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30岁。因胸、气短3年,加重右胸疼痛15d,2005年6月24日入院。查体:右前侧胸壁可见静脉曲张,右肺呼吸动度及语颤的减弱,右下肺叩呈实音,肺肝界叩不清,右下肺呼吸音弱。B超示:右胸腔实质性占位。CT示:右肺巨大占位病变,考虑畸胎类肿瘤可能,胸部MRI示:右前、中纵隔占位病变,考虑畸胎瘤可能性大,伴右侧胸腔及右肺内广泛浸润;右肺不张。术中见右胸腔被巨大肿瘤占据,肿瘤与胸壁、纵隔及隔胸膜粘连密切。  相似文献   

2.
李冰 《医学信息》2008,21(8):1469-1469
患者,男,54岁,主因咳、痰、喘5个月,加重3天于2007-06-27入院(住院号170916)。三个月前曾在外院查胸部CT示右肺上叶占位性病变侵及右肺门伴纵隔淋巴结肿大考虑肺癌,双肺多发结节考虑转移瘤,右侧胸腔积液。支气管镜检查,送检病理示鳞癌Ⅱ级,予胸水引流并化疗2次(NP方案)及反复抗炎治疗。现症:发热,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18岁,因活动后胸闷、气短3个月,纵膈占位于2014年6月9日入院。入院查体:血压110/70 mmHg (1 mmHg=0.133 kPa),心率57次/min,律不齐;胸廓对称,无畸形,未见浅表静脉曲张,右侧呼吸运动减弱;右侧语音震颤减弱,右上肺呼吸音减弱。心浊音界左移,各心脏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肺功能检查:轻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肺弥散功能轻度下降。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不齐,心电轴左偏。2014年6月10日,胸部CT增强扫描:右侧胸腔内巨大软组织密度肿块,病灶密度不均匀,以脂肪密度为主,其内夹杂多发条纹状、条索状软组织密度影,边缘稍毛糙;纵隔受压左移,右肺正常组织受压不张;增强扫描病灶可见轻度强化,其内可见强化上腔静脉、头臂干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血管影(图1A、1B)。与2014年3月25日外院门诊胸部CT比较,病灶内实性成分增多、部分增大。胸部CT检查结果提示:纵隔巨大占位。入院后检查各项肿瘤指标: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糖类抗原、特异性生长因子、前列腺特异抗原、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铁蛋白均正常。患者于2014年6月13日行纵隔肿瘤切除术。患者全身麻醉下气管内插管、经右胸第3肋间进胸。术中见纵隔巨大肿瘤,其主体位于右侧胸腔,蒂部位于上纵膈,大约20 cm ×18 cm ×8 cm,质软,黄色,分叶样,有完整的包膜,基底宽,布满整个右侧胸腔,包绕上腔静脉、头臂干动脉、左颈总动脉及左锁骨下动脉。遂行纵隔胸腺脂肪瘤完整切除。术后检查切除肿瘤呈灰黄色扁椭圆形包块,包膜完整,大约23 cm ×16 cm ×4 cm,切面鲜黄、实性、质软,约2.31 kg。切除肿瘤送病理检查。术后第2天复查胸部平片:双肺已完全复张,无肺部感染及复张性肺水肿。患者术后恢复佳,无胸闷、胸痛及呼吸困难等不适,痊愈出院。送检肿瘤病理检查:镜下观察可见肿瘤主要由成熟的脂肪组织构成,脂肪细胞未见异型性及核分裂象;脂肪组织间见少量萎缩的胸腺组织,其内可见胸腺小体(图1C、1D)。术后病理诊断:(右前纵隔)胸腺脂肪瘤。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性,51岁。2013年6月因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咳嗽、咳痰伴气喘入院。 CT示:左侧胸廓塌陷,体积缩小,左肺上下叶不张,密度不均匀,其内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区,左膈抬高,纵隔左移;左侧主支气管狭窄;纵隔及双侧肺门未见明确肿大淋巴结影;左侧胸腔积液。考虑为左肺门中央型肺癌伴左肺叶不张,左侧胸腔积液可能性大。临床检查示左肺呼吸音低。行支气管镜及病理活检提示为肺恶性肿瘤。遂行左肺下叶切除,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并发症。患者既往无重大疾病史,有吸烟史。  相似文献   

5.
正患者男性,46岁,反复咳嗽、咳痰2个月余,加重20天入院,予抗感染、对症治疗后无明显缓解。胸部CT示:左肺下叶支气管腔内见软组织密度影,纵隔内数枚淋巴结肿大,左侧胸腔少量积液。既往吸烟多年。肿瘤标志物未见异常。术中快速冷冻病理诊断为肺软组织肿瘤。临床考虑恶性可能性大,遂行左肺下叶切除+区域淋巴结清扫术。病理检查眼观:左肺下叶肺门支气管壁内见一灰白结节,大小2.5 cm×2.0 cm×2.0 cm,切面实性、灰白色、质中;食管旁、肺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提高对肺部转移性肿瘤的认识和X线诊断水平.方法对102例经临床病理证实为肺转移瘤的X线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其X线表现可分为7型:粟粒微小结节型19例(18.6%);多发结节团块型55例(53.9%);炎症型3例;肺门纵隔型3例;胸膜胸水型10例(9.8%);单发结节团块型10例(9.8%);癌性淋巴管炎型2例.结论传统X线与胸部CT检查均是诊断肺部转移瘤的主要方法,但对小于5mm的病灶的检出率及对肺门纵隔型与胸膜胸水型的检查,后者比前者更佳.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56岁,因"间断性气短6个月,发现气管肿物2天"入院,患者卧位时气短加重,无咳嗽、咳痰、咯血,查体:气管居中.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呼吸运动度均等;双侧触觉语颤无明显增强及减弱,双肺叩诊音清,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啰音.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肺部多排CT所见:双侧胸廓对称,纵隔气管居中,气管分叉水平以上气管腔内左前壁可见结节状高密度影凸向气管腔内(图1),1.8 cm×1.7 cm大小,边界较清,可见有蒂与气管壁相连,增强扫描CT值50 HU,部分层面几乎占据管腔.左肺舌叶见索条状高密度影.纵隔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影.心影不大,胸腔内大血管未见明显异常.影像诊断:(1)气管腔内占位性病变;(2)左肺舌叶炎性索条.遂行手术治疗,术中送快速病理诊断:神经鞘瘤.术后患者病情稳定,气道通畅,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晰,切口愈合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在孤立性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9例孤立性肺结节(直径≤4cm,20例恶性,9例良性)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9例,年龄28~76岁,平均年龄59.7岁。应用64排螺旋CT对孤立性肺结节行灌注扫描(造影剂总量100m1,流速4ml/s)。将动态扫描数据输入GE工作站(ADW4.2P),应用工作站随机Perfusion 3-体部肿瘤软件包分析和测定肺内病灶的血容积(BV)、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的数值和时间-密度曲线(time—density curve,TDC),并测量孤立性肺结节增强前的CT值、强化值、结节/动脉强化值比。结果肺恶性结节的灌注参数均高于肺良性结节,BF、BV、PS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V的差异最显著。以BV≥4ml/100mg为诊断阈值,结节BV≥4ml/100mg的诊断为恶性,敏感性95%、特异性100%。恶性结节的强化值和结节/动脉强化值比均明显高于良性结节(P=0.002.P=0.020)。结论动态对比增强CT提供了孤立性肺结节的血流模式的定量信息,可用于无创性的诊断和评价孤立性肺结节。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CT动态增强扫描中时间密度曲线及特征参数值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孤立性肺结节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及病理活检。依据病理结果,分析CT动态增强扫描的特异性、敏感性及准确性,并对不同类型孤立性肺结节时间密度曲线及特征参数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95例孤立性肺结节病变患者中,恶性结节67例、良性结节14例,炎性结节14例;(2)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病变性质的特异性为83.33%,敏感性为95.38%,准确性为91.58%;(3)恶性结节及炎症结节患者在CT动态增强扫描中各时间点的CT值均高于良性结节组(P<0.05);在CT动态增强扫描300及480 s时,炎性结节组CT值较恶性结节组下降显著(P<0.05);(4)恶性结节组及炎性结节组结节强化值(PH)、孤立性肺结节PH与主动脉PH之比均明显高于良性结节组(P<0.05)。结论:对孤立性肺结节病变患者行CT动态增强扫描,时间密度曲线及特征参数值可以为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提供一定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巨大纵隔肿瘤影像学与手术难点及病理诊断。方法 分析了12例巨大纵隔肿瘤的术前临床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要点。结果 12例中胸腺瘤4例,神经纤维瘤3例,畸胎瘤2例,神经鞘瘤1例,食管平滑肌瘤1例,脂肪肉瘤1例,12例均成功行肿瘤全切除术,术后出现复张性肺水肿7例,无手术死亡,结论 手术治疗是巨大纵隔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术,术中行肿瘤分块切除或先行瘤内减张的方法,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切除率,切除肿瘤后缓慢胀肺,并在术后24小时内行人工辅助通气对防治复张性肺水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肺支气管血管CT三维重建(3D-CTBA)在单孔胸腔镜(VATS)解剖性肺段或肺亚段切除术前定位中的可靠性与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20年1月—2022年2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胸外科行3D-CTBA辅助单孔VATS解剖性肺段或肺亚段切除术的肺结节患者207例。其中男78例、女129例,年龄27~93(57.4±11.7)岁,肺结节最大径0.2~4.3(1.1±0.6)cm。依据术前3D-CTBA影像解剖的定位和设计进行手术。观察指标:(1)围术期及术后随访情况;(2)评价3D-CTBA无创定位肺结节的可靠性。结果 (1)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均R0切除,无中转开胸。手术时间(131.4±59.7)min,术中出血量(92.6±76.6)mL。引流管留置时间(4.5±2.4)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8%(12/207),其中持续肺漏气(>7 d)6例、切口脂肪液化2例、乳糜胸2例、迟发性胸腔积液2例。术后30 d无二次手术。患者均获随访2~34(16.1±7.3)个月,无肿瘤复发或死亡。(2)术中解剖观察与术前3D-CTBA对比,切除的肺结节所在肺段或肺亚段的血管、支气管及其分支均与影像所示的解剖结构匹配。所有靶区肺结节完整切除且有明确的病理诊断,与影像定位相符。结论 3D-CTBA用于单孔VATS解剖性肺段或亚段切除术的手术前定位精准可靠,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31岁。2008年曾因“咳嗽长时间未缓解”于外院检查,影像学检查提示肺及肝脏多发性占位性病变,初步诊断“肝癌肺转移”,随后出院,未行特殊治疗。2014年4月因“背部持续性针刺样疼痛3个月余”入院,体检两肺呼吸音粗,余无阳性体征。查胸腹部平扫+增强CT示:两肺多发结节灶及纵隔内团状阴影(图1),肝内不规则片状低密度灶(图2)。查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A724、CA125、CA199、CA242、CA50均未见异常。患者先后行肝穿刺术及胸腔镜下肺组织活检术。患者发病时无妊娠,无激素及避孕药服用史。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颈胸交界区淋巴源性肿瘤病变的MDCT影像表现特点、解剖及病理学基础,回顾性收集经病理证实的下颈部和上胸部的淋巴源性肿瘤病变69例(其中淋巴瘤41例,转移瘤28例),分析病变的MDCT表现特点及分布规律,阐明影像学表现与解剖、病理学的相关性。发现淋巴瘤41例中,病灶主要分布于颈外侧浅部21例(51.2%),颈深静脉链区27例(65.9%),锁骨上区31例(75.6%),上纵隔气管旁19例(46.3%),主动脉弓旁23例(56.1%),主肺动脉窗22例(53.7%),前上纵隔17例(41.5%),隆突下11例(26.8%),上纵隔食管旁7例(17.1%);淋巴结转移瘤28例,原发肿瘤为鼻咽癌5例、甲状腺癌7例、肺癌10例和食管癌6例,大多数循淋巴回流方向逐级转移,少部分跳跃式转移,主要分布于颈静脉链周围区23例(82.1%),锁骨上窝区21例(75%),上纵隔气管旁17例(60.7%),前上纵隔18例(64.3%),主动脉弓旁10例(35.7%),肺动脉窗11例(39.2%),上纵隔食管旁8例(28.6%)。因此,颈胸交界区域淋巴源性肿瘤病变可同时累及下颈部和上胸部,其影像学表现及优势解剖分布与其解剖、病理特点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胸内段食管瘘常由食管或周围器官的恶性肿瘤引起,良性病变发生率较低。胸内段食管瘘发生后常引发较复杂的症状,且与周围器官形成相通性瘘后预后更差,故称为凶险性胸内段食管瘘。其治疗有一定困难,因为较易行的食管或气管内支架术对长期生存易出现并发症,而外科手术的创伤令很多患者无法安全度过手术关。作者所在单位经过多年的摸索,对此类患者采用不同的外科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在此进行总结。方法:从2002年1月至2007年11月共收治各种良性病所致的胸内段食管瘘9例,男5例,女4例,年龄从5岁~73岁(平均年龄:49.89岁)。其中交通事故外伤所致巨大食管气管瘘(均从胸廓入口到隆突平面)3例;误吞鱼骨致食管主动脉瘘1例,致食管纵隔瘘引发纵隔脓肿致胸椎破坏后引发高位截瘫1例,致食管右上肺形成右上肺巨大脓肿引发脓毒血症呼吸衰1例;食管重度不典型增生外院行光动力学治疗引发巨大食管气管瘘1例。肺癌术后纵隔淋巴转移行放疗致食管气管瘘1例,食管癌术后胸腔胃气管瘘1例。其中5例行分期手术治疗:对交通意外所至巨大食管气管瘘3例患者一期行胃造瘘和空肠造瘘术达到胃减压减少返流和经空肠管增加营养的目的,患者肺部感染减少和营养改善后,二期行食管原位代气管膜部、食管胃颈部吻合术;食管主动脉瘘患者发生两次量在2000 mL以上大出血,抢救成功后一期行主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二期行食管内翻剥脱、食管胃经胸骨后颈部吻合术;食管纵隔瘘致高位截瘫患者一期行经右胸纵隔脓肿清除、椎体部分切除椎管减压术,二期手术经颈上腹二切口将食管内翻剥脱并经胸骨后将胃拉到颈部行食管胃颈部吻合术。食管右上肺瘘并伴有脓肿形成,患者术前经抗菌素抗感染后脓毒血症渐好转,行经右胸右上肺叶切除食管局部修补术。光动力治疗后出现食管气管瘘患者先行食管内支架植入术失败,后取出支架并经右胸气管瘘口修补术,术中发现局部黏连明显,分离后瘘口较术前扩大,气管瘘口用肋间带蒂肌间瓣进行修补,并将食管切除,胃食管行颈部吻合术。放疗后食管气管瘘患者先行食管支架植入失败,取出支架后行术中分离并采用双肌瓣分别修补术。食管癌术后残胃气管瘘患者行气管内支架植入术治愈。结果:9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9 h(平均时长:5.5 h),术中出血280~900 mL(平均出血量:380 mL),术后住院7~20 d(平均住院天数:13 d),患者术后恢复好,经随访现有7例存活,可正常工作,生活完全自理。1例患者术后出现肺部感染较重,经呼吸机辅助通气15 d后肺部炎症出现好转,后转当地医院继续治疗,于术后第55天死于胃内容物误吸所致多器官功能衰。1例患者术后因修补的肌肉组织堵塞支气管,行支气管镜下电切时出现急性心衰,行体外循环膜肺支持疗法(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治疗,但患者于术后第18天死于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胸内段食管瘘的患者治疗应在积极改善全身状况的前提下进行,其中分期手术治疗为根治性手术创造机会是一种较好的选择。且从本组3例食管气管瘘的患者来看,利用“炎症”黏连的特性进行局部食管代气管治疗是一种创伤小的可行方法;而一期手术时会引起局部瘘口扩大,同时术后会合并较多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正患者男性,26岁,2019年5月1日因“外院CT检查发现胸部前纵隔结节”入我院就诊。患者一般情况可,无胸痛、胸闷、憋喘,无发热、寒战,无恶心、呕吐,无四肢无力、眼睑下垂等不适。强化CT示:前上纵膈多发结节,淋巴结可能。既往强直性脊柱炎病史,规律服药治疗,有青霉素、链霉素过敏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测无明显异常。于5月4日在全麻气管插管胸腔镜经剑突下行前纵隔肿瘤切除术,  相似文献   

16.
针对肺结节检测的肺实质CT图像分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针对CT图像上肺结节的自动检测,开发并评价对全肺螺旋CT扫描中的肺实质进行自动分割的一种综合方法。方法:首先利用全局阈值对CT图像进行二值化,然后消除由于支气管、细支气管等低密度影和由于结节、血管等高密度影以及由检查床造成的条状伪影等噪声,最后对包含胸膜连接结节的图像利用数学形态学运算和图像凸包运算进行完善形成肺实质掩膜。结果:利用该方法对从LIDC数据库中所有包含结节的505张CT扫描片(来自69个病例)进行肺实质分割,正确率为95.4%。其中,包含胸膜连接结节的139张CT扫描片的正确分割率为94.2%。结论:本文提出的方法较好地完成了肺实质分割任务,为利用CT图像进行计算机辅助肺结节的检测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27岁,反复咳嗽、心悸、气促2年,加重2个月入院.体检:发育正常,右颈部淋巴结肿大,两肺清,心界向左扩大,心律齐,心率102次/分,心尖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Ⅱ°/6,肝肋下1横指、质软、牌可触及。双下肢轻浮肿.心电图:左胸导联ST、T波改变.X光胸片:双肺纹理粗,散在浸润性病灶.胸CT:右上纵隔、右气管旁及左侧主动脉前淋巴结肿大.胸部CT:肝、脾肿大,肝门淋巴结肿大.右颈部淋巴结及经皮穿刺肺组织,先后送验右颈淋巴结(E54978)和肺穿刺活检(E55714),镜下右颈淋巴结结构几乎全部被…  相似文献   

18.
<正>例1男性,74岁,因胸痛、胸闷10余天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及冠心病史,发现腹部巨大占位,胸部CT示腹腔及腹膜后肿块累及胰尾、脾脏下极及左肾后间隙等处(图1)。后行腹膜后、腹腔肿瘤及转移灶切除术。例2男性,76岁,因进食梗阻1个月余入院。2019年行腹膜后肿瘤切除,2021年8月胸部CT示中下段食管壁增厚伴淋巴结肿大(图2),左肺胸膜下多发结节。患者行胸壁病损及肺楔形切除术,术后带瘤生存。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63。因胸闷不适半个月,体检发现左肺肿物于2004年7月18日收入院。入院检查,左肺呼吸音低。X线示左肺呈一致性密度增高影;CT示左胸腔内巨大混杂密度肿块影,边界清,左肺容积缩小,左舌叶见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界模糊。术中所见:肿瘤位于中纵隔。突出左胸腔,形状不规则,包膜完整,质韧,左肺组织受压,部分肺不张,且有部分肿瘤滋养血管来源于上,下肺叶脏层胸膜,肿瘤与肺组织无粘连,肿瘤除后受压肺组织通气良好。  相似文献   

20.
<正>患者女性,42岁,因胸闷1个月余,发现前纵隔占位3周入院。1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歇性胸闷,可自行好转。3周前患者至外院就诊,检查发现“前纵隔胸腺瘤”,未行治疗。2022年1月20日胸部(胸腔)CT增强扫描:(1)前纵隔肿块,邻近上腔静脉受压,考虑胸腺瘤可能。(2)右侧肺上叶炎症,局部肺不张,右侧胸腔积液。在超声引导下行肺穿刺活检术:前纵隔内见一稍低回声,大小6.7 cm×6.6 cm, 形态欠规则,边缘清楚,内部回声不均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