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肺水肿的疗效。方法55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肺水肿患者,在常规治疗无效的基础上采用双水平气道内正压通气(BiPAP)ST-D-30呼吸机经鼻罩双向正压通气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气分析、血压、心率和呼吸频率的变化。结果给予经鼻罩BiPAP治疗后50例患者呼吸频率、心率、血压、血气分析等指标有明显改善(P〈0.01),5例无效改为气管插管,BiPAP治疗总有效率为.91%。结论BiPAP鼻罩式双向正压机械通气可迅速改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并更快改善肺水肿和低氧血症。  相似文献   

2.
鼻罩式BiPAP辅助治疗左心衰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海宁  门正昆 《山东医药》2009,49(23):38-39
目的 探讨鼻罩式双向正压机械通气(BiPAP)治疗左心衰竭的疗效。方法将同期收治的66例左心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组均予常规抗心衰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鼻罩式BiPAP通气,对照组行鼻导管吸氧。观察两组病情改善情况及血压、呼吸、血气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3例(100.0%)和22例(66.7%)病情好转,P〈0.001;观察组HR、R、PaCO2显著低于对照组,PaO2、氧饱和度(SO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鼻罩式BiPAP辅助治疗左心衰竭效果确切,起效迅速。  相似文献   

3.
BiPAP呼吸机在急性左心衰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BiPAP呼吸机在急性左心衰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0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用常规治疗;BiPAP组在给予常规治疗同时加用BiPAP呼吸机,采用鼻(面)罩双水平正压通气,通气模式为S/T,治疗前后进行动脉血气分析,并监测呼吸频率、心率、血压。结果:BiPAP组患者呼吸频率减慢,心率下降,呼吸困难缓解,总有效率为95.0%,对血压无明显影响;对照组总有效率仅为6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左心衰竭时,BiPAP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在急性左心衰竭中的治疗效果。方法33例急性左心衰竭病人在给予常规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加用BiPAP呼吸机,采用鼻(面)罩BiPAP通气,观察治疗前后2h的血气分析并监测频率、血压、发绀、肺部口罗音。结果33例急性左心衰竭病人应用BiPAP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7%,呼吸频率、心率、平均动脉压等各指标显著改善(P〈0.05)。结论无创性BiPAP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机械通气在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的疗效。方法 对36例急性左心衰竭病人采用无创面(鼻)罩正压通气(BiPAP),6例失败者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全部病例同时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并观察通气前、通气后20分钟、1个小时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心率、呼吸频率、血压及1小时血气分析。结果 36例中30例采用BiPAP治疗成功,有6例改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也全部成功。结论 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竭不仅见效快,且抢救成功率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计无创正压通气(BiPA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左心衰竭的疗效.方法 5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无效基础上采用BiPAP呼吸机经鼻面罩双向正压通气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气分析、血压、心率和呼吸频率的变化.结果 给予经鼻面罩BiPAP通气治疗后44例患者呼吸频率、心率、血压、血气分析等指标明显改善,3例无效改为气管插管.BiPAP治疗总有效率为88%.结论 无创正压通气可有效纠正低氧血症,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鼻罩式无创机械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治疗急性左心功能衰竭的疗效。方法:我院收治的56例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BiPAP组28例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患者在传统常规治疗同时加用经鼻罩BiPAP治疗,常规治疗组28例在传统常规治疗上加用鼻导管给氧治疗。结果:BiPAP组通气治疗后,27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血气分析中pH、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呼吸频率(RR)、心率(HR)等参数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好转(P〈0.01),pH,PaCO2、RR、HR较对照组显著好转(P〈0.05),总有效率为96.4%,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75.8%)。结论:BiPAP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左心功能衰竭能迅速纠正缺氧、改善心功能。可作为抢救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BiPAP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竭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冉宇  张强  刘君玲 《山东医药》2006,46(34):72-73
目前,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竭(ALF)和肺气肿应用较广泛。近年来,我们采用经面(鼻)罩BiPAP通气治疗ALF患者,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无创正压通气(NPPV)是指通过鼻罩、口鼻罩或全面罩将患者与呼吸机相连的正压辅助通气.主要有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等通气方式.BiPAP是指在自主呼吸的吸气相和呼气相分别施加不同压力的通气方式,吸气压力(IPAP)主要用于增加肺泡通气,降低呼吸功和促进CO2排出;呼气压力(EPAP)相当于呼气末正压(PEEP),主要增加功能残气量,改善氧合.CPAP是始终保持气道正压的自主呼吸[1].无创正压通气广泛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哮喘、急性左心衰竭等疾病,在治疗过程中通过监测能代表疾病转归的治疗效果,本文就这一方面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肺水肿的疗效。方法选择6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肺水肿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n=30)给予普通面罩吸氧(4~6L/min)及改善心肌缺血及心功能等常规治疗;BiPAP治疗组(n=30)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BiPAPST-D-30呼吸机经鼻罩双向正压通气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心率、呼吸频率、血压、动脉血气指标及血清BNP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呼吸频率、动脉血氧分压(PaO2)、心肌氧耗均有所改善。BiPAP治疗组正压通气治疗2h、24h呼吸频率、PaO2、收缩压、心肌耗氧量的改善均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在治疗72h后,BiPAP治疗组血清BNP水平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BiPAP治疗组气管插管率、病死率显著降低,住院时间显著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BiPAP鼻罩式双向正压机械通气可快速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肺水肿、低氧血症及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间断双水平气道内正压通气在气管插管拔除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4例因各种原因行气管插管后,经系统治疗后达到拔除气管插管条件的患者予拔除气管插管,然后分为常规吸氧组和无创通气组.常规吸氧组31例,给予持续低浓度鼻导管吸氧;无创通气组33例,应用间断双水平气道内正压通气(每天4次,每次3 h).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2 h、24 h与48 h的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动脉血pH值和再插管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无创通气组治疗后12 h、24 h与48 h的PaO_2分别为(75.06±6.19)mm Hg、(74.90±8.62)mm Hg、(73.88±9.46)mm Hg,均高于常规吸氧组[(69.77±7.08)mm Hg、(68.74±7.08)mm Hg、(67.19±10.12)mm Hg,P<0.05].无创通气组治疗后12 h、24 h与48 h的PaCO_2分别为(38.33±5.25)mm Hg、(39.00±6.02)mm Hg、(40.91±8.08)mm Hg,均低于常规吸氧组[(41.74±4.56)mm Hg、(43.52±7.45)mm Hg、(45.77±8.95)mm Hg,P<0.05].两组治疗后12 h、24 h与48 h的pH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无创通气组治疗后48 h的再插管率低于常规吸氧组(9.09%vs 29.03%,P<0.05).而治疗后12 h、24 h的再插管率比较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03%vs 6.45%,6.06%vs 12.90%).结论 间断双水平气道内正压通气应用于气管插管拔除后的患者,可提高其PaO_2,减少二氧化碳的潴留,应用48 h后可降低再插管率.  相似文献   

12.
于晓荣  李扬 《心脏杂志》2012,24(5):630-633
目的:观察后路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用于并发心脏病的老年患者行下肢手术的临床麻醉效果,探讨该方法是否能降低患者围术期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 拟行择期膝关节镜手术并发心脏疾患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其中A组采用常规腰硬联合麻醉;B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辅助后路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记录手术中不同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感觉、运动阻滞起效和维持时间,术后镇痛效果及术后72 h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前后HR变化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A组患者麻醉后MAP呈下降趋势,在麻醉后10 min及15 min,MAP明显低于B组患者(P<0.05),在其余时间点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而B组患者各时间点的MAP无明显变化。A组患者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3%,明显高于B组(10%,P<0.05)。A组患者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1.3±0.9) min和(4.1±2.3) min]均短于B组[(7.9±2.4) min和(15.2±4.1) min,P<0.05]。但B组患者感觉阻滞维持时间[(418±103) min]明显长于A组[(182±99) min,P<0.05],且运动阻滞维持时间[(282±68) min]明显短于A组[(305±76) min,P<0.05]。术后6 h B组患者的VAS评分[(1.1±0.2)分]明显低于A组[(5.2±1.7)分,P<0.05]。结论: 对于并发心血管疾患的老年高危患者施行下肢手术,采用后路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更有利于术中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并减少术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镇痛时间更长,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谷胱甘肽转移酶 μ(GSTμ)基因缺失及血中一氧化氮 (NO)、脂质过氧化物 (LPO)、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和谷胱甘肽 (GSH)含量 ,分析其与SLE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PCR法检测 87例SLE患者和 40名健康对照组的GSTμ基因 ,用化学分析法测上述 5项指标。 结果 SLE患者GSTμ基因缺失率达 6 9 0 %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47 5 %。SLE活动期NO(79± 18) μmol/L、LPO (10 4± 2 0 ) μmol/L明显高于稳定期和对照组的水平。SLE活动期SOD (12 86± 2 5 2 ) μU/L、GSH Px (78± 14)U/mg、GSH (0 37±0 0 5 )mg/ g明显低于稳定期及对照组水平。在SLE稳定期GSH (1 0 0± 0 14)mg/ g ,仍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血清NO水平与LPO呈显著直线正相关 ,与SOD、GSH Px、GSH呈显著直线负相关。抗dsDNA与NO、LPO呈显著直线正相关。在SLE活动期 ,GSTμ基因缺失者LPO (11 4± 2 2 ) μmol/L明显高于GSTμ基因携带者的水平 ,SOD (1111± 2 18) μU/L、GSH Px (6 7± 14)U/mg、GSH (0 2 4±0 0 4)mg/g明显低于GSTμ基因携带者的水平。在SLE稳定期GSTμ基因缺失者的SOD和GSH水平仍低于GSTμ基因携带者。 结论 GSTμ基因缺失可能是SLE发病的遗传因素之一 ,SLE  相似文献   

14.
韦彩雯  毛家亮  何奔  郝静 《心脏杂志》2009,21(4):528-530
目的 比较右室室间隔起搏与心尖部起搏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180例患者随机分为右室室间隔部起搏组(n=98例)和右室心尖起搏组(n=82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第18个月心脏彩超的变化。 结果 间隔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显著提高 [(66±8)% vs (69±9)%,P<0.01],心搏出量(SV)较术前显著提高[(83±15)ml vs (87±12)ml,P<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缩小未达显著水平[(52±5)mm vs (51±5)mm],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无明显变化[(31±5)mm vs (31±5)mm],而心尖组LVEF显著降低[(68±7)% vs (63±8)%,P<0.01],SV显著减少了7 ml[(87±16)ml vs (80±10)ml,P<0.01],LVEDD显著增大3 mm[(50±6)mm vs (53±7)mm,P<0.01],LVESD显著增大 [(30±5)mm vs (32±6)mm,P<0.05],两组患者各观察指标同期比较术前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8个月LVEF差异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室室间隔起搏较右室心尖部起搏更利于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心功能保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对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毒肺炎所致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评估BiPAP在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毒肺炎合并急性呼吸衰竭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BiPAP呼吸机经面罩气道正压通气治疗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毒肺炎所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18例.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  相似文献   

16.
AIMS: Benefits of 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CPAP) i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 are controversial.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hemodynamic effects of CPAP and 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BiPAP) in patients with or without CHF. METHODS AND RESULTS: Twenty patients with CHF and 7 with normal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underwent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Measurements were made before and after three 20-min periods of BiPAP: expiratory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EPAP) = 8 cm H2O and inspiratory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IPAP) = 12 cm H2O, EPAP = 10 cm H2O and IPAP = 15 cm H2O, and CPAP = EPAP = IPAP = 10 cm H2O administered in random order.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decreased cardiac output (CO) and stroke volume. No change was observed in either pulmonary or systemic arterial pressure.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the hemodynamic effects of the three ventilation settings. Only mean pulmonary wedge pressure (MPWP) and heart rate were lower with CPAP than with BiPAP. CO decreased only in patients with low MPWP (相似文献   

17.
王群  林文华 《心脏杂志》2018,30(2):192-195
目的 探讨伊伐布雷定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入选左室收缩功能不全并发慢性心力衰竭且为窦性心率≥70次/min患者76例,随机分为伊伐布雷定组(试药组,39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37例),在2周、4周、6周及3个月时随访,记录其心率、血压、心血管不良事件、药物剂量。入院后及3个月行6分钟步行试验及心脏彩超。结果 3个月时,与对照组相比,试药组心率显著降低[(72±5)次/min vs.(62±4)次/min,P<0.05],血压显著升高[(116±8) mmHg vs.(123±7) mmHg,P<0.05],左室射血分数显著提高(P<0.05),左室收缩末内径及左房直径较对照组显著减小[分别(4.6±0.3) cm vs.(4.1±0.2) cm;(4.0±0.4) cm vs.(3.7±0.2) cm,均P<0.05]。6分钟步行距离显著增加[(522±81) m vs.(578±91) m,P<0.05];两组心功能分级至少增加1级,试药组左室射血分数改善更显著(62% vs. 35%,P<0.05)。结论 伊伐布雷定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高脂血症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率>5.0患者与健康人群比较,探讨高脂血症的血压变异性(BPV)和动脉顺应性的关系。方法: 高脂血症患者33例和血脂代谢正常的健康体检者33例,记录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和测量动脉顺应性,两组间经年龄、性别、体质量配对后比较。 结果: 高脂血症患者组24 h收缩期BPV[(20±6)mmHg vs (16±4)mmHg,P<0.01,1 mmHg=0.133 kPa]、舒张期BPV [(17±5)mmHg vs (14±5)mmHg,P<0.05]和平均动脉压的BPV[(16±5)mmHg vs (13±5)mmHg, P<0.05]明显高于血脂代谢正常的健康体检者。两组间大、小动脉顺应性无显著性差异;健康对照者24 h收缩期BPV与大动脉顺应性呈显著负相关(r=-0.46,P<0.05)。而两组受试者24 h、白天及夜间的BPV与小动脉的顺应性无相关性。结论: 高脂血症患者BPV比血脂代谢正常的健康体检者高,但高脂血症患者大动脉顺应性与收缩压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老年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与稳定期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变化。 方法: 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76(男54,女22)例。年龄60~89(74±8)岁。哮喘病史2~31(12±9)年。哮喘发作期安放24小时动态心电图;稳定2周后再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结果: 哮喘发作期与稳定期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中最高心率[(142±31)次/min vs.(113±17)次/min]、最低心率[(76±9)次/min vs.(54±11)次/min]、平均心率[(95±16)次/min vs.(73±13)次/min]、室上早次数[(353±72)次/24h vs.(92±37)次/24h、室早次数[(327±75)次/24h vs.(98±27)次/24h]、室上速发生率(91% vs. 20%)、房颤发生率(37% vs. 16%)、ST-T改变发生率(78% vs. 30%)和J波发生率(28% vs. 5%)均显著增多或增高(P<0.05或P<0.01)。结论: 哮喘发作期较稳定期可诱发多种心律失常和心电图改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老老年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与动态血压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老老年高血压住院患者147例,均行动态血压监测及心电图检查.根据静息心率的数值将患者分成4组:RHR≥80次/min为1组,70次/min≤RHR≤79次/min为2组,60次/min≤RHR≤69次/min为3组,50次/min≤RHR≤59次/min为4组.比较四组之间的一般临床资料、常规生化指标和动态血压参数.结果 各组比较:总胆固醇3组>1组,P<0.05;低密度脂蛋白1组>其余三组;24h平均DBP 1组(67.11±8.55)mm Hg>3组(61.47±8.34)mm Hg,1组>4组(61.79±7.77)mm Hg;白天平均DBP 1组(67.29±8.95)mm Hg>3组(62.22±8.48)mm Hg,1组>4组(61.53±8.44)mm Hg;白天SBP负荷1组(40.61±32.57)mm Hg>2组(33.16±33.36)mm Hg>3组(23.00±26.26)mm Hg>4组(20.87±27.22)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24h平均DBP、LDL-C为静息心率的影响因素.结论 老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静息心率与全天平均DBP、LDL-C有着密切的联系,故在诊疗中应予以重视,以期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及心脑血管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