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终板破裂型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终板破裂型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理和诊断治疗。方法:37例病人,以腰腿痛症状为主。CT或MRI扫描显示椎体后缘终板破裂压迫神经根。全部行手术治疗,摘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部分病例凿除破裂的终板。结果:术后37例病人全部获随访,时间6个月-4年,按JOA评分,术前13分,最终随访26分。结论:青少年时期腰椎受异常应力的作用引起椎体软骨终板破裂,破裂的软骨终板在髓核的作用下凸入椎管,导致本病的发生。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采用椎间盘镜在腰椎终板破裂型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方法9例患者,以腰腿痛症状为主。CT或MRI扫描显示椎体后缘终板破裂压迫神经根,全部采用椎间盘镜摘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同时凿除破裂的终板。结果术后9例患者全部获随访,时间6个月-3年,按JOA评分,优6例,良2例,可1例。结论MED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疗效肯定等优点,应用于腰椎终板破裂型椎间盘突出症,同样能进行有效的腰椎管减压和神经根松解,可获得同单纯椎间盘突出症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1927年,德国医生Schmorl第一次描述了Schmorl结节及其形成理论:由椎间盘的髓核组织经软骨终板的薄弱区疝入椎体内所形成的椎间盘改变.长期以来,经典的Schmorl结节定义至少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椎体软骨终板的破裂;二是髓核通过破裂的软骨终板突向软骨下松质骨内.但至今为止,Schmorl结节的发生因素、分布规律以及与椎间盘退变、腰痛的关系尚不明确.现将当前国内外关于Schmorl结节与椎间盘退变及腰痛相关性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早期复发的原因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6—2019-06采用经椎间孔入路或经椎板间入路行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的20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结果 209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3.5个月。6例早期复发腰椎间盘突出症,L_(4、5)4例,L_5、S_12例,仅为轻微的弯腰活动诱发,1例复发2次,分别是术后第2天和翻修术后2周。6例术前均不存在腰椎不稳,1例为Ⅰ型终板炎改变,5例为Ⅱ型终板炎改变;6例均为脱出型突出,椎间盘退变程度:Ⅲ级2例,Ⅳ级1例,Ⅴ级3例。翻修手术中见原首次手术已摘除椎间盘的空腔位置又充满了脱出的髓核组织,且脱出的髓核组织比第一次更大更多,甚至还包含一些软骨终板组织。6例翻修术后效果良好,随访期间未见再复发。结论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早期复发的原因与髓核清除不彻底、椎体终板炎、椎间盘退变程度、椎间盘突出的类型有关,再次采用侧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早期复发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水通道蛋白-3(aquaporin-3)在人正常椎间盘中的表达及分布.方法 收集10例青年人因腰椎骨折行椎间融合手术摘除的正常椎间盘样本,运用免疫组织化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 Western blot检测AQP3在椎间盘中的表达及分布.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显示AQP3表达于椎体软骨终板类软骨细胞,髓核和纤维环未见表达;RT-PCR显示AQP3 mRNA在椎体软骨终板及髓核组织有表达;Western blot检测显示椎间盘组织在29×103左右有一特异性条带.结论 AQP3在人正常椎间盘中的表达及分布提示其可能参与椎间盘内液体平衡,对维持椎间盘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在椎间盘退变的发病机制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MED经椎板间入路治疗特殊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显微内窥镜椎间盘切除系统(MED)对36例特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MED配合自制鹅眉凿、骨刀和“L”形骨刀行增生重叠的椎板间开窗、破裂之椎体软骨终板及椎间盘突出钙化切除。结果:术中硬脊膜撕裂2例,无中转开放手术,随访3月--12月,Macnab标准优28例,良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1.7%(33/36)。结论:侧卧位下可行MED手术;配合自制器械可行破裂的软骨终板及突出钙化的椎间盘切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雌激素α、β受体(ERα、ERβ)在大鼠椎间盘组织的定位和分布.进一步探讨ER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对早期预防和治疗椎间盘退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Elivison二步法)检测大鼠关节软骨,椎体终板及椎间盘组织中ER-α,ER-β的表达及分布情况.[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见ER-α,ER-β在椎体骨组织中表达明显,在终板软骨组织表达较为明显,在髓核组织中均有表达,在纤维环中未见表达.[结论]在大鼠的髓核组织中的髓核细胞(类软骨细胞)中存在ER.  相似文献   

8.
颈椎软骨终板钙化与颈椎间盘退变和椎体骨赘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颈椎软骨终板钙化与颈椎间盘退变和颈椎椎体骨赘形成的关系。方法:应用组织学方法观察颈前路环锯手术切下的18例脊髓型颈椎病和4例颈椎过伸性损伤致颈椎间盘突出患者的颈椎间盘及相邻的上下椎体标本,研究不同退变程度颈椎间盘软骨终板和椎间盘的形态学变化及椎体骨赘形成过程。结果:退变程度较轻或基本正常的颈椎间盘软骨终板结构良好,潮标清晰,退变程度较重的颈椎间盘软骨终板发生明显纤维化,潮标前移,钙化软骨和软骨下骨板增厚,退变颈椎间盘周边软骨终板潮标明显前移,钙化和骨化层增厚,形成突向外侧的椎体边缘的骨赘。结论:颈椎软骨终板的不断钙化和骨化导致颈椎间盘营养发生障碍可能是启动颈椎间盘退变的关键因素,退变椎体周边软骨终板的不断钙化和骨化是椎体骨赘形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椎间盘突出发生机理的新认识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传统的观点认为椎间盘突出就是纤维环破坏铂的髓核突出。实际上椎间盘突出发生机理非常复杂。目前公认椎间盘退变椎间盘突出的前提。组织学研究发现椎间盘突出物绝大部分是纤维环、髓核和软骨终板的不同比例的混合物。以软骨终板为主的椎间盘突出更多见于老年人。也有研究发现椎间盘突出物不是预先存在的已退变的椎间盘组织,而是退变纤维环化生增殖的新合成物。  相似文献   

10.
软骨终板细胞凋亡及其相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旭  吕刚  黄涛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13(13):1021-1023
软骨终板是椎间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髓核的营养交换和椎间盘的应力缓冲保护以及维持椎体的正常形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细胞凋亡在椎间盘的衰老和退变中起着重要作用。软骨终板不仅是椎间盘的组成结构,并且在椎间盘的生理和退变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样,软骨终板细胞凋亡在椎间盘的退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腰椎椎体后缘终板骨坏死症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腰椎椎体后缘终板骨坏死症的发病机制和诊断治疗。方法:21例病人,以腰腿痛症状为主,少数伴有间隙性跛行和马尾压迫症状,平均发病时间4.5年。X线检查发现下腰椎管内有一与椎体后缘相连的小骨块,CT扫描清晰显示椎体后缘有类圆形或多囊状骨质缺损,周边形成硬化带,后方骨质凸入椎管内,或压迫硬膜囊或压迫神经根。MRI显示对应椎间盘大都呈严重退变状态。本组病人全部行手术治疗,将凸入椎管内骨质凿除和对应突入的椎间盘摘除,部分病人行手术节段的植骨融合和内固定。结果:术中肉眼所见,切除的凸入骨质都与纤维环边缘相连在一起,骨缺损区为纤维软骨组织和骨性组织所充填。术后21例病人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18个月。18例腰腿痛症状消失,3例有轻度腰痛,3例大小便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腰椎受异常应力或过度活动或其它一些尚不明的原因引起椎体终板缺血性变性、坏死,终板内形成骨软骨性坏死缺损区(Schmorl结节),终板缺损区四周骨软骨组织在压力作用下增生、硬化。向后增生的骨质凸入椎管压迫硬脊膜囊内马尾神经或腰神经根,导致了本病的发生。因此将本病命名为“腰椎椎体后缘终板骨坏死症”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它的病理本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扩张式椎间融合器(expanding cage,EC)在腰椎融合术中应用的适应性、技术要点和疗效。方法本组47例患者,均行后路扩张式椎间融合术(PELIC)。术前分别诊断为腰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滑脱和退变性腰椎不稳,经非手术治疗无效后,以手术对椎管及神经根管减压,用EC融合固定并植骨。术前、术后对患者的腰疼情况进行视觉痛觉自我评定尺(VA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术前症状消失,术中未发生神经损伤,随访最长时间为61个月,最短53个月,平均57.3个月,无假关节形成,无明显椎体塌陷。结论EC在腰椎融合术应用中具有融合可靠、症状改善明显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原因分析和手术方式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原因及手术方式。方法:对3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症状无改善或缓解一段时间后复发需再手术的患者进行分析和总结。再手术方式:椎板间开窗或经原椎板间扩大开窗、椎间盘切除8例;半椎板切除减压、椎间盘切除3例;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盘切除27例(其中23例行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横突间植骨融合,2例同时行椎间cage置入融合);经左前外侧入路腹膜外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1例。结果:再手术原因包括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20例、相邻节段腰椎间盘突出7例、腰椎节段性不稳定8例和腰椎间盘未彻底去除4例,其中合并继发性腰椎管狭窄8例,硬膜外瘢痕形成4例。术中发生脑脊液漏4例,均行硬膜修补,术后恢复良好。随访1年6个月~5年7个月,其中31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7例症状部分改善,1例无改善,优良率为79.5%。再手术前JOA评分平均11.8分,再手术后末次随访时平均25.6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恢复率为80.2%。23例行椎弓根内固定加横突间植骨融合患者末次随访时植骨融合率为70%,1例行椎间植骨融合患者末次随访时植骨融合。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主要原因为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相邻节段腰椎间盘突出、腰椎节段性不稳定和腰椎间盘未彻底去除等,正确分析再手术原因并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仍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头灯辅助下小切口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神经根管狭窄症的优点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冷光源头灯(Heine3S LED headlight)辅助下小切口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神经根管狭窄症45例,男32例,女13例;年龄36~68岁,平均53.6岁;病程6~72个月,平均29.5个月。结果:28例患者术后次日原有腰腿痛症状消失,17例症状明显减轻。经6~14个月(平均8个月)的随访,依据JOA29分法进行疗效评分,由术前7~15分(平均11.6分)改善至术后26~29分(平均28.2分),平均改善率为93.1%。结论:冷光源头灯辅助下小切口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神经根管狭窄症具有损伤小、操作方便、直视视野清晰、不影响脊柱的稳定性、减压彻底、疗效确实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特点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解剖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了147例(男89例,女58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表现、CT、MRI特点及病理解剖特点,病程2周~15年。病变阶段:L4.5 53例,L5S1 42例,L2,4 5例,L2,3 3例,L4,5和L5S1并存44例。全部病例采用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术,并对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本组9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3年,平均8个月。术后功能按我们自己制定方法进行评定,优63例,良17例,可10例,差2例,优良率为87%。结论: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症具有临床表现不典型、症状与体征不完全一致的特点,并有其特殊的影像学表现。在治疗上应行全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扩大椎管及侧隐窝,使患者获得良好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椎管潜行减压单侧改良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8月至2011年12月,采用椎管潜行减压单侧改良TLIF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28例,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46-71岁,平均61岁;病程6个月-6年。腰椎管狭窄症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8例。潜行减压范围:单节段24例,双节段4例。左侧15例,右侧13例。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29分)评价手术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及括约肌功能;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手术前后腰腿痛情况。结果:28例患者获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JOA、VAS评分(17.9±2.2、2.8±0.7)与术前(8.5±1.7、8.6±1.2)比较有明显改善(P〈0.05)。28例患者椎间均达到骨性融合。结论:采用椎管潜行减压单侧改良TLIF手术治疗单侧根性症状的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疗效确切的优点;能明显节省医疗费用,值得临床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2004年3月~2004年5月,笔者采用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5例,23例经标准后侧入路单枚PDN植入,1例经横突间入路单枚PDN植入,1例经腹膜后入路单枚PDN植入。术后随访6~18个月。结果1例术后1周出现剧烈腰痛,摄片示PDN位置好,给予卧床、镇痛、脱水治疗后缓解;1例术后4周出现腰腿痛,摄片示PDN部分移位于椎管,二次手术取出PDN行融合术后症状缓解;1例术后1个月PDN部分塌陷入椎体内,偶有腰痛,对症治疗,症状缓解。X线片复查手术后椎间隙高度平均增加3.34mm。腰椎各方活动基本正常,根据Oswestry下腰痛和功能不利评分,临床成功率84%,无感染等并发症。结论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改善症状的同时能够增加椎间高度,保留腰椎的正常运动功能,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椎间盘镜下神经根管探查、减压术治疗有根性症状的腰椎退行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12月对36例有根性症状的腰椎退行性病变在椎间盘镜下行神经根管探查、减压术,对比术前与术后6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价临床效果.结果 36例在神经根管探查时均发现存在神经根管狭窄,对神经根有明显的压迫,神经根活动度<1 cm,进行神经根管减压后,神经根压迫解除,神经根活动度>1 cm.手术时间(61.7±5.6) min,出血量(60.0±9.7)ml,术后住院(3.5±0.5)d.36例随访6 ~29个月,平均17.5月:术前ODI评分(72.3±6.2)分,显著高于术后6个月(21.2±8.6)分(t=49.204,P=0.000);术后6个月VAS评分(3.3±0.1)分,显著低于术前(7.7±0.8)分(t=-141.496,P=0.000).结论 椎间盘镜下神经根管探查、减压术可彻底解除神经根压迫,显著缓解神经根性症状.  相似文献   

19.
腰椎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横突间加后外侧植骨融合、脊柱通用内固定系统(generel spinesystem,GSS)治疗腰椎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效果。方法2004年1月-2006年1月,采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横突间加后外侧植骨融合、GSS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21例腰椎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46~61岁。病程8个月~15年,平均18个月。予腰椎正、侧位及过伸、过屈位摄X线片,行CT、MR/检查,均证实所有患者有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不同程度的腰椎管狭窄。病变间隙:L4-5,合并L5、S1 16例,L3-4合并L4-5,及L5、S15例。手术行腰椎间盘髓核摘除共47个间隙,横突间加后外侧植骨融合47个间隙。结果21例获随访1~2年,平均13个月。手术疗效根据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14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95.2%。患者主观评定满意14例,基本满意7例;未出现断钉、松动及骨不融合现象。术后复查X线片所有患者均于8~12个月骨性愈合,未见假关节形成。结论腰椎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采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横突间加后外侧植骨术融合、GSS内固定,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讨论腰椎间孔狭窄症的病理解剖、临床特征、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对1991年至1998年间42例腰椎间孔狭窄症病人的诊断与手术治疗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结果:术后对其中的38例病人进行了0.5~5.5年,平均3.5年的随访,手术优良率达92.7%。结论:引起腰椎间孔狭窄并导致根本性卡压征的原因有腰椎间盘退变狭窄,小关节增生内聚,黄韧带肥厚内陷,椎间孔内间盘突出和腰椎滑脱等。诊断依赖于根性损害表现和可靠的腰椎CT扫描或MRI检查。手术包括腰椎间孔的探查和减压,术中注意保护和重建脊柱稳定性,并防止神经结构误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