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索利用机器学习基于不平衡数据预测急性新发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院内死亡风险,并比较 机器学习模型和传统logistic模型的预测性能。 方法 以中国卒中联盟多中心登记数据库中急性新发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基于机器学 习[XGBoost模型、CatBoost模型、随机森林模型、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模型]和传 统logistic方法构建患者院内死亡预测模型。按照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训练集用于构建 预测模型,测试集用于评价模型效果。采用欠采样技术和平衡权重的方法处理死亡结局的不平衡 数据。模型的评价指标包括区分度指标ROC中AUC和校准度指标Brier分数。 结果 共纳入601 466例急性新发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女性231 235例(38.45%),院内死亡2206 例(0.37%)。logistic模型、XGBoost模型、CatBoost模型、随机森林模型、SVM模型预测患者院内死亡的 AUC分别是0.913±0.000、0.921±0.000、0.919±0.001、0.925±0.000和0.900±0.001,其中XGBoost模 型(P =0.0002)、CatBoost模型(P =0.0094)和随机森林模型(P<0.0001)的预测性能优于logistic模型, logistic模型表现优于SVM模型(P =0.0029)。logistic模型、XGBoost模型、CatBoost模型、随机森林模型、 SVM模型的Brier分数分别为0.115±0.001、0.096±0.001、0.093±0.001、0.084±0.000和0.045±0.001, 机器学习模型的校准度均优于logistic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平衡数据处理后,机器学习模型和传统logistic模型预测急性新发缺血性卒中患者院内死亡风 险表现均良好且稳定,其中,随机森林模型的预测性能最佳,SVM模型的校准度最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构建轻型缺血性脑卒中(MIS)患者2年内复发的随机森林和决策树预测模型,并分析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7月1日至12月31日于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520例MIS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2年内是否复发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基于缺失森林对数据进行填补,根据文献检索与专家讨论结果筛选预测变量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合成少数过采样技术-标称连续(SMOTE-NC)技术处理数据不平衡,采用贝叶斯优化十折交叉验证构建随机森林、决策树模型并与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比较。基于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布里尔分数(BS)与校准曲线分别评价模型的区分度与校准度。对预测性能最好的模型采用SHAP模型解释预测结果。结果 2年内复发患者共93例(17.9%)。两组患者的年龄,吸烟、糖尿病、循环梗死部位、多发性脑梗死比例,以及舒张压、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决策树模型与随机森林模型在测试集中,预测MIS患者2年内复发情况的AUC(95%CI)分别为0.764(0.691~0....  相似文献   

3.
踝臂指数对颅内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踝臂指数(ABI)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评价ABI对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00例行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DSA)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在造影前均进行ABI测量和常规生化检查。结果根据DSA结果分为正常组(21例)、轻度颅内动脉狭窄组(25例)、中度颅内动脉狭窄组(21例)、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组(33例),各组ABI结果分别为:1.04±0.13、1.05±0.09、0.94±0.15、0.91±0.17,中、重度狭窄组患者ABI明显降低(P<0.01),而正常、轻度狭窄组患者的ABI无统计学差异。评价ABI对重度颅内动脉狭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4±0.073(95%可信区间为:0.610~0.898,P=0.002),中度颅内动脉狭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7±0.082(95%可信区间为:0.566~0.887,P=0.012)。ABI≤0.9作为截断值预测中、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的特异度为81.0%,灵敏度分别为47.6%、66.7%,阳性似然比分别为2.51、3.51。Logisticd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了收缩压、舒张压的影响后,ABI≤0...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踝臂指数(ABI)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评价ABI对颅内动脉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 9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试验法(NASCET)分成轻度狭窄组(33例)、中度狭窄组(30例)、重度狭窄组(28例),设正常对照组(30例)。计算ABI。结果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与重度狭窄组的ABI异常率分别为42.42%、56.67%、85.71%,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重度狭窄组ABI异常率显著高于其他狭窄组(P<0.05)。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与重度狭窄组的ABI分别为0.94±0.08、0.92±0.10与0.80±0.11,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重度狭窄组ABI显著高于其他狭窄组(P<0.05)。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与ABI呈负相关(r=-0.630,P<0.05)。结论ABI与颅内动脉狭窄存在明显相关性,对预测颅内动脉狭窄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颅内外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32例T2DM且经头颅MRI确诊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合并发生颅内外动脉狭窄将患者分为狭窄组(76例)和非狭窄组(56例)。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以及白细胞、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糖化血红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等实验室指标,分析与颅内外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其预测价值。结果与非狭窄组血清25-羟维生素D [(28.34±5.09) ng·mL-1]比较,狭窄组[(20.14±5.52)ng·mL-1]显著降低。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颅内外动脉狭窄严重程度与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689,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预测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为96.0%,特异度为77.8%。结论T2DM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与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显著相关,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可以作为预测颅内外动脉狭窄风险的参考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γ-谷氨酰转移酶(γ-GT)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纳入江苏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患者共139例,根据颅内外动脉狭窄情况分成2组,其中颅内外动脉狭窄率<50%为对照组,89例; 狭窄率≥50%为狭窄组,50例。收集基线资料及血液检测指标水平。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狭窄组饮酒率、γ-G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 Logistic回归显示,γ-GT(OR=1.047,P=0.000)为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 γ-GT曲线下面积AUC为0.728(95%CI=0.644~0.811,P=0.000); γ-GT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最佳临界值为25.8。结论 γ-GT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对急性脑梗死颅内外动脉狭窄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Essen卒中风险评估量表(ESRS)对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57例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和穿支动脉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ESRS评分,将患者分为低危组、高危组及极高危组。对患者行颅内血管检查(CTA/MRA)评估血管狭窄情况。结果根据ESRS评分,将患者分为低危组68例、高危组72例、极高危组17例。随着ESRS等级上升,颅内动脉狭窄及颈部动脉狭窄比率均随之升高。三组间颅内动脉狭窄及颈部动脉狭窄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599,χ~2=42.087;均P0.001)。颅内血管狭窄程度与ESRS评分具有相关性(r=0.367,P0.001);ESRS等级越高,颅内血管狭窄程度越重。ESRS评分≥3分预测颅内动脉狭窄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76(0.588~0.673)(P0.001),敏感度为70.1%,特异度为65.0%。结论 ESRS评分与动脉硬化性脑梗死颅内动脉狭窄程度正相关。ESRS评分≥3分可能成为筛查颅内动脉狭窄的提示性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血清中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的水平,并探讨其与颅内动脉狭窄的关联性。方法选择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3例,根据头部CT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无颅内动脉狭窄组和颅内动脉狭窄组。选择40例非心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收集一般资料和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资料,并进行Lp-PLA2、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血脂、同型半胱氨酸等实验室相关检查。将各组间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的Lp-PLA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脑梗死患者中动脉狭窄组的Lp-PLA2水平明显高于无动脉狭窄组。高血压、糖尿病和Lp-PLA2水平是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结论 Lp-PLA2与颅内动脉狭窄密切相关,可作为急性脑梗死和颅内动脉狭窄的风险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TCD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诊断的准确率。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0例,均行CTA检查、TCD检查,记录并统计CTA检查和TCD检查对各动脉诊断的结果,以CTA检查结果为标准,计算TCD诊断颅内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结果以CTA结果为准,TCD检查对于不同动脉的血管狭窄诊断结果间存在差异,其中以MCA狭窄诊断的诊断准确率最高,准确率高达99.3%,VA狭窄诊断的效果最差,敏感性仅为63.4%,准确率为86.2%;MCA狭窄患者的MV、SV、DV随着CTA显示狭窄程度的加重而显著上升(P0.05),而搏动指数PI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MCA闭塞者,TCD检查多出现低流速、低搏动的血流变化。结论 TCD检查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尤其对于大脑中动脉狭窄,同时可提供实时的血流动力学信息,可于CTA检查中互补使用,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人血浆CXC趋化因子配体16(CXCL16)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脑动脉狭窄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0例,其颅内动脉狭窄54例,颅外动脉狭窄18例,颅内外动脉狭窄28例;轻度狭窄23例,中度狭窄35例,重度狭窄42例。另选择脑动脉正常健康体检者15例作为对照。酶联链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CXCL16浓度。结果 与对照组CXCL16浓度[(1.15±0.11)ng/ml]比较,脑血管狭窄组血浆CXCLl6浓度[(3.25±0.24)ng/ml]显著升高(P<0.05);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组、颅内外动脉狭窄组比较,血浆CXCLl6浓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脑动脉狭窄组、中度脑动脉狭窄组、重度脑动脉狭窄组CXCLl6浓度分别为[(3.02±0.11)ng/ml],[(3.17±0.07)ng/ml]和[(3.36±0.12)ng/ml],逐渐升高(P<0.0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人血浆CXCL16水平可能与脑血管狭窄有关,对脑动脉狭窄程度和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可能有一定的辅助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对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数量的预测价值。方法 测量243例行脑血管造影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踝肱指数,并收集其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ABI异常、颈动脉斑块、既往卒中史、年龄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数量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ABI是狭窄血管数量的独立预测因子。不同ABI值与颅内动脉狭窄数量之间存在负相关性(rs=-0.233,P<0.01),线性相关分析显示两者之间存在线性趋势。结论 ABI与颅内动脉狭窄数量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和分布特点,以及与动脉硬化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有无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将12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组和无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组。分析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和各支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比例,分析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比例;比较两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饮酒、血脂、血同型半胱氨酸、糖化血红蛋白等危险因素的差异;分析各支动脉狭窄或闭塞与以上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 122例研究对象中,有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55例(45.1%),其中有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36/55例(65.4%),多支动脉狭窄51/55例(92.7%)。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组的年龄(67.29±10.92)岁大于无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组(63.28±11.2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患有糖尿病比例(58.1%)较无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16.7%)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比例较高,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与年龄有关,大脑后动脉狭窄与糖尿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探讨其在心脑血管事件二级预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1对象与方法1.1对象系2008年1月~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9例,符合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并经影像学检查证实.随机分为两组:(1)联合治疗组:49例,男31例,女18例;年龄48~77岁,平均64.5岁;病程1~12 d,平均4.8d.其中脑梗死39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10例.伴高血压40例,糖尿病29例,高脂血症30例.DSA证实颅内动脉狭窄(70.6±12.9)%;狭窄部位为颈动脉系统31例,椎-基底动脉系统18例.(2)对照组: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46 ~ 80岁,平均66.5岁;病程2~14 d,平均5.7d.其中脑梗死32例,TIA 8例.伴高血压32例,糖尿病21例,高脂血症23例.颅内动脉狭窄(71.7±14.2)%;狭窄部位为颈动脉系统28例,椎-基底动脉系统1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及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脑血管病因和病变血管的分布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400例缺血性脑梗死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结果,分析脑梗死的血管病因,并对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者总结分析动脉病变的部位、分布及血管狭窄形态.结果 脑血管造影结果提示88.25%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为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狭窄或闭塞(353例),此外11.75%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病因是由于动脉夹层、Moyamoya病、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鼻咽癌放疗后脑动脉病变、血管迂曲、微血管病变等原因引起.353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中单纯前循环血管受累(45.61%)明显多于单纯后循环血管受累(34.27%),P<0.01;前循环脑梗死中以颈内动脉(56.6%)和大脑中动脉(26.4%)受累最常见;后循环脑梗死中以椎动脉病变(33.0%)最多见.结论 脑血管造影显示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有最常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占88.25%.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血管病变以颈内动脉起始部病变和大脑中动脉病变多见,后循环脑梗死中以椎动脉动脉病变多见.颅外血管狭窄以颈内动脉颅起始部和椎动脉起始部多见,颅内血管狭窄以大脑中动脉和椎动脉颅内段多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和比较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初发或复发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特点。探讨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与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连续收集81例颅内动脉狭窄致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缺血性卒中占41.98%,比较初发组和复发组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初发组糖化血红蛋白(5.61±2.02)%,复发组(6.73±1.43)%,P<0.05;初发组糖尿病比例23.40%,复发组50%,P<0.05。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与危险因素总数(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卒中病史、心房纤颤、家族史和吸烟史)低度相关,r=0.245,P=0.028。Logistic回归示白细胞计数(大于7.03×109/L)是中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的保护因素(OR=0.123,P=0.028,95%可信区间0.019~0.797)。结论颅内动脉狭窄致复发缺血性卒中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尿病比例更高。白细胞计数是中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6.
6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DSA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方法选择连续行主动脉弓 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成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71例,其中62例存在脑动脉狭窄,分析脑动脉狭窄的分布规律。结果62例脑动脉狭窄患者中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81.6%)明显高于颅外动脉(57.3%)。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于颅外,部分患者存在动脉瘤或瘤样扩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FMD)、非内皮依赖性舒张(NMD)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对100例ICVD患者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根据DSA结果将患者分为颅内动脉正常组(21例)、轻度狭窄组(25例)、中度狭窄组(21例)和重度狭窄组(33例),检测各组FMD、NMD、血清Hcy水平.结果 颅内动脉正常组及轻、中、重度狭窄组FMD分别为(7.79±2.51)%、(4.96±1.43)%、(5.00±1.56)%、(5.02±2.15)%;NMD分别为(14.31±6.76)%、(12.54±5.40)%、(16.52±4.79)%、(13.27±9.22)%;血清Hcy分别为(10.07±3.18)μmol/L、(13.84±7.63)μmol/L、(14.91±6.70)μmol/L、(14.88±6.14)μmol/L;与颅内动脉正常组比较,颅内动脉轻、中、重度狭窄组FMD显著降低、血清Hcy水平显著增高(P<0.05~0.01),轻、中、重度狭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组间N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MD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及血清Hcy水平负相关(r=-0.338,r=-0.203;P<0.05~0.01);血清Hcy水平与颅内血管狭窄程度正相关(r=0.309,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MD降低及血清Hcy水平增高预测颅内动脉狭窄的比值比(OR)为0.580和1.183.结论 高Hcy血症(HHcy)与内皮功能失调有关,FMD降低、HHcy是颅内动脉狭窄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颅内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后侧枝循环形成情况。方法 235例经影像学发现存在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依据有无侧支循环分为两组,对可能与侧支循环建立有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1)侧支循环形成的检出率DSA最高,MRA次之;(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以侧支循环开放作为因变量时大脑中动脉狭窄、颈内动脉闭塞、基底动脉狭窄进入回归方程,OR分别为0.598、2.395、3.494;P值分别为0.104、0.081、0.015。结论大脑中动脉狭窄、颈内动脉闭塞、基底动脉狭窄可能促进侧支循环开放。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亚分类(CISS)分型中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进展的危险因素,为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进展预测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性连续收集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患者病例资料,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患者病情是否进展,应用统计学分析可能影响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进展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310例研究对象,其中进展组92例(29.7%),非进展组218例(70.3%)。单因素分析显示,入院时收缩压、入院时舒张压、入院时NIHSS评分、颅内血管轻度狭窄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舒张压(OR=1.027,95%CI 1.000~1.054,P=0.046)、入院时NIHSS评分(OR=1.171,95%CI 1.030~1.331,P=0.016)及颅内血管轻度狭窄例数(OR=2.827,95%CI 1.637~4.881,P=0.000)为进展性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入院时舒张压、入院时NIHSS评分、颅内血管轻度狭窄例数为进展性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特点.方法 本研究收集了1031例在院脑梗死和TIA患者的DSA资料,对其中资料完整的1000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DSA显示,1000例患者中有680例存在脑动脉狭窄,累计有1417条血管狭窄.发生部位依次为:大脑中动脉狭窄337条、椎动脉远端及基底动脉狭窄291条、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280条、椎动脉起始段狭窄207条、颈内动脉虹吸段狭窄115条、大脑前动脉狭窄100条、大脑后动脉狭窄70条.大脑中动脉、椎基底动脉系统和颈动脉颅外段是最常见的动脉狭窄好发部位.颅内动脉狭窄331例,颅外动脉狭窄134例,颅内外动脉均见狭窄215例.结论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仍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最近三年,多发病变、颅外动脉病变检出率明显上升,值得关注,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可预防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