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3.0T磁共振下肢动脉3D CE-MRA对比剂用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使用3.0TMR仪并行采集快速扫描技术进行腹部至下肢动脉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中减少对比剂用量的可行性。方法 30例怀疑下肢动脉狭窄的患者按就诊顺序平均分为A、B两组,使用3.0T磁共振扫描仪行腹部至下肢动脉3DCE-MRA,钆浓度为0.5mmol/ml,A、B两组的使用剂量分别为40ml和20ml。比较两组患者三站图像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质量及原始增强图像末端腹主部动脉、股动脉及腘动脉的信号强度(SI)、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结果 A、B两组所有三站动脉的MIP图像质量均符合诊断要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小腿静脉污染比A组略轻,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末端腹主部动脉的SI、SNR及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股动脉及腘动脉的SI、SNR及CNR均略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3.0TMR仪行腹部至下肢动脉3DCE-MRA,使用20ml钆对比剂获得的图像质量可满足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小剂量对比剂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使用小剂量对比剂进行颈动脉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的可行性。方法将50例疑似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分为三组:A组20例,B组10例,C组20例,均行颈动脉3DCE-MRA检查,所用钆对比剂(钆浓度0.5mmol/ml)剂量分别为20ml、15ml和12ml。比较三组患者颈动脉三维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后的图像质量及原始图像颈动脉的信号强度(SI)、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结果三组患者颈部动脉的MIP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SI分别为779.62±127.97、834.30±147.27、797.28±145.07(P=0.600);SNR分别为152.45±26.83、175.98±31.49、159.74±31.82(P=0.137);CNR分别为139.17±25.77、162.78±30.07、146.70±31.78(P=0.124)。结论使用小剂量(12ml)对比剂可行颈动脉3DCE-MRA。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80kV条件下不同级别迭代重建技术对肥胖患者CT肺动脉造影(CTP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临床疑似肺栓塞并行CTPA检查的肥胖患者40例,采用滤波反投影(FBP)及3个级别的迭代重建技术(iDose~1:20%IR/80%FBP;iDose~3:40%IR/60%FBP;iDose~5:60%IR/40%FBP)重建图像。测量图像的肺动脉主干、右肺上叶动脉及右肺下叶后基底段动脉CT值、噪声,计算并比较4组数据的噪声、SNR及CNR。结果 4组重建图像噪声、SNR及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图像噪声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FBP组的SNR及CNR与iDose~3组和iDose~5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FBP比较,80kV联合不同级别IR技术可明显降低CTPA图像噪声,提高图像质量,并可进一步降低肥胖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使用低浓度对比剂(270mgI/ml)、低辐射剂量(管电压100kV)增强CT扫描在婴幼儿腹部CT检查的可行性。方法收集因腹部实体肿瘤或外伤需接受CT增强检查的婴幼儿90例,将其分为3组:A组为平扫与实质期管电压120kV、对比剂碘克沙醇(320mgI/ml);B组为平扫与实质期管电压100kV、对比剂碘克沙醇(320mgI/ml);C组为平扫与实质期管电压100kV、对比剂碘克沙醇(270mgI/ml)。采用4分制主观评价实质期图像质量。测量实质期的皮下脂肪标准差(SD),以及肝实质、脾实质、肾皮质、肾静脉和腹主动脉SNR和CNR,记录容积CT剂量指数(CTDI_(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D)。对3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实质期肝实质、脾实质、肾皮质、肾静脉和腹主动脉的SNR、CNR及主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CTDI_(vol)、DLP、E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A组CTDI_(vol)(P=0.001、0.002)、DLP(P=0.013、0.004)、ED(P=0.003、0.001)与B组、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C组CTDI_(vol)、DLP、E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采用低浓度对比剂(270mgI/ml)联合100kV管电压进行CT增强扫描,可保证婴幼儿腹部图像的CNR,并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柔性减影CE-Boost技术对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CT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50例疑诊下肢动脉疾病患者采集双下肢动脉CTA,之后以常规混合迭代算法重建获得常规重建图像(A组),以柔性减影CE-Boost技术对其进行处理而获得CE-Boost图(B组)。对比2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以及下肢动脉不同位置CT值、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及对比度噪声比(CNR)。结果 B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4(3,4)]高于A组[3(2,3),Z=-4.880,P<0.001]。B组下肢动脉不同位置CT值、SNR及CNR均高于A组(P均<0.001),图像噪声均低于A组(P均<0.001)。结论 采用柔性减影CE-Boost技术可提高下肢动脉CTA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不同对比剂注射流率对颈部动脉增强血管成像(3D CE-MRA)图像质量的影响,探讨获得高质量颈部CE-MRA图像的最优对比剂注射流率。方法 收集怀疑颈部血管病变而行颈部增强MRA扫描的患者,根据注射流率不同分为三组,其中A组1 mL/s共22例,B组2 mL/s共25例,C组3 mL/s共20例。由两名主治医师对各节段的动脉图像质量及静脉污染程度分别进行评分,计算整体动脉平均分和静脉污染平均分;分别测量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双侧颈总动脉分叉下1 cm处及双侧同水平椎动脉、双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C4)及基底动脉的信号强度(SI),计算整体动脉血管信号平均值及整体血管、对比噪声比(CNR)。结果 A、B、C三组动脉血管信号平均值分别为584、720、690;动脉血管对比噪声比(CNR)平均值分别为222.50、272.94、280.22,以上指标三组总体具有统计学意义(SI H=8.29,P=0.016;CNR H=7.56,P=0.023)。动脉、静脉及整体评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动脉评分A组与B组及A组与C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7),B组与C组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7),静脉污染评分A组与C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7),而A组与B组及B组与C组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7),整体评分中A组与B组及A组与C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7),B组与C组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7)。结论 随注射流率的增加颈动脉血管的信号强度增加,图像信噪比增加,而静脉污染没有增加,故行颈部CE-MRA时推荐注射流率为3 mL/s可取得高质量的血管成像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对比剂注射部位对儿童复杂先天性心脏病CT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26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双源CT心脏大血管CTA图像,其中经上肢静脉注射154例(A组),以下肢静脉注射272例(B组),对A、B组CTA图像上腔静脉对比剂硬化束伪影,心腔、大血管CT值,右心房、右心室对比剂均匀度,心内结构及大血管显示清晰度进行对比。结果 A组图像上腔静脉内对比剂硬化束伪影评分为3.00±1.04,B组为3.96±1.08,优于A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心腔、大血管平均CT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心内结构、大血管、冠状动脉起源及近段图像清晰度主观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组均高于A组(P均0.05),而右心房、右心室对比剂均匀度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比剂注射部位的选择对儿童先天性心脏病CTA图像质量有显著影响,经下肢浅静脉注射对比剂有助于消除上腔静脉对比剂伪影,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8.
高分辨靶重建模式优化宝石CT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体模实验为基础,观察高分辨靶重建模式优化宝石CT成像的价值。方法采用宝石CT不同的扫描野(SFOV;50cm vs 32cm)对Catphan 500体模分别进行高分辨和非高分辨模式扫描,并对原始数据以相同大小的显示野(25cm)进行STAND算法重建成像。根据不同成像方式,将所有图像分为SFOV 50cm+非高分辨组(A组)、SFOV50cm+高分辨组(B组)、SFOV 32cm+非高分辨组(C组)和SFOV 32cm+高分辨组(D组),测量并比较各组图像噪声、SNR、CNR、空间分辨率、密度分辨率及CT剂量指数(CTDI)。结果 4组噪声、SNR、CNR、空间分辨率、密度分辨率及CTD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组较A组噪声增加(P0.01);与A组比较,B组空间分辨率提高,D组CNR、SNR均降低(P均0.01),且噪声升高(P0.01)。结论选择高分辨靶重建模式,不增加图像噪声,并可保证对比噪声比和信噪比,提高空间分辨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筛选膝关节压缩感知(CS)三维体素各向同性快速自旋回波采集(VISTA)中等权重序列成像的最优加速系数。方法对9名健康志愿者行左膝CS 3D VISTA中等权重序列成像,分别设定CS加速系数为4、6、8、10、12,比较各组图像膝关节各组织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和不同区域解剖结构评分。结果不同CS加速系数CS 3D VISTA图像中,软骨、关节液、肌肉和骨髓S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半月板和韧带S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关节液-软骨、关节液-半月板、关节液-韧带和软骨-软骨下骨间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股胫关节、股骨远端骨髓和膝后部肌肉解剖结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髌股关节解剖结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加速系数为10时,膝关节各部位SNR值及各组织间CNR值均最高;CS加速系数为8及以上时,各部位图像解剖结构评分逐渐降低。结论 CS 3D VISTA中等权重序列膝关节成像中,设定CS加速系数为8,可在成像时间、SNR、CNR及图像细节显示等方面达到较好平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的不同单能级图像对肾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以期寻找肾动脉成像质量最佳的单能级图像。 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采用双层探测器光谱CT行肾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图像。在常规动脉期图像和40、50、60、70 keV四组单能级图像上分别测量肾动脉干和同层腰大肌的CT值、噪声(SD)值,计算图像的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两位具有八年以上诊断经验的医师对图像进行主观评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常规图像与四组单能级图像的CT值、SD值、SNR和CNR,评估显示肾动脉的最佳单能级图像。 结果40、50、60 keV组图像的肾动脉干CT值、SNR、CNR均显著大于常规图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0、50 keV组图像的肾动脉干SD值、腰大肌CT值均大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40 keV组具有最高的肾动脉干CT值、SNR和CNR。主观评分结果显示40 keV最有最高的主观评分,血管边缘最锐利,显示的分支血管最多。 结论40 keV是双层探测器光谱CT肾动脉成像质量最佳的单能级。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全肾CT灌注成像(CTP)数据提取最佳CTA期相,并与自动触发扫描获得的CTA图像进行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因怀疑肾脏或上中腹部疾病行肾脏CT增强及灌注扫描的连续患者(n=21)以及同时期进行全腹CTA成像的患者(n=19)。灌注扫描患者先进行肾脏平扫,然后进行灌注扫描;CTA成像患者使用自动触发技术扫描。灌注图像采用CT Perfusion 4D肾脏灌注软件进行分析,根据左肾动脉和左肾静脉的时间-密度曲线(TDC)选择两个肾动脉CTA的期相,分别为A组和B组。CTA扫描数据使用Viewer功能进行测量,为C组。记录左肾动脉、左肾静脉CT值以及皮下脂肪的CT值和SD值。计算左肾动脉与左肾静脉的CT值差值、CNR及SNR,并进行对比。将CTA数据进行肾动脉血管重建,进行主观评分并进行分析。结果 3组的左肾动脉CT值、左肾静脉CT值、动静脉CT值差值、皮下脂肪CT值、皮下脂肪SD值、CNR、SNR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除A组与C组肾动脉CT值、A组与B组和B组与C组动静脉CT值差值、A组与B组皮下脂肪CT值和SD值、CNR、S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均0.05),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利用肾脏CTP数据,可获得肾动脉CTA数据;肾动脉与肾静脉CT值差值最大且满足肾动脉CT值超过300HU的期相为最佳肾动脉CTA成像期相。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迭代重建(IRIS)技术在新生儿急诊头颅CT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40例临床怀疑颅内出血并接受急诊头部CT常规剂量平扫的的足月新生儿,分别采用滤波反投影法(FBP组)及IRIS法(IRIS组)进行重建;比较两组图像的噪声、SNR及灰白质CNR,并以4分分级法对两组图像的主观噪声、颅底伪影、灰白质对比及病变显示进行主观评价。结果 IRIS组的图像噪声(1.13±0.15)明显低于FBP组(1.70±0.17,P<0.05),IRIS组的SNR(18.26±3.18)及CNR(6.97±2.42)均高于FBP组(12.58±1.86,4.41±1.52,P均<0.05)。IRIS组图像质量主观评价积分明显高于FBP组(P<0.05)。结论应用IRIS技术可明显改善急诊新生儿头颅CT检查中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彩色血流编码DSA(CC-DSA)评估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CAS治疗的颈内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患者16例。将CAS前后颈动脉造影图像经CC-DSA后处理得到相应的彩色血流编码图像,分别于颈总动脉、颈内动脉C1段、大脑中动脉M1段及横窦处设置感兴趣点(POI),分别检测达峰时间(TTP)及相对达峰时间(rTTP)。同时收集CAS前后颈动脉狭窄段及颈内动脉C1段远端(管腔正常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及舒张末期流速(EDV)。结果 CAS治疗后颈内动脉C1段及大脑中动脉M1段TTP及rTTP均较术前降低(P均0.05),CAS治疗前后颈总动脉、横窦TTP及横窦rTT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AS治疗后颈动脉狭窄段PSV及EDV均较术前降低,颈内动脉C1段远端PSV较术前升高(P均0.05)。CAS治疗前后颈内动脉C1段TTP变化值与其远端(管腔正常处)超声参数PSV、EDV变化值均呈正相关(r_s=0.500、0.522,P=0.049、0.038)。结论 CC-DSA可量化评估颈内动脉狭窄患者CAS治疗后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与滤波反投影法(FBP)相比,观察正弦图确认的迭代重建算法(SAFIRE)可否改善肥胖患者冠状动脉CTA(CTCA)图像质量及有效降低辐射剂量.方法 连续收集49例接受CTCA的肥胖患者,对其中39例使用常规序列扫描(120 kV,A组),分别选用FBP(FBP亚组)和SAFIRE(SAFIRE亚组)重建;对另10例使用低剂量扫描序列(100 kV,B组),SAFIRE重建.比较各组间主观(冠状动脉评分)和客观图像质量(图像噪声,SNR,CNR)的差异.结果 SAFIRE亚组的图像噪声、SNR、CNR比均优于FBP亚组和B组(P<0.05),但FBP亚组的图像主观评分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的有效辐射剂量[(4.36±0.75) mSv]明显小于A组[(8.83±1.74) mSv] (P<0.01).结论 与FBP相比,SAFIRE可显著提高相同剂量水平的CTCA图像质量,并能在降低约50%辐射剂量的条件下保证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源CT头颈心一站式扫描对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20例AS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例。对A组行头颈心一站式扫描,B组分别行常规冠状动脉CTA及头颈部血管CTA扫描。对2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及客观评价;主观评分采用3分法,客观评价指标包括左冠状动脉主干、右冠状动脉中段、颈总动脉近分叉处、颈内动脉C1段、大脑中动脉M1段血管的平均SNR及其相对于脊柱旁肌肉的CNR。记录2组CTA扫描长度、扫描时间、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6,P=0.283),SNR及CNR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0.828、0.761,P=0.104、0.089)。2组间CTA扫描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51,P=0.621),但A组较B组扫描时间更短[(1.30±0.12)s vs (4.08±0.69)s,t=-2.831,P=0.006],DLP[(146.03±13.05)mGy·cm vs (1 935.04±134.12)mGy·cm,t=-6.743,P0.01]及ED[(0.88±0.32)mSv vs (9.62±1.64)mSv,t=-4.056,P0.01]更低。结论对AS患者,双源CT头颈心一站式扫描技术能获得满意的冠状动脉、头颈动脉图像,同时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