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终点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广西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ICU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肠内组和肠外组各30例。肠内组在机械通气48 h内根据病情通过鼻胃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肠外组在机械通气7 d内采取肠外营养支持,7 d后再通过鼻胃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7 d营养费用、1周撤机成功率、28天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及营养指标。结果治疗7 d后2组患者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变化无统计学差异(t=0.662、0.528,P>0.05);肠内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7 d营养费用明显低于肠外组(t=2.153,15.520,P<0.05);肠内组胃反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肠外组(x~2=12.857,P<0.05),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及其他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率则明显低于肠外组(x~2=4.091、4.472,P<0.05);2组患者的1周撤机成功率、28天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667、0.295,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够缩短机械通时间,降低营养费用,减少VAP及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率。在患者胃肠道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对ICU重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2.
早期肠内营养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早期肠内营养(EN)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的疗效.方法 53例机械通气患者根据胃肠道功能是否正常分为两组:EN组25例,接受肠内营养治疗;肠外营养组(PN组)28例,接受肠外营养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营养指标,1周内撤机成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平均营养费用及机械通气(MV)时间、平均住院天数.结果 治疗后EN组血清总蛋白、清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分别P<0.05),且均高于PN组治疗后水平(分别P<0.05).EN组1周内撤机成功率明显高于PN组(P<0.05);机械通气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和1周内平均营养费用则明显低于PN组(分别P<0.05);两组1周内VAP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内营养费用低,能改善危重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撤机成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天数.只要胃肠道功能正常,应尽早实施肠内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8):99-101
目的观察老年ICU重症患者实施能量代谢监测营养治疗对营养指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4月~2018年4月我院老年危重症患者100例实施此次研究,根据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在能量代谢监测指导下行营养支持,对照组根据经验制定营养支持方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PA、Alb、Hb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7 d撤机成功率、7 d内EN达标率高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静脉营养支持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00%,无死亡患者,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死亡率为8.00%(P0.05)。结论老年ICU危重症患者在能量代谢监测下实施营养支持可缩短患者病程,测定早期所需氮量对营养供给进行指导的方法准确性更强,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支持对ICU危重病人机械通气治疗的预后影响.方法 对30例ICU病房进行机械通气的危重病人,随机分成肠内营养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分别给予相同热量和氮量的营养制剂,均于营养支持前与支持第7d检测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上臂肌国和三头肌皮皱厚度,上机前与撤机后6h血气变化,撤机时间.结果 肠内营养支持组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增高,与对照组比较(P<0.05),住ICU天数减少,肠内营养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上臂肌围和三头肌皮皱厚度两组对比差异显著.结论 肠内营养支持不但可明显改善危重病人的营养状况,还可以提高机械通气的疗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因此,对于胃肠功能完整或具有部分肠道功能的危重病人,应尽量及早采用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早期肠内营养对ICU机械通气患者营养状况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ICU需要肠内营养支持机械通气患者66例,均在入住ICU后48 h内,给予胃镜下空肠置管。随机分为两组,早期肠内营养组33例,于24~48 h内行肠内营养;晚期肠内营养组33例,于入住ICU 48 h后开始肠内营养。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参数(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肠内营养耐受性及并发症(腹泻腹胀、肝功能受损、高血糖、应激性溃疡、肺炎和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撤机时间等各项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较营养支持前升高(P<0.05);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平均住ICU时间较晚期肠内营养组为少(P<0.01)。两组肠内营养耐受性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及时改善重症患者的营养状况,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在经鼻饲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过程中,不同肠内营养支持途径对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2月因各种原因入住我院综合ICU科的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同时经鼻饲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重症患者38例,根据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19例。经鼻胃管处接一次性负压引流袋行胃内容物持续负压引流,对比两组患者在行机械通气同时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后7d内误吸、呕吐及VAP的发生情况。结果对比两组患者在行机械通气同时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7d内误吸、呕吐及VAP的发生情况,干预组患者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胃肠双腔管并定期监测和引流胃内残留容物作为肠内营养支持途径比单纯使用鼻肠管作为肠内营养支持途径,更能有效降低误吸和呕吐的发生率,并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联合益生菌对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价值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5年9月收治机械通气患者98例,研究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联合益生菌,对照组仅用早期肠内营养,两组各49例,对两组VAP发生率、30 d病死率、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研究组患者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6.078,P<0.05);撤机后对照组再次发生VAP多于研究组(χ2=4.436,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住院时间(8.90±2.43) d少于对照组(12.09±3.67)d;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53.8±3.90)h也少于对照组(62.90±4.90) 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联合益生菌可以显著减少VAP发生,缩短ICU病房住院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减少患者住院费用,值得临床上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支持联合甲氧氯普胺对机械通气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ICU收治的机械通气早期营养患者193例,对照组9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103例患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联合甲氧氯普胺,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营养指标、机械通气时间、1周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的NR2002评分、血清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总蛋白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1周后NR2002评分、血清前白蛋白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第3、7天的血糖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返流、消化道出血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7 d营养费用、28 d治疗费用及住院天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肠内营养支持联合甲氧氯普胺可以改善机械通气患者营养状态,利于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且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机械通气的呼吸衰竭患者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肠内与肠外营养的效果与优缺点.方法 选择呼吸监护室的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患者62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治疗组)与肠外营养组(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瑞高,对照组给予一般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对比两组血气、营养指标变化、撤机、住ICU与营养支持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除住ICU时间治疗组短于对照组(P<0.05)外,其余指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肠外营养支持的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0%,局部出血、诱发/加重心力衰竭、气胸/血气胸、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分别为27%、20%、17%、10%;肠内营养支持出现腹胀、恶心、呼吸机相关肺炎、脱管、误吸各占31%、22%、19%、15.6%、12.5%.结论 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患者肠内与肠外营养一样可取得较好疗效,但肠内营养方便,并发症较轻,可缩短住ICU时间,更适合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是花费低、效果好的营养支持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不同肠内营养方式针对ICU患者所使用呼吸机相关肺炎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3年3月入我院ICU行机械通气患者共计64例,依据所使用的不同肠内营养支持模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32例。给予两组患者全肠内营养插管,营养剂一致,观察组采用鼻肠管插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则采用鼻胃管插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产生率、肠内营养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两组的机械通气时间及进入ICU的时间。结果: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不同的肠内营养支持策略治疗后,其肠内营养指数均的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对比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产生情况,观察组(21.0%)低于对照组(6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为(5.2±1)d,入住ICU时间为(7.6±1.4)d,对照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为(9.2±1.7)d,入住ICU时间为(12.2±1.6)d,两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ICU患者采用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所导致的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显著低于采用鼻胃管肠内营养支持,患者入住ICU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机械通气时间相比鼻胃管肠内营养支持组也有着明显的改善,针对临床ICU采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对其进行鼻肠管肠内营养支持策略要好。  相似文献   

1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机械通气早期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黔  卫波  余猛进  陈晓宏  石正蒙  杨瑛 《医学综述》2011,17(7):1089-1091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机械通气早期合适的营养支持方式。方法 56例COPD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27例)、肠内外联合营养组(29例),分别给予肠内营养(EN)及肠内外联合营养。观察机械通气7 d内高血糖、电解质紊乱、EN不耐受发生率及脱机成功率,并检测患者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D-乳酸、二胺氧化酶水平的变化。结果肠内外联合营养组患者治疗7 d内的脱机率和EN不耐受率明显低于肠内营养组(P<0.05);高血糖、电解质紊乱发生率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肠内外联合营养组患者的前白蛋白、转铁蛋白、D-乳酸、二胺氧化酶水平改善优于肠内营养组(P<0.05)。结论肠内外营养联合治疗能较快改善COPD机械通气患者早期营养水平,保护肠道屏障功能,提高早期撤机成功率,是一种较为合适的营养支持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肠内营养支持对ICU重症肺炎患者血气指标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重症肺炎患者100例,随机纳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接受肠内营养支持,2组均治疗1周,并随访2周.比较2组治疗后疗效,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凝血功能、APACHEⅡ评分,随访2周后机械通气指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4.00%,42/50)高于对照组(66.00%,33/50)P<0.05).治疗后,2组PaO2、SaO2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APACHEⅡ评分、PaCO2、血浆FIB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APTT、PT与治疗前比较均延长,观察组长于对照组(P<0.05).随访2周后,观察组撤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改善重症肺炎患者凝血功能、血气指标及机械通气指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早期肠内营养对机械通气老年患者的临床作用。方法按是否在机械通气48h内开始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将56例老年机械通气患者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38例和非早期肠内营养组28例,在摄入相当热量和氮量的条件下观察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出院时/死亡前APACHEⅡ评分。结果早期肠内营养组和非早期肠内营养组机械通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VAP病例数、死亡病例数分别为(20.5±8.6)d/(32.4±11.0)d、(37.4±16.5)d/(66.7±26.2)d、25例/21例、11例/12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APACHEⅡ评分为(22.7±12.9)分/(24.5±15.3)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明显缩短老年机械通气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对ICU内接受机械通气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ICU内30例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肠内营养组(EN,16例)和全肠外营养组(TPN,14例)。EN和TPN组患者接受等氮等热量营养支持,监测两组间治疗前后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机械通气时间、上臂肌围和肱三头肌皮皱厚度,并计算氮平衡。结果:肠内营养组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和氮平衡均较对照组增高(P<0.05),上臂肌围和肱三头肌皮皱厚度两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机械通气时间EN组低于TPN组(P<0.05)。结论:ICU机械通气病人肠内营养较肠外营养能更好的提供营养,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5.
黄海燕 《吉林医学》2010,31(12):1589-1591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肠外联合营养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胃肠功能、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28例入住ICU需机械通气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早期肠内与肠外联合营养支持(EN+PN组,13例)及肠内营养支持(EN组,15例)。观察营养支持观察两组间胃肠功能情况及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预后情况。结果:1周内,EN+PN组患者13例未发生胃肠道不耐受症状;EN组15例发生腹胀及胃潴留5例,腹泻4例。1周后,EN+PN组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较营养支持前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PN组患者成功撤机10例(76.92%),机械通气时间为(9.4±2.6)d,EN组患者成功撤机11例(73.33%),机械通气时间为(11.6±1.8)d。两组成功撤机例数比较无差异,EN+PN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短于E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较完全肠内营养支持的胃肠耐受性良好,能较好的保证机械通气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营养需求,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不同肠内营养方式针对ICU患者所使用呼吸机相关肺炎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3年3月入我院ICU行机械通气患者共计64例,依据所使用的不同肠内营养支持模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32例。给予两组患者全肠内营养插管,营养剂一致,观察组采用鼻肠管插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则采用鼻胃管插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产生率、肠内营养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两组的机械通气时间及进入ICU的时间。结果: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不同的肠内营养支持策略治疗后,其肠内营养指数均的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对比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产生情况,观察组(21.0%)低于对照组(6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为(5.2±1)d,入住ICU时间为(7.6±1.4)d,对照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为(9.2±1.7)d,入住ICU时间为(12.2±1.6)d,两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ICU患者采用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所导致的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显著低于采用鼻胃管肠内营养支持,患者入住ICU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机械通气时间相比鼻胃管肠内营养支持组也有着明显的改善,针对临床ICU采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对其进行鼻肠管肠内营养支持策略要好。  相似文献   

17.
朱利玮  董玉香 《黑龙江医学》2021,45(14):1562-1563
目的:探究气道分级管理对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4月期间安阳地区医院收治的86例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按入院时间不同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3例.常规组接受常规干预,实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接受气道分级管理.对比两组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通气第1 d、第7 d肺功能指标[氧合指数(PaO2/FiO2)、呼吸频率(f)、潮气量(VT)]、VAP发生率.结果:实验组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较常规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气第7 d实验组APACHEⅡ评分较常规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通气第7 d PaO2/FiO2、VT较常规组高,f较常规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VAP发生率2.33%(1/43)低于常规组的20.93%(9/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气道分级管理能有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减少VAP发生,改善肺功能,利于病情转归.  相似文献   

18.
刘杰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14):1866-1867
目的:探讨乳酸菌素颗粒联合复方营养混悬剂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机械通气患者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82例机械通气COPD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2例)采用乳酸菌素颗粒联合复方营养混悬剂及对照组(40例)单纯肠内营养(EN)支持,两组患者均由鼻胃管4次/d注射营养液,并观察患者菌群失调、腹泻发生率、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及临床疗效,包括机械通气时间和入住ICU时间、APACHEⅡ评分等。结果:实验组腹泻率菌群失调发生率、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和入住ICU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2周内撤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乳酸菌素颗粒联合EN支持治疗有助于改善COPD机械通气患者营养状况和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途径的营养支持治疗ICU接受机械通气患者的效果. 方法 将ICU内60例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32例)和全肠外营养组(TPN,28例).EN和TPN组患者均接受等氮、等热量营养支持,监测两组间治疗前后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机械通气时间、上臂肌肉周径和肱三头肌皮皱褶厚度,并计算氮平衡. 结果 上臂肌围和肱三头肌皮皱厚度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和氮平衡均较对照组增高(P〈0.05);机械通气时间EN组低于TPN组(P〈0.05). 结论 ICU机械通气病人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能更好地提供营养底物,并有效地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旨在评价营养支持管理方案指导营养支持治疗对机械通气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入住重症监护病房,且因呼吸衰竭需机械通气的危重症患者共98例,随机分为营养支持组和对照组。检测所有受试者营养支持治疗后第1、7和14天的血清总蛋白( TB)、白蛋白( ALB)、前白蛋白( PA)、丙氨酰氨基转氨酶( ALT)、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 AST)和血红蛋白( HGB)。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肝功能指标、肠内营养达标率、静脉营养支持比例、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平均ICU住院时间及28d病死率。结果:治疗第7天,营养支持组PA水平高于对照组,而AS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在营养支持治疗14 d后,营养支持组TP、ALB、PA和HGB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AST和AL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且,营养支持组肠内营养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静脉营养支持比率低于对照组(P<0.05)。此外,与对照组相比,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和平均ICU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 P<0.05)。结论:营养支持管理方案有助于提高肠内营养达标率,降低静脉营养支持比例,有效改善危重症患者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