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家栋  杜垣锋  王昊  沈永峰  王鼎  江力  曹阳  鲁张帆  俞文华 《浙江医学》2022,44(21):2328-2329,2336
目的分析显微血管减压手术(MVD)治疗舌咽神经痛(GPN)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经小脑绒球下入路MVD治疗的GPN患者107例,完成随访89例,分析手术探查结果、术后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探查发现责任血管为小脑后下动脉(PICA)66例,小脑前下动脉4例,椎动脉(VA)4例,VA推挤PICA10例,岩下静脉2例,多个动脉或静脉16例,未见明显责任血管5例。术后即刻疗效极高99例(92.5%),疗效良好6例(5.6%),疗效一般2例(1.9%);末次随访疗效极高85例(95.5%),疗效良好1例(1.1%),疗效不佳3例(3.4%)。至随访结束,有3例患者复发。8例患者在术后出现一过性脑神经功能障碍。结论经小脑绒球下入路MVD治疗GPN的疗效确切,复发率低且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微血管减压术(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MVD)已经成为功能神经外科的一种常见手术方式.自从Janetta于1967年首创以来,MVD在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患者中的使用已变得越来越普遍.MVD是利用显微外科技术,采用减压材料隔开血管和神经,解除神经根或神经通路上相关血管的压迫症状.目前,国内外主要使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如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 , TN )、舌咽神经痛( Glossopharyngeal neuralgia ,GPN)、迷走神经麻痹、耳鸣、眩晕等.据报道,MVD可确保80 %~90 %的症状控制率,尤其是在HFS和TN患者中[ 1-2 ].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HFS)疾病的价值。方法收集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09年3月~2012年4月收治的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62例,其中行神经内镜辅助下显微血管减压术的面肌痉挛患者32例(A组),行传统显微血管减压术的面肌痉挛患者30例(B组),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手术治愈率、并发症的情况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责任血管发现:A组32例患者均发现责任血管,B组29例患者发现责任血管;治愈率:A组治愈率为96.9%(31例),B组治愈率为90.0%(27例);并发症发生率:A组为15.6%(5例),B组为26.7%(8例);住院时间:A组为(8.0±1.3)d,B组为(11.0±2.7)d;上述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辅助MVD治疗HFS能避免遗漏责任血管,减少对脑干、颅神经和重要血管的的牵拉损伤,对提高手术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面肌痉挛(HFS)术后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回顾64例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手术(MVD)治疗的临床资料,术后电话随访0.5~2年。结果 HFS患者经MVD术后总有效率为98.4%。并发症9例中切口皮下积液3例,听力下降4例、面瘫2例。结论 HFS患者经MV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有效预防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张杰  王昊  孙承龙  胡强  俞文华 《浙江医学》2019,41(18):2005-2007,2010
目的探讨经扩大的小脑绒球下入路行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对483例面肌痉挛患者采取扩大的小脑绒球下入路行面神经MVD,术中将操作间隙划分为A区(迷走神经根丝之间)、B区(迷走神经最头端根丝和舌咽神经之间)、C区(舌咽神经上方到绒球上缘)、D区(绒球上缘外侧至内听道),达到充分显露面神经出脑干处(REZ)的目的,对面神经进行全程、非选择性减压。术后随访3年,观察、评价疗效,并对病因及手术策略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存在责任血管,面神经REZ的血管压迫是引起面肌痉挛的主要病因,所有患者的面神经REZ在术中得到充分暴露和全程减压。随访期末总治愈率稳定在93.2%。结论经扩大的的小脑绒球下入路并将手术操作间隙分为A、B、C、D等4区,能有效暴露面神经,并留有充分的安全操作空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是神经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虽然是良性疾病,但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会心理,该疾病诊断较易,目前认为微血管减压术(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是HFS唯一的根治方法,虽然手术并发症较少见,但术后并发症依然成为患者担心手术的主要因素,影响对疾病的早期治疗,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应用可以提高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指导手术治疗,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现结合文献,就神经电生理监测在MVD治疗原发性HFS中的应用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7.
杜权  俞文华  胡强 《浙江医学》2016,38(5):329-331,347
目的对比微血管减压术(MVD)联合电凝术与单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26例原发性TN患者按手术方案分为两组,MVD联合电凝术治疗131例(MVD+电凝组),单纯MVD治疗195例(MVD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疗效、并发症等情况。结果MVD+电凝组和MVD组手术有效率分别为96.2%和92.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血管压迫无法充分减压及无明确责任血管的患者手术有效率MVD+电凝组高于MVD组(95.2%vs67.7%,P<0.05);MVD+电凝组术后近期(≤6个月)术侧面部麻木发生率高于MVD组(21.4%vs7.7%,P<0.05),远期(>6个月)术侧面部麻木发生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4.6%vs2.6%,P>0.05)。结论MVD联合电凝术和单纯MVD均能有效治疗原发性TN,相较于单纯MVD,MVD联合电凝术可以改善术中血管压迫无法充分减压及无明确责任血管的原发性TN患者的术后疗效,不会增加患者远期术侧面部麻木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1002例颅神经疾病微血管减压手术疗效和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总结显微手术治疗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和舌咽神经痛的经验,分析其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各类颅神经疾病1 002例(三叉神经痛243例,面肌痉挛757例,舌咽神经痛2例)。术前核磁共振检查了解病因及相应颅神经周围是否存在责任血管及其来源与走向,根据Jannetta等所述方法,于全麻下侧卧位进行手术。结果三叉神经痛患者手术有效率为94.2%,面肌痉挛患者为92.3%,2例舌咽神经痛术后症状均消失。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9.7%,严重并发症4例,死亡率为0.3%,没有致残病例。平均随访39个月,复发率为5.2%。结论显微手术治疗颅神经疾病疗效确切,良好的显微外科技术是降低并发症的关键。微血管减压术是高风险手术,必须重视术后病情突变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痉挛性斜颈、神经源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各类颅神经疾病215例,其中三叉神经痛91例,面肌痉挛102例,舌咽神经痛14例,痉挛性斜颈6例,神经源性高血压2例。术前核磁共振检查了解病因及相应颅神经周围是否存在微血管压迫及其来源和走向。结果:术后三叉神经痛患者有效率为98.9%,面肌痉挛患者有效率为94.1%,痉挛性斜颈患者有效率为66.7%,舌咽神经痛和神经源性高血压患者均有效。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1.7%,病死率为0.5%,无致残病例。平均随访48个月,复发率为3.2%。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血管压迫性颅神经疾病疗效确切,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是降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显微手术治疗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和舌咽神经痛的经验,分析其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各类颅神经疾病1002例(三叉神经痛243例,面肌痉挛757例,舌咽神经痛2例).术前核磁共振检查了解病因及相应颅神经周围是否存在责任血管及其来源与走向,根据Jannetta等所述方法,于全麻下侧卧位进行手术.结果三叉神经痛患者手术有效率为94.2%,面肌痉挛患者为92.3%,2例舌咽神经痛术后症状均消失.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9.7%,严重并发症4例,死亡率为0.3%,没有致残病例.平均随访39个月,复发率为5.2%.结论显微手术治疗颅神经疾病疗效确切,良好的显微外科技术是降低并发症的关键.微血管减压术是高风险手术,必须重视术后病情突变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行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后面听神经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采集2015年2月~2018年11月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MVD手术的512例HFS患者的资料,观察患者MVD术后面听神经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在512例HFS患者中,MVD术后56例出现面听神经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0.9%,包括听力障碍24例,面瘫32例。将单因素分析的结果进行二元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病程、手术时间、血管压迫情况、术中出血量、骨窗前缘至颞骨岩部内侧面的距离均为显微血管减压术后面听神经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HFS患者MVD术后面听神经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病程、手术时间、血管压迫情况、术中出血量、骨窗前缘至颞骨岩部内侧面的距离为显微血管减压术后面听神经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为阵发性半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国内发病率为11/100万。对于非手术治疗效果差者,手术治疗成为其当然的选择。文献上可查到的手术方法主要有:面神经部分切断、面神经选择性切除、面神经梳理、神经吻合、面神经减压、面神经铜丝绞扎及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MVD)。MVD不损伤面神经的结构与功能,目前已成为治疗HFS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原发性面肌痉挛(HFS)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应用,阐明MVD在提高手术疗效及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0年12月-2014年12月接受MVD治疗的HFS患者163例,其中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73例HFS患者作为对照组,术中无电生理监测;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90例HFS患者作为监测组,术中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侧方扩散效应/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BAEP/LSR/FN MEP)监测。对比分析2组减压手术患者术后有效率及听力下降、眩晕和面瘫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监测组患者即刻显效率为 52.55%(47 例),轻微面瘫1.11%(1 例),听力下降、眩晕5.56%(5 例);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6个月,面瘫、听力下降及眩晕均明显改善,手术显效率为65.56% (59 例)。对照组患者即刻显效率为 30.14%(22 例),轻微面瘫13.69%(10 例),听力下降、眩晕23.29%(17 例);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6个月,面瘫、听力下降及眩晕均明显改善,手术显效率为64.38 % (47 例),2组患者即刻手术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监测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远期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面瘫、听力下降和眩晕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监测组优于对照组。结论:LSR 监测能够提高面神经MVD近期疗效,对于远期疗效意义不明显,但术中行BAEP、LSR及FN MEP监测对于责任血管的识别、减压效果和面、听神经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通过后组神经间隙入路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 ,VBD)相关性面肌痉挛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6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杭州医院治疗的166例面肌痉挛患者,按照Ubogu和Zaidat的标准,42例患者符合VBD诊断标准,为VBD组,其余124例患者为常规组, 手术方法及术者无差异。结果:VBD组与常规组在年龄及性别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VBD组整体治愈率90.5%,术后并发症包括手术同侧迟发面瘫1例,听力下降1例,术后延迟缓解率11.9%。常规组整体治愈率92.7%,术后并发症包括手术同侧面瘫2例,听力下降3例,耳鸣2例,饮水呛咳1例,无菌性脑膜炎1例,术后延迟缓解率1.61%。两组在治愈率方面疗效相似(P=0.638);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5);但VBD组延迟缓解率较常规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VBD导致桥小脑角空间狭小,使得手术难度显著增加。MVD从后组颅神经间隙进入进行架桥式操作,可以降低椎动脉对面神经的张力,进而抬起椎动脉,寻找真正责任血管,有效避免小血管的遗漏和分支的损伤。术后并发症及手术效果与常规组相仿。VBD合并面肌痉挛患者术后有一定的延迟缓解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三叉神经痛(TN)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总结和分析33例TN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3例患者中找到责任血管32例(96.97%),未见明确责任血管1例(3.03%),优良率为96.97%,无手术死亡、致残病例和无严重并发症。随访时间为3~24个月,无1例复发。结论 MVD治疗TN可有效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面肌痉挛(HFS)是一种半侧面部不自主抽搐的病症,严重者发作时睁眼困难、口角歪斜,通常情况下仅限于一侧面部。本病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临床上治疗HFS的方法较多,但疗效欠佳。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6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31例原发性HFS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HFS的方法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3D-Slicer软件辅助神经内镜下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pHFS)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该院收治的70例pHFS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行显微镜下MVD治疗,观察组行3D-Slicer软件辅助神经内镜下MVD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水平、术前和术后6个月面肌痉挛分级(Cohen痉挛强度分级)、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6个月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9%(33/35),高于对照组的74.29%(26/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Cohen痉挛强度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Slicer软件辅助神经内镜下MVD治疗pHFS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改善围术期指标水平和面肌痉挛强度,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偏侧面肌痉挛(HFS)的临床疗效和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09年9月于本院进行MVD治疗的偏侧面肌痉挛患者52例,对其手术方法、疗效进行总结。结果52例HFS患者中术后痉挛即刻消失者37例(71.15%),术后2~4周后痉挛消失者11例(21.15%);2例(3.85%)症状减轻,口服药物可以控制,并在手术3个月后逐步停药;1例复发(1.92%);1例经过12个月随访症状无缓解,判定为无效(1.92%);手术有效率为98.08%(51/52)。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偏面肌痉挛手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颅内段面神经全程显微血管减压术(MVD)在面肌痉挛(HFS)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1月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6例HF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3例。给予对照组常规MVD治疗,给予观察组颅内段面神经全程MVD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术前及术后6个月痉挛程度(Albert和Cohen分级量表)、面肌神经功能(House-Brach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生活质量[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HFS-8)]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23%(51/53)]高于对照组[83.02%(44/53)](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Cohen和Albert分级、House-Brachmann等级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HFS-8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1.32%(6/53)]与对照组[5.66%(3/5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S患者实施颅内段面神经全程MVD与常规MVD治疗安全性相似,但颅内段面神经全程MVD治疗效果显著,能改善面神经功能,减轻面肌痉挛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操作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MVD治疗的56例HFS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常规行MRI(3D-TOF)检查,明确神经与血管的关系。所有患者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进行治疗,根据术中所见确定责任血管并减压。结果:所有患者均有血管压迫面神经,均属于动脉压迫,随访仅1例复发。结论:MVD是目前治疗HFS的首选方法,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和正确辨认责任血管是确保MVD安全有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