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小鼠内眦静脉丛注射与尾静脉注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小鼠内眦静脉丛注射与尾静脉注射进行比较。方法对4—6周的BALB/c小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对其操作的难易程度以及操作时间进行对比。结果小鼠内眦静脉对于刚刚开始操作的实验人员来说更容易上手;小鼠尾静脉注射相比内眦静脉注射难度稍高,且实验之前需多次训练方可熟练操作。结论小鼠内眦静脉注射是一种操更简便,且成功率更高的小鼠静脉注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小鼠内眦静脉丛注射与尾静脉注射进行比较。方法对4~6周的BALB/c小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对其操作的难易程度以及操作时间进行对比。结果小鼠内眦静脉对于刚刚开始操作的实验人员来说更容易上手;小鼠尾静脉注射相比内眦静脉注射难度稍高,且实验之前需多次训练方可熟练操作。结论小鼠内眦静脉注射是一种操更简便,且成功率更高的小鼠静脉注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小鼠尾静脉注射提供一种实用的装置与使用方法。方法利用自制装置上的恒温部分、照明部分以及固定部分进行小鼠尾静脉注射操作,对比使用装置进行操作前后注射的难易程度及完成时间的差别。结果使用自制装置进行尾静脉注射更准确更快速。结论该自制装置在小鼠尾静脉注射操作过程中能明显提高注射成功率,缩短注射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一种简便易行的小鼠尾静脉注射固定方法。方法 20只BALB/C雄性荷瘤裸鼠,由实验员A和实验员B用笼盖压制法固定小鼠进行尾静脉注射,观察注射完成时间和成功率。结果两位实验员100%均可完成尾静脉注射。结论笼盖压制法为小鼠进行尾静脉注射提供了一种简易方法,特别对于特殊形态的小鼠进行尾静脉注射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5.
在哺乳动物中,小鼠由于体形最小,易于控制,生长繁殖快,且饲养管理方便,又有明确的质量控制标准,因此在生物医学各个领域中已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小鼠在实验中所用的给药方式有腹腔注射,灌胃给药,皮下注射,尾静脉注射等目,虽然尾静脉注射有着起效快,血药浓度高等优势,但由于小鼠尾静脉细小,穿刺难度大而限制了其使用。笔者通过自己及周围同学的实践发现,只要掌握了小鼠尾静脉注射的技巧,适当练习,尾静脉注射的成功率和重复率同样是很高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尾静脉注射感染性小鼠血清的方法 建立一种简单复制乙型肝炎急性感染的小鼠模型.方法 收集通过水压法复制第3天的小鼠血清,使用不同剂量尾静脉注射感染同系小鼠.分别在不同的时间阶段检测血清中的HBsAg和HBeAg,肝组织中的HBcAg和血清中HBV的DNA.结果 注射0.1 ml血清的感染组的检测结果 均高于0.2 ml组.结论 通过注射感染血清可以成功地复制急性小鼠感染模型.该模型复制方法 中,感染的结果 与注射感染血清的剂量无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小白鼠球后静脉注射法。与尾静脉注射法进行凝血和快速注射氯化钾的实验比较,解剖观察球后静脉注射墨汁和胎盘兰的器官分布情况,认为球后静脉注射法简便、实用、可靠;并且讨论了球后静脉注射的循环通路。小白鼠尾静脉注射法是医学动物实验常用的方法,在药物的筛选、LD_(50)~-测定和效价比较中均占有重要位置。小鼠的其它静脉给药尚未见有记载。我们在教学实验中发现由小鼠眼内眦静脉丛给药(简称球后静脉注射法)比尾静脉注射法操作简便,容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皮内注射与皮下注射磷酸组胺对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结果的影响.方法:建立组胺所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模型,尾静脉注射伊文思蓝,测定伊文思蓝的渗出.结果:皮内注射与皮下注射磷酸组胺均可造成实验用模型.结论:在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中可采用皮下注射组胺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快速大容量尾静脉注射法建立肝细胞癌小鼠模型。方法:采用快速大容量尾静脉注射法,将插入NRAS基因的NRASV12转座子质粒、表达myr-Akt基因转座子质粒以及转座酶SB100的混合盐溶液通过小鼠尾静脉大容量(2 mL)、短时间(7 s)进行注射,作为观察组;同时设置对照组,同样方法注射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注射3~4周后,处死观察组及对照组小鼠,通过病理学检查小鼠成瘤情况。结果:观察组小鼠成瘤率100%(24/24),经病理学检测为肝细胞癌;对照组小鼠无成瘤。结论:快速大容量尾静脉注射方法构建肝细胞癌小鼠模型方法简单,诱癌时间短,成功率高,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10.
大鼠尾静脉注射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鼠尾静脉注射是药理、毒理实验中常用的注射方法,有些实验要求注射时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11.
在成年小鼠多采用尾静脉注射,幼年小鼠由于尾静脉微细虽然用很细的针头也难于注射。我们摸索在幼鼠矢状窦进行穿刺,注射取得成功。现简单介绍如下: 一、方法 1.用内装浸有乙醚棉球的青霉素小瓶,将瓶口套在幼鼠头上约10—15秒钟左右,造成浅麻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小鼠尾静脉注射或心肌注射腺病毒载体后心脏组织和肝脏组织中靶基因的转染效率。方法构建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腺病毒载体(GFP-Ad)。C57BL/6小鼠20只随机分为尾静脉注射腺病毒载体组与心肌注射腺病毒载体组各10只,用实时定量PCR检测不同时间点小鼠心肌组织和肝脏组织中GFP的mRNA表达水平,并且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GFP荧光表达情况。结果心肌注射腺病毒载体组心脏组织中GFP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尾静脉注射腺病毒载体组,心肌注射腺病毒载体组心脏组织中荧光强度明显增强。同时,我们发现两组的肝脏组织中GFP的mRNA表达水平和荧光强度均明显高于心脏组织中;且在尾静脉注射腺病毒载体组,肝脏组织中GFP的mRNA表达水平和荧光强度在7 d达高峰,而心肌注射腺病毒载体组则在3 d达高峰。结论提高心脏组织中靶基因的转染效率宜采用心肌注射腺病毒载体的方法;对于肝脏组织转染效率,两种注射方法均可,鉴于尾静脉注射腺病毒载体的方法创伤小,宜采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阿霉素复制小鼠微小病变肾病模型的方法。方法:30只健康雄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实验第1 d给模型组小鼠经尾静脉一次注射阿霉素7.5 mg/kg,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实验第1 d、第14 d、第28 d和第42 d代谢笼收集24 h尿,测24 h尿蛋白含量;于实验第42 d,心脏采血,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生化指标并处死小鼠;用10%甲醛固定肾组织,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肾脏组织学改变,同时肾组织用2.5%戌二醛固定作电镜检测。结果:一次尾静脉注射阿霉素7.5 mg/kg使小鼠尿蛋白大量增加,血浆白蛋白降低、血脂升高;肾小球基底膜上皮细胞轻度肿胀,部分基底膜断裂,足突广泛融合。结论:一次尾静脉注射阿霉素7.5 mg/kg可获得肾脏形态改变及临床表现类似于人类肾病综合征的阿霉素肾病小鼠模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建立小鼠抗肾小球基底膜(GBM)肾炎模型的方法。方法72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3组,肾炎模型A组、B组和正常对照组。肾炎模型A、B组小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兔抗小鼠GBM血清(16ml/kg),正常对照组小鼠注射等量正常兔血清。肾炎模型A组小鼠尾静脉注射兔抗小鼠GBM血清前1周,背部皮内注射正常兔血清进行预免疫;肾炎模型B组小鼠尾静脉注射兔抗小鼠GBM血清后24h,尾静脉注射脂多糖(1mg/kg)。于实验第7、14、21、28天取尿液和血清标本,分别检测尿蛋白、血肌酐、血尿素氮含量。并于上述时间点分别取。肾组织观察病理变化。结果。肾炎模型组小鼠注射兔抗小鼠GBM血清后,第7天尿蛋白、血肌酐和血尿素氮含量均明显升高,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A组升高更明显(P〈0.05)。肾组织病理表现为:。肾炎模型A组肾小球基底膜明显增厚,系膜区大量电子致密物沉积,足突融合;壁层上皮细胞增生,大量新月体形成,肾小球囊腔变窄,并可见肾小球纤维化形成,其病变程度均高于肾炎模型B组。正常对照组小鼠肾组织无明显病理变化。结论免疫球蛋白预免疫法可以更好地建立小鼠抗GBM肾炎模型。  相似文献   

15.
彭艳  姚吉龙 《海南医学》2012,23(2):112-113
目的 比较24号套管针尾静脉注射法和0.5号针头尾静脉注射法的注射成功率,建立一种准确可靠的大鼠尾静脉注射方法.方法 Wistar大鼠60只分别采用24号套管针和0.5号针头进行尾静脉注射,观察针头置入成功率和注射成功率.结果 套管针置入成功率和0.5号针头置入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套管针尾静脉注射成功率高于0.5号针头.结论 大鼠套管针尾静脉注射法优于0.5号针头尾静脉注射法.  相似文献   

16.
大小鼠静脉注射多采用尾静脉。小鼠采用此法较易 ,大鼠较困难 ,成功率较低 ,反复多次注射就更加困难。常常因为给药困难使实验陷于困境。我们摸索出一种隐静脉注射方法 ,此方法操作简单可靠 ,成功率高 ,可达到无菌注射要求 ,能反复多次静脉注射 ,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穿刺方法或尾静脉穿刺失败的补救方法。现介绍给同仁参考。1 注射方法①将大鼠麻醉 (乙醚或氯胺酮 ) ,仰卧固定 ,暴露后肢内侧 ,剪去局部鼠毛 ,酒精、碘酒常规消毒皮肤。②沿后肢内侧中线切开皮肤约 0 5~ 1 0cm ,由于张力作用 ,自然裂开切口能见到一条深红色血管即大鼠隐静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马拉色菌系统性感染的小鼠动物模型制作方法.方法用环磷酰胺制备免疫抑制小鼠,尾静脉注射马拉色菌悬液,对感染死亡及处死小鼠心、肺、肝、脾、肾标本进行HE染色、PAS染色进行观察.结果各实验小组小鼠一般状况变差,陆续死亡;各脏器均可见PAS阳性孢子、组织变性坏死、肉芽肿改变、真菌孢子栓子及坏死组织栓子等病理改变.结论免疫抑制小鼠经尾静脉注射菌悬液可成功制作马拉色菌系统性感染小鼠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球后静脉注射在裸小鼠纳米粒静脉给药中的可行性.方法 成年裸小鼠8只,随机分成2组,每组4只,分别通过尾静脉及球后静脉注射超顺磁性氧化铁(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SPIO)纳米粒,行裸小鼠肝脏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快速自旋回波(fast spin echo,FSE) T2WI扫描,测量同一层面、同一区域肝实质及邻近肌肉在增强前后的信号强度,计算信号强度变化率.结果 8只裸小鼠全部穿刺成功.尾静脉穿刺平均耗时8 min 30 s,平均穿刺次数为3.7次;球后静脉窦穿刺平均耗时约3 min 50 s,平均穿刺次数为2.3次.球后静脉及尾静脉两种方法注射纳米粒后肝脏的信号强度变化规律一致,纳米粒注射后即刻、5 min、10 min、30 min、1h及2h的信号强度变化率分别为:尾静脉注射66.78%±5.62%,72.92%±8.41%,73.08%±7.68%,74.06%±7.44%,74.61%±6.28%,73.66%±4.52%;球后静脉注射:69.29%±7.53%,74.86%士5.84%,77.54%士6.47%,78.85%±8.23%,79.05%±4.65%,77.99%±7.73%,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裸小鼠球后静脉穿刺简单、可靠,可以作为尾静脉穿刺以外纳米粒注射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系统性白色念珠茵感染小鼠模型的最佳制作方法。[方法]分别采用白色念珠茵茵液灌胃、腹腔注射和尾静脉注射三种不同给药方式处理相同数量的小鼠,观察每组小鼠死亡率及肾组织白色念珠茵集落数的变化情况。[结果]三种不同给药方式对小鼠存活时间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与灌胃组及腹腔注射组比较,尾静脉注射组肾组织培养茵落数最少。[结论]提示系统性白色念珠茵动物模型可选用腹腔注射方式建立。  相似文献   

20.
目的用ConA通过尾静脉注射、腹腔注射两种给药途径对C57小鼠分别建立急、慢性肝损伤模型,观察ConA不同给药途径造模是否存在差异,并研究ConA造成肝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用6mg/kg的ConA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腹腔注射方法干预C57小鼠,注射8h后处死小鼠建立急性肝损伤模型;用6mg/kg的ConA每周注射1次,连续4周,建立慢性肝损伤模型,观察两种给药途径能否成功建立慢性肝损伤模型,及造成的慢性肝损伤程度有无差异。结果在ConA用量为6mg/kg时通过尾静脉注射能成功的建立急、慢肝损伤模型。而用腹腔注射给药建立急、慢性肝损伤模型存在结果不稳定性,不能成功建立肝损伤模型。结论给药途径对于ConA的药效发挥存在影响,尾静脉注射造成的肝损伤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