒性无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Co2+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毒性及对凋亡基因Bax、Bcl-2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肾小管上皮细胞,以5种浓度(0~10 μmol/L)的Co2+培养液培养细胞12 h、24 h、48 h。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和记录细胞生长状态,采用MTT法检测各培养组在不同时间点的细胞增殖率,RT-PCR 法检测各培养组在不同时间点Bax、Bcl-2的表达变化,以评价Co2+的细胞毒性。结果:当Co2+作用浓度在7.5 μmol/L以下,观察时间内对细胞无毒性;在7.5 μmol/L以上时,刺激24 h以后对细胞有轻度毒性。随着Co2+作用浓度和时间的增加,各实验各组Bax mRNA表达量逐渐上调,Bcl-2 mRNA表达量逐渐下调,Bax/Bcl-2的比值升高。结论:Co2+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增殖,低浓度Co2+对肾小管上皮细胞不存在毒性作用,高浓度时(≥7.5 μmol/L对细胞有轻度毒性,诱导细胞发生凋亡。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γ-分泌酶抑制剂(DAPT)对人牙周膜干细胞(hPDLSC)骨向分化的影响。 方法将体外培养的hPDLSC随机分为5组:(1)2个对照组,即hPDLSC组和二甲基亚砜(DMSO)组(加入0.173 25 μL/L DMSO);(2)3个实验组,分别加入25、50和75 μmol/L的DAPT,即DAPT25组、DAPT50组及DAPT75组。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DAPT对hPDLSC的增殖情况的影响;通过茜素红染色、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以及蛋白免疫印记法(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DAPT对hPDLSC的Notch信号抑制能力及成骨能力的影响。使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CCK-8结果显示,DMSO浓度为0.173 25 μL/L时对hPDLSC的增殖没有明显影响,同时不同浓度的DAPT均会抑制hPDLSC增殖,且DAPT浓度为50 μmol/L时对细胞的抑制能力最强(P<0.001);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hPDLSC组及DMSO组染色明显,矿化结节面积大且颜色深,两组间无明显差异,而3个实验组形成的矿化结节均有所减少,其中DAPT浓度为50 μmol/L时较浓度为25及75 μmol/L时形成的矿化结节数量更少且矿化结节面积更小;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DAPT浓度为50 μmol/L时,其成骨标志基因牙骨质附着蛋白(CAP,0.574 ± 0.182)、骨钙蛋白(OCN,0.269 ± 0.100)、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0.470 ± 0.080)的表达量均明显减少,Notch信号通路相关分子Notch1及Hes-1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467 ± 0.118及0.318 ± 0.015,较其余组也有所减少,且DAPT浓度为50 μmol/L时的相关成骨标志基因表达量最低(P<0.05),Notch信号通路相关分子Notch1及Hes-1的表达水平也最低(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3个实验组Notch、Hes-1及Runx2的蛋白表达量均有减少,其中50 μmol/L的DAPT组Runx2的蛋白表达量(0.116 ± 0.006)明显比其它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DMSO浓度为0.173 25 μL/L时对hPDLSC增殖及骨向分化没有明显影响;DAPT可抑制Notch信号通路的传递,从而抑制hPDLSC增殖及骨向分化,同时DAPT浓度为50 μmol/L时抑制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